投资2亿多将天堑变通途 南充这些地方的人有福了
冀苍鸾 发表于:2020-5-3 01:22:4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86


在建的消水镇湾滩村渡改公路桥

“太好了,今后出门再也不用坐船了,也算了却我的一个心愿。”10月15日,在营山县绿水镇沙桥村,72岁村民林大爷走在不久前竣工通行的林家坝大桥上激动地说,“这不光是一座桥,更是为百姓铺就的致富路。”

林家坝大桥只是营山“渡改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给沿河临水的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交通出行条件,更好地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该县发起了“渡改桥”攻坚战。2010年至今,全县建设渡改桥及脱贫帮扶桥梁41座,消除了部分渡口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沿河群众出行条件,受益群众达10余万人。

告别“过河难” 桥通产业兴

营山县境内无大江大河,但小河流众多, 现有4条通航河流和4个通航水库,通航里程270公里,涉及乡镇25个、渡口56处, 绝大部分渡口地处偏远乡村, 普遍离主干道远, 交通十分不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成为很多被河流阻隔“出路”的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家住带河乡河湾村的刘先建就是其中一位。

10月16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带河乡陈家潭大桥看到,刘先建骑着一辆农用三轮车从河湾村向乡场上驶去,车上满载着莴笋、萝卜等蔬菜。“老刘,今天生意可好?” 同行的河湾村党支部书记熊洪文招呼道。“还可以, 已经卖了两车。”刘先建笑着回答。

5年前, 刘先建做梦也不敢想地里的蔬菜能变成“金元宝”。据介绍,流江河像一条玉带,缠绕着带河乡,也将该乡河湾、青山、小垭和带河4个村、5000余名村民困在了“玉带”里。长期以来,村民要出村,必须坐船。不管是上学、就医,还是买农资、运输农产品,船停摆了,什么事都干不了。“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因为错过了摆渡时间,就只能在河对面的亲戚家歇一晚上;村里的孕妇眼看要临产了,却因为船停了,只有在河边哭。类似的事情简直数不胜数。”谈起没有桥的那些岁月, 熊洪文直摇脑袋,“像刘先建一样的种植大户,家里种的水果、蔬菜因为运输不便,几乎都烂在了地里。”

2012年,渡改桥项目落地河湾村的陈家潭渡口。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修建,2013年9月, 陈家潭大桥正式竣工投入使用,4个村的村民奔走相告。

“如今,批发商直接开车到地里收水果和蔬菜。农闲时,我开着电三轮到场镇上去卖,来回约10分钟车程,一天可以现摘好几车去卖,真是太方便了。”刘先建告诉记者,他家种了5亩地的蔬菜, 这几年每年能收入上万元。

原本因为交通不便而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的青山村,如今村道路已经修到村民家门口,莲藕基地、中药材基地相继建成,该村已于去年脱贫出列。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渡改桥民生工程,多次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年度渡改桥项目建设任务和推荐方案,并在项目建设资金上给予较大支持。” 营山县海事处主任何毅告诉记者,该县投入资金2亿多元,计划建设渡改桥及脱贫帮扶桥梁共42座。其中,已完工24座,今年续建3座,新建14座;2019年,再开工建设1座。

2020年 完成所有渡改桥项目

营山县境内的仪陇河、营山河、消水河在黄渡镇交汇并流入流江河,河流连通了该镇7个村。长期以来,村民们只能依靠小木船、机动船出行,遇到极端天气,村民便寸步难行,生产生活十分不便。

日前,记者在黄渡镇金台村的小垭口渡改桥建设现场看到, 工程车来回穿梭,挖掘机挥舞双臂忙个不停。 在河岸两边,不少村民观看工人施工。“我们都盼望着这座桥能早日修成。现在,村里的娃儿们读书都要坐船过河,碰到大雨天气就只能请假,我们赶场不得不绕行三四公里路。”村民任先华告诉记者。

“小垭口渡改桥全长129米,桥梁引道路基宽度7.5米,路面宽度6.5米,为四级公路标准。”据现场施工方负责人介绍,小垭口渡改桥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 力争明年初顺利完成项目施工。

为了促进渡改桥项目建设,营山县海事处成立了渡改桥工程建设项目部,明确渡口改桥建设时间、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投资结构、补助标准等重要事项,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加快推进渡改桥项目建设工作。同时,严控质量监管是渡改桥重中之重的工作,该县海事处结合行业规范和地方规章,制定了本项目设计变更和计量支付实施细则,并实行施工自检、监理独检、监督抽检三级监测模式。即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并经现场监理确认后申请监理抽检单位进行独立抽检,监理抽检合格后由监理工程师确认后再申请政府监督抽检单位进行监督抽查。同时,渡改桥项目还要接受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监督。

“渡改桥项目的实施,不仅方便了村民平安出行,而且成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何毅告诉记者,到2020年,全县将完成所有渡改桥项目。(营山记者站 邓斐/文 彭杰/图)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营山, #仪陇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