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龙泉镇:我们永远驻守在抗"疫"的第一线
米老鼠和蓝精鼠v 发表于:2020-5-9 04:41:1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68
2020年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肆掠开来。1月26日,龙泉镇党委政府率领全体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冲在一线、勇于担当。在龙泉,随处可见高高飘扬的党旗,永驻在战"疫"的阵地上。在龙泉,随处可见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抱着必胜的信念,或坚守在边界线上,或奋战在繁忙一线上,用实际行动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疫墙",自觉维护着龙泉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西龙路检测点:外乡镇进入龙泉的关键卡口,闪耀着党员、镇村干部、民兵和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

这是西龙路检测点的清晨,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雾在山间游动,人在检测点忙碌。"为了守护龙泉一方平安,他们是大雾中最美的身影",构溪村民李江说。



"当兵的时候,部队教会我为人民服务。""因为我是共产党员,现在是龙泉的一名普通民兵,必须冲在第一线,这是我的使命",说话的是邓军和黎俊甫两位民兵。据邓军介绍,参加此次疫情执勤的一共有13位民兵,都是由镇上人武部严格考察出来的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优秀年轻人。他们拥有"召之能来,来之能战"的良好精神风貌,密切配合镇政府和防疫卫生部门,积极开展防疫检查、宣传劝导、卡点执勤、道路安全、场镇巡逻等工作,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他们是西龙路上最挺拔的执勤人。



赵淼是构溪村的一名村医,每天在西龙路卡口上为来往车辆人员测量体温,坚守好龙泉镇的入口大门。除了执勤,他还要做好本职工作:指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帮助村民住宅消毒,给随访人员做好体温监测,做好返乡农民工健康检测。"作为一名党员,为了保护龙泉这一方净土不受到任何外来侵犯、污染,我义不容辞冲在一线;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是专业的,要守护好村民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镇干部黄宥元和张洋,家里都刚刚新添了小宝宝,初一收到镇上召回的通知,便立马返岗上班,坚守执勤卡口。"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疫情形势严峻,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挺身在第一线,要让党旗高高飘扬在龙泉上空,这是我给自己的承诺。不能在本应该与家人团圆的节日里回家与亲人团聚,感谢亲人对我工作的支持、理解,我亏欠家里人的,就加码在工作责任的重量上。使命在肩,必将奋力前行",黄宥元动情地说。



镇长李瑜说:"西龙路卡口是347国道下来龙泉境内的主干道,是入境车辆经过最多的地方,是我镇最繁忙的检测点。全体镇干部从早到晚24小时值班值守,只为守护龙泉人民的平安健康。希望大家坚决服从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树立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作风,确保龙泉不出现一例疑似病例!"



"这是附近的村民给我们送来的红苕,每次放在炭火旁不用管,饿了来不及泡面的时候,就直接掰开来吃,香甜得很咧"。红薯、方便面、饮料就是他们的一日三餐!在这简陋的检测点上,早晨的风,吹的特别刺骨,而他们却日复一日坚守着......



何三耙村-双龙村交界处检测点:一个社干部的坚守--妻子去世,不办酒不请客不收礼,仍然坚守防疫一线

午后时分,笔者到达位于何三耙村-双龙村交界处的检测点。僻静的一隅,笔直地站着的是戚大学父子俩人。寒风凛冽中,佝偻的身影,刻画出了老社长戚大学单薄的身体。

笔者说明来意,戚大学这才走下执勤点,点了一支烟,徐徐道来。戚大学是何三耙村三社的社长,从1975年到如今,他见证了三社太多的改变,他是第一轮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见证者和带头人,眼见着三社从以前的闭塞贫瘠到如今的脱贫小康,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



戚大学的妻子董兰先长期患有糖尿病,2019年10月开始卧床不起,戚大学患有脑血栓,长期服药。从他接到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开始,戚大学便为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始终坚守站岗执勤,没能在妻子临走前好好地陪伴在其身旁。

1月28日9:30,戚大学正在卡点执勤,儿子戚光辉一路小跑到他身边,呜咽道,"妈去世了"。一时间,戚大学不停地捶打着胸口,嘴里含糊着,"都怪我,没能照顾好你,对不起啊 ~"



面对悲戚的儿子,他感到既心疼又愧疚...为了群众的安危,在妻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他却不在其身旁,连妻子过世,也没有见到他最后一眼。妻子离世后,他连一场像样的葬礼也无法给予。作为一名村社干部,他清楚地知道政策规定,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工作要求,疫情期间严格遵守"丧事从简"的原则,戚大学向家人提出了妻子的葬礼:不请客、不办席、不收礼!

谁料到,戚大学话音刚落,儿子和媳妇就一同反对:" 妈辛辛苦苦一辈子,还没来得及享福,一病就病了好几年,连走了也不能风风光光地办个葬礼?"

戚大学耐心地解释,"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到处宣传不准办酒席聚餐,我是干部,我带头坏了规矩,还怎么去做群众工作,而且现在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万一发生疫情扩散的后果,我们怎么担待得起?"

经过数小时的解释,戚大学最终得到了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主动向何三耙村委报告了此事。匆忙安排好了妻子的后事后,又说服儿子戚光辉和他一同参与义务执勤。怀着丧偶的伤痛,抹去眼角的泪水,戚大学带着儿子返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开展执勤。笔者临走前,望着他踽踽独行的背影,谁又能了解,他是怎样的沉默......



大桥村竹林垭检测点:为了一个信念,他们坚持在五村交界处昼夜值守

在前往竹林垭的路上,大桥村支部书记罗光友告诉笔者,大桥村竹林垭有一个四叉路口,一条路通向龙泉大桥村,另一条路则是一段归于千佛镇斑竹湾村,一段归于千佛镇华严寺村(与龙泉镇远景村相连),剩下一条通往千佛镇竹林垭村,其中含有一段未硬化的土路。这里山路蜿蜒曲折、地理错综复杂,位于五村交界,因此车辆、行人过往众多。故竹林垭被大桥村设为的一个出入境卡点,由附近的干部群众负责值班值守。



据悉,该检测点执勤队伍一共有8名人员,其中3名党员、3名村社干部和2名贫困户,皆是自愿参与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他们负责做好防疫知识宣传、往返车辆及行人劝返、通行车辆及行人的登记检测工作。

笔者一行赶到竹林垭的检测点时,夜幕已来临,山上的寒风吹得更加肆意,正巧碰上大桥村五社队长黎连德、六社队长何登桂、计生干部苟清华和贫困户何莲在岗执勤。



待笔者说明来意,便进了帐篷。几个人蜷缩着双腿,围坐在小小的炭火堆前,火光照在他们的脸庞,隐约看见一双双乌黑的眸子里,闪耀着慈祥的光芒。

黎连德是大桥村五社的社长,也是一名党龄41年的老党员。执勤期间,他住在构溪村的大娘娘因病去世,也没有赶过去奔丧,一直坚守在执勤的岗位上..."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作为社长,要坚决的把工作做下去,按照政府的要求,车辆、人员不能放行的坚决不放,确实不听劝的,只要及时上报。"话音刚落,他拿出了厚厚的一摞行人车辆登记册。"五村交界,我们大概登记了有200辆小车、400辆摩托车、600多人的通行记录。之前,通行我们卡点都是同时出具本人的通行证及身份证才放行。2月11号过后形势严峻,除了打工及看病的,其他我们都一律劝返,村民需要采购物资,我们村采取代买代购的方式,严禁防止疫情扩散。"



"今年的疫情是我这几十年都没遇到过的,非典时期我们这个地方也没有这么严重。今年,看到电视里、广播里播放的新闻,镇上开座谈会都说到这次疫情非常严重,我心里还是有点害怕!但作为六队的队长,应该为全队群众的身体健康着想,所以从初一开始,我就坚持早7晚12的执勤。后来2月8号开始,疫情更加严重了,我们就24小时执勤。"说话的人就是大桥村六社的社长何登桂,今年66岁,自费捐炭搭棚。"听说这个棚棚、炭火都是你捐的?""刚开头执勤的几天,我们没有搭棚,风吹得厉害哦,确实有点冷,我就搭了这个棚,买了点炭火。我们也要保护身体,才能长期做下去。"



苟清华是大桥村的计生干部,从初一开始参与执勤。"你作为一名女同志,坚持执勤,家人有没有怨言呢?""没有没有,他很支持我,我一个女娃儿在执勤有不方便的时候,他都主动替我值班。我作为村上的一名干部,精力、经济、时间上,我都要出我自己最大的力",她笑眯眯地说道。"冬天的晚上,你在这还是有点冷哦""不冷,有何队长弄得炭火让我们烤。有的时候我们吃饭不方便,黎队长的家属把她做的饭带过来我们一起吃,感觉很像一家人。疫情的压力已经转化成了家人间的开怀。这场灾难反而把我们的心团结在了一起,我们都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还有的时候,过往的群众会给我们送米送面,我觉得心里暖呼呼的,一点都不来冷。"

何莲是大桥的贫困户,笔者问她参与执勤的想法时,她只是笑笑,始终不曾说话,但暖意已经在她的脸上绽放。

面对凛冽的寒风,他们耐心地劝返每一位行人、车辆,即使已经冻得手脚冰凉,也一刻没有停下来。他们深深地明白,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心中的责任,要用他们的小小的力量保卫自己的家乡纯净如初,不受疫情污染。

笔者走访了3个检测点,看到了龙泉镇执勤人员的一天。他们有繁忙、有悲痛、也有欢笑。据悉,自疫情防控狙击战打响以来,龙泉一共建立了40个检测点,分别由医生、民兵、干部、党员、低保户、贫困户参与执勤。他们走村入户开展防疫知识宣传、摸排登记外地返镇人员、检测点24小时值班值守、连续监测随访人员体温、全覆盖喷杀消毒。他们把疫情的基层防控责任牢牢地扛在肩上,时时刻刻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一方平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笔者看到的是,一个个村(居)就像一座座堡垒,在疫情战斗中稳固的屹立在前线;一名名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在冬日里定格下最温暖的身影。在这个冬天,他们是最美丽的逆行者,虽然没有翅膀,头顶上却闪耀着耀眼的光环......(贺 敏)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