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留在异乡过年的年轻人:等疫情结束,我要回家抱抱爸妈
快乐人L 发表于:2021-2-5 22:47:0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21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郭梓昊

从前,乡愁是一枚邮票;现在,乡愁是一张核酸检测证明。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刻在国人骨子里的信念,让离家再远的人们,都会赶在农历大年三十之前回到家,跟家人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团年饭。

这是个特殊的新年,全国人民收到了来自各地政府鼓励就地过年的政策“红包”。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尽可能降低春节假期人员流动,大部分人都用行动回应了“非必要不返乡”。

豆瓣上,“你为独自过年做的准备”相关话题被广泛讨论;某平台发布的《2021年新春假期去留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者选择“就地过年”。

即将步入一场不能回乡的年,有人开心有人失望:常年漂泊在外的85后思家望归;初尝自由乐趣的90后暗自庆幸,高呼“终于避开烦人的亲戚”;刚刚走向社会的95后第一次体验到孤独的滋味。

85后: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对于32岁的陈学明来说,留在石家庄过年已成定局。

1月2日,河北石家庄增村镇小果庄村报告1例本土新冠确诊病例。此后,河北先后暴发聚集性疫情,5天内新增确诊病例234例。截至2月4日24时,河北现有本地确诊病例192例,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1280例、境外输入病例36例。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陈学明看着空荡荡的大马路,电视新闻不断播放本地新增确诊病例的消息,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他打电话给母亲报平安,言语中透露没法回家过年的担忧。母亲在电话那头安慰,“没事,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呢!到时候兴许还可以团圆。”

“从来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归家的欲望特别强烈。”陈学明说。

2018年初,陈学明的父亲因车祸导致脑伤,基本丧失行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历了人生变故,他决定以后要对家人好一点,多一些陪伴。

但这一次,他不得不“失约”了。

1月29日,石家庄疫情得到控制,多个区县解封,但市民只能在市区内活动。很快,工作单位和各地区县的文件也下来了:倡导就地过年。陈学明跟母亲视频聊天中,试探性地透露这个消息;年幼的外甥女也会主动谈起,如果陈学明不回来,就由她来照顾姥姥。

和大部分游子一样,陈学明独自在外闯荡多年,跟河北沧州老家的联系,也就是家中这对60岁的父母。过年不能陪伴左右,他的内心总归有些亏欠。

选择响应就地过年的人们身上,自然背负着为他人安全考量的责任意识。“也挺无奈”,陈学明说,“这是一种牺牲吗?我不知道,只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超市里摆放着各式各样春节装饰品

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春节,陈学明提前买好了春联、彩灯、鲜花蜡烛,把家里重新打扮一番。他还计划自己年三十的晚上做一顿年夜饭,即便吃不完,也要准备6个菜。

“对中国人来说,过年终归是让人心生雀跃的事情,仪式感不能少。同时也能让父母看到,自己一个人在外也能过得很好”,陈学明说。他计划大年三十给家里打个视频电话,陪着父母一起看春晚。

90后:完美错过和亲戚打交道

十一打算回家过年。她提前一个月把高铁票买好了,给家里通了一个电话,说想念家里的香肠。

“就地过年”的倡议陆续在各大平台刷屏。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十一本来认为过年回家是自己的底线。“我算是一个不怎么恋家的人,一直习惯独立的生活,和父母也没有太多的联系,这不是关系不好,只是我们家的一种相处方式(不太表露关心与爱),但过年总是要回家的”。

十一回家路上,还得带着7天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及14天居家监测的可能。

再三衡量后,她决定留在大理,就地过年。

这也算是另一种快乐。

“错开春节回家,其实是我最想要的结果,完美错过和那些烦人亲戚打交道的机会”,十一毫不讳言。四年前,她从某大专园林系毕业,遭受过996工作的毒打,自认为是一个没办法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希望过上远离人群的生活。

2020年6月,十一受大理一家农场的邀请到当地做新媒体策划、活动跟拍等工作。“我喜欢乡村,喜欢大自然”,十一描绘起她在大理的生活片段:和朋友去苍山捡垃圾,在山坡上野餐;摘野菜(荠菜)包饺子;晚饭后和义工一起散步在村子里放炮;第一次体验喝醉酒的感觉;晚上和朋友烤火,聊天到通宵。



在农场的工作,包括从地里挖樱桃萝卜(受访者提供)

“大理是一个很包容的地方,生活气息很浓,生活节奏很慢,天气也很好,还有苍山洱海。”十一说,对于从来不曾想过跨省工作生活的自己来说,大理是唯一能让自己妥协和向往的地方。

这是十一来大理的第一年,也是第一次不回家过年。但她并没有为这个特殊的春节做太多准备,“我只想过一个平淡安静的年,待在农场里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一切照旧,唯一有兴趣的就是去看看当地白族的过年习俗。”

95后:“一个人其实也挺好”

半个月前,应届毕业生王玥递出了人生第一封辞职信。当天晚上,她收拾完工位上的材料,跟同事们一个个道别后,径直走出了公司大门。

眼前就是人来人往的杭州大悦城,王玥分外想家。

刚拿出手机,王玥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家族群聊里敲下“我准备回家过年”。消息还没发出,父亲先发来语音,“尽量就地过年,疫情防控重中之重,为自己安全着想”,父亲说,村里回乡防疫政策严,回家要居家监测14天,担心影响女儿的工作。

“爸妈是县里面的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劝说我留在当地。”王玥老家在广东揭阳的小县城,那里没有通宵营业的酒吧街,没有繁华的商业城,只有每天早上楼下菜市场的喧闹声,但“足够让人感到心安”。

抵不过父母的轮番劝说,王玥决定就地过年。看着朋友圈里在老家工作的小伙伴,呼朋唤友、打着火锅吃着菜,她心生羡慕,曾尝试豆瓣上发帖召集杭州的小伙伴抱团取暖,回复却寥寥无几,“热闹仿佛都是别人的”,王玥说。

在95后的生活里,这种烦闷的心情没有持续太久。

“一开始会觉得孤单,可当真正安静下来后才发现,一个人其实也挺好。”这段时间,王玥一口气读五本书,最喜欢的是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工作了半年,第一次感受到充实感”。她还特地找来一只橘色小猫作伴,这个新来的小家伙,每天都会在阳台懒懒地晒太阳。“只是偶尔会掉毛,打扫起来很麻烦。”

几天前,王玥的闺蜜来到杭州,给她一个大的惊喜:三个人窝在30平方米的小单间过年,吃上王玥妈妈特地寄来的家乡味:牛肉丸、粿条和亲手做的糕点零食。



想家的时候,就给自己煮一碗牛肉粿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本冷清的房间里有了熟悉的味道,身边还有熟悉的朋友陪伴,王玥不再觉得孤单了,“等到疫情结束,我一定要回趟家,抱抱爸妈。”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