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共有六段感情:其中一段终生难以忘怀,因她一人一生偏爱兰花
干将发硎鞘 发表于:2022-3-3 08:12: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97
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在下山的时候,他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兰。
朱德曾经诙谐地对伍若兰说:你是个辣不怕,我是不怕辣。两个人凑在一起,正好辣到一块了。



图 | 朱德

朱德前半生的四段感情

如果要论起我军哪位将领资历最老,地位最稳,威望最大,那一定首推朱德总司令莫属了。我们都知道,朱德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重大的突出贡献。可是,关于朱总司令的感情生活,我们却知之甚少。

朱德一生一共经历了六段感情,分别是与刘从珍、萧菊芳、陈玉珍、贺治华、伍若兰、康克清。

1986年,朱德出生于四川仪陇县的一个佃农家庭。在父母的安排下,20岁的朱德娶了大自己两岁的表姐刘从珍。可以说,刘从珍是朱德的原配夫人。某种意义上,朱德与刘从珍的结合完全是旧式婚姻的牺牲者,在他们两个人之间没有爱情,只有亲情。

结婚第二年,朱德外出求学;三年后,远赴昆明的朱德再没有回过家。即便如此,刘从珍却为了朱德和他的家庭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从嫁到朱家那天起,刘从珍就尽心侍奉公婆,给公婆养老送终,任劳任怨,一生无悔。



图 | 刘从珍老人

但是,如果要说爱情的话,萧菊芳应该要算是朱德的初恋。

朱德后来给亡妻萧菊芳写的悼亡诗里,这样写道,

草草姻缘结乱年,不堪回首失婵娟。枪林弹雨生涯里,是否忧惊避酒泉。

萧菊芳,也写作肖菊芳。她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没有缠足而且思想进步的女子。

1912年,经过一番折腾,朱德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读书。肖菊芳是朱德滇军时期一个朋友的妹妹。顺理成章之下,朱德认识了萧菊芳。

当时,大家对这位云南讲武堂青年教官的个人生活十分上心。在朋友安排下,这天朱德来到肖家,对于年轻英俊的朱德萧菊芳颇有好感。很快,28岁的萧菊芳和朱德成婚了。

婚后,萧菊芳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朱德则每天在讲武堂带兵操练。所以,他们两个人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能聚在一起。1916年,萧菊芳为朱德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朱琦,也是朱德唯一的儿子。

不幸的是,孩子生下来几个月后,萧菊芳就因病去世了。哀痛之余,朱德为萧菊芳写下了以上诗句。



图 | 萧菊芳

说来朱德的人缘就是好,他的第三段婚姻也是经朋友介绍之下促成的。

萧菊芳去世以后,朱德的朋友劝他为这个家庭再找一个女主人。想到孩子还小没有人照料,朱德同意了。孙炳文是朱德的好朋友,他有个外甥女叫陈玉珍。知道这事后,一个朋友就给朱德和陈玉珍牵线搭桥。

与萧菊芳一样,陈玉珍也是一个受过教育且没有缠足的姑娘,曾经还参加过辛亥革命。陈玉珍对于这件事并没有反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在结婚前要和对方当面谈谈。否则,她便不会考虑这门婚事。见面后双方对彼此的感觉都不错,很快,21岁的陈玉珍就和朱德结婚了。

在家里,陈玉珍总是把屋子打扫得非常干净、整洁。对朱德和萧菊芳的儿子,陈玉珍视如己出,尽心尽力地抚养这个孩子长大。

由于和朱德的兴趣爱好接近,陈玉珍了解朱德的所思所想。她知道朱德喜欢养花,就在家里精心修整了一个漂亮的花圃。除此之外,她还为朱德布置了一间精致的书屋,买了两个漂亮的书柜,里面装满了从外面买回的书。



图 | 右前为孙炳文

在当时那个年代,与外面相比,这个幸福的小家庭简直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避风港。时常有一些有思想的人前来此地,大家会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探讨问题。

1922年,朱德离开四川前往上海寻找革命真理。自从这次分别之后,夫妻两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因为多年未见,这桩婚姻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已经“死亡”了。可是,朱德在时任红军总司令时,仍然不忘与陈玉珍通书信。

1922年,一心追求革命真理的朱德来到德国,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贺治华追随朱德一起来到这里,后来还一起在德国学习社会科学。

贺治华性格开朗,举止大方,是一个模样出众的标致美人。张国焘的夫人杨子烈曾经在书里有过这样的描述,

贺治华生得的确妖娆,柳眉杏眼,怒中带笑,愁中见喜,见了高级负责者,热得像团火。

贺治华哥哥是朱德部下,贺治华与朱德的相识就是经过了他。1925年,因为从事革命活动,朱德遭到了来自德国政府的驱逐,此后夫妻二人来到苏联。苏联期间,贺治华为朱德生下了他唯一的女儿,朱敏。



图 | 右前为贺治华

结婚以后,贺治华开始对朱德的老实性格生出不满,她嫌弃朱德不懂浪漫。两个人还发生过争吵,日子久了,贺治华对朱德的态度变得冷漠起来。1926年,朱德在党指示下回国。出于对国内环境恶劣的考虑,朱德安排贺治华和女儿两人留在苏联。

想到即将要与母子二人分别,朱德留下了眼泪。他抱着女儿亲了又亲,想着等国内环境稳定之后,就把他们母子二人接回国内。



图 | 青年朱德

朱德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回国不久,贺治华就把女儿送回了国内。这还不算,她居然还同苏联的一个革命青年霍家新结了婚。

后来应组织安排,贺治华、霍佳新夫妇回到国内工作。

可是,贺治华与朱德不同,她是一个对革命悲观失望、贪生怕死,而且贪图享乐的人。

为了敌人悬赏的3000美金,贺智华背叛了革命。1928年四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的罗亦农同志因她出卖被逮捕就义,死的时候只有26岁。

对于贺治华的结局说法不一。有人说她后来回乡又嫁了人,是病死的;也有人说,她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而死的。



图 | 朱德和女儿朱敏

多年后,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朱敏表达了对母亲的不谅解。她责怪母亲没有给自己母爱,责怪母亲背叛了爹爹。

一生挚爱伍若兰

红军队里多英雄,双枪女将建奇功。横扫敌人如席卷,英雄威震七溪岭。

这是苏区人民为歌颂伍若兰传唱的一首民谣。

1906年,伍若兰出生于湖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伍若兰父亲是清末时候的一个秀才,靠在私塾做教书先生赚钱养家。据说,父亲之所以给女儿取了“若兰”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她今后能够拥有像兰花一样高洁而坚韧的品质。

伍若兰从小就出类拔萃,英气十足。她不仅读书名列前茅,对于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不仅如此,伍若兰写的字也十分好看,一手好字信笔拈来。与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是,伍若兰尤其喜欢读像木兰从军、杨门女将这些讲述巾帼女英雄的故事。



图 | 伍若兰

19岁那年,伍若兰考入并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不久,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成为党员那一刻开始,伍若兰就已经做好了随时为革命奋斗乃至牺牲的准备。在学校读书时,伍若兰和毛泽东堂妹毛泽建是同班同学,两人关系也十分要好。

伍若兰是一个同情劳苦大众,嫉恶如仇的人。她鼓励妇女解放,在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以后,伍若兰通过带着青年妇女查抄日货的方式,以此支持上海人民的反日斗争。



图 | 五卅运动爆发时上海总工会的游行队伍

1926年,伍若兰从学校毕业了。在组织的安排下伍若兰回到了家乡耒阳,并在那里开展农民运动。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怀抱着满腔热血的伍若兰大展拳脚。由她组办的农民夜校,不仅帮助群众提高了文化知识,而且还借此向人民传播了革命理论。

因为工作性质,伍若兰也会受到来自地方恶霸恶狠狠的威胁,可她却从来没有因此止步不前。冒着生命的危险,伍若兰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号召农民团结起来参加革命。在长期的努力下,伍若兰逐渐在家乡树立起威名,一些土豪恶绅听到她的名字闻风丧胆。



为了号召农民起来反抗,伍若兰创作的一支革命歌曲,在全县流传甚广,“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来穷的穷。富人高楼饮美酒,穷人赤膊喝北风”。

1927年,伍若兰当选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二年,伍若兰等人带着耒阳农军与朱德、陈毅等人的工农革命军配合,成功攻下了耒阳县城。因为这次事件,伍若兰担任妇女部长、女子联合主席的职务。

在朱德一行人的队伍进城那天,伍若兰在人群中远远看到了朱德。此时的朱德,身上的衣服因为多日战斗已经变得破破烂烂的。可是,这些丝毫掩盖不住他眼睛里透出的光芒。那双炯炯有神又透着和善的深邃眼睛,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伍若兰。

原来,伍若兰觉得朱德应该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可是,见面以后她才发现,朱德身上一点官架子都没有。此时朱德虽然贵为师长,可待人接物起来却是十分随和。简单寒暄之后,县长向朱德介绍起身边这位女同志,对伍若兰赞赏有加。



图 | 伍若兰雕像

朱德握住伍若兰的手,夸赞她是革命的才女。伍若兰哪里能想到,就是眼前的这位师长,竟然会与自己衍生出一段情缘。

在工作中,伍若兰工作作风泼辣,组织能力出色,学识又广博。这使伍若兰身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朱德渐渐地被这位女同志吸引。

这天,朱德正在屋里补鞋,几位女同志来到了他的住处,伍若兰也在其中。大家聊了几句就要走。临走前,伍若兰抢过朱德手里的鞋,快速用手指量了尺寸就把鞋子还给了他。没等朱德反应过来,伍若兰脚底就像抹了油似的,一溜烟跑了出去。



图 | 毛泽东和朱德合影

伍若兰再次出现在朱德的住处是两天以后了。这回,伍若兰带了一双新鞋子过来,是她亲手做的。鞋子里有一张写有诗的纸片,上面写着:

莫以穿戴论英雄,为民甘愿受清贫。革命路长尘与土,有鞋才好赴征尘。

看后,朱德握住伍若兰的手,表扬她不仅鞋做得好,诗也写得好。

后来,伍若兰从朱德那里得知,新兵营的许多战士甚至没有鞋穿。听到这里,伍若兰同情战士们的处境,心里暗暗有了新的盘算。她承诺朱德,说要给他一个惊喜。

回去后,伍若兰马上组织起妇女,大家只用六天的时间就编织好一批新草鞋。看着兴致冲冲给自己讲这件事情的姑娘,朱德心中的爱慕不由得又多了几分。

其实,伍若兰对朱德的感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朱德察觉到,身边这个姑娘对自己也有爱意时,他不再犹豫,决定主动向伍若兰表白。



图 | 毛泽东和朱德

朱德找到了伍若兰,向她诚恳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你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女子,又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我志同道合,我愿意和你一起革命,一起生活,你也愿意吗?”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生活上,伍若兰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朱德,她还积极协助丈夫做红军的政治工作。伍若兰文治武功样样齐全,各种练习做得都非常出色。像射击、投弹、刺杀这样的军事技术问题,她只要有不懂就去向朱德请教。

经过刻苦学习,伍若兰很快就能够双手打枪,甚至能够达到百分百中的好成绩。为什么要练习左手打枪?伍若兰解释说,如果右手在战斗中受伤了,左手还可以打。到达井冈山以后,伍若兰像普通战士一样参加军事练习。这时,她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双手打枪了,还因此获得了“双枪女将”的美名。

1929年,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转移。就在这次转移途中,大家遭受到了一次突如其来的突袭。这天,天还没有亮,军部突然被国民党刘士毅的一个团包围了。



图 | 刘士毅

紧急之下大家迅速展开战斗。伍若兰从屋里冲出来,手持双枪同敌人展开了战斗。为了掩护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安全离开,她急中生智,率领一部分战士从敌人侧翼展开突击,把火力引向了自己。

后来,毛泽东、朱德等军部领导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可伍若兰却在掩护撤退时因为腿部负伤而被俘。趴在地上的时候,伍若兰仍然没有停止狙击敌人。

敌人想要从伍若兰口中知道红军的有关机密,他们向她打听朱毛的行踪。伍若兰义正言辞回答道: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

敌人质问她为什么要当“土匪”,伍若兰气愤填膺地说,

你们才是真正的土匪!我是共产党,是革命者,是来消灭你们这些反动派的!

敌人见伍若兰铁了心不肯开口,对她实施了严酷的刑罚。他们用绳子吊她,用杠子压,用辣椒水灌。对于身体上的折磨,伍若兰没有屈服。她坚信革命终将会走向成功,敌人也终会走向灭亡。



图 | 杨开慧和她的两个孩子

同杨开慧一样,敌人想要诱使伍若兰自首投降,宣布与朱德脱离关系。可是,伍若兰的回答同样铿锵有力,

要我与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日从西方出!

此话一出,敌人瞬间被惊得瞪大了眼睛。

不久,年仅23岁的伍若兰被敌人杀害。敌人残忍割下了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

得知伍若兰的牺牲,朱德悲痛不已。

伍若兰死后,朱德爱兰如命。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栽上一盆兰花。新中国成立了,朱德家里总是有数不清的兰花,只要有闲暇他就常常与兰花为伴。

朱德对兰花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兰花高洁的品质,更是为了怀念他曾经的妻子,伍若兰。



图 | 朱德

相濡以沫康克清

康克清陪伴朱德风风雨雨,是跟他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后半生的妻子。她在后来回忆朱德时说,朱军长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平凡,就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与朱德的前四位夫人不同,康克清从小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长大,也没有上过学。红军时期康克清负责宣传工作,一心想提高自己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时常大胆跑去朱德那里向他求教。而在朱德的影响之下,康克清的文化水平进步得也突飞猛进。

后来,经过妇女组组长曾志的介绍,18岁的康克清与43岁的朱德在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岁月里结为伉俪。这段感情一直延续到1976年朱德逝世。

图 | 朱德和康克清

对于自己的感情,康克清说,她的婚恋观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她只要求对方革命坚决,品质高尚,对党贡献大。只要两个人是真正的志同道合,她就不计年龄,也不媚权势。

回顾朱德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沧桑。他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用血泪和青春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当中,那些至死不渝的质朴爱情同样让人动容。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仪陇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