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一生的抗清名将——活在南明两大巨擘阴影中的蜀王刘文秀
温柔老虎 发表于:2022-3-24 08:40:0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77
提起南明抗清的名将,人们马上就想到了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这些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但是在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芒之下,还有一位抗清名将在当时颇具威名。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名字渐渐地被后人淡忘了。

这个人就是南明大西南抗清斗争中的第三号领军人物——后来被永历皇帝册封为蜀王的名将刘文秀。



南明抗清大将刘文秀

刘文秀是明末陕西延安人,很早就参加了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刘文秀被封为扶南将军;成为张献忠集团的主要将领。

1647年初,清军进攻四川。张献忠因轻敌而不幸牺牲,大西军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组成了领导集团,改变张献忠以前的滥杀政策,决定冲出四川,进军贵州、云南,建立新的根据地;休养生息,再图恢复。

1647年4月,大西军顺利攻取昆明。随后,孙可望派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带兵出击,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征战,平定了云南的敌对势力,开始了对整个云南地区的统治。

孙可望原来就是张献忠大西政权的首位将领,现在,他被诸将推荐为盟主,负责一切军政事务。孙可望是军政全才,尤其擅于治理地方。在孙可望的领导下,大西军对民众秋毫不犯,赢得了云南人民的敬重。孙可望极力恢复云南的生产和经济发展,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云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成为当时乱世中国的一片世外乐土。



在云南休整恢复、发展壮大的大西军将士

大西军也在云南得到了休整;同时,大西军也吸收了大批云南少数民族的勇士加入,并且建立了一支战象部队;经过几年时间的休整训练,大西军军力大增,战力强劲;成为当时中国兵力雄厚、战斗力极强的一支军事力量。

在恢复了元气之后,大西军将领们开始商议以后的战略方向。由于艾能奇在平定云南的征战中不幸牺牲,大西军的领导人物只剩下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三位将领了。刘文秀排在孙、李二人之后,成为大西军的第三号人物。

大西军的将领们目光远大,并不满足于割据一方,过安乐日子。他们放眼天下,强烈地盼望奔赴抗清前线,与清军一决高下。

为了师出有名,赢得各地抗清军民的支持,大西军将领们决定联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从此,兵强马壮的大西军成为抗清斗争的主力军,令满清朝廷胆战心摇,极为忌惮。



加入南明永历朝廷的大西军

加入南明之后,大西军开始了针对清军的大反击。在此过程中,孙可望作为最高军政领导人,“曾搅中原是杀星”,声名远扬;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大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而作为大西军第三号领军人物的刘文秀,在孙可望、李定国的巨大光芒之下,显得那么的黯然失色。

究其原因,刘文秀在反击清军的战争中,虽然战功颇大,但是失误也很大,对南明抗清斗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刘文秀在抗清斗争中的表现,有两大亮点,更有两大失误。

亮点一:1652年,率军横扫四川,几乎收复四川全境。

1652年,孙可望派刘文秀率军五万人马,进攻四川的清军。

刘文秀兵分三路,分别从建昌、叙永、彭水入川,展开全面反攻。

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展现出强悍的战斗力。四川清军一触即溃。刘文秀进军四川,一路顺利,连连获胜。很快攻克叙州,全歼受敌。接着,明军进攻重庆。清军见刘文秀的军队战力强劲,不敢应战,弃城而逃。



刘文秀大战四川

刘文秀督率明军追击清军。清军放弃重庆,狂奔一百多里地之后,被明军追上了。双方一番大战,清军大败,损失惨重。

随后,四川的清军兵败如山倒,在刘文秀大军面前,望风而逃。刘文秀很快就收复了几乎整个四川。清军在吴三桂等人的带领下,龟缩在保宁城中,无心恋战,准备逃往汉中,以避开刘文秀锐利的兵锋。

亮点二:忠于永历皇帝,反对孙可望称帝的野心;誓死抗清,矢志不渝。

刘文秀在加入南明永历朝廷后,就一直忠于永历皇帝,从无个人野心。他始终坚持联明抗清的信念,至死不变。

在孙可望操控了南明永历朝廷的朝政大权,成为南明实际上的统治者以后,孙可望在身边一些佞臣的撺掇之下,私欲膨胀,竟然意欲取代永历皇帝,自立为帝。刘文秀对此坚决反对。

在对孙可望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刘文秀见孙可望一意孤行,无可救药,就不惜与昔日的大哥孙可望兵戎相见。刘文秀联合李定国,共同拥戴永历皇帝。在孙可望挑起内战后,刘文秀坚决地站在李定国一边,不顾兵力弱小,毅然对抗孙可望的大军。

在挫败了孙可望之后,李定国执掌了南明朝廷的大权。李定国对刘文秀也采取了很多排挤措施,于是,刘文秀郁闷而病,最后因病而死。

刘文秀临终时,还在为永历皇帝考虑。他上表永历皇帝:“北兵日逼,国势日危,请入蜀以就十三家之兵。臣有窖金一十六万,可以充饷。臣之妻子族属皆当执鞭弭以从王事。然后出营陕、洛,庶几转败为功。此臣区区之心,死而犹视者也。”

刘文秀临死之前,还为永历皇帝规划了云贵地区一旦不保,就迁往四川的计划;并且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奉献出来,让永历皇帝以此充作军费,联合夔东十三家,整合四川的明军。然后,出兵陕西、洛阳,再图恢复。由此可见,刘文秀真可谓是南明的耿耿忠诚之臣啊!

遗憾的是:永历皇帝与李定国都没有把刘文秀的遗嘱当回事儿。擅于长跑的永历皇帝竟然一直跑进了缅甸境内。从此,大事已去,李定国、白文选也无力回天了。

失误之一:大好形势之下,骄傲轻敌,保宁兵败,痛失四川。

1652年,刘文秀率军横扫四川,清军只剩下保宁一地。清军将领人心惶惶,准备退往汉中。

当时,四川全境已经基本收复,刘文秀应该抓紧治理四川各地,稳定四川的政治局势。对清军只需保持军事压力就可以了。但是,刘文秀立志要全歼四川清军,他把保宁团团包围,甚至还派出一支军队去截断清军退往汉中的道路。

如此一来,刘文秀就把困守保宁的吴三桂等清军将领逼上了绝路。吴三桂等人不得不作困兽之斗,不惜一切代价来与刘文秀拼命了。

而且,刘文秀没有认识到四川清军虽然大败,但是实力仍然存在,军事力量并不容小觑。同时,明军分兵围城,必然导致兵力分散,极易被清军窥破弱点。

明军大将王复臣看到了这种危险,建议刘文秀集中兵力,攻击一点,逼迫清军弃城逃走就行了。但是,刘文秀傲慢不听,反而斥责了王复臣一顿。

这时候,久经战阵的吴三桂经过日夜侦察,终于找到了刘文秀围城大军的破绽之处。于是,吴三桂亲率敢死队冲击明军最弱的张先壁部,从而大破明军。

明军阵势被张先壁败兵冲乱,虽然浴血死战,但是无法改变惨败的战局。



刘文秀兵败保宁城下

就这样,刘文秀在保宁城下,遭到惨败;孙可望大怒之下,不但没有补充给他兵力,反而撤去他的官职,褫夺了他的兵权,让他回昆明去闲居。刘文秀一去,四川明军无人领军,纷纷退出四川,把四川又奉还给了清军。

刘文秀保宁兵败,还引发了连锁反应:清军乘势进军湖南,孙可望不得不调李定国回师,来迎击清军。致使李定国放弃了已经收复的广西全境。

刘文秀保宁兵败,可谓是罪莫大焉!

失误之二:1654年,统军进取江南,消极怠慢,错失良机,导致了次年的常德大败。

1654年,南明朝廷在各地的义士精心策划之下,制定了东西并进、会师长江的战略计划。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孙可望重新起用了在家闲居的刘文秀。由刘文秀担任主帅,统领重兵去配合张煌言、张名振的进军行动。

当时,清军在江南没有主力军,只有洪承畴一手拼凑的一些投降汉军,战斗力极其差劲。应该说,这次会师长江的计划,时机选择得非常好,的确是一举夺取江南的大好机会。

可惜的是,作为统帅的刘文秀此时态度消极;同时他得知孙可望想要自立为帝,心中更是不安。因此,刘文秀对此次出兵毫无信心。

所以,刘文秀一直逡巡不前,按兵不动。致使张名振、张煌言孤师深入长江,最后无功而返。

会师长江、进军江南的战略计划破产,刘文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是一句他担心孙可望称帝就能推卸得掉的。

1655年,在孙可望的严厉催促下,刘文秀才制定出水陆并进、进攻常德的作战计划。但是,刘文秀作为主帅,没有考虑夏汛的因素,安排不当,导致水师孤军深入,而陆路明军因为连日大雨,道路泥泞,迟迟不能到达目的地。

结果,水师全军覆没。而刘文秀一看前锋失利,就径直率主力不战而回。

纵观常德之役,刘文秀作为明军主帅,意志消沉,出征作战很勉强,根本就没有克敌制胜的信心,在安排水陆并进的行军计划上,又措施不当,导致水路明军全军覆没。一看水路明军失败,水陆并进的计划没有达成,刘文秀手握重兵,竟然一仗不打,直接就返回原地了。

孙可望至此对刘文秀真是绝望了,又一次罢免了刘文秀的官职,把他赶回家去养老了。



南明将领刘文秀

结语:1656年,刘文秀因为与李定国一起打败孙可望,营救出了永历皇帝;因功被册封为蜀王。

孙可望投降清军以后,李定国掌握了南明的大权。李定国对刘文秀进行排挤,夺取他的兵权。刘文秀郁闷之极,得病而死。

南明两大巨擘孙可望、李定国都对刘文秀很排挤,使得刘文秀一直都活在孙可望、李定国的阴影下。可是,公正地说:孙可望、李定国确实要比刘文秀强得多。

孙可望善治国,精通政务;李定国善用兵,屡破强敌;而刘文秀只是善于抚恤士卒,能得军心,可是临敌作战,每每大败,说明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

而孙可望嫉妒李定国的威望,不愿让李定国再立功勋。“会师长江、进军江南”这样东西并进的战略行动,竟然不让李定国参与,反而全权委托给不能临敌决断的刘文秀,真是失策之极啊。由此,我们更加明白:南明主要是败于内部斗争啊!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