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说名人》(第十集)丨纪信(图文+视频)
Creseda 发表于:2022-4-6 08:06:0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39
天水在线《说名人》

(第十集)

纪信



纪 信



纪信(? -前204年),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春秋时纪侯之后裔,以国为姓。秦末随刘邦进军咸阳,灭嬴秦,定关中。旋项羽入关,至戏水(今陕西临潼东),嫉刘邦先得灭秦之功,在鸿门(亦在临潼东)设宴,准备在宴会上杀死刘邦。刘邦得讯,趁间从宴会上逃出,有纪信与樊哙、夏侯婴、靳强4人奋力保护,始得安全回营。其后,刘邦被项羽封汉王屯军汉中。后又北上还定三秦,纪信均随刘邦转战。

汉王二年(前205年)春,以擅自弑杀义帝(初伐秦时为众将所立)为由,刘邦出关中趋东讨伐项羽,从此拉开了楚、汉关东之战的序幕,双方长时期在今河南一带激战不已。时项羽军力尚强于刘邦,在彭城(今江苏徐州)、灵壁(今安徽北)大败汉军,刘邦直退至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整军坚守,双方转人相持阶段。次年(前204年)四月,楚军全力攻荥阳,将刘邦困于城中。汉军被困月余,不得脱身,刘邦已无计可施,要求与项羽讲和,以荥阳以西归汉,以东尽归楚,结果被项羽拒绝。危机间,纪信向刘邦建议说:“事已至此,别无他法可以脱险,请允许我扮作汉王,出城诳骗楚军,时我王可以趁间从别门出走。”刘邦遂与谋士陈平计议,让纪信扮王先从东门出,而刘邦等人再从攻围不太急的西门出。

计议已定,当夜趁着幕色,汉军打开东门,先使两千女子出城,以引楚军放松戒备,既而由纪信扮妆的汉王乘王车而出。纪信面似刘邦,加之坐着黄色车篷、上挂羽幢的王车,楚军一时莫辨,四面围将而至,又见随王车者高声说:“粮食已尽,汉王愿意投降”,楚将士皆深信不疑,齐集东门,高呼万岁而围观。就在此时,刘邦率数十骑亲随出西门而去。及纪信乘车来到项羽营中,项羽出,厉声问:“汉王在哪里?”纪信答道:“汉王已离开了荥阳。”项羽见刘邦逃脱,大怒,下令部下将纪信烧杀。

刘邦统一天下称帝后,念纪信为救已而舍身,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在上林苑(今陕西长安县南)兴建大型庙堂祭祀。刘邦的后代又封其为城隍神。至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纪信封“忠烈侯”,享正三品。其后关陇间城邑所建城隍庙,大都祀纪信。今天水市秦州区城隍庙,始建于明初,规模宏大,至今大粲。牌坊上有近代书法家于右任所书“汉忠烈纪将军祠”匾额,正门砖刻清秦州知州董平章撰联,邓宝珊所书联语:“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hù)笃黎民。” (《天水通史》)

天水古建筑——纪信祠

甘肃日报 邓书俊



纪信祠



纪信祠正殿(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纪信祠又称城隍庙,位于天水市城区中心北街十字路旁,占地1700平方米,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秦州志》记载,纪信祠始建于元朝,初为成纪县衙,明代改建城隍庙。后经历代维修,形成了现今的规模。祠内有八棵三百年以上的古树、十块碑刻、二十块匾额、明代壁画三十平方米。其中有清初顺治十六年立的“重建隍庙碑记”,记载着顺治十一年天水八级强烈地震对城隍庙的破坏和以后维修增建的事迹。二百多年后的光绪五年,天水南六级地震,年久失修的城隍庙再次遭到破坏,天水诗人任士言还撰写了“重修城隍庙记”。

纪信祠坐北面南,整体为长方形结构,牌坊临街而立,呈四柱三门,三重檐歇山顶结构,飞檐斗拱,巍峨壮观,牌坊上悬挂一匾,为民国元老于右任所写,字迹大气磅礴。

纪信,天水人,是楚汉之争时刘邦手下的一位将军,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公元前204年,在刘邦、项羽相持的荥阳成皋战役中,刘邦被困在荥阳城内粮食殆尽,人心慌乱,因纪信长相酷似刘邦,故献计愿假装汉王降楚,刘邦趁机从西边城门出逃。项羽大怒,便将纪信活活烧死,后来刘邦经过几年战争,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为了报答纪信的忠国救驾之恩,追封为“忠烈侯”。

走进牌坊,眼前是青砖砌成的拱形门楣,大门通体为朱红色,两侧墙壁上铭刻着邓宝珊将军的手书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正中“精神尚在”四个大字。

通过大门,是一条长长的通道,两边画廊,红柱排列,常有书画家在这里挥毫泼墨。画廊尽头为四合院,院内古木参天,枝叶繁茂,遮天蔽日。西面为数间厢房,东面为二层楼房,正面为二层戏楼,被人称为“五凤楼”。

戏楼一直是文房四宝的展馆,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式结构,灰色琉璃瓦覆顶,飞檐翘角,翩然欲飞,整座建筑犹如一只体形硕大的鸟,历经岁月的风雨,保持不变的姿势,把整个院落分成了前后两院。

后院主体建筑主要集中在五凤楼后面、正门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卷棚直廊,拜厅、献殿、大殿、寝宫。直廊通长17米,宽4米,与拜厅相连,廊下悬有五块清代匾额,拜厅梁上亦悬有“恩湛西陲”“功成汉业”等匾额,共计13块,均为其时秦州人士为感念纪信所题记。

大殿高出其他建筑,始建于元代,是纪信祠里最早的建筑,为木结构马鞍式单檐歇山顶建筑,窗大,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雕梁画栋,古朴庄重,雄伟壮观。殿里塑有纪将军站像,神态庄严,栩栩如生。殿内西墙上有幅明代壁画——“城隍出巡图”,这幅图是2004年对大殿进行维修过程中发现的,成为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寝宫,即为纪信休憩、就寝之地。寝宫内供奉着一尊纪信坐像。

在高楼林立的闹市,纪信祠犹如一部厚重的古书,记载着这座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天水名胜百景系列之二十一

城隍庙

城隍庙又称“汉忠烈纪将军祠”,是祭祀西汉名将纪信的地方。《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述,在秦汉相争的荥阳战役中,汉高祖刘邦被项羽所困,纪信假扮高祖夜出东门诈降诳项羽,得使刘邦遁出西门脱险,而纪信被项羽烧死。事后,追封纪信为“忠烈将军”,并为天水城隍。

城隍庙坐落在青年北路口,始建于明初,后经10余次维修扩建,形成了一座3门4进6组21座殿、廊、庭、楼的建筑群。前门是一座面阔3间的高大牌坊,上有于右任草书“汉忠烈纪将军祠”。牌坊后是高大灰壁朱红大门,大门上有蒋介石书“精神尚在”四字,两侧是邑人邓宝珊先生摹清人董平章的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因纪信舍身救主事迹感天动地,故后人诗联吟赞不绝。陈琳先生撰联:“倘无将军献身,难定荥阳一决,鹿死谁手?幸有忠烈传世,若同淮阳半殂,名归何人。”

大门内通道两侧,各建单坡长廊十二间。连接长廊有一小牌坊,坊后建卷棚直廊做二门。二门内原为宽阔的三合院,院北正中有重门,是一座单檐庑殿顶三间两廊二层楼式的建筑,规模较大。重门东西有钟鼓楼,重门后是隍庙的主体建筑,为三间卷棚式悬山顶厦庭和三间卷棚式歇山顶拜庭。其后高台上有单檐歇山顶大殿三间,琉璃脊瓦。飞檐螭兽,梁架结构和檐下斗拱具有明代建筑特征。殿后有小三间悬山顶寝宫,更是精巧别致。庙内有古柏5株,清代匾额15块。整个院内,古槐荫郁,苍柏挺拔,参观游人络绎不绝。(■文/安志宏)

纪信与城隍庙

纪信,成纪(今天水)人,从刘邦军,为大将。公元前二百零四年五月,楚军(项羽军)围汉军(刘邦军)于荥阳,汉军粮草皆无,荥阳难守。危急中,纪信以其面貌似汉王刘邦,请求佯装刘邦向楚军投降,以使刘邦乘隙逃走。此计被采纳,楚王项羽准降。于是汉军于深夜开荥阳东门,使两千妇女披盔带甲,扮作士兵先行,随后纪信乘汉王车驾、仪仗,扮汉王刘邦状缓出东门。纪信在车中高呼“军粮尽,汉王降”。楚军见刘邦已投降,皆欢呼胜利,齐涌至东门围观。刘邦带阵平等数十骑,乘隙冲出荥阳西门,奔成皋而去。纪信车近项羽,而仍傲座于车中,项羽怒斥,纪信笑曰:我乃汉将军纪信,汉王岂能降尔,此时汉王已至成皋。项羽使人辨纪信,始知中计,顿时大怒,活活将纪信烧死于车内。纪信死后,被刘邦追谥为“忠右”(后世人称忠烈侯),立祠于顺庆,葬于汉中城固(与汉开国元勋萧何、樊哙之墓同在一地)。

成纪出纪信,乡梓为荣。纪信家乡的天水人,崇仰纪信忠烈,古代尊纪信为天水城隍。明朝初年,为纪念汉将军纪信,在天水城中修建庙祠,因纪信为天水城隍,故纪将军祠又为天水城隍庙。天水城隍庙地处繁华市区(现为天水文化馆所在地)。大门临街,以青砖砌就,砖雕精致,图案古朴,铭刻门联曰: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为邑人邓宝珊将军手书清代天水郡守董琴虞所作对联。门前有大牌坊一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上悬巨幅匾额,于右任先生草书“汉忠烈纪将军祠”七个大字,笔走龙蛇,烨烨生辉。天水城隍庙,在历史上曾几经倾圮复修,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光绪五年(1879年)天水两次遭大地震灾害,使城隍庙也两次被破坏。庙内原有静宫、东楼、仓帝、马神、药王、圣母、诸祠。抗战时期,天水学者冯国瑞劝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将其所藏之陕西地方志等书籍移至天水,辟此处为“天水图书馆”。天水图书馆藏书之巨曾为陇上之最。

《秦州志》载:成纪县废,州治西五十步,即今城隍庙基。由此可见,天水人选在成纪县故址处修建纪将军祠,事非偶然。在此建祠,表达了天水人对纪信出于成纪的凭吊。 (□王惠荣)

丙申年天水城隍祭祀典礼

在纪信祠(天水市文化馆)

隆重举行



(天水在线2016年6月22日摄)



(城隍像)



(献贡饭仪式)



(献贡饭仪式)



(献贡饭仪式)



(献贡饭)



(祭祀典礼)



(祭祀典礼)



(祭祀典礼)



(壁画)



(壁画)



(壁画)



(壁画)

丙申年五月十八日(公元2016年6月22日)零时,天水城隍祭祀典礼在纪信祠(天水文化馆)内隆重举行。传说,纪信将军出生于农历五月十八日,所以这一天就是纪信将军的诞辰纪念庙会,庙会期间,城隍庙里人山人海,昼夜灯火通明,庙会前后共持续3天。

天水城隍庙匾联



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样式即为匾联。匾联是中国古今建筑中常用的装饰构件,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而悬挂在城隍庙的匾额、楹联,往往点醒和渲染特有的城隍庙意境和主题,成为城隍庙的眼睛和灵魂,自成一格而成蔚然大观之势。



天水城隍庙在秦州区大城十字路口东北侧。在楚汉争霸的年代,作为西汉大将纪信,以身救主、匡扶汉室,纪信死后,被刘邦追谥为“忠右”, 后世人称忠烈侯。成纪出纪信,乡梓为荣。天水人崇仰纪信忠烈,尊纪信为天水城隍。明朝初年,为纪念汉将军纪信,在天水城中修建庙祠,故纪将军祠又为天水城隍庙。明清以后便大规模修建,形成三门四进21座殿宫、廊、楼、庭、覆建筑群,具有明清江南园林式的风貌。



也许就因为人们对纪信忠烈英勇舍生忘死的品格的敬重,所以人们才将他尊为一方之神,时时拜祭,天水城隍庙里更有了许多斑驳却又明晰的匾联。当人们在被精美绝伦的建筑宏构,巧雕细镂的装饰图案,遒劲挺拔的古柏苍槐所震慑所吸引的同时,庙堂里那一幅幅匾额,匾额呈现的深邃的文字内涵、高超的书法品位,委实让人赞叹不已,似乎又将人们带进了艺术的殿堂。



作为城隍庙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这里的匾额绝大部分为木刻匾额,刻制时间为明清时代,在中间长廊与抱厦顶部每间有大幅匾额悬空,据统计共有 19块。这些匾额都是四字、大多数都用楷书写成。敬献者也是秦州城里一时有身份、有名望者。匾额上的文字有:“庇荫边陲”、“理幽鉴明”、“无感不应”、“惠保无疆”、“功成汉业”、“德洋恩博”、“除忒降祥”、“烈高云长”、“惠保全秦”、“诚精故明”、“威灵显应”、“神指迷津”等。匾额多用楷书写成,或端庄中和、或大气凛然、或儒雅娟秀,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些匾额表达出了一种穿透历史的深邃,寄托了惩恶扬善的朴素感情。



其中有些匾额,制作于乾隆、康熙年间,尽管现在看来,显得沧桑班驳,但依旧能感到当年做工的考究精细,四周边框装缀的腾龙、花卉及其它吉祥雕饰物,仍感到生机勃勃,极具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敬献者的真挚情感和赤子之心。特别是“幽明洞察”的四方形匾额,安放在廊顶正中央,匾额的四角刻有装饰图案,“幽明洞察”四个大字镶嵌在八卦符号及文饰线条组成的八角图案里面,最中心的是阴阳鱼图。整个匾额构思独特,制作水准很高,是难得的匾额艺术珍品。她不仅抒发了对城隍的赞美,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地方易理文化。



在纪信祠门口有高大巍峨的木结构牌坊一座,上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撰写的“汉忠烈纪将军祠”大匾一幅,笔法流畅,隽秀飘逸,是非常珍贵的书法精品。

牌坊后面是城隍庙的正门,两边有邓宝珊将军摹清人董平章为纪信将军的撰联一幅。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将纪信的生前身后高度地概括了进去:

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

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

横批为:“精神尚在”。

这幅楹联和其它匾额诗文一样,已成为城隍庙建筑群的有机整体,成为秦州儿女奉献给纪信将军的真挚情感。



毫无疑问,城隍庙匾联是整个城隍庙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一道与城隍庙文化与景观、建筑相配的风景。它们不仅是建筑者智慧的结晶,更是纪信将军颂歌和书法艺术、装饰艺术的完美组合,给人以隽永、高雅、深刻的艺术享受。

建筑因有了文字而鲜活灵动,文字附丽在建筑上而意韵飞扬。天水城隍庙匾联常常用写意的笔墨,创造出辽阔深远的艺术境界,虽仅片言只语,却意蕴隽秀!这些匾联和殿宇长廊、古树名木相互映衬,在证明着古城天水悠久历史的同时,也将忠烈二字永远地刻在了天水民众的性格里。(《人文天水》)

天水城隍庙壁画



2003年四月的一天,天水城隍庙定格了一个永恒的日子,当 麦积山 石窟艺术研究所的施工人员在对城隍庙大殿进行保护修复时, 怎么也没想到,竟发现了让人震惊的大型壁画。对城隍庙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了敦煌"藏经洞"那样重大!壁画的发现,让天水城隍庙大放异彩!



在古代,一座完备的城池必须具备四大建筑:文庙、城隍庙、佛寺、道观。城隍,在封建社会被人们认为是冥界中的基层神司。城隍原指城郭与沟池而言。《易经》曰:“城复于隍”,《礼记》有“水就是隍,城就是庸。”城隍庙中的“神”的职责在于“攘外安内”,负有一方“社稷”的安定,城隍还兼管地方冥籍,赏善罚恶,成为冥府派驻阳世的地方官吏。也就是说,城隍既是神又是官即冥官,上可以达天堂,下可以通地府,神威显赫,也可以出入阴阳世间,统辖一方,在庙中设座问案判事,职掌冥律。而《城隍出巡图》壁画正是城隍行使治权的真实体现。



明朝初期,供奉城隍成了各地当时一种新的习俗。一些地方先贤或者忠勇之士得以金身重塑,被乡民供奉起来。人们大多希望借助他们的神威,使地方多一份平安。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西边的兰州,和我们天水就供奉起了同一个人,一个以忠烈而出名的,据说是诞生在我们天水的古代英雄纪信。明朝初年,为纪念汉将军纪信,在秦州城中修建庙祠,故纪将军祠又为天水城隍庙。

和许多重大发现一样,城隍庙壁画和世人见面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是在对城隍庙大殿进行保护修复工程中发现的。



馆长说,这组壁画,大约绘制于明末天启年间,也就是公元1635年,是在对大殿进行重修时绘上去的。根据古建筑维修人员对大殿的瓦脊考证发现,上刻有“天启五年三月初三·张登”字样,究竟为何人所绘,还有待专家鉴定。据介绍这组壁画在绘成后,由于经历了5次大规模修缮,使其深藏在墙壁之内,直到2003年才使其重见天日。



这副名为《城隍出巡图》的壁画位于大殿内的西侧山墙上,保存面积三十平方米,壁画设色,始绘年代为明代,清代曾重新上色。



壁画艺术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一支绚丽的奇葩。以表现城隍出巡情景的这组壁画,工笔淡彩,场景宏观气势磅礴,所绘人物真人大小,色彩鲜艳,线条生动流畅,人物表情生动,历经300余年保存完整。内容为城隍夜巡图,画面结构巧妙,场面宏大,用线流畅,表现手法简捷明快,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其壁画无论是艺术表现手法还是服饰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明朝时期的艺术特征。甘肃敦煌艺术研究院壁画维修专家李云鹤对这副壁画曾给予高度评价。





无独有偶,2004年在对城隍庙内的寝宫进行维修时,又发现两幅内容分别为仕女图和博古架的壁画。这是城隍庙继大殿发现明代壁画后又一重大发现。两幅壁画均深藏在寝宫西面墙壁之内。其中仕女图约绘制于清康熙37年,基本同真人大小,线条生动流畅,手提灯笼的仕女表情生动。



另一幅内容为博古架的壁画约绘制于民国年间,画面色彩鲜艳,绘画手法借鉴了西方油画的风格,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为目前天水市发现的最早借鉴西方油画风格绘成的壁画。两幅壁画为何人所绘,还是未解之谜。



馆长讲,城隍庙壁画的发现对研究城隍庙的古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有助于城隍庙今后升格为“国保”单位。同时这些壁画的发现,为研究城隍庙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因而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城隍庙的大殿长廊、匾额楹联、古树名木连同纪信的忠烈或许永远地刻在了天水民众的心里,而城隍庙壁画的发现无疑让天水城隍庙增色不少,让更多的人们为之眼前一亮,天水城隍庙文化艺术的灿烂光芒必将吸引众多的目光!(《人文天水》)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顺庆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