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平遥婚姻礼俗
Jacqueline季 发表于:2022-5-3 04:14:5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61
清康熙四十五年《平遥县志》对明清时平遥的婚姻习俗作了如下记载:“婚姻六礼多不备,始结婚,或金二十、帛四、食盒二;或金十、帛二、食盒一;或金五六;或无帛。必设席遍招亲友,家长亲纳于女家。女家回以靴帽等物,名曰定亲。纳采或银一百二十两或八十或六十、二三十不一,币帛、衣服、布绵等物。家长求亲到女家,女家但回馒首等物于食盒而已。亲迎无所谓奠雁、御轮、合卺诸仪。及期,婿以羊酒彩轿,轿夫皆红衣大帽,彩旗、鼓吹、火炮、骑枪二对或四对,盛妆男女各二人,名曰娶客亲迎。女家设筵请内亲宴。至昏,与婿花红,亦盛妆男女各二人,名曰送客,兼致金银首饰、衣服等物。新妇父兄抱新妇上轿。至婿门,用相礼人撒帐以五谷,门傍设草二束,覆之以红帛燃火,以祓除不祥。新妇背镜,步则藉以红布或生绢,新婿执弓矢至垣中天井,翁姑拜祖先,新郎新妇皆却立不拜。寝门限置马鞍,取平安也。床头预设柳斗,入,将男女所执物皆纳其中。食,新妇以拌面汤;夜,灯不息;忌,三日不扫除。亲友贺,多书喜联贴门外。次日新妇拜合家及诸姑姊姒,人馈手巾一,诸姑姊姒酬以银或帕,无所谓庙见者。女家先期数日,送妆奁什物,称其纳采之礼。十日新妇归宁。数日后,女家宴新婿。新年,婿以猪首、酒食盒拜妻父母,父母赠之以金。”



由是观之,明末清初,平遥婚仪已有别于历代沿用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与明洪武元年庶人婚礼“止纳采、亲迎、请期”(《明史·志三十一》)也有所区别,只重视“纳吉”、“纳征”、“亲迎”三大环节,即俗称的“定婚”、“彩礼”和“举婚”。

清代以降,特别是历经民国与解放后移风易俗,婚嫁形式已有变化,但基本的传统内涵依然保存在婚嫁程序中,也就是说,现行之平遥婚嫁程序乃传统婚嫁风俗的直接传承。平遥古城传承的婚嫁程序如下:



提亲、议婚与合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平遥,婚姻大事必须有媒人牵线,即便是自由恋爱,也要托一亲友充当媒人角色,媒人俗称“媒婆”,多由中年妇女充当,这些人不仅能言善辩,能说会道,还熟悉婚姻礼俗、禁忌等,又称“冰翁”。由于当地有一生保媒五宗死后可以免见阎王爷的说法,多数人愿意成人之美,充当媒人角色。



提到媒婆一词,人们总会与买卖婚姻联系到一起,其实媒人的角色是十分难以充当的,要保成一桩婚姻,必须对成亲双方相当了解,而且有相当的眼力,在“门当户对”的前提下保媒。而“门当户对”的内涵:一是民族一致,信仰相同;二是家风正派,家道兴旺;三是门第相当,家业匹配;四是年龄相当,属相相合;五是外表相配,条件互补。综合权衡后,方可向双方提亲、保亲。



媒人向双方提亲后便进入议婚阶段,男女双方家长都会十分慎重地综合权衡,权衡的依据自然也是“门当户对”。综合权衡各种条件后,双方家长在媒人安排下明里“相亲”,当然相对象的外貌、谈吐、举止是最主要的,在这一前提下还要相家中房屋财产、家族人等;同时也要暗里四下打听,了解对方品行、门第、有无病症等等,印证媒妁之言。

在双方家长与子女原则同意的情况下,民间往往会求助神灵,“合婚”卜问,或自行合婚,或请诸于星相士。其形式主要有三:一是庙堂卜问,将书有对方生辰八字的“庚帖”压在自家佛堂或神主前,焚香叩拜,看三天之内发生之事是否吉祥,吉祥者合婚,不吉者婚事不可成。二是依照老黄历中的六十四课“金钱卦”,筮者双手相合,将六枚铜钱摇动后掷于香案或抓到一只手内顺手排出,依字、背组成之卦与“金钱卦”相对,大吉者可成,中吉者可考虑,凶卦不可联姻。三是对对方“生辰八字”、“命相”、“属相”等进行合婚推论。推算“生辰八字”多由星相士推断,依据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五行属性,生克推演,断定是否合婚。命相推断,则依据“六十甲子纳音表”中所列命相,对应生年命属生克推算,命相相生者、比合者谓之“命相和”,相克者谓之“命相不合”。



经过上列所谓合婚卜问,求得天意后,即进入下一程序定婚环节。

订婚、彩礼、嫁妆与讲日子

订婚为确定婚姻关系的开始,也是十分重要的仪礼。男女双方合婚后,即可择日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前最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彩礼,包括将女方索要的衣服、首饰、酒席钱等商定下来。彩礼即古六礼之纳征,一般斥之为封建买卖婚姻的代名词。其实从源头上追索,纳征乃古六礼中的核心环节,也称“纳币”、“下财礼”。《礼记·曲礼》有云:“非受币不交不亲”,“无币不相见”。至于纳征礼品,各朝代礼制规定差异很大,可见这一仪式古来有之,可以追溯到周代。其固然是封建买卖婚姻的重要标志,但也是古来婚姻礼仪的传承。平遥现行订婚之俗仍沿用清雍正四年对订婚礼品不超过四件,果盒不超过四个的习俗,俗称“四色礼”,为首饰(戒指必备)、衣物等四件。财礼钱则以商定数目确认,一般为吉祥数三六九数字。订婚日,双方各自召集亲属,设宴待客。男方在媒人带领下,由“全福无忌”之人作陪,向女方如数交纳礼品、彩礼钱,女方向亲友展示。之后姑娘由“全福无忌”之人相陪,随媒人到男家,向男方亲友一一见礼,被拜长辈还要予见面礼钱。餐后姑娘返回。彩礼交接后,媒人要将男家“龙凤帖”交女家,女家家长则将出具的“崽书”交媒人转男家。崽书即对婚事无有异议的具结文书。崽书转男家后,标志着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并得到亲友邻里的见证。平遥习俗一般订婚后三个月内必须“亲迎”,但有所谓“腊月不订婚,正月不娶亲”的讲究。

订婚之后,即要讲日子,讲日子包括了择月、日、时、方位、禁忌五个方面的内容,过去一般由主婚人主持选择“良辰吉时”,现多数由主家请星相士推算。

择月,以新娘属相为准,择行嫁利月过门,以免对本身与亲属有犯。

择日,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按日干支中每一轮中的20天黄道吉日丙寅、丁卯、丙子、戊寅、己卯、丙戌、戊子、庚寅、壬寅、癸卯、乙巳、甲子、乙丑、丁丑、辛卯、癸丑、乙卯、癸巳、壬午、乙未,参以值月二十八宿吉凶选定。其二是用“嫁娶周堂”或“白虎周堂”择定。

择用嫁娶吉日,大月以“夫”顺时针数,小月以“妇”逆时针数。“弟、堂、厨、灶”日可用,遇“翁、姑”日而无翁、姑亦可用。值“夫妇”日不可用。

大月从“灶”起顺时针数,小月从“厨”逆时针数,择“厨、灶、睡、死”日可用,遇“门、堂、床、路”也可用但需鼓乐震动。

择时,清到民国,均十分重视,有所谓“好年不如好月,好月不如好日,好日不如好时”之说,择时法将一天十二时辰分六吉、六凶,新娘坐房梳妆、上轿、入宅均要取吉时。吉时的推算以当日值日地支为依据,如值日地支为寅、申,则子时从青龙始吉,丑时为明堂吉,寅时为天刑凶,依此类推,现此俗已废。

择方位,按“鬼谷先师选定趋吉避凶日、时定局”推算,以当天值日天干定局,甲、己东北,戊、癸东南,丁、壬正南,丙、辛西南,乙、庚西北为“喜神方位”;甲、己东南,乙、庚东北,丙、辛正北,丁、壬西北,戊、癸西南为“五鬼方位”。迎娶发轿、新娘下轿均要迎“喜神方位”,避“五鬼方位”。

禁忌,指新人下轿要忌一些属相的人迎接,依“申子辰年蛇鸡牛,己酉丑年虎马狗,寅午戌年猪兔羊,亥卯未年鼠龙猴”,根据值年地支决定,但内亲不避。此外新人上、下轿忌寡妇或带孝之人,亦忌上、下轿风雨雷电,所以要选择黄道吉日。

嫁娶之日讲定后,平遥习俗要在女子出嫁前一日下午向男方送嫁妆,即古称之“妆奁”。乃娘家陪送女儿出嫁的实用物品。嫁妆的来源有二,一是女方父母办置谓之“攒妆”,二是亲友赠送谓之“添箱”。嫁妆一般根据家庭条件而定,富裕者多而贵重,贫寒者少而简单,但四铺四盖之俗一直沿用至今。送嫁妆多从赁铺雇用统一的红衣大帽,鼓乐喧天,招摇过市,以显富摆阔任市井评说。妆到男家,男家由近亲4人至8人路口迎接,也有鼓乐“迎妆”者。嫁妆一到,即刻“安妆”,由送妆人向新郎家道喜,并一一照单唱念,新郎家要设宴招待发赏钱若干。此俗现繁简程度有异,内容一以贯之。

亲迎即婚礼

男方择订亲迎良辰吉日后,由媒人通知女方。双方即着手准备相关事宜,男女双方都要聘司礼、司仪、司帐、送亲、迎亲主持人,乃至迎送新娘上下轿的妇女。司礼等人员都精通礼俗,迎送新娘上下轿妇女要求为“全福无忌”四正人,即有配偶,儿女双全,属相无忌,通晓礼仪,善于应酬的妇女。均要搭喜棚,贴喜联、喜字,挂门绸,摆插屏。屏前摆八仙桌,桌两旁置太师椅一对,桌上屏前摆放木雕金漆“天地爷”木主,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摆供面塑、枣花、香炉、烛台、香筒等五件。摆置停当,主婚人燃烛焚香叩拜,男方正日子还要摆放桃弓、柳箭。此外还要张贴喜神方位与妨忌单于屋门,告示众人。亲迎本指新郎亲自上女家迎娶新娘意。平遥一般亲迎活动前后持续三天,从择定之日前日起至后日止。主要有几个环节:

催妆与送妆实际是送嫁妆活动的开头与结尾,也是亲迎活动第一天(正日子前一天)的主要内容。男方要在上午派人到女家用“食勒”抬送“诰封”,催妆;女家要给抬送者以赏钱。

上午,所雇吹鼓手必须到位,租用喜轿、执事等依序摆置院中,清扫擦抹干净,既有驱邪内涵,又是向下午女方送嫁妆者展示气派。此外,要在鼓乐鞭炮声中,择地请本族祀祖图——神则,由主婚人(家长或族中长辈)携新郎焚香叩拜,表示本族香火将由下代延绵。

下午,女方向男方抬“食勒”送嫁妆。除前述嫁妆外,还须带一个面塑“贡”,一个上顶双喜红字的媒人馍馍,六两白面粉。男方同样要由送嫁妆之人带回一面塑“贡”和媒人馍馍,六两白面粉。其中双方互送之“贡”,有相互祝福道喜之意。双方的媒人馍馍要用红绳绑在一起,转予媒人,以示酬劳感谢;双方互换六两白面则要与自家白面和在一起捏成“岁岁”饺子,以表双方结亲为一家。嫁妆送到后,男方要张贴清单,供亲友邻里品评。

正式迎娶即在择定之正日举行亲迎仪式。天快亮时男女双方都要早早燃放喜炮,洒水扫院,将门庭扫得干干净净。亲迎前要举行一个重要仪式即“家宴”,所有同堂家属成员共进早餐,其实是一次家教活动,男方主家要教育新郎,自此要尽成人之责,孝敬长辈,夫妻和睦,光宗耀祖;女方全家同样要教育新娘,为人之妻要孝敬翁姑,善处妯娌,料理家务,尽媳妇之责。

宴毕,新郎要用前一日所打井水(而且是打起来倒入罐中用网兜吊在树上之井水)洗脸,由娘舅刮脸。后着装、披红(清代为九品亲服,民国为长袍马褂,礼帽上插金叶状元花),等待良辰吉时。新娘同样要用前一日所打井水洗脸,还有一项重要的开脸仪式,由全福无忌之“四正”妇女用红线为新娘绞去脸上的汗毛。这一仪式其实起自于出嫁前三日,四天每天一次,共绞四次。第一次用红丝线绞一“十”字,第二天用绿丝线绞,第三天用红或绿丝线绞,基本绞净,第四天也就是出嫁日用黄丝线绞,再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在脸上滚几下。开脸仪式标志着将结束姑娘时代即将为人之妻。乡间俗语有:“红丝线绞,绿丝线盖,黄丝线绞了女婿爱。”开脸仪式后一直到黄昏起身上轿前,新娘要梳妆打扮,不离炕头。

良辰吉时,新郎由司礼人员陪同,头顶红绸,到插屏前依次举行仪式。屏前铺苇席,上铺新房锦被,四位全福无忌的“四正”女人,将五枚铜钱(呼“子儿”)、连根葱、双头辣椒等用红线缝到被上,名曰“引被子”。寓意“五子闹学”(俚语学读席音),“永结连理”等。缝好后,新郎由司仪指导,从被子左侧始走一个“8”字形,谓之踩“八卦”,最后立于屏前。

在屏前新郎向天地爷叩拜后,向家中长辈一一告别,准备起身。鼓乐鞭炮声中,新郎行“六仪”,由娘舅捧方盘,置小镜、铜锁、红糖水、龙凤饼、鸡蛋、铜钱。新郎要照镜子以避邪;开铜锁后将钥匙装入衣袋,表示成家开始;喝糖水、咬龙凤饺、鸡蛋,表示甜蜜幸福、龙凤呈祥,永记今宵;再抓一把铜钱,期待今后日进斗金,财源广进。仪毕向亲友鞠躬,上轿或车马。

迎亲队伍以开道旗、锣为先导,起轿前要声响剧烈驱邪。传统婚礼有花轿、仪式、鼓乐,轿为两顶喜轿,并有几对大红灯笼,此灯笼也谓之“娶灯”。此俗至今保存,只不过红灯笼改成了裹有红布的手电筒而已,要一路亮着。仪仗仿官仪,仪仗的一对龙凤扇十分重要,路遇其他迎亲队伍时可用以遮避防相冲。鼓乐也要成双成对,为唢呐、笙、鼓、锣、钹等。两乘花轿后依次为媒人、娶客轿车。娶亲路线不走回头路,一走到底,沿路经村庄或人多之处,开道锣要猛敲开道。过河、桥、庙、村等处要燃“二踢脚”驱邪。

起轿后,新郎母亲怀抱引过的被子坐于屏前,并食小圆岁岁油糕。会有一妇女问之:“你坐什的咧?”答曰:“坐富的咧!”再问:“你抱什么咧?”再答:“抱宝的咧!”还问:“你吃什咧?”再答:“吃福。”此俗至今沿袭,谓之“坐福贵”。

迎亲队伍快到新娘家门,一要频频鸣炮,二要猛击开道锣,以传递信息。仪仗、灯笼分列两旁,花轿(轿车)、鼓乐依序通过,直达门口。此刻轿夫会精神抖擞快速行进,走起“野鸡窜”轿步,以博得喝彩,渲染气氛,赢得赏钱。

听到迎亲队伍的鞭炮鼓乐,新娘家要大开中门即仪门相迎。在司礼、看客簇拥下,新郎、娶客、媒人进入正厅上坐。正厅一般在明间中堂,八仙桌正面两座左为上,右为次,两侧四座作陪,空出靠门两位为递茶、上菜之“席口”。新郎入上座,媒人入次座,主家陪客(一般为娘舅)和司礼人员入四座。桌上三台碗沏茶,摆四种炉食,四种时鲜水果,谓之“看茶点心”。新郎、媒人等坐定后,司礼人领女家主婚人把客人三台碗盖揭起划一下茶水,以示“看茶”。看茶时,新郎起身双手捧三台碗。看毕,放下三台碗鞠躬致谢。

平遥迎娶筵席讲究“九碗九碟”,即九碟凉菜与九碗热菜。九碟的排列民间顺口溜称:“四角挑肉龙顶虾,洋粉海带靠主家,留下当中一把抓。”龙即藻类、虾即虾仁,一把抓即点心糖果、花生瓜子等。九碗即大肉、烧肉、烧肘子、冷片肉、炒水粉肉、甜江米、肉丝汤、三鲜汤,最后一道为清蒸丸子。“丸”即“完”意,表示菜已完毕。捧上漱口水请新郎漱口后,客人退席,八仙桌重上新菜。上第一道热菜时,捧盘送茶者喝一声“厨房诸位给新人道喜了!”新郎随从即要答“谢了!”将预先准备好的“叩喜”赏封红纸筒放到盘上。捧盘人答谢退出。

吉祥时辰,即天黑或黄昏时,新娘以红绸绢蒙脸,由兄长抱上轿子,俗称“哥哥抱妹子,好活一辈子”,不得踏地。新娘身着凤冠霞帔,脚穿绿绣花鞋,但忌红绣花鞋,红色像火,隐意忌跳火坑,但拜天地后不再忌鞋,新娘起身上轿,鼓乐鞭炮齐鸣。放下轿帘前,要将手中插着许多铜钱的馒头捏碎抛向空中,以避邪,孩童捡拾时,放下轿帘。陪新娘出嫁者还有全福无忌的“喜娘”,俗称“跟老婆”。全程指导教化新娘。旧时此角色还要向新娘普及性生活常识,直到新娘归家,甚至直到次年新娘怀孕产子后才离去。

花轿行至距新郎家不远时,先导即回去报告消息,并以“二踢脚”及锣声传递消息。临近家门依然如到新娘门口一样鞭炮齐鸣,鼓乐喧天,轿在路中“野鸡窜”。轿停,司礼人撒谷草节、豆、铜钱等驱邪,一边喊“头撒天门开,二撒地门开,三撒新人下轿来”。四位全福无忌妇女头顶红巾轿前迎候新娘下轿。新娘下轿不踏地,用毛编口袋铺地接传,脸蒙红绸的新娘由全福无忌妇女搀扶行走,新郎在前面引导,直至院中插屏前,俗谓之“传袋”,含“传宗接代”之意。新郎、新娘双双立于插屏前,男上首女下首,新郎取供桌上桃弓柳箭,向新娘与四周象征性射箭。后要将桃弓柳箭带入洞房,置于柳条斗中。新郎父母拜跪先祖神位,表示即日儿郎成亲,传宗接代的任务交于儿媳。随后新郎新娘双双向“天地爷”跪下,在司仪人鸣赞声中行三叩首礼,夫妻再对拜一叩首礼,俗称“拜天地”,即拜堂成亲。然后新人双双携手入洞房。此时,安放门后的红高粱头由全福无忌之人点燃以驱邪,房门槛平置马鞍,新娘骑马鞍入室,盘腿坐于炕上,面向当日喜神方位,下垫红毡,谓之“坐炕”。新郎在亲友围观中用红纸包着的新制秤杆挑去新娘红盖头。至此婚礼已成,新娘脱去凤冠霞帔。新郎在前,新娘随后,再次来到插屏前,在司礼人高呼声中与亲属相认,谓之“厮见”。行一叩首礼或鞠躬。认亲先外戚后内戚,最后为本族。皆按辈分年龄排列,端坐八仙桌旁太师椅上,新人按尊称叫应被拜者后行一叩首礼。父母也入本族中叩拜,被拜认者要给新娘见面礼,俗称“磕头钱”,但未婚长辈不赏“磕头钱”。俗间新婚“三日无大小”,期间众人会以新郎父、母搞笑逗乐。

拜堂成亲后,新娘兄弟、侄子持唤女婿请帖上门,礼房迎入待茶,赏洋,写谢帖回复。留下书人用餐后,司礼房给女家送灯换新红蜡烛或新电池,下书人与打送灯人一同趁夜返回。

新人与女性媒人(男媒人妻代理),入“合婚筵”。“合婚筵”摆于炕上的大炕桌上,首席为新娘,新郎次之,媒人坐首陪席,其余三席为平辈女眷,另两位空出,为菜口。“合婚筵”新娘所坐首席也为一生中唯一一次。媒人从女方所带拜帖盒中取出女家所带“盅筷”,酒盅红纸对糊,内封少许红糖,两双红筷子用红绳拴连,红盅筷在“合婚筵”上新郎新娘专用。“合婚筵”十分讲究,依贫富有所不同,多用“九碗九碟”等。期间也会为童仪、叩喜、厨工下赏封。

“合婚筵”后,新人回洞房喝“拌汤”,取“拌结贵子”之意。喜娘喂新娘拌汤时,要先拣四块较大“拌”,由新娘口衔放入炕上四角苇席下,新娘还要跟着司礼人说念各种“令子”(即吉祥话)。结婚洞房令子有:东搅西搅,儿女多少?南搅北搅,儿女不少!中间一搅,明年养个胖小。大娘温张(温被窝),儿女满堂;三个状元,两个榜眼。姑姑提盆盆(尿盆),儿女一群群等。

“拌汤”喝完之后,便是带有性启蒙性质的闹洞房。夜不熄灯,不关门(多数门板被卸走),不闭户,三日内不扫除。晚上,窗外还必须安排人听房,即便没人听也会在窗台放一把笤帚代替。宴婿、归宁

宴婿在拜堂后次日,即整个迎亲的第三天,司礼、司仪早早到位。新郎新娘在喜娘伺候洗漱后,经司礼人协调,“赎”回闹洞房被抢去的衣物。客厅八仙桌上摆水果、点心等“看茶”食品,三台碗中置菜,恭候女方亲家唤女请婿。

新娘父亲或兄弟请媒人陪同引路,带一包唤女衣服、衣料、名贵点心、名酒等四样礼品,前往新郎家唤女请婿。同时,司礼人还要为媒人的拜帖盒中装好“赏封”筒,封内金额高于新婿迎娶时赏钱金额。过去交通工具一般雇喜轿、轿车,媒人坐轿车,新娘父或兄弟坐喜轿。现在唤女请婿交通工具也随了时代,多为汽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到新郎家门口时,男家主婚人及司礼人大开中门迎候,相互致礼后让于客厅上座,媒人次座,新郎娘舅、姑夫、姨夫、伯叔等作陪。坐定后由主人行看茶礼,并由司礼人领客人拜见上辈老人,亲家间相互叙谈、客套。并将所带唤女包袱交女亲家过目。随后由司礼人带领看房。新娘要跪于炕上向父或兄行叩头礼,新郎陪行鞠躬礼,婆婆将亲家带来的衣物送入新房交予新娘,众人退出留新娘父女叙谈。

宴请筵席也多用“上、中、下、八八、四四”或“九碗九碟”,程序与新郎迎娶筵席相似,司汤、满盅、捧盘叩喜、加喜菜、赏封小费等样样不少。席毕,司礼人将亲家所带礼品回调原包退回。新娘换衣服后,向长辈、哥嫂告别,回娘家。稍后,媒人陪新姑爷前往女家赴宴,同样要带上食品等。

新姑爷车到,司礼人及女家众亲戚迎于门外,岳父母迎于阶下,婿行叩首礼,二老搀扶新婿入厅坐于正席,媒人次席,陪坐为女家娘舅等男亲属。认亲后开宴,筵席程序基本相同。饭后姑嫂往往要逗新女婿,抢、赎帽子以增添亲近气氛。

宴婿之仪后,媒人代男家同女家商定姑娘归宁即回门时间,平遥一般有两种归期,一为“四来六走”,二为“十来十去”。定毕,在日落前返回男家。

归宁即回门,按照商定归期进行,但不论哪一种归期,婚后第五日不吃婆家饭,而要在男方或女方一亲戚家用餐,早晨接去,天黑送回,谓之“小换”。归宁期满,新郎将新娘接回。新娘在娘家不得与女婿同居,返回时娘家为姑娘带“饼子夹饺子”,寓意“明年养小子”。

归宁返回后,婚礼正式结束。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汽车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