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筑牢保护屏障 守护遗产瑰宝
更强 发表于:2024-6-16 21:08:56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1740
阆中:筑牢保护屏障 守护遗产瑰宝-1.jpg

远眺阆中古城。

●杜敏 王君梅/文 张晓东/图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千年古城阆中秉承“保护优先”原则,聚焦“四项保护、三个保持、六个不搞”,筑牢保护屏障,守护遗产瑰宝。

1四项保护锁定保护框架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城相依相融,天地人和谐共生,“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为保护好阆中古城的山水格局,阆中实施了“四项保护”。

保护古城格局。阆中严格把关古城周边实施的项目,对可能影响古城风貌的白塔山、盘龙山自建房进行规范,出台规定要求农户自建房屋的高度、颜色、形态应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拆除或降层改造不协调建筑,保持古城的城市天际线、视线通廊和重要节点的串联性。

保护街巷布局。古城以中天楼为核心、十字大街为主干,井字型、棋盘式布局的街巷,取向多与远山朝对,东西南北四方贯通、前后左右看山望水,古城街巷保持着历史原有的空间尺度和风貌格调,故有“阆苑仙境”之美誉。《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规定,严禁擅自裁弯取直街巷道路,以保护古城街巷的历史布局。

保护院落格局。古城中上千座完好保存着“明清风貌、唐宋格局”的民居院落,主要为歇山单檐式或悬山式木质穿斗结构,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封闭性和南方园林式的开放性,同时包含了徽派民居的特点。院落依古城地势呈北高南低之势,布局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风蔚然,历史上北面以官衙等为主,南面以民居、商铺为主,充分体现了北官衙南民居的历史特点和地理风貌,展示了中国古代居住环境的协调性。阆中出台《阆中古城维修规范》和《阆中古城核心区室外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加强古城房屋维修装修监管及院落格局保护。

保护古城名录。阆中建立古城保护名录库,把古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传统民居、古街、古井、古城墙、古牌坊、古石刻、工业遗存及古城周边山体的历史名称等要素纳入保护名录范畴,加强名录研究,探寻古城历史,追寻历史文脉。制定实施《阆中古城保护名录编制管理办法》,加强对古城名录的保护。

2三个保持赓续文脉特色

鼓励文化挖掘植入,保持文化特色。阆中坚持既保护建筑现有的风貌格局,又保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注重对古城院落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活化利用,鼓励业主在古城院落改造及项目实施中挖掘、提炼、植入文化内涵,保留独有的院落文化特色。如传统中医文化胡家小院、茶文化李家大院、本源文化本源堂、传统布染文化染坊客栈、精品民宿文化花间堂、皮影展示及演艺的王皮影博物馆等院落,体现了“一店一招一特色,一家一院一文化”。

活态展示人间烟火,保持原态生活。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阆中古城,居住着近4万居民,保持着街坊邻里走街串巷、串门聊天的原态生活,摩肩接踵、热闹喧嚣的武庙街、西街、下新街等街道上遍布的丝绸作坊、餐饮小吃、民宿客栈、特产专卖等业态,展示了古城前店后厂、前铺后居、前作坊后庭院的民俗文化。这种原态生活,就是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留住建筑时代印记,保持历史记忆。阆中主张“昨天是今天的过去,今天是明天的过去”,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是历史的痕迹,注重保留古城建筑的时代印记,既保护建筑的形,又保护历史的魂。一方面对体现时代印记的建筑构件进行修复利用。阆中坚持“格局不变、高度不变、风貌不变”的原则,注重对修缮建筑原有的门、窗、桌、椅、凳、屏风等构件修复后再加以保护利用。如指导秦家大院在修缮中修复利用原有的建筑构件,窗花还是那古窗花,木门还是那老木门,印记依在,记忆犹在。另一方面对体现时代印记的建筑本体加强保护。阆中对三线建设及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建筑进行安全性检测、排危加固及活化利用。如白花庵街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丝厂集体宿舍,经安全加固后成为青年游客旅居阆中的网红打卡地。这既保留了古城建筑的时代印记和特色,又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3“六个不搞”筑牢保护屏障

为守住古城古风古韵,传承文态文化文脉,阆中摸索总结出“六个不搞”的古城保护模式,筑牢保护屏障。

在古城活化利用上不搞文化嫁接。阆中坚持保护好、利用好古城的唯一性和原真性,注重挖掘建筑涉及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坚持院落有什么文化,就活化利用什么文化,展示原汁原味的院落文化,不过度包装、嫁接文化,不移花接木、照抄照搬,更不无中生有、创新创造。

在房屋维修建设上不搞大拆大建。阆中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对修缮院落原有格局、文化本体的全面保护、整体保护、完整保护,防止大拆大建、大破大立,变“大刀阔斧”为“微改更新”,变“拆改新建”为“精准维修”,变“创新创造”为“修旧如旧”,不随意拆除老建筑,不随意把时代建筑定性为不协调建筑,不破坏古城传统风貌、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展示古城原风原貌。

在开放搞活引流上不搞开渠放水。阆中对进入古城的商品展销会、旅游推介会、文化演艺活动严格把关,不主张任何活动都在古城举办。对可能降低古城品质、污染古城环境、破坏古城风貌、影响古城安全的低端小商品展销会及相关活动坚决限制其进入古城。鼓励并支持业主在古城开展文化创意活动、民间演艺活动、腊八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

在保持原态生活上不搞易俗而居。阆中坚持“三个不迁”,保持居民原态生活,保护古城宜居宜游宜学旅居环境。一不迁学校,留住人文气息。古城内设有幼儿园、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共5所,每天近两万名学生穿过古城街巷进入学校求学问知。二不迁居民,留住烟火气息。阆中积极改善古城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开展创文创卫,治理商铺噪音污染和作坊环境污染,完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为古城居民提供生活便利、出行便利,实现留住人、留住人间烟火;三不迁市场及作坊,保持经济活力。古城内及周边设有三个农贸市场、三条农贸街,有酿醋、牛肉、蒸馍等各类家庭小作坊300余家,阆中大力整治市场环境,规范作坊生产,促进古城经济发展。

在古城业态布局上不搞低端单一。阆中注重“古城品牌”向“古城品质”转化、“低端单一业态”向“丰富多元文态”转化,制定《阆中古城核心保护区经营业态项目目录》,鼓励业主在主要街巷布局非遗传承、文化创意、科举文化等业态,打造了庞门书院、阆中书院、杏庭文化沙龙、王皮影博物馆等文化研习基地,形成一定影响。阆中也坚持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业态布局和文态展示,对跟风打造“书屋”“书吧”或者挂羊头卖狗肉、书吧变客栈的院落予以限制、加强引导,反对民宿客栈、特产专卖、醋泡脚、娃娃机等业态在古城遍地开花。

在古城保护管理上不搞单打独斗。阆中注重联合多部门力量,打好古城保护组合拳。联合论证重大项目。阆中充分发挥古城保护专家团队及名研会力量,加强对古城建设项目、历史文化街区整治等古城保护事项的研究、评审和论证;联合勘审维修方案。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组织文物、住建、自规等部门现场办公,共同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修缮意见,指导业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维修装修房屋;联合查处违法行为。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牵头综合行政执法局、市监、公安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依法查处古城核心区擅自上升下挖、改变房屋维修方案、违规乱搭乱建等各类违规修缮行为;联合整治古城秩序。综合行政执法局、市监、卫健等部门联合整治古城占道经营、灯箱广告、撑棚打伞、犬只散养等现象;联合遵守保护公约。制定《阆中古城保护居民公约》,发动群众参与古城保护;联合保障古城安全。街道社区发挥“十户治安联防”作用,加强古城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电力及燃气部门对古城居民的电力、燃气管道进行更换,加装燃气安全装置。古城布设“智慧消防”火灾自动报警、无线火灾报警、电气火灾监控等系统,提高科学消防水平,保障古城消防安全。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