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蜿蜒伸展,直抵家门口;庭院里,鲜花竞相绽放……近年来,顺庆区以乡村振兴“十大行动”为抓手,按照“一区三线多园”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进一步深挖乡村潜力,盘活乡村资源,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乡村振兴“诗意图景”映入眼帘。
人居环境“微改造” 乡村“颜值”大提升
田畴阡陌迎蝶变,美丽乡村景愈新。行走在顺庆区渔溪镇集凤寺村,一栋栋原本老旧的房屋在经过翻新修缮后,以亮丽的形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硬化的乡间村道与路旁的花草、树木、菜园子相得益彰,让人眼前一亮。“环境好了,心情好了,生活不比城里差。”集凤寺村村民纷纷感慨。
走进村民张书科家中,宽敞的院落映入眼帘,牲畜圈房、菜地、仓库一应俱全,两层楼内家具陈设齐全,处处体现着生活的温馨与舒适。
顺庆区渔溪镇集凤寺村
“搬迁以前,我们住的条件可没现在这么好。”张书科回忆,以前的老房子破旧,设施简陋,生活极为不便。在镇政府的帮扶下,房屋得到了修缮翻新,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谈及现在的生活,张书科满脸幸福地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一条大路直接通到家门口,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也要继续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
道路通了,环境美了,百姓乐了。如今,集凤寺村持续升级人居环境,在改善农村交通环境、提高村民出行便利性的同时,也为发展农旅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而在集凤寺村不远处的“共享菜园”里,田间地头绿意盎然,市民可以认领一块专属菜地,亲手栽苗、除草、施肥、浇灌、采摘,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田园生活。
顺庆区集凤寺村的“共享菜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动下,我们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新路径,将村内闲置资源打造成为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休闲体验。游客可认领一块或者多块共享菜园,由我们村提供种苗、有机农家肥、浇水、除草、搭架、采收和及时观察蔬菜生长情况等服务,收获的农产品全部归认领菜园的消费者所有。”共享菜园负责人介绍,认领菜地后,每位小小“农场主”还享有菜园的命名权。为满足不同市民需求,菜园推出了两种认领模式,一种是委托种养,全程由菜园的专业人员帮忙耕种和维护,在此期间农场主可以带亲友参与农耕劳动,收获时节,农场主也可选择自己采摘。另一种则是自己种养,体验播种到收获的全部过程。
“我们围绕区委、区政府‘5+15’精品示范工作部署,立足集凤寺村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将集凤观片区、凤庄新村片区、顺蓬营聚居点片区整体谋划布局,涵盖集凤寺村5个社,户籍人口420余户近1500人,3大片区组团培育和美乡村精品村。”顺庆区渔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渔溪镇“千万工程”雨污分流改造、共享菜园建设、环境风貌整治3个项目已全面竣工,美丽村庄打造完成项目初验,顺蓬营聚居点首批农转84户,按照“统规自建”模式进场建房34户,二期农转报名35户,预计2025年上半年聚居点建设基本成型。
以一村,见全域。像集凤寺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顺庆不是个例,从“一处美”到“处处美”,顺庆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村的干部力量,以“一村之变”带动“一域之变”,全力打造和美乡村“样板”。
高标准农田“打底” 乡村振兴“起跳”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顺庆区芦溪镇常宁院村,放眼望去,沟渠、田块平整划一,曾经闲置的土地已变成充满生机的高标准农田。常宁院村党支部书记何理正沿着田埂缓缓前行,不时蹲下身子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集中连片、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这是何理对高标准农田的评价。
常宁院村高标准农田
“以前这里的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机耕路、沟渠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大型机械根本无法在小田里作业。我们村于去年底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完成112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对水渠和附属设施进行最后的施工。”何理指着一处坡田告诉记者,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小田变大田、坡田变梯田、陡坡变缓坡,生产便道、排灌设施一应俱全,这些都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条件,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粮食增产、村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群众耕种的积极性和土地流转率。
据何理介绍,改造前这里都是一些高低不平的小块田,田与田之间落差大,不利于大型农机作业,土地产出效益低,农户种田积极性不高。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这片农田将由“小田变大田”,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粮”田,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也增强了农田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调整归并,把小块土地并为大块,以此提升耕地质量和基础地力。常宁院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是顺庆区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发展战略的缩影。
2024年,该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7万亩,其中新建2.2万亩、改造提升1.5万亩,包含田型调整、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完善提升灌溉体系、建设机耕生产路以及设立耕地质量检测点等。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实施土地调型6816亩、建设机耕道生产路45.6公里、建成排灌设施19公里,累计完成总工程量35%。
“我们将以‘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为契机,按照‘一年拉框架、两年成体系、三年见成效’的思路加快推进全域全程农机化,做好停机坪建设、宜机化改造、农机手培训等工作,分阶段、有节奏稳步推进集中连片可耕地机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形成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机化服务市场,全面提高全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顺庆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借典型“东风” 吹满乡村文明“春满园”
走进顺庆区新复乡四方寨村村民谢春阳的家,各类老旧石器犹如一件件工艺品有序摆放,家中陈列规整,院内外一尘不染。“‘积分制’推广后,不少邻居都来找我,问我如何打理庭院能加分,你看我把拆老屋盘出来的大石头、石磨搬到院子里,更有一番风味了。”谢春阳的庭院成了“网红打卡点”,附近村民都前来取经。
“移风易俗能积分、志愿服务能积分、清洁环境能积分……‘加分’的项目多,我们现在都在‘挣’积分‘兑’奖品嘞!”村民郑华伯继续说,“以前都是村干部在做,咱们村民在看,自从‘积分制’运行以来,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邻里纠纷少了,大家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如今,随着“积分制”的广泛推行,新复乡越来越多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茂密葱郁的树林,碎瓦砾铺设的小路蜿蜒其上,微风拂过小亭,活水绕村而行,道路两旁小花随风摇曳,亭台楼榭干净整洁,路灯排列整齐,房前屋后花草交映……新复乡已经成为顺庆区乡村文明的“新标杆”。
“着力打造乡村治理‘样板区’,近年来,顺庆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获评省级样板村镇3个、市级样板村镇9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同时,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培育了精品村1个、示范村4个,并运用“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试点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有效提升治理水平,让乡村治理‘活’起来。”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到。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样板建设和宣传引导是两个相互管理、相互促进的关键环节。
“文明乡村,幸福家园”“乡村美丽如画,我们共同守护”“倡导文明乡风,创造和谐生活”走进共兴镇灵潼山村,随处可见设计美观、内容丰富的文明宣传标语,这些标语内容主题鲜明、内涵深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明种子”播撒进每个村民的心田,营造出浓厚的文明乡村氛围,成为扮靓乡村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没事儿的时候,咱就到处走走看看,你别说,这些标语还弄得好哩!”灵潼山村村民刘素芳看到这些标语时,竖起了称赞的大拇指。她说,文明宣传标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了墙壁上,做到让墙壁都会“说话”,而且每幅图案都形象生动,好看、好懂、好记、好接受,促使村民由“被动看”变为“主动看”。
“村容整洁是‘外在美’,农民群众精神面貌改善、文明素养提升是‘内在美’。为了提升村民朋友的‘内在美’,充分利用道路护栏、建筑围墙、村委会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刊播文明公益公告8000余条,让群众耳濡目染、随处可见。同时,广泛组织‘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好婆媳’‘好邻居’评选活动,借助‘村村响’、光荣榜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表扬,让农村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提升宣传效果,扩大宣传覆盖面,还在区级融媒平台“今日顺庆”APP设置“不文明行为曝光台”,曝光不文明行为235人次,开设“美德之光”新闻专栏,推出好人好事宣传报道472条,文明和谐、向善向上的新风正气日益浓厚。
除此之外,区委宣传部还通过争创文明细胞的方式,强化典型引领。近年来,该部门以城乡文明同创同测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了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已培育省级文明村镇6个、农村文明家庭58户、文明校园14个,区级以上文明村94个、占87%以上,文明乡镇7个,占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