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充:祥龙嫁歌——民歌中的璀璨明珠
123456868 发表于:2020-4-9 16:14:0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00
四川西充县城31公里的祥龙乡是个“鸡鸣三县”之地,与遂宁市蓬溪县和射洪县接壤。数百年来, 当地的板凳龙、 嫁歌和石工号子被称为 “祥龙三绝”。2004年, 祥龙乡成功荣获省上授予的“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称号。目前,祥龙嫁歌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 祥龙嫁歌参加展演,并受到观众好评。

“鸡鸣三县”之乡的文化花朵

据《西充县志》和祥龙乡村民族谱记载,1668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入川定居该乡,婚嫁歌也由此被带入该乡,并代代口传,迄今已有十六代,300多年历史。

祥龙乡社会事业中心主任李立宏介绍,祥龙嫁歌又被称为“伴嫁歌”“哭嫁歌”,曲调动听,歌词丰富,声腔变化较大,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在旧时,闺女出嫁前夕,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嫁歌为其送行。同时,邀请同院的姑嫂婆姨对歌,以唱歌的形式,表达新娘对父母的感恩和不舍,及亲人对新娘的挽留和美好祝福。



?由祥龙嫁歌改编的《坐歌堂》被搬上舞台

李立宏告诉笔者,唱嫁歌时规矩多,礼数大。“开声歌”必须由待嫁姑娘先唱,参加唱嫁歌的人数最少不低于8人,最多可达24人。开声歌唱罢,方能由其他陪唱歌手接唱,这又是一个规矩。陪唱歌手一个接一个唱,中间停顿的时间越短越好,这是再一个规矩。大凡姑娘出阁前,往往是嫁歌声不断,再加上小锣小鼓等打击乐和唢呐笛子伴奏,真可谓喜气盈门,热闹非凡。

“月亮弯弯照华堂,照到我娘进绣房。一尺五寸把儿养,我娘养女受苦寒,冷来给儿洗尿片,热来就把蚊子扇……”李立宏介绍,祥龙婚嫁歌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哭嫁。在旧时,祥龙乡嫁女人家在嫁女的前一天就开始唱哭嫁歌,有钱人在三天之前或者更长的时间就开始唱哭嫁歌了。谁家哭嫁歌唱得时间越长,就更能够代表其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较强。

当时的嫁歌,其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数百年不变的固定形式,也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在民歌中独具特色。

依托地方民俗 打造川东北婚嫁文化IP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村婚嫁形式逐渐变得简单,再加上婚嫁歌传承人的老去,婚嫁歌面临着无后继之人的状况,这项民间婚嫁习俗慢慢就变得“稀罕”了。

一些文化人士开始致力于对民间婚嫁习俗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从2008年4月起,祥龙乡开始发掘嫁歌,该乡将第一批收集的30首嫁歌汇编成《祥龙嫁歌集》。并充分利用年末岁尾农闲时节,分期举办“祥龙嫁歌”培训班,目前,全乡16个村的90多名爱好唱歌的村民参加了培训,掌握“祥龙嫁歌”的歌唱技巧。

“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中,婚嫁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西充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马明月表示,自古以来西充关于婚嫁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不断简化甚至失传,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显得非常必要。

为此,西充县加大了对祥龙嫁歌的保护和开发,根据祥龙哭嫁歌改编的民俗歌舞《坐歌堂》,通过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这项濒临失传的川东北民间婚嫁习俗搬上了舞台。

《坐歌堂》表达了家庭和睦、孝亲尊老、知恩图报、勤劳善良、艰苦创业等传统美德,在2005年荣获由文化部、民政部联合组织的“舞动社区”活动金奖。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西充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千年文明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活力无限、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该县将依托“哭嫁歌”“迎亲歌”等西充民歌和“订媒”“看期”“起媒”“回门”等地方风俗,以及民间流行的婚宴“八大碗”,打造雅俗共赏的地方映像“川东北婚嫁文化IP”,对当地民歌民俗进行保护和开发。(李同周)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