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庆建成35个奔康产业园 带动1.2万人脱贫增收
我爱霍启刚掖 发表于:2020-4-22 08:57:3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340


顺庆渔溪镇渔溪桥村脱贫奔康产业园。

让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发展产业是关键。为决战全胜同步全面小康,顺庆区按照“村村有脱贫支柱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的工作思路,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已建成35个水果、蔬菜等脱贫奔康产业园,助力全区31个省定贫困村、12364人实现脱贫。

培育扶持强“龙头”

春和景明,惠风和畅,万木吐新。4月17日,记者驱车前往顺庆区渔溪镇渔溪桥村,刚到村口,一片绿油油的李子树便映入眼帘,一颗颗果子挂满枝头。10余名村民在产业园管理人员刘德伟指导下,给果树除草、修枝,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据产业园负责人董文斌介绍,2017年底,他在渔溪镇渔溪桥村、挓口山村承包土地1500亩,采取果蔬套种模式发展水果和蔬菜产业,并成立惠丰种植专业合作社。“2018年初,栽种380余亩五月脆李和冰糖李,2019年实现初挂果,当年产值突破100万元。”董文斌说,2018年11月,又栽种490亩汶川青脆李、蜂糖李,还套种冬瓜等蔬菜,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据了解,惠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园区+扶贫”“金融+扶贫”“互联网+扶贫”的发展措施,吸纳当地17户贫困群众入园务工,每户贫困群众每年实现保底分红2500元以上,贫困户的园区务工收入和分红一年可达2万元以上。“合作社坚持‘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思路,以合作社为龙头,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认证、统一品牌建设,并分划一部分园区给村集体,让村集体发展李子产业,实现村集体每年有稳定收入。”董文斌说。

无独有偶,顺庆区李家镇藤椒产业园同样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2016年,李家镇在白庙村、桂花村、新桥村、法华寺村、五龙桥村种植5000亩藤椒,2019年产出藤椒7.5万公斤,产值达60万元。

“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中,发挥着打通市场、拉长产业链、盘活资源的重要作用。”在顺庆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熊红看来,只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才能带活“龙身”(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带动“龙尾”(群众、贫困户)。“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发挥好脱贫奔康产业园在助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中的支撑作用,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我区出台《脱贫奔康产业园管护考核办法》,将各乡镇产业园管护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对有业主的园区,按标准落实管护资金和考核奖补资金。”熊红说,目前,顺庆区在31个省定贫困村建立了35个脱贫奔康产业园。

合作发展壮“龙身”

有了龙头带,还要壮龙身。为破解群众势弱力散无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难等问题,顺庆区引导各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以村集体(合作社)为单位,对接龙头企业和贫困户,上争资源、下建基地,带动群众脱贫增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4月16日,顺庆区新复乡四方寨村贫困户史顺芳在福桃产业园忙碌。“在这里上班,我每个月收入1500元左右,一年有1万多元,加上股金分红,全年收入近2万元。”说起自己的收入,史顺芳脸上乐开了花。

据福桃产业园负责人何海波介绍,2017年,新复乡四方寨村建立福桃产业园,种植桃树160亩。2018年,他和朋友承包了产业园,更换桃树品种,发展家庭农场,并成立四方寨福桃园种植农民专合社,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园务工。“去年实现初挂果,产量4万公斤左右,产值达60万元。”何海波说,今年新建近3公里围栏、2公里产业便道,组建了一个专家团队对桃园病虫害防治及果树管理进行指导;今后还将在产业园套养跑山鸡、鹅等家禽。

正是有了产业园作引领、合作社作支撑,当地及周边23户贫困群众以土地入股、进产业园务工,并参与合作社集体经济分红,每户年收入1.5万元左右。

顺庆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农村千家万户及产业基地,把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克服了过去一家一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脆弱、产品影响力不大等弊端,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广阔平台和有力支撑。

日前,南充蜀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顺庆区双桥镇五通山村签订吊瓜种植与收购合同。“种苗免费送给村民,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村民可以自种自销。如果他们觉得销售渠道不畅,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全部回收。”该公司负责人李和桂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还与其他10余个贫困村、“插花村”签订中药材种植收购合同,间接受益贫困户达800余人,人均年增收将达3000元以上。

顺庆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龙头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抱团,已成为推动传统农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推手,更是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现实路径,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更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为顺庆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乡村振兴提供全新视角,作出更大贡献。目前,顺庆区共成立100余个专合社;2019年,31个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2.3万余元,带动500余户贫困户增收。

利益惠民带“龙尾”

龙尾活起来,才能腾空跃。如何带动“龙尾”?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顺庆区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产业扶持基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小额信贷入股、入园务工增收、资产量化分红”等途径,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园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71岁的渔溪桥村村民陈开金正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6年前是我家最困难的时候。”提及过去,陈开金感慨万千,因为老伴身患重病,花掉医药费近10万元。2014年,他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顺利脱贫。这一切得益于党委政府的关怀和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建立。“一无文化,二无技术,年龄又大,找不到出路。”陈开金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发展产业园后,他把3亩多土地流转给产业园,自己在产业园务工。“在产业园务工,一年可挣1万多元,每年土地入股分红1700元,每年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2000元,从事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500元,我还种了3亩多柑桔,每年最少有3000多元销售收入。”陈开金为记者算起了收入账。

“产业发展起来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每年节庆,来村里赏花、采摘果子的人多得很,很多村民都做起了生意。”在陈开金看来,现在的渔溪桥村可谓是破茧成蝶。

“产业园的建设,给贫困户开辟了多条增收之路。”渔溪桥村党支部书记何小刚介绍,渔溪桥村依托300亩李子产业园、50亩鲜花产业园、100亩蔬菜基地,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得租金、产业周转金入股得股金、集体资产量化得现金、群众入园务工得薪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得奖金的“五金”模式,带动全村在家的176户村民参与产业发展,100余名村民入园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达5万余元,全村实现脱贫增收。

“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深度参与,才能做到人人有致富门路。”熊红说。

对此,顺庆区搬罾街道小河坝村村委会主任何永东深有体会。2014年,小河坝村试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起柠檬产业园,招引业主建起檬太园生态农场;贫困户以土地流转、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园务工,一年收入过万元。如今,产业园带动小河坝村及邻村51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基础上探索创新,顺庆区发展出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初步实现“村有支柱产业主导、户有利益联结覆盖”,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惠及于民,带动群众稳定、可持续脱贫增收。(刘洪和 记者 易立权)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