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李绍伯:仪陇一位黄继光战友的故事*
万胜 发表于:2020-6-27 20:42:2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99



李绍伯:仪陇一位黄继光战友的故事*



仪陇是朱德总司令和张思德同志的故乡,在这块红色毓秀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在仪陇县老木乡金都村居住着一位深受当地干群称赞的老英雄----李绍伯,老人今年已满86岁高龄,但老人精神爽乐,还时常义务到学校、机关、团体唱军队歌曲。近日,笔者驱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再次来到了李绍伯的家,李绍伯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山清水秀的环抱之中,他家修起了高楼大厦,乡村便道公路直通房屋院坝。来时见到李绍伯时,他正在收听新闻,当李老夫妻二人认出笔者的到来时,相当好客,又是递烟又是递茶,喜笑颜开,还高兴地唱起“雄赳赳,气昂昂......”。16年后的重逢,李老的语言十分丰富,对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的条条是道,老人义愤填膺地说“美国在世界上总想称王称霸,经常在南海、台海捣蛋,亡我之心不死”。他认为战争分子终究要失败,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中华民族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坚固。当笔者问到他个人的事迹时,他笑了笑“我只是一个兵,离我的战友黄继光还相差甚远”。




隐功埋名,铭记英灵

2004年7月29日,第一次见到李绍伯时,那时李老的家乡还很落后,所谓的公路也就是泥巴路。他家的房子还是简陋的土巴墙,家中没有电灯,也没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最为珍贵的就是一台老式收音机。初次见到李绍伯时,他家的院坝坐满了一群少年儿童,他正在给儿童们讲述上甘岭战斗故事。李绍伯从凳子上弯下身子,提起右腿裤子,老人右踝部有一条直径3厘米左右伤疤,老人撩开衣襟,左胸肋部露出了一条10多厘米长的大疤痕。几十年了,疤痕、战火、美国兵就像铆钉一样深深钉进老人的人生记忆之中。当老人把目光投向远方时,李绍伯仿佛又回到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他讲述了全世界都知道的英雄“黄继光”的故事。李绍伯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却没有享受军人优抚补助金,长期以来是困扰村民心中一个不解的谜团。1980年,乡里的民政干部来他家进行革命军人登记,表明党和国家的关怀。李绍伯既兴奋、又惭愧,他几乎没有思考一下就谢绝了登记申报。他说,国家还很贫穷,正在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自己还年轻,还能劳动。一想到牺牲的战友,自己能活着回来就已经很幸运了。他不能增加国家的负担,他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一次果断决定,让他失去了享受优抚定补的机会。直至2004年,老人依旧过着平淡的生活,家中只有5间农房,穿的衣服时常可见补丁。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头不昏眼不花,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关心国家大事,抽空也要到附近的场镇上去看看报纸、听听收音机。2004年7月,李绍伯同幺女儿李术琼来到仪陇县城看变化。两人经过县民政局门口时,看见几个老人手持“军人优抚证”在欢快地谈论工资加薪。在女儿强烈要求下,尘封已久的档案得以打开,仪陇一位黄继光战友的故事才得以传开。

李绍伯的档案是2014年7月29日才被打开的。在仪陇县人武部,他的档案保存了近50年,关于他的事迹也尘封了近50年,除了他家里的人和村里人零星半点的了解外,外界的人几乎不知道他的故事,因为他认为,一个军人保家卫国是天经地义的事,全国有那么多志愿军战士,他只是其中的一员,平凡得就像地上的一颗石子,路边的一株小草,没什么好炫耀的。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1933年7月23日,李绍伯出生在仪陇县老木乡金都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3岁那年他父母双亡,8岁时就被迫给地主家放牛、拾柴,受尽了折磨。1949年祖国解放了,李绍伯从此脱离了苦海,响亮的军号声又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报名参加了仪陇县警卫营。1950年10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李绍伯积极响应“保家卫国”的召唤,于同年12月1日光荣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编入15军45师135团2营6连。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他做过担架员、通讯员、战斗员,参加过大通江、西浦里、上甘岭等战役,由于作战英勇顽强,他获得了“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鸽勋章、最可爱的人奖章”等荣誉。上甘岭战役举世瞩目,时常引起李绍伯的回忆,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那场惨烈的战斗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更表明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1952年10月14日,李绍伯所在的135团2营6连奉命开赴上甘岭与敌人面对面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597.9和537.7高地的阵地争夺战中,战斗持续了43个昼夜,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先后投入进攻的兵力为步兵11个团又2个营,作战过程中又补充新兵9000人,动用大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共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放炸弹5000余枚。两个阵地的石土被炸松1至2米,变成了一片焦土。尽管“联合国军”十分猖狂,但是上甘岭上相继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却牢牢地固守着阵地,共打退敌人营以上进攻25次,营以下的进攻650次,最终守住了阵地,共毙伤俘敌25000人,击落击伤敌飞机270余架,击没击伤敌坦克14辆,大炮60余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决定性胜利追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走向了谈判桌,美国军队多少年来战无不胜的神话就此破灭。李绍伯常常为他们的队伍引以自豪,这个光荣的队伍在战争中荣立特等战功,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令李绍伯终生准忘的是,他们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高地反击时,敌人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用火力拦住部队前进,他的战友黄继光一跃而起请命炸掉敌人的碉堡,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毅然用结实的胸膛堵住了喷火的敌人机枪口,黄继光英勇地牺牲了,但他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上甘岭战役也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精彩的一笔。11月27日晚9时,李绍伯在537.7阵地中,为抢救受伤战友,不幸被重磅炸弹炸成重伤,造成左胸肋骨骨折,右踝部炸伤。由于战事紧急,他作了简单包扎处理后仍坚守在战场上,1954年12月,病情恶化,他必须及时作肺削皮手术。经医生全力手术抢救,才把李绍伯从死神手里给抢了回来。1955年7月,病愈李绍伯被调到河南军区训练团工兵连当学员。1955年7月1日,他被评为“三等功”同时被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







刚直不阿,惩恶扬善

1955年7月,李绍伯复员回到川北仪陇老家务农。这时的李绍伯是一个农民与军人的合金体,既有中国农民的质朴、善良,又有军人的刚直、豪爽。农村工作他依旧是一把好手,担任村治保主任、林业员,修公路、建水库、护林场,起早摸黑,任劳任怨,一项项荣誉的桂冠接二连三戴向他的头顶。但是1958年9月,李绍伯因为秉直的个性。说“大跃进”太过急,不应该砸农民的锅灶去炼钢铁,被打成“右派” ,戴上了“彭德怀死党”的罪名。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更大的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他被送到林场接受劳动改造。屋漏又遭连夜雨,当时“文革两派”人物窜至林场砍树,大打出手。好心的李绍伯为防止“两派”在刀枪相见的争斗中滥杀无辜,无意中说出“林中有虎,虎必伤人”的话来劝解“两派”停火,不料此言一出,立即被视为恶毒攻击“林副主席”,李绍伯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每次批斗会他都不能幸免,家庭遭清洗,军功章、伤残军人证、复员退伍军人证也成了“专政”对象。林彪、江青党集团倒戈后,李绍伯的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8月,李绍伯重新担任了村民兵连长。随后,他终于实现梦想,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担任农村村民兵连长工作中,一次村里正在服刑的张某从攀枝花某监狱越狱潜逃回村,李绍伯听说后本能地警觉起来,村里人说张某力气很大,即使五六个人也很难对付,况且,张某可能身藏凶器。对此,李绍伯全身的血直往头上涌,他容不得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虽然当天深夜.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是案情就是命令,为了及时擒获张某,不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危险,他带领3位民兵悄悄赶到张某暂住的亲戚家侦查,只见张某正与亲戚觥筹交错,杯来盞往。他立即吩咐把守路口,布下“口袋阵”,自己则只身来到张某面前,张某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脸色煞白。为防狗急跳墙,他机警地利用攻心术对张某说:“领导通知你回去, 你不要一错再错,伤害亲戚,这样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正在张某垂头丧气时,李绍伯抓住时机,眼疾手快,结实的大手如铁钳一般紧紧地扣住了张某的手腕。在李绍伯面前,张某只好乖乖束手就擒,当天夜里就被押送到公安机关。




目前,李绍伯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图为:李绍伯夫妻二人)

如今,李绍伯的儿孙满堂,在党的政策惠民下,子女都外出务工了,各自家庭都靠勤劳致富了,家家户户都修起了楼房,幺女儿李术琼还在南充买了楼房。子孙们为了方便老人看新闻,还特地为老人在客厅、卧室安装了液晶大电视。目前,李绍伯精神饱满,每月伤残军人优抚金可领1800元,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家庭农副产业可观,鸡鸭成群,鸡蛋、鸭蛋吃都吃不完。李绍伯有时还乐滋滋地哼唱一首“义勇军进行曲”。

作者简介




作者:胡绍阳,男,现年55岁,系四川省仪陇县土门镇汪家坝村第一书记,大专文化,仪陇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仪陇县土门中心卫生院支部委员、门诊部主任,国家执业医师。曾多次在《中国国防时报》、《中国交通报》、《中国中医药报》、《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南充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朱德与恩师刘寿川、川北奇人张大学、大脚太婆喜唱红军谣、川北愚公和他的石头房、与党同龄的仪陇老兵、昔日金堂帮主而今仪陇良民”等400余篇文章。并于2020年5月17日在《今日头条》发表“记仪陇县土门镇汪家坝村驻村第一书记胡绍阳在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

邮编:637609

图文胡绍阳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