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西充县:人均收入翻一番 姚氏祠村的花椒致富路
向往草原403 发表于:2020-8-17 09:19:3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72
衡欢 四川在线记者 蒲南溪

8月,走进南充西充槐树镇姚氏祠村花椒产业园,随处可见村民们正在给花椒树剪枝、施肥、除草,分工明确,一派繁忙景象。在椒香四溢的花椒树下,绿油油的半夏、红薯长势喜人。近年来,该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规模种植花椒530亩,在花椒地里套种红薯、半夏120亩,“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切实助农增收。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正一点点发生变化。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切实助农增收

“我们的花椒树剪成这样就定型了,不仅利于光照和采摘,以后一棵树上还能发出70根枝条,花椒产量会成倍增长。”农技员冯芳正在教村民们如何修剪花椒树,前来学习的村民一边感叹花椒树长得好,一边按要求对花椒树进行修剪。

据了解,槐树镇姚氏祠村位于西充县北部,距场镇14公里,辖7个社,总户数237户,人口712人,在2014年被划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该县机关事务局下派该村第一书记李建勋告诉记者,在村两委的努力和帮扶单位的扶持下,2018年,该村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从2014年的人均收入2718元攀升至5388元。

“完成整村脱贫,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李建勋说,花椒抗旱能力强,宜种植,对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有重要作用。该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早晚温差较大,对种植花椒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九叶青花椒这个品种,长势快、产量高、效益好。花椒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本村群众提供务工机会,大家在家门口也就能挣钱了。”

2017年5月,该村召开村民大会,结合本村地理环境和现有产业,流转土地530亩,成立“姚氏祠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86户农户入股,其中34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充支公司和西充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两个帮扶单位的合力支持下,投入50余万建成该村九叶青花椒产业园。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花椒产业,切实助农增收。

“年纪大了,不好挣钱,多亏了村里的花椒产业,让我不仅增收致富,还成了种花椒的技术骨干哦,一年能挣2万多元。”68岁的冯永年边为花椒树修枝边自豪地说,他是当年第一批进园务工的村民,合作社不仅请来专家和农技员手把手教技术,还组织村民到原中南乡、鸣龙镇等发展成熟的花椒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冯永年的花椒种植和管护技术日益提升,现在已成为村里家喻户晓的种花椒“土专家”。在姚氏祠村,像冯永年这样的技术骨干还有五六个。

“鲜花椒不易保存,采摘下来最多两天就会变黑,影响销售。”李建勋说,为了延长花椒保质期,取得更大效益,2020年6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该村投入资金20万建成一座200平米的全自动花椒烘干房,一次可烘干花椒400斤。

“花椒产业园和烘干房常年务工村民有60多人,每年土地租金加工资支出近20万元”李建勋说,“今年,我们村已有200多亩花椒迎来了挂果,产值10余万元,只要管护得好,预计明年产值将不低于40万元。”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花椒树,李建勋对该村未来花椒产业的发展充满希望。



“长短结合” 实现效益最大化

花椒从种植到挂果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如何让未挂果的花椒地发挥效益促农增收?这成了姚氏祠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思前想后的一大难题。

“三年都看不到收益,村民着急,我们更着急。”2018年,经多次村干部会议研究和实地考察,该村决定引进套种的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逐步实施”的规划原则,在花椒地里套种半夏和红薯,以种植花椒为长效产业,种植半夏、红薯为短效产业,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农业发展道路,让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

“6月至8月,成熟的珠芽和种子陆续落到地上,此时要进行培土、追肥两次。”7月13日,村民姚其正在对花椒地里的半夏进行浇水、追肥,姚其说,这些半夏种植的知识都是他在村里组织的培训班上学来的,“以前在庄稼地里经常看到野生半夏,我们都喊它’麻芋子’,大多当杂草锄掉了,没想到半夏还能规模种植,增收致富。”姚其边施肥边乐呵呵地说。

“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和栽培技术,包产品回收,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李建勋说,半夏是一种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止咳平喘中药材,是我国药材市场上的主流品种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合作社与西充薯宝宝公司、洪元纪公司等签订订单协议,每年半夏、红薯成熟时,公司直接到村收购,摒除了滞销的风险。

目前,该村因地制宜套种半夏40亩、红薯80余亩,2019年共增收近12万元。“明年半夏进入丰产期,预计收入还将成倍增长。”李建勋说,长短结合的种植模式,使土地的产出效益实现了最大化,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腰包鼓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