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这段米仓道上,为何曾有全国唯一的一座“严颜寺”?
我爱萨其马虞co 发表于:2020-10-17 13:35:5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03


谭家驹/文

古代北出四川通陕西的有两条古道,一条是自成都经剑阁、广元到陕西沔县的“金牛道”,另一条便是自成都经阆中、巴中、南江翻越米仓山进入陕西汉中地区的“米仓道”,这两条栈道都十分艰险。(其实,唐代以后北出四川还有一条荔枝道。"荔枝古道"亦称"子午古道",其起始于重庆涪陵,经子午道到达长安,成为连接川陕鄂的商业贸易路线。荔枝古道起源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涪州出产的荔枝。因此,宋代地理学家乐史最早在10世纪80年代将之命名为"荔枝古道"后,即被推广——民俗君注



金牛道因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对其艰险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所以人人皆知,上世纪30年代又因抗日战争的急需,沿着这条路线修成了川陕公路。50年代筑成了宝成铁路,改革开放之后公路由高等级到高速路不断进行改造,而铁路也在电气化、复线等方面发展,所以现在从这条路线出川的人已经在高歌“蜀道不再难”了,而米仓古道则在时代前进声中逐渐被遗忘,年轻人中已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大名了。

古代的栈道分“土栈”和“石栈”两种,《四川经济地理》一书中说:“伐木修路、杂以土石叫土栈;凿孔插木,上铺木板称为石栈。”在这两条古栈道中,根据不同段地势的需要,土栈石栈原来都有。

通过阆中的“米仓道”,现在虽然行人稀少,到了路断人无的境地,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千年的辉煌,同样留下过诗人、文豪的足迹,有准确文献资料为凭的北宋嘉佑元年(1056)苏轼父子三人进京应试便是走的这条米仓古道。在《苏文忠公诗编集注》卷一中的原文是:“自阆中出褒斜,发横渠镇入风翔,过长安五月抵京师”,其后苏辙写了“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的七言诗,并把阆中所见“朱栏碧瓦照山隈,竹筒牙签次第开”的实景写入了诗中。

苏氏父子应试高中十年之后,治平三年(1066)老父苏洵在开封病逝,苏轼弟兄二人按当时的规矩扶柩四川眉山安葬,服完丧后于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携家眷返京,看来苏轼弟兄对米仓道是情有独钟,依旧走的是12年前出川的老路,还是“自阆中至凤翔,过长安至京师。”除了说明已久居官场,成了大文化名人的苏轼对米仓道个人情感之外,同时也证明米仓栈道古代在川陕交通中重要地位。




米仓古道崖壁上的栈道孔至今清晰可见。

如果现在的旅客沿金牛道坐着豪华的汽车、火车出川再也看不到古栈道的雄姿的话,那么你不妨走走米仓道,看看那断断续续的饱经风霜之后幸存下来的千年古道的真迹,一定会找到一种也许今后永远找不到的感觉。

米仓古道在阆中老观境内的“天冒水”一段,海拔880多米,是阆中市的至高点,峰高谷深,人烟稀少,自然保护完好,特别是“天生桥”,因其本身的地质地势条件特殊,人们难以改变,所以留下了它的千载古貌。

所谓“天生桥”实际上上一段寡石山梁,状若300余米长的石鱼,昔日的米仓古道必须在鱼背的正中通过,道宽只有1.5米,因山体为整体的坚硬青石,两侧只在石缝中有少量草木艰难地生长,从道中看两边,都是万丈悬岩,叫人心惊肉跳,遥想当年苏轼父子骑马过“桥”之时该是何种感受,苏氏家眷们坐在轿中过此“桥”时,风掀轿帘又该是何等的惊恐!

过了天生桥便是严颜寺。记得一位历史教授曾提出过疑问,东汉巴郡太守严颜,无论作为正史的《三国志》或是文艺小说《三国演义》在“传”“记”中都没有位置,之所以今人知道严颜者,是因为史学家在描述张飞义释严颜的智举时严颜沾了光的结果;全国之内没有一个地方专门为严颜修寺庙的,不知为何在阆中远离城市的深山中会修起一座规模不小的严颜寺来?曾为不解之迷。




连环画《张飞义释严颜》

查阅正史和历史地图,张飞义释严颜是在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巴郡衙署设在岩渠(今渠县土溪),现在的巴中当时尚未设州郡,名为汉昌县,似乎严颜寺和历史上的严颜并无联系。当我亲临此处时才想起了史书上的记载,张飞进川时,孔明曾严肃告诫过性格暴烈的张飞,要特别注意争取民心,“勿得掠掳百姓,以失民心,…惟德可以服从,勿得恣逞残暴百姓,鞭挞士卒…,”张飞记住了这一原则,义释严颜应该说也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张飞在去雒城(今广汉)的过程中未受到强烈的抵抗,也是历史事实。

一旦亲临实地,看到了此处地势极为险要,附近的“天冒水”是在海拔888.8米处的一股永不断流的喷泉,地形和水源确定了这是米仓道上的一座兵营,《阆中县志》载,在此处曾有“土人于此掘得铁枪”更加证实此处是军事要寨。

据当地老人回忆,他小时在此读过书,看过不少碑文、对联之类有文字性的东西,至今还能背:“头顶天冒流水,眼观香炉名山”这样一付对联,据回忆原来的碑文中有这样的大意,此处原为一座军营,本是严颜的部属,在严颜归顺蜀汉之后,把营中的老弱和不愿再过战乱生活的土兵资遣回家,或赏发银粮就地安家,着实带来了一段安宁,大家都感激严颜,传说很早就在此为严颜修建了小庙,到明永乐年间,在这段古栈道上已成了寺庙群落,天生桥前面有大寨门,专门修了张飞庙,铁枪寺,在米仓道上构成了一片三国历史文化的图景。




古庙

天生桥雄姿依旧,或许是大自然特意把它保留下来图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句的教具,严颜寺、张飞庙、铁枪寺虽已成了大堆大堆的瓦砾,但埋在土中的,露在土面的大量石刻,残损的石刻神像,仍在显示它昔日的堂皇,通向米仓脉的石梯、石板生满苍苔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穿越在丛林和荒草之间,它的使命只是让后人知道,什么是古代的“大道”,先民们的生存条件是何等的艰辛。

难得的是,严颜寺前的三棵大树,一棵是菩提,两棵为黄连,树干至少要三人才可合围,皮色苍老显示着它是经历了千年风霜的古木,但还依然枝繁叶茂站立在阆中的至高之处放眼古城,焕发着人们的怀古幽情。

漫步于遗留下来的米仓古道,驻足于毁损了的严颜寺前,让我领悟到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得民心,为百姓谋取幸福,安定的人,纵然经过了千古风云变故,总还是会给后人留下几分思念的,这或许可以作为我对历史教授的为何全国只有此处有座严颜寺的一种回答。

资料:严颜寺,位于今阆中市龙泉镇,东接汉昌(今巴中市),北达广元汉中,这里群山重叠,地势险要。东汉献帝建安17年(公元212年),刘备攻益州,收刘璋,军事庞统被射死于落凤坡,大军受挫,命人前往荆州搬诸葛亮驰援,诸葛亮与张飞分兵沿江北上,分定郡县,供图成都。



张飞在江州义释巴郡太守严颜,率军向雏城进发,相传当时张飞命严颜领人马取汉昌,再经阆中到葭萌(今广元)会合。汉昌守将慑于严颜威名,开城投降。严颜由汉昌往阆中市在此停留,整顿部队,将汉昌归顺的老弱士兵资遣回家,不愿者,赏发银两就地落户,当地人为了纪念他,遂建寺庙纪念,后毁。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天冒水山腰建一小庙,规模不大,但明末清初庙毁于战火。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当地农户手工艺人等在原有遗址上重新修建庙宇,庙后建有石碑坊一座,庙内,正中三间两转共五间,还有耳房数间。庙正中,塑道教神像蚕丝神嫘祖、老君、鲁班等,清末还在庙内办学校添孔子像,故后庙为文庙。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当时川、楚一带白莲教起义,被镇压,从甘肃来一僧人法净,主持庙内事物,发愿募集四方,历时数年,在原庙建正殿一座,内塑高约丈余的佛像三尊,工艺精湛。佛像后有壁画,,同时在正殿前修有山门及回廊,门额题“严颜寺”。寺庙前有天生桥,香炉山。寺庙后有天冒水、七宝山,大黄粱树、大黄桷树、大菩提树今犹存。


严颜寺矗立山间,飞檐画栋,掩映丛林中,宏伟幽静,蔚为壮观。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