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等生”只能回农村?寒门大学生的路在何方!
银鲜目江探 发表于:2020-12-3 19:02:3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2

最近,南充高坪区2020年下半年考核招聘中小学教师公告表示九成以上都只招录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该消息又击倒了一片人,引发了不少议论。此外,南充主城区的中学只招收教育部直属师范学校的学生,所以像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这类师范学校的学生甚至没有报名资格。





我身边的一位朋友,专科毕业,工作将近一年,为了提升自己就升了本科,然后着手准备考试。等到要报名的时候,突然发现教师岗位都要求全日制本科学历及以上。他当时完全懵了,看着报考页面,体会到欲哭无泪的痛楚。人生最无力的时候,就是明明已经做好了全力冲刺的准备,却发现根本没有参加比赛的资格。




其实除了教师行业,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也有本科或研究生的门槛限制,即便是在南充的一些较为偏远的乡镇,公招报考条件也基本都是全日制本科以上。而紧缺选调也只有985、211等学校的学生才能报考。并且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优才招聘”、“非普通就业”招收的基本都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例如,2020年“嘉陵江英才工程”只收硕博。



曾经,教育被认为是促进阶层流动的最有效路径。高考改变命运之类的话语激励了一代代的普通年轻人。80年代的时候,要考大学的青年们,借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读书。高考扩招之后,农村孩子想要考上大学,比过去容易多了。时间倒退20年,很多农村能找出一个高中生都很难。现在,每年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

然而,教育的理想主义光环在消退,对文凭的重视,让高等教育重新成为精英与中上阶层的垄断工具。在近三十年的高校扩招大潮中,大家对“学历贬值”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到了当下,高等学历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双一流”“全日制”成为普通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就业门槛。



当大学学历成为最低标配时候,高中未毕业的孩子走的路真的比泥土路更难,相当于下雨天坑坑洼洼的路了。最糟糕的是贫穷家庭的试错成本很低,一条路走错了就很难翻身。

部分农村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刚考上大学的时候,就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孩子从此就鲤鱼跃龙门了,不用回到农村受苦了。可是,这种想法被证明仅仅是一厢情愿。农村孩子进城读完大学以后,想要在城市立足,还是很艰难。

小县城学生的父辈大部分都是农民,为了挣脱父母那一代面朝黄土面朝天的命运,就得靠自己努力读书,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考上本科,就证明他自身也很优秀,可一旦走出他的那片小天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会给他带来很多压力。毕竟县城或者农村的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偏重应试,即使完成了高等教育,也在综合素质和个人自信等方面存在“短板”。例如,一个农村孩子,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飞机的气动力知识,但他对真实的飞机一无所知。



而有些人一出生,就可以获得别人奋斗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东西,不只是钱,而是基于有钱,他们可以获得更优渥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机会和更多实现自己的可能。

落后的小地方很难见到补习班、培训班,即便是有这种教育资源,农村家庭的经济情况也不一定支持。加之农村的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大多只能接受爷爷奶奶的辅导,这也影响了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性格。

而城市里学生的父辈大都是工薪阶层、富一代,且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只能生一个,学生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宽裕,享受着家中全部的资源。父母早早地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双语教育、素质教育、情商教育等,孩子拥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更高水平的老师,更先进且齐全的设备,还能在课外之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起农村的学生,城市里的孩子又多了一门求生技能



可想而知,一个走出县城或者农村的大学生在这个社会上所面临的对手,并不只是一个优秀的个体,而是对方的整个家族,包括那些在社会上占据了重要岗位,有资源、有能力、有人脉的父母。




根据一项对全国省级高考状元的调查结果,其中有5成的状元父母是教师和工程师,还有近2成父母是公务员,而且状元们大多出自省会城市。这正表明,居于优势地位的人中,一部分是通过“培养”成才的,而弱势者天然缺少被“培养”的机会。这也就形成了大多数农村孩子从求学不公平到就业低配版的一个怪圈。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