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禹:谈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却写杂布计 发表于:2021-1-16 00:49:0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882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几点心得体会

文/杨禹

[size=0.667em]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非常丰厚。我们学习把握全会精神,读好原文是前提,在读好原文的基础上可以打开更宽广的视野。去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经常用一个标题叫做“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五中全会,这个视角依然在延续。这次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又做了很多新的部署。

[size=0.667em]一年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不断地强调大局,我也请同志们注意一个细节,在今年8月24日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将“大局”前用的动词从“胸怀”转成了“统筹”。在五中全会上,我们看到用的也是“统筹”两个大局,可以这么讲,今天我们继续讲胸怀两个大局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我们要体会一下总书记为什么把“胸怀”进一步推向“统筹”。我体会“胸怀”是第一步的要求,要求我们胸怀中装进两个大局;统筹的要求更高,不仅要装进,还要更好地把握两个大局之间的关系。

[size=0.667em]我们要注意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当中有很多看上去并不是最新的要求,但是最近这些年却被习总书记不断强调,比如说像这话除了统筹两个大局之外,“发扬斗争精神”这样的要求都是总书记最近几年越来越高密度强调的。

[size=0.667em]国际局势将发生变化,中美的较量就在变化当中。社交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新的挑战,但是做好了有新的机遇,不同的制度、道路、治理体系之间,在今年的这场疫情大考面前,我们都看到了各自的表现如何。

[size=0.667em]今天我们面对的奉献中,有突如其来的,也有循序渐进的,有黑天鹅式的风险,也有灰犀牛式的风险。这次的疫情是典型的黑天鹅,但是我们又发现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的灰犀牛式的短板和不足,有可以预见之变,也有出乎意料之变,有顺应大势之变,也有像特朗普这样单边主义之变。今年以来围绕经济全球化到底是不是终结,我们看全球做了多少的讨论。习总书记一直讲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不要动摇大势的判断。有主动求索之变,也有被动面对之变,一路向前之变,曲折反复之变;有符合周期之变,也有跳出周期之变、进退自如之变,还要防止进退失据之变,有尚未成型之变,也有整体推进之变。

[size=0.667em]这里,我梳理了四条主线。

[size=0.667em]第一,五中全会体现了初心与承诺。特别是全会告诉我们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也面向未来勾勒了2035年远景目标。这个远景目标当中,这句话是特别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准确领会的。这句话的含义有很多。第一,我们有决心用15年的时间把我们的人均GDP从1万美元提升到2万到2.5万美元之间。第二,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未来15年中国经济还要持续地保持大概5%左右的增速,至少是4.7%以上。大家都知道这个要求非常高。第三,党中央提出这样的目标,恰恰说明中央对我们中国经济未来15年这么长的周期里持续保持足够的增长潜力的释放是有信心的。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做承诺从来都是有诺必践,只会提前完成,不会完不成,所以敢做这样的承诺是有所体现的。小平同志讲过“三步走”的目标中的第三步就是这个,我们现在有决心提前15年完成。

[size=0.667em]从舆论场来说,公众特别关心这句话,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三年前,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讲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宽裕”。这次习总书记讲到会更加“美好”,这个含义变得更加丰厚。



杨禹

[size=0.667em]3年前讲的是迈出坚实步伐,这次更为明显地讲到实质性进展。3年前是一个状态表述,而这次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表述。这个结果是可以量化的,要反映效率,更要反映公平。在这个目标提出来之后,我在舆论场上看到很多公众,包括我们身边的很多网友提出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新的疑问,我想公众的关切就是我们要来回答的,比如说大家会问,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时代里面还有贫富差别吗?在共同富裕的社会里面还分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吗?如果仍然有高收入和低收入之别,能叫做共同富裕吗?在共同富裕时代里面还有奋斗的动力吗?会不会变成懒人社会。我们今天走向共同富裕又要做哪些努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要展开报道的课题。

[size=0.667em]第二,五中全会提出在复杂的形势之下既有重大的机遇,又有重大的风浪,体现了中央的决心和远见。去年习总书记讲了斗争,大家印象都非常深。有一句话我特别想让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习总书记讲这句话的时候疫情还没有爆发,但是今年疫情爆发之后,我们能够想到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2019年9月3日任何人还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习总书记讲惊涛骇浪不止这一次,大家都明白具体指向是哪个方向。两年前就讲过这句话,2020年1月8日和9月8日,把疫情视作惊涛骇浪,对于我们而言,要清楚他一再讲的惊涛骇浪是什么。

[size=0.667em]今年习总书记的抗疫足迹里面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他经常在一些地方讲到要发扬精神力量。今年抗疫开始之后,习总书记在外地视察时,他每次必讲精神力量:2月份在北京讲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3月2日面对科学家讲了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3月10日在武汉讲了很多精神;3月底在浙江讲了企业家精神;4月份在陕西讲了延安精神;“两会”的时候在内蒙古又讲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两会”之后在宁夏讲了奋斗精神;在吉林讲了主人翁精神、企业家精神;在安徽讲了劳模精神;9月份在湖南又强调发扬斗争精神;10月份在广东又一次讲企业家精神;在“深圳特区建立40年”讲话里讲了这三个精神;前不久在浦东讲了中国精神。9月3日习总书记给抗日纪念馆敬献花篮,那天我们回望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仅仅5天之后,习总书记又概括了20个字,伟大的抗疫精神,这里面有“舍身忘死”四个字。而五中全会前三天在纪念抗美援朝的大会上,他又一次强调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那里面也有“舍身忘死”四个字。

[size=0.667em]要求我们有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基于这个再回到五中全会,公报6000字,讲“发扬斗争精神”就6个字,我们对这6个字的重要性一定要有高度的体会。网友老说咱们媒体一发什么简讯,网友就说字越少事越大。这6个字就是典型的字少事大。“办好自己的事”也属于千分之一的篇幅,也是字少事大。今后不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各领域都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遵循的五个原则,前四个的极端重要性不用说了,习总书记的系统思维、系统观念之前就说了很多次,这次把坚持系统观念和前面的内涵并列在一起,这个要求我们要深刻地体会。

[size=0.667em]第三,匠心与行动。我们带着初心体现决心,匠心尤其是我们用经济报道能够更好地体会,才能体现出来。因为匠心体现在对发展规律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上,体现在我们内在的治理逻辑,体现在更加精确、精准、精细的推进工作当中。怎么体现匠心?我又梳理了六句话,都来自于习总书记的思想。第一,我们今天正在巨大的不确定当中要牢牢地把握确定性。在今年两会上,习总书记这句话集中讲的是不确定性,就是从经济领域角度讲的。后面这个结论出现在了五中全会的公报里。他后面讲的就是这段话,这两句话加在一起就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要把握住确定性。两年前在上海进博会上讲这段话,内在逻辑也是这个。在逆流中能认清方向,顺应引领新潮流。习总书记从两会上一直讲到五中全会前的座谈会上,五中全会还对进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做了非常多的新的部署。

[size=0.667em]我们判断形势的时候指出要做出调整,有两个巨大的变量,一个是疫情,一个是中美关系。虽然外部风险很明显,但是一定要注意它向内部传导的路径。现在是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宏观风险大于微观风险。基于这个判断我们还要做很多相关的我们自己的判断和体现。去年在胸怀两个大局的讲话当中,习总书记紧跟着讲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第三卷节选的这段讲话就是这两段话,这句话只有15个字,含义至少有4个。第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因为有了这个逻辑,所以才提出了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我们一定要注意,包括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并不是今年才提出来的。比如说两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当时习总书记在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就提出了三个循环。我也有几点体会,我们可以在我们的报道当中充分地体现。第一体现在办好自己的事的内在治理逻辑;第二体现在积极主动作为;第三体现在具有历史发展纵深;第四体现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符合大国经济的规律;最后体现在要想构建好新发展格局,改革的要求、开放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我特别向大家推荐刘鹤副总理关于全会精神的一篇署名文章,其中他讲到三个关键的关系,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最后一段话,他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这也体现了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一个深切体会,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五中全会立足于五年规划,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五年规划的名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所以五中全会注定了是要从发展的角度做更多的判断和部署,但是发展之后归根结底要用改革来做文章。

[size=0.667em]不管是国内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都要做好。外部的变化这么大,我们要有自己的定力,该干什么干什么。

[size=0.667em]六稳六保,这是新闻媒体今年做了大量报道的领域。习总书记的逻辑里不光是有一个“稳”和“保”,还有一个“进”。当我们想主动进攻的时候,后场队员也要积极进攻,但是一个球队不能把所有队员派到前场去。攻守的辩证关系也正是今天中国经济的辩证关系。

[size=0.667em]我们在制度自信中要不断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这段话是四中全会的公报,这十二个字又出现在五中全会的规划建议里。

[size=0.667em]最后,在危机中有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个“先”字的含义跟“新”的区别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今年我们一边抗疫,一边应对外部的干扰,一边不断推进我们的发展。五中全会里也有这三句话的整体逻辑。

[size=0.667em]我们有初心、决心、匠心,归根结底要不断地增强信心。但是有信心不等于未来一片坦途,还要经受更多的磨砺。在五中全会之前,习总书记就开始讲我们要依靠改革来开拓新局,应对变局,要用对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全会上做了新的部署,我更建议大家注意在全会之后三天就开了这个会,特别强调了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今天的全面发展是以这样的方式系统地体现其中的着力点。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要看到一线的实践是怎么回答这种系统的要求,比如说深圳做得好,是因为深圳的创新做得好,因为企业创新力强;企业创新力强,是因为市场发育得好;市场发育得好,是因为背后有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政府能把自己跟企业、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是因为我们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而法治的背后是改革,最终改革能不断地推动创新,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逻辑。为什么五中全会这么强调系统观念,我想从深圳的实践当中我们能够体会。

[size=0.667em]越是遇到大风大浪,我们中国人越讲团结,越讲坚韧,中国经济是有韧性的,越是在大风大浪袭来的时候,我们越是紧紧守住底线。

[size=0.667em]我们要读懂细节,更要读懂全局;我们要读懂眼前,更要读懂历史。今天的很多判断、经验教训是在历史当中形成的,读不懂历史就读不懂眼前。我们要读懂任务,更要读懂精神;我们要读懂时代,更要读懂我们自己。

[size=0.667em](作者系中国改革报社副社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特约评论员)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