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营山孔雀洞!至今无人完全穿越的天然洞穴
我放心你带套猛 发表于:2021-3-13 09:59:0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46
作为营山人,孔雀洞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至少是听说过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起上山区有一个孔雀洞,说那个神秘的洞很深很长,从没有人走到过尽头。说孔雀洞里有一条阴河,说有人将鸭子从洞口放进去,最后鸭子竟然在黄渡河里冒了出来。这都是小时听到的传说,但我至今都没有进到去孔雀洞里去探奇看过。




这些年也有过去孔雀下乡,但路途较远,来去匆匆,总是与孔雀洞匆匆而过。前不久又去孔雀下乡,心里一直惦记着还没有去看过孔雀洞,所以特意挤了时间跑去看了一次。但因为也只是匆匆好奇而去,并没有做充分入洞的准备,比如最起码的照明手电,备用的电池,氧气防毒气面具,安全头盔,防水服装等等,即使是有了这些入洞探险的整套装备,但里面神秘黝黑,深不见底,我一个人也是不敢进去的。




那天给我带路的是一个离孔雀洞不远的七十来岁的老村民,向他打听有关孔雀洞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十来岁的时候进去过一次,他跟着大人,打着火把,他们上午进去,但走了很久都走不到尽头,里面一片漆黑,深不见底,有一条暗河,有石床,后来他们中途折返,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的时候了。




他也给我说了我小时听到的那个从孔雀洞放鸭子进去的事情,说鸭子最后从黄渡河里冒了出来。小时我对这个传说充满神秘好奇,但现在我却对这个放鸭子的传说有些质疑了,因为从孔雀洞放鸭子,那时的交通,通讯都很不方便,又怎么知道那只鸭子最后是从黄渡河里冒出来的?至少这个在营山民间自古流传的传说,是经不得仔细推敲的。放鸭子,总是为了好奇孔雀洞里的阴河到底流到哪里从哪里而出的。但放鸭子进去,谁又知道那鸭子什么时候才能从孔雀洞里游出去的呢?并且谁又知道孔雀洞里的阴河之水最后是从哪里流出来的呢?还有这只鸭子要在里边游多长时间才能留出暗河呢?

虽然只是不再相信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但至今还是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营山的孔雀洞真的是很神秘的,因为它至今为止,还是没有一个人真正将孔雀洞走完的,也没有一个人真正把孔雀洞里面的详细情况全部搞明白的。虽然前几年央视也来做过四期介绍孔雀洞的专集,但到最后,也没有把孔雀洞里面的情况全部搞明白,这些年也有一些外地的人来进洞探险,但也没有听说哪一次是将里面全部走完了的。




那天,因为身上没有带照明的手电,所以我只是在孔雀洞的洞口看一看。孔雀洞外面的那些东西,据说很多都是最近这几十年弄出来的,新塑的弥勒佛不过是现代的粗糙工艺,真的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自然不值多看的。我喜欢古旧的东西,我只是对孔雀洞感兴趣而已。




终于到孔雀洞口了,不过长约一丈,高约一人的这么一个洞口。看这个洞口,应该有过一些人工开凿的痕迹,不过里边的洞,却是天然而成的。洞口的两边都有人工码砌的痕迹,洞口外面平坦的石面,也应该是经过人工特意开凿而成的。洞左边几乎垂直的岩壁上有处朱红底色金色字体的知青留刻字碑,这自然也是离现今不久留下的文字,无论上面的这些文字如何挣扎努力,试图想展现出一种龙飞凤舞的颜值,但终归也引不起我丝毫兴趣,我的目光只是匆匆一扫而过,就去寻找其他地方看看还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吸引我。




这块知青碑上方有一些浅浅的石刻,位置相对较高,再加上那些刻痕太细太浅,只能在拍下的照片上放大之后依稀看出是民国十三年所刻下的文字,上面的字应该还可以分辨得出,但必须靠近一点,仔细看才能将里面全部的文字内容看明白,但因为也是民国时期留下的东西,也没有多少兴趣。 最后还是好好看看孔雀洞上面的那些岩石和文字吧!上方岩石有一些人工开凿的小岩穴,据老乡告诉我,以前那洞上面修了一座悬空的房屋,里面住着一个叫廖乾光的大地主,他喜欢孔雀洞这里,觉得这里是一个风水宝地,所以就专门在洞口修了房屋,现在洞口左侧岩壁边都还有一对长满绿色苔藓的石墩,据说就是当年这个大地主修房屋所遗留下来的旧物。我不知道老人所说的廖乾光(音是如此,不知是不是这几个字)曾经是怎样一个人,但至少可以想象曾经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乡绅了。老人说他小时见过这个廖乾光,看见过修在洞口石壁上的房屋,他亲口对我所说的小时见闻,如今早已荡然无存。但从陡峭壁直的岩石上所留下的那些凿痕洞穴来看,应该所言不虚。




孔雀洞就在我的眼前,望着里面幽暗莫测的神秘洞黑,时不时还有一两只蝙蝠飞出,我心里便觉得有些害怕了。我不敢进去,不知道里面是怎么一个情形,不知道里面的暗河深浅,是不是瘴气弥漫。据说里面也曾经发现过死人尸体,自然就觉得有些阴森可怕,毛骨悚然。还有里面有没有毒蛇,有没有咬人的蝙蝠,过去对蝙蝠倒不觉得有什么害怕,但今年全球闹新冠病毒,就一下子对传说中的蝙蝠充满莫名的恐惧了。




看来对于孔雀洞,我也只能如此洞口看看而已。即使我这样来到过它面前,也根本无法敢进入洞中去一探究竟,所以我也依然只能同绝大多数胆小的普通人一样只能洞口一游而已,看来真正的孔雀洞,只有留给那些真正胆大、勇敢的喜欢探险和冒险的勇士们进去的。




我只能借用他人写过洞内探险的文字,来姑且描述一下孔雀洞内的情形吧!但这些描述又具体是不是孔雀洞内真实的情况,我也不得而知,只能自己判断了。




“营山县城北约百里许,有历史名胜太蓬山,再北,至大黑山下,寮叶屋基左侧,有一洞,名曰:“孔雀洞”。是处群山怀抱,山势奇特,悬崖峭壁,岩石嶙峋,松柏苍翠,杂草丛集,曲径通幽,风景尤佳。洞前岩上有“万国回苏。三韩豫鼎题”石刻,至今犹依稀可辨。洞口高不过寻,洞内暗若长夜,凹凸不平,宏敞无边,幽深莫测。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燃炬,循石级下经十余丈干沙坝,临石滩,怪石横路,立者、卧者,大如菌,小如础,放如箱,尖如矛,形态万端,疏密星列。直前行,一碧汪汪,长滩河也。水清见底,宽二三丈,投石其中,砰然作声。沿右壁涉水行,清冷冽骨,越数十丈,水尽登陆,为广坪。再进,壁多岩穴,乃蝙蝠聚居之所,见光,惊窜纷飞,扑头绋面,有大如筛者。继匍匐蛇行,经一狭长岩隙,至海螺山。山低而园,形如螺,顶若覆釜。人行期间,或立或伏,惟随山势。出隙道,乌泥河至矣.河水涝平旱涌,似极神异。沿岸行,经东海,申文坪至老龙洞。奇岩森列,一巨石突起,细颈隆背,尾欣而长,貌孔雀,泉水晶洁,自孔雀嘴出,潺潺不绝。是为祈雨取水之所。再前行,历鸡屎河、南、擦耳岩、观音井、八卦井、天星桥,计程里许,而八卦井前平旷坦荡,可容四、五百人,称海坝子。极端处,岩穴低狭,而人迹难至矣。营山县志载:“曾有人洞放白鸭二,于仪陇天星桥出。”起深邃叵测如此。据传,有苏道士者,时代无考,曾率徒至洞,令诵经,脱草履,仗剑入。嘱徒曰:“视履相斗,慎勿惊,亦吾出,应若神膜拜。”有顷,两履飞跃,一低一昂,昂者如鹘下击,低者迎而上搏,此进彼退,凌空抵触,终焉堕地,耸立相角,或转战,或拒格,悉悉然沙为之扑,徒睁目久之,俄而道士跨蟒出。徒吓极,惊呼蛇者再,蟒怒回奔,道士矣不复出。后人立嗣以祀,庙中刻木作仗剑赤足状者,即苏道士也。此后,岜宰遇大旱之年,咸斋沐步行入洞至孔雀前取水祈雨,以示关心民命,期获拥戴,直至民国,犹援为常例,偶有巧合,甘霖骤降,而孔雀洞灵效更著矣。”




说实话,最吸引我的还是孔雀洞口上方的那四个石刻大字“蘇回彚萬”。当然这四个字应该从右到左来读,按照现在的读法应该读成“万汇回苏”,差不多就是万物复苏的意思。而在最右的“萬”旁边,还有“三韓豫鼎题”五个字,这几个刻字相比于前面那四个红色大字来说,就小得实在太不起眼了。但我却对这几个字充满好奇。最后一个题字,当然很理解。但那“三韓豫鼎”几个字该怎么理解呢?从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名字,觉得有些怪怪的一时不可理解。但我心里明白这几个字就应该是当初刻这些文字的那个人。难道这是一个人的名字?但他到底该叫什么呢?到底是三韓豫鼎,还是韓豫鼎?

但三韓豫鼎,没有听过这样的名字叫法啊!韓豫鼎,叫起来倒像是一个姓韩的名字,可前面的三又是何意呢?既然如此认真地刻在这里,肯定这几个字不是随随便便乱刻的,一定是有所讲究,是有特别的意义的。只是我不懂而已。

离开孔雀洞,心里揣着对这几个文字的困惑不解,回来查经据典,总想找到答案,但最终都没有找到答案。

关于“豫鼎”,网上只查找到这样一些资料:伯瑞笑曰:“此豫州神鼎,乃夏禹熔九州之铜所铸,传历殷、周,世为国之重器。昔日,暴秦无道,擅灭成周,欲置九鼎于嬴氏私庙,故豫州神鼎有灵,弃无道,而就殉于斯!此乃首阳食薇之德,岂能妄渎?”田成方一指豫州神鼎,笑曰:“此即兴汉之武库也。若熔此鼎,可铸刀枪无数,用之杀敌,岂不快哉!”伯瑞连声曰:“不可,不可,此乃我兴汉之神物,正欲假之以招四方豪杰,岂可自熔,而铸杀生之利器!神鼎一解,王气必泄,兴汉大业则渺然无期矣。此事断不可为!”田成方曰:“兴汉之举,在乎民心,天意必眷!豫州神鼎之没于泗水,已逾数世,今乃出,正是天授我扶汉之忠贞,若不熔解,此鼎只是供于庙舍之一偶,形同废铜耳。若能熔铸兵器,发付三军熊罴之士,则扶新汉、还旧都有望矣!若如此,鼎虽不存,然鼎之有灵则永刻我汉胄之心也!”伯瑞闻之,喜曰:“田兄之语,拨云见日也,敢不如命!”即令善匠者觅地,建炉、窑熔鼎,造模铸兵。数日之后,造就刀、枪无数,又锻成铠、甲数副,即分发诸将士,真是甲兵坚利,士气昂扬! 这段文字里的豫鼎,与大禹造九鼎有关。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后,一统天下,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便收集了各地的山河地图,也为了更好地区分,便铸造九鼎,将这些地图分别刻在九鼎之上,而且还收罗了各地对应的珍稀之物也刻印在上面,这样就不用担心地图的毁坏和丢失了。九鼎对应的是大禹划分的九州,上面分别刻上各州的山川河流、珍奇的飞禽走兽,方便阅览,后来也就成了王权的象征。夏朝覆灭后,商朝便把这九鼎放到了他们的都城。而周武王灭了商朝后,也把这九鼎给搬了过来,并且专门建造了“洛邑”,九鼎便放在这里,并公开向他人展示。因为“洛邑”便是现在的河南境内,河南古称之为“豫”,这九鼎也便有豫鼎之说了。所以,现在我在孔雀洞所看见的这豫鼎二字,是不是便与此有关呢?但无论我如何穷思苦想,依然无法解读这“三韓豫鼎”四字其中含义。 后来实在无路可走,只好去向古文功底深厚的袁祖辉老师请教,后来经袁老师一番考证之后,告诉我这几个字是一个叫豫鼎的朝鲜族人所题刻的。经袁老师考证,古时的三韓是指朝鲜族,豫是姓,鼎是名,也就是是一个叫豫鼎的朝鲜族人题刻的这些文字。



经高人指点,猛然如灌顶醍醐,终于走出迷津。确实在百家姓里有豫姓,春秋最出名的就有一个叫豫让的人。可惜在现在的网上,却怎么也找不到叫豫鼎的这个人的任何线索来。难道我们觉得正确的这条走出迷津之路,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吗?

就在我刚走出死胡同,依然还有些犹豫的时候,我又无意看到有一块同治年间留在丰都的营山与蓬安交界的西路界碑,那上面竟然就有千寻百找的同治知县豫鼎的名字。虽然那块西路界碑上并没有豫鼎的全部名字,但那块界碑上清晰地刻着“同治十年辛未正月知营山县事后补同知豫 重刊”一行字,同治十年就是公元1871年,1871年也是辛未年,也就是说这块封都西路界碑,是距今149年我们营山一个豫姓的知县所刻刊的,豫姓之人,在我们营山几乎是第一次听见的,所以我马上就联想到孔雀洞口所看见的豫鼎,难道这两处所出现的豫,都是指的同一个人吗?




既然明确是营山同治知县,那么县志就应该可以找到记载。恰好家里就有本清同治营山县志,于是满怀欣喜,去查证那本清同治版县志,果然就在里面找到了这个叫豫鼎的知县。虽然县志上只有“豫鼎漢军十年署”短短几个字的记载,但却证实了豫鼎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和他在营山任知县的确切时间。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孔雀洞口所看见的那几个大字,是来自朝鲜族,同治十年在我们营山任知县的豫鼎同志当时游孔雀洞所留下的题刻。 县志无当年豫鼎游孔雀洞的任何记载,也不知道当年的豫知县,有没有进过孔雀洞去?现在的网络,也找不到有关豫鼎的任何线索资料介绍。所以关于豫鼎,也只能到处为止而已.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营山, #仪陇, #蓬安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