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文
01、书局
阆中是历史文化名城(不要忘记了文化传播的载体),是川北学府和贡院的所在地。普通老百姓受文化熏陶之地是书店、书摊、文化站、图书馆。不应忘记的是,内东街的三个书店:复兴书局、肇兴书店和醉兴书店。
它们的分工是:复兴经营的是学校规定的课本,有私塾所需的线装书以及民国的课本。老板叫张本初。肇兴经营的是当代作家的书,如郭沫若等人的小说、诗歌,最有特点的是可以买到如《天下文章》等刊物。老板姓汪,名字记不清楚了。醉兴书局经营的,则是小学生读物,普及文化的书籍。老板叫王维泉。
民国时期的书摊
除了书局而外,大东街一个文具店前的街沿上经常摆一个地摊,卖大达图书馆的简装书。这种书是白报纸书页,牛皮纸封面,卖的价格非常便宜,学生、工友花几个零用钱就可以选购几本书。内容却是非常广泛、多样,诸子百家、老庄墨韩的专著,野史、笔记、说部以及言情、剑侠小说,现在已不多见的如《野叟曝言》《文武香球》《粉妆楼》等等,当时可以随便买到。
店铺伙计、学生购买地摊的书是非常方便的。许多店铺晚上关门以后,在一盏油灯下,为青年人展开了另一个精神世界。没有钱上学买书的穷苦青年也有读书的地方。那就是三陈街商会旁的县图书馆,可以借书,就在阅览室读。馆内用高价购来的《万有文库》若干册,中外书籍都可看到。
阆中应该是一个书香之城。阆中人处于山区,民风淳朴,知书识礼,应该是读书普遍而形成的。
2、戏园
在阆中东门外,原来有一座寺庙,叫太平寺,民国时候改建成戏园。把山门改建成一座高墙,高墙外是三合土地面的敞坝坝,高墙两边开了大门。寺庙大殿前的佛像仍然保留,大殿后则供戏园用。从殿后延伸修一个戏台,再向后延伸则是大厅,成为观众席。
大厅里放着一排排板凳,面向戏台坐,看戏,反过来面向大厅后墙坐,则看电影,是戏院、电影院两用的。当时,人们在这里看过的电影,记得有《洛阳桥》《小厂主》《妇人心》等。武侠片则是《荒江女侠》多集影片,一天一集,可以放半月。
但戏园主要是演戏用的,人们把川北的川戏流派称为川北河,川北河形成的艺人组织,叫永庆乐戏班,而太平寺戏园则是他们的基地。
永庆乐演出最多的剧目是历史传奇,即“三列国”的一些片段,有些戏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多见了。如列国戏《春陵台》《火焚棉山》《跪门吃草》,以及三国戏《古城会》《挑袍》《哭桃园》等等。
民国时期的川剧演出
最有影响的一出戏,是抗日战争时候请来名角演出《托国入吴》《越王尝粪》,演员名角魏湘廷、筱惠芬,把越亡之后的勾践夫妻大屈辱、大愤恨刻画得淋滴尽致,与观众抗战到底,不做亡国奴的心情呼应,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庆乐当家的演员是山字辈的肖保山、鲜跃山、唐金山等而旦角名角曹湘石,艺名粉蝴蝶,以演泼辣妇女而出名。还有一个姓王的名字记不清,绰号“嫩苞谷”。花脸是李建延父子。
永庆乐有三个奇人,一个是司鼓曾纪元,川剧的所有曲牌、打击乐所有套路他都熟悉,可谓川剧音乐的活字典。第二个就是唐金山,是川剧剧本的收藏家。他从艺后就把所有演出的剧目,演员上下场、台词唱词抄下来,或者请人代抄下来,然后把抄本集中收藏,收在箱子里。多年积累,剧本越存越多,甚至当时失传的戏,在他的箱底都可以找到,剧团把这个工作叫做翻箱底。
1953年四川省组织了一次川剧清理工作。唐金山就提供了一个公案戏,叫作“鸳鸯縚”。其中有皇帝选美的情节,后来有人把这个情节剔出来,加以发展,就成了以后风行一时的喜剧《拉郎配》。香港电影明星夏梦把它移植改成电影《抢新郎》,而“文革”后开放封闭多年的传统戏曲,邓小平在四川发起开禁,第一个就提出解放《拉郎配》,唐金山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第三个奇人不是川剧艺人。奇怪的是,此人连名字都没有,大家叫他王黑狗。他面黑肌瘦,五短身材,已经60多岁了。无论何时,戏园有演出,他都自愿来当打杂师,后台化妆、服装、道具、头面,根据角色需要,他都能替演员装扮好,前台环境变化,场景调整,他都心中有数,一切打杂的事他都包揽,所以永庆乐的演出是离不开他的。
太平寺戏园不只演川剧,它有时也举行小学的歌唱比赛或讲演比赛。但1946年到1948年,这里却有一次京剧演出,确是给人印象深刻。本来,阆中这种山区小县是请不起京剧班的,所以这次演出是阆中京剧爱好者们组织的业余演出。
这次演出因演员都是学校老师和大学同学,他们利用寒暑假时间,每个星期六公演一次,因而取名“星六晚会”。
会长是中学校长廖敬六,鼓师是小学校长许吉安,而演员主要是学校美术教师、一批画家,更勇敢的是他们都喜欢扮女角,如赵蕴玉演《苏三起解》《三娘教子),张克仁扮“梅龙镇”的凤姐和《打渔杀家)的桂英,语文教师敬可祯则扮演《四郎探母》的公主,《二堂审子)中的夫人。
唱,都是从百代公司的唱片里学的;做,则请了一个京剧班专业的教师做导演,一招一式教出来的,而头面服装则是全靠王黑狗去借来,并由他指导装扮出来的。至于音响,京剧最重视乐队的配合,操琴自然是请来的老师,而合奏的三弦、二胡、月琴(没有人弹琵琶)则由不演戏的演员弹奏,打击乐则是一些有京剧喜好的老师边学边操作。
演出虽是各方面凑合起来的,但大家齐心协力,结果观众还很满意。观众里有当地学校老师、士绅(如孔震生),还有从沦陷区迁往内地成立的国立四中老师和同学,不少行家里手,但大家都没有一点儿批驳。一个业余剧社,敢于售票公演,而且坚持了三年,可谓《易胆大》。而阆中群众的评议是:看来阆中人还是很聪明的。
03、茶馆
阆中的茶馆多,几乎每条街都有。但每个茶馆因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茶客们活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大概的区分是:新市场、东街一带,是生意人谈交易的地方。太平寺、公园路一带更偏重文娱。华光楼、南门一带多茶馆旅社,是外地来客住宿会客之处。而北街和四牌楼一带,接近法院,是居民纠纷找当地帮会头人断理的地方。
生意人往东街茶馆一坐,约好的朋友来了,也有些行户迎上来了(行户就是中间商,调解双方利益的帮办)。于是,买卖、借贷、契约等商务活动,就在三方中进行了。那时,他们是用手语(在袖子里比画)或暗语喊价还价(这个暗语如数字1234,就换外行不懂的音,兵文善作等等)。谈妥以后要给行户佣金,一般行户一月收入至少可以养活一家人。
民国时期的四川茶馆
华光楼一带河边搭起一些草棚卖茶。这里面对锦屏山下的嘉陵江,可看来往的船只,还可看从对岸过河进城的乡下人,背篼里是进城卖的柴火和蔬菜,提篮里是要卖的白纪子蒸馍(馒头),用农村柴火灰烤出来的糖饼子和豌豆面烧馍,特别是还可买到城市不生产的红苕糖——一种灰褐的条状糖条。
在这里吃茶的人不吃早饭,一碗茶,两个馍馍馍就饱了,而且还可以看看风景,轻松一下,顺便买几节红苕糖给孩子带回去。午后,乡下人卖完东西,出城时也要上茶馆坐一坐。吃完茶,歇口气,然后回家。
阆中南门外河边是水码头,从嘉陵江上游下来的船,运的是木材、干货,也有粮食,在这里卸货。这里帮会多,不免会出现纠纷,于是就在南门外一个大茶馆来评理。谁有理,谁亏理,最后由某大爷断理,因而茶馆人头攒动,很热闹。
四牌楼茶馆更多是解决居民之间的矛盾,阆中朋友之间有一句套话,就是“嘞的”(不是骂人,是一句表示不是外人的亲切称呼)。“二哥四牌楼吃茶!”可见这个茶馆是受人好评的。
提供文艺活动的茶馆,最著名的是太平寺戏园对面,太平寺街与白果树街交叉的路口,有一个老板叫杨金的茶馆。因在戏园对门,经常有川剧演职员在这里吃茶,而且白天有曲艺艺人在这里演唱,唱金钱板和荷叶(敲大叉的,又叫敲盘子)。
记得唱金钱板的艺人为了招引听众都要先明个头子:江南牡丹一树红,二郎老爷降壁孽龙,三人结拜情意重,四海龙王在水中,伍子胥临潼斗过勇,六国苏秦把相封,七岁安安把米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九走江湖人称重,十载寒窗苦用功,散言碎语随风送,书归正传说从容。
看人们围拢了,才唱水浒等唱段。唱一个段落后脱下帽,向茶客讨赏钱,有些大方的人还是肯向帽内丢钱。这个艺人唱一个小时,大概一天的伙食钱就不愁了。
晚上杨金茶馆,后墙把两张茶桌重起放,请个评书艺人坐在上面说评书。当时说的是《济公传》,不少的生意人、学徒,还有几个学生都听书上瘾了,到这里来买碗茶,听故事。学生则是站着听。茶馆和艺人收入分成,《济公传》讲了一个月,茶客固定了,收入分成,茶馆赚钱,艺人也赚钱,是双赢的事,大家高兴。
还有一个茶馆在公园土马路边,是公园路一个姓陈的开的。他家进门是个敞坝,利用这个敞坝,他请了一个木偶剧团来演出,在敞坝里也摆了桌椅卖茶,是个茶园。木偶是有川北特色的大木偶,可以演出大戏。川剧有的戏它都能演,所以来吃茶、看木偶的人也多,有时茶园里茶桌都坐满了。
木偶戏有些特技是人的功夫达不到的,比如演出节目中的“活捉王魁”“吴汉杀妻”,也可以有鬼魂出现,时隐时现,还可飞向空中,这是很吸引人看的,因而老板赚了大钱。
阆中茶馆不像大城市茶馆那么豪华,也无高级设备和供应,还是农村茶馆的风貌,一碗素茶无其他现代消费。但有些服务行业依傍茶馆挣钱,如茶馆外经常有理发担子、修脚行当、掏耳朵的师傅在揽生意,也有些小贩穿行在茶桌之间,叫卖纸烟、瓜子或者五香胡豆、金钧花生。
阆中茶馆喝茶,茶叶虽然大众化,但茶具都很讲究。铜茶船、盖碗,而且幺师(茶博士)续水很勤,茶客感觉很舒适。
家乡风味至今令人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