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让西充农业更智慧
敢想敢做敢拼 发表于:2021-3-18 12:53:4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84




西充县优质(有机)粮油现代农业园



西充现代农业园

李同周连片的油菜花恣意盛开,10万亩桃花争先怒放,绿油油的秧苗奋力生长……在西充县的沃野田畴,春意盎然,美不胜收。近年来,西充县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建设高标准农田 田地产出效益翻倍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44.26万亩,区域内农机作业率达75%近年来,西充县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实行农田整治、农作物轮作种植,使得农田产出效益翻倍,着力破解了丘区“种粮不赚钱、规模发展难、机械化程度低”的发展瓶颈。3月17日,在西充县常林镇锦屏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台台挖掘机、推土机轰鸣不断,忙着平整田地、开挖水渠、修筑路基……放眼远眺,经过整治的土地,田成块、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西充属浅丘地区,过去由于农村田地零星分散,导致耕种困难。将其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后,既可以提升土壤肥力,也为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程忠良说,该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着力优化田块布局,坚持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提升机械作业率;比照丘区农机作业条件,新建产业路、机耕路615公里;完善田间渠系,配套蓄水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改造全县4大灌区末级渠系275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367座,有效打通农田水利“毛细血管”,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基地10万亩。在该县青狮镇大石坝村,农田成片相连,灌溉渠系纵横交错,产业路如同玉带缠绕,一望无际的田里种植着油菜,满眼金黄。这里是西充县优质(有机)粮油现代农业园。西充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将义兴、青狮、凤鸣等7个乡镇71个村的农田进行整治后,打造出优质有机粮油基地,主导产业以水稻、油菜等作物为主,生产全过程实行机耕、机播、机收。“这些田以前就是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田地轮作、循环种养等模式的推广,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程忠良说,这些田被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后,变一年一季种植为一年两季种植,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程忠良算了一笔账,以去年水稻的市场行情计算,一亩田可产水稻550公斤,每公斤水稻的售价10元,10万亩水稻可收入5.5亿元。一亩田可产油菜籽160公斤,每公斤油菜籽的售价5.4元,相当于每亩田增收800余元。今年基地种植油菜5000亩,可增收432万元。“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家的2亩多田流转给农业公司,每年租金1000余元,再加上在基地务工,每天的工资在50至60元之间。实行稻油轮作后,务工的时间增加了,工资也增长了。”青狮镇大石坝村村民蒙正武说。“2019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6万亩,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4万亩。今年计划投资17342万元,新建规范化稻鱼综合种养基地2.4万亩。”程忠良介绍,近年来,该县按照“产业基地发展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就配套到哪里”的思路,以“绿色生态、高效灌溉、宜机生产”为方向,整合农业、水务、国土、财政等涉农项目资金近20亿元,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26万亩。目前,该县高标准农田已达44.26万亩,农田排灌能力达85%、农机作业能力达75%,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广智能技术 农业生产更加智慧全县农机纳入智能化管理,机手、专合社、经营业主可实现快速对接时下,西充县已经全面开展春耕生产,广袤的乡村到处是农人忙碌的身影。同往年相比,智慧农机大展身手,成为西充今年春耕生产的一大亮点。3月16日,笔者在位于青狮镇杨柳垭村的西充县智慧农机服务中心看到,管理平台大屏幕上,一只“小蜜蜂”不停地划着绿色的圈,从外圈到内圈,一整块很快都变成了绿色。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鹏飞介绍,那只“小蜜蜂”是正在田间作业的农业机具。凡纳入平台管理的大型农机,都安装有北斗导航智能终端,工作和停放的轨迹,大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西充县是农业大县,大春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头戏”。在今年的大春生产中,西充将完成粮食种植面积68.4万亩。因此,该县广泛采用智慧农机助力春耕生产。目前,全县29家农机专合社有农机1万多台,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都安装了北斗导航智能终端。“对全县农机实行智能化管理,可实现机手、专合社、经营业主更加方便快捷的对接。”李鹏飞说。“西充县智慧农机服务中心是全省10个智慧农机装备提升示范区项目实施地之一。”李鹏飞还介绍了该中心农机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的操作流程:无论是业主找农机,还是专合社找农活或找机手,都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信息。比如业主找农机,他先将自己的需求信息通过手机上的APP发布,专合社看到相应的需求信息后,与对方联系洽谈、签订合同,然后实施作业,随后订单结束。随后,笔者在位于西充县义兴镇的有田有家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看到,智能温室大棚内,一个个种苗繁育苗盘整齐排列,盘内的蔬菜苗已开始冒出喜人的嫩芽,工人们正在做日常管护。“温室育苗大棚实行智能化育苗。在浇水方面,有自动化喷灌系统,只需点一下遥控器,就可以实现浇水操作。”该基地负责人谭嵩说,智能大棚内利用挂灯传感器感知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并实现自动控制。利用移动喷水+湿帘+自动风扇协调运作,保证长出来的蔬菜苗大小均匀。在有田有家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总控平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及可视农业技术,接入基地的气象信息和视频追溯系统。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已经应用于园区的现代农艺馆蔬菜园艺中心、番茄新品种示范中心、蔬菜传统老品种实验中心及蔬菜新品种育苗中心。与此同时,西充将节水灌溉工程作为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西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县已建成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示范基地10万亩。经测算,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后,每年每亩可节约劳动力10人以上,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亩产提升30%以上,节本增收1000元以上。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建设,不仅能节约劳动力,还可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共培育农业企业1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76个、家庭农场1650户“稀处多留,密处少留,弱芽不留,保证树体通风透光。”3月17日,西充县凤鸣镇四圣庙社区百果香种养殖家庭农场的葡萄地里,蒋勇夫妻俩一大早便忙碌起来,抹芽、浇水、修枝,边劳作边给工人讲解葡萄春季抹芽技巧。一旁柑橘地内,同样是一派忙碌的劳动场景,10余名村民正在采收柑橘,有的剪果、有的装筐、有的搬运,忙而有序。横成排、竖成列的香桃树上,一簇簇粉艳欲滴的桃花开得正艳,灿若云霞。今年45岁的蒋勇是百果香种养殖家庭农场的负责人。2013年,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蒋勇夫妻俩辞去外地工作,返乡流转土地210余亩,成立家庭农场,发展种植养殖业。目前该农场种植有葡萄100亩、柑橘80亩、香桃20余亩,养殖芦花鸡、土鸭,还建有一口鱼塘,带动3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去年卖了20万斤葡萄,收入近200万元;8万斤柑橘卖了40万元,2万斤香桃卖了8万元,鸡鸭鱼收入近10万元,全年收入200余万元。”蒋勇一边将柑橘装箱,一边给笔者算起了农场的收入账。“今年我准备引进‘黑阳光’等葡萄新品种,再买一批鲈鱼苗,并在农场里修建一些休闲设施,吸引游客观光采摘、垂钓休闲,让农场留得住人。”蒋勇说,未来农场还将规划建设葡萄酒庄、有机葡萄主题公园,全面展示葡萄种植知识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等。百果香种养殖家庭农场只是该县各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充县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在西充县优质(有机)粮油现代农业园,笔者驾车沿产业路前行,道路两旁连片的油菜花不断映入眼帘。一侧的水田里,不久前育下的秧苗正汲取养分奋力生长,村民们透过薄膜察看秧苗长势。在该园区的四川丰森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人们正忙着将一袋袋有机肥从车上卸下。据该公司负责人谢飞介绍,目前该公司共种植有机水稻8000余亩,年产水稻320万公斤。尽管售价是市场价的3倍,仍然供不应求。公司吸纳近300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据了解,在西充县优质(有机)粮油现代农业园,像四川丰森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粮油龙头企业有8家,还有粮油专合社56家,带动园区从事粮油经营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237家、农户1200户。为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形成,近年来,西充县先后出台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8大类、13条,同时培育带动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成立各类专合社,鼓励自主经营。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企业1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76家、家庭农场1650家。探索推广“两统两返”“五方联动”“三带动三分红三保障”等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农户纳入农业全产业链中稳定增收,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持续壮大。

来源:南充新闻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