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遴选考试题型和理论热点预测》
——基于2020年中央和各省(市)的真题分析
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遴选考试也在上半年受到影响一度蛰伏的基础上,于下半年迎来了井喷式爆发,该考的都考了,该考上的也都考上了。光阴如水,川流不息。转眼间2021年遴选考试随着中央、浙江省直遴选等面试和河南省直的笔试业已拉开大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在五中全会已勾勒出十四五宏伟蓝图的大背景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起步、全党全国喜迎党的百岁华诞的大背景下,2021年的遴选考试无疑充满了各种可能,丰富而不失精彩,神秘而蕴藏希望。又会有多少小伙伴会过关斩将,改写生活和职业的轨迹,我们拭目以待,同时也奉上祝福。当大家再一次站上备考新起点,我们不妨通过梳理去年真题,帮助大家分析今年的备考策略,以期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 遴选考试常考题型分析
为了掌握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遴选考试的全貌和趋势,我们对包括中央和主要省市在内的24套真题试卷进行了分析。这些试卷包括:中央2套(2020/2021);省直和直辖市直19套:浙江、浙江(面向抗疫)、福建、甘肃、山西(A)(B)、重庆、北京、陕西、湖北(A)(B)、山东、四川、西藏、天津、安徽、河北、内蒙古(A)(B);地级市直3套:昆明、长春、青岛。
(一)题量
这24套试卷中,共有119道题目(客观题一种题型算1题),每套试卷的平均问题数为5题。其中最少的是浙江(2题3问),最多的是长春(8题)。答题字数要求平均2500字,最多的是河北(3100字)、内蒙古B(3000字)、四川(2800字);最少的是浙江(1500字)、重庆(1900字)。需要强调的是,浙江考试时间为2小时,因此题量和字数较少。
如果按照大作文60分钟时间完成的话,平均需要在120分钟内完成4道题,每题约30分钟。也就是说,包括阅读材料、分析题目、作答书写在内,小题需要在半小时内完成一道300-450字左右的题目。从速度要求来看,整体还是比较合理的。当然,有个别地方题量达到了6题以上,甚至7-8题,则要尤其注意控制好时间。尽管每道题字数不多,总字数量未必增加,但是由于每道题都需要思考,题目每增加一道题都会极大地占用答题时间,因此建议所考地方喜欢出大题量的考生们,务必绷紧考试时间这根弦,不要顾此失彼。
(二)题型
在这24套题中,共出现概括提炼题23题、思路举措题26题、小公文写作19题——这三类题型基本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充分说明了备考中的重要性。此外,实践操作题共有9题,且比较集中,很明显地体现出频次减少的趋势。估计这与近两年中央遴选不再像以往那样大量出现实践操作题有关。毕竟实践操作题命题难度和阅卷难度都比较大,并且类型较少,经过前期的积累,很多题型都出过了,因此创新较难。
此外,理解感受题出了18题,虽然从次数上不算少,但也是相对集中,比如陕西一地就出了5题,另外甘肃2题、青岛3题、长春2题、昆明1题,其他地方均为出题。
在大作文方面,全部24题中有策论文7题、政论策论均可的有5题、领导动员部署讲话(局部或提纲)4题、工作意见3题、通知1题、调研报告1题、回信1题、总结报告1题、发言稿1题。由此可见,仍然是策论文、政论文、领导讲话和工作意见这4大传统题型的天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法定公文但是在机关中比较常见的文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考试中。比如中央遴选出的“欢迎欢送会发言稿”,山东出的“领导给年轻人的回信”,这些题型都体现了命题越来越接地气的趋势。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来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整体上遴选考试的题型已趋于稳定,题型创新力度不大。大家在备考中,只要把常考题型练熟练会,拿到中等偏上的分数应该不难。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创新题型、拉分题型,则需要注重日常积累,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够游刃有余。同时,尽管题型比较稳定,但是命题反套路化的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地方的命题都与此前的命题规律截然不同,呈现出忽左忽右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以往常考理解感受题,近来却不再考;有些地方年年考策论文,2020年也变成了领导讲话。这说明命题者在整体题型难以创新的情况下,倾向于每年变换不同的题型选择来实现反套路目标。因此,还是强调过很多次的那句话:全面复习才是王道。当命题者已经与时俱进在调整策,而我们还留在原地,总是按照过去的惯性去备考,那就真的成了刻舟求剑了。
二、理论思维仍然是制胜法宝
遴选考试到底考的是啥?简单概括就是理论+经验。这两点都是在机关中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遴选考试区别于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特点。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多数没有机关工作经验,因此公务员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基本素养,看考生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未来的公职工作。而参加遴选考试的考生,都是经过基层摸爬滚打历练的,都是当过“热锅上蚂蚁”的,那么自然重点要考察的是考生此前工作中得到了哪些锻炼和积累。因此,如果还没有认清楚理论学习对遴选考试的重要性,还拿着公务员考试的思维方式去备考遴选,那无异于南辕北辙。
如果还不相信,可以去看看遴选考试的公告中,考试内容是不是写得用最新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表达得还不够清楚么?
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就是用政策理论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语境下,理论思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有官方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理性的而非感性的、全面的非片面的、运动的而非静止的、辩证的而非形而上的、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理论思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比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矛盾论、两点论、重点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底线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这些内容与实践结合以后就是系统化的理论成果,比如新思想。二是理论视野,也就是运用理论知识和理论思维去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是否能够成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视野的维度,是一个人理论素养的直接反映,也是公职人员区别于普通人的显著特征。
上述两个层面,可以理解为是“体”和“用”的关系。不知道“体”,也就无所谓“用”,而知道了“体”,还必须要有“用”的意识。对于考生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尚未解决“体”的问题,也就是对理论一知半解——“知其然”尚且做不到,更遑论“知其所以然”。还有一部分考生,理论学习比较系统,但是没有理论视野,也就是不善于运用这些理论去答题,那就更不用说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了。
在这里,提醒各位树立这样一种认知:无论笔试、面试,理论考查无处不在,绝对没有与理论无关的事。因为理论之所以存在就是要针对实践,那怎么可能出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呢?
缺少理论的认知,一定是“朴素的认知”;缺少理论的答案,一定是“路人甲的答案”。我们备考遴选,就是要摒弃“朴素的认知”,杜绝“路人甲的答案”。因为一比五的比例进面试,路人甲实在是没什么机会啊!
三、遴选考试常考理论热点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妨来简单盘点一下2020年真题所涉及到的理论点,其中有不少个点都是多次出现,“热度”非凡,大家可以对照真题对号入座:
1.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2.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
3.农村人居环境;4.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5.创新创业;6.网络生态治理;7.基层组织建设;8.基层社会治理;9.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10.政府简政放权;11.基层形式主义整治;1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化机制;13.党员干部理想信念;14.新型城乡关系;15.城市精细化治理;16.民营经济发展;17.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8.反对粮食浪费与厉行勤俭节约;19.新发展格局;20.生态文明建设;21.复工复产与就业创业;22.伟大抗疫精神;23.干部危机处理能力;24.优化营商环境;25.应急管理体制;26.网上群众路线;27.亲清政商关系。
那么根据以上的梳理,结合2021年的时政热点,建议大家在备考时重点准备以下热点:
经济相关:新旧动能转化、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亲清政商关系、民营经济发展、反垄断、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面小康经验总结
政治相关:“政治三力”、基层组织建设、学党史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政府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
文化相关: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崇尚英雄、良好社会心态、网络生态治理(带货、人设崩塌、粉丝文化等)
社会相关:智慧城市和城市精细化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业就业、基层治理、应急管理体制
生态文明相关: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党的建设相关:建党百年经验总结、网上群众路线、作风建设和防“四风”反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化机制、理想信念、年轻干部能力建设
当然,2021和2022年将注定是理论热点大爆发的年份,要学的、要看的将会很多,命题者可信手拈来,必然乐不可支;备考者则负重前行,定是苦不堪言。对此,建议大家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早点动手,就算不是“笨鸟”,也完全可以早点起飞。
以上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一起交流。
源渠于2021年2月23日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2021年系统班,愿2021年的你“化茧成蝶”。
识别上图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课程。
“详情”里有介绍,“目录”里有每节课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