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杰出的天文星象学家落下闳与“落下闳星”
小太阳823 发表于:2021-4-14 09:49:5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34

2004年9月16日,经国家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从此,落下闳真正成为一颗璀璨星座永恒的闪耀在星空中。



那么,落下闳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前156年—前87年。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元封六年,落下闳被征召至长安创立新的历法,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有完整的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太初历是落下闳、邓平、唐都等多位天文学家共同创立的,落下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太初历创立之前,广泛推行的是秦朝制订的颛顼历,其特点是以十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九月为最后一个月,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排列四个季节。这种历法虽然与实际天象比较符合,但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众多不便。落下闳等人创立的太初历改变了这种旧的历法制度,重新确定了春、夏、秋、冬的顺序,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年的开始,这也是中国春节的来历。此外,落下闳还创造了浑天仪、提出了浑天说,是世界较早的地球为中心的宇宙观。他的许多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巴蜀人称为“前圣”。



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门类成果突出,即农学、医学、天文、数学,简称”农、医、天、算“。落下闳在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础。他不仅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在上述学科领域的成就,而且大大加以了发展。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

为了表彰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坚辞不受,回到故里阆中继续他的天文研究。而邓平则被任命为太史丞。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落下闳在天文学、数学、农学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也已经被学术界公认,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落下闳第一次将24节气纳入历法,此一作法,奠定了春节的基础,同时也是遗惠千秋万代的创举。

远在春秋时代,就已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经不断改进与完善,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学的一大独特的创造,完整的记载于《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40年左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落下闳的贡献是将24节气这个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24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首次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节气(即立春、惊蛰、24节气中是奇数项的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等,24节气中是偶数项的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



这种置闰原则一直沿用一千多年。北齐(公元550--557年)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现在知道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所以节气间隔的字排也应是不均匀的,这称为定气。直到清朝才开始在历法中使用定气,从而对“落下闳置闰法”作了改进:即在农历中除11月(冬月)、12月(腊月)和1月(正月)这三个月之外,其外,其余9个月仍采用落下闳制订的“以无中气月置闰”的方法。

落下闳制定11月,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这些特点都是开创性的。有些已成为传统,至今仍在发挥功能,例如,中国人的春节、过大年。落下闳的贡献在农业中、生活中发挥直接的指导作用。

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填仪在我国用了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世界著名天文学家塑像中唯一的中国人。

由于落下闳对天文大学的重大贡献,使阆中成为民间的观星圣地。以至唐代袁天罡,李淳风等宗师都将生命的最后岁月留在啦阆中古城。阆中的地理地貌更是一个天然的堪舆标本。希望堪舆工作者有幸去哪里寻根问祖激发灵感。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