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寓吉祥 仪凤街因仪凤门得名
同感丶 发表于:2021-4-27 07:38:5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51
顺庆区有条仪凤街,仪凤街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延和殿奏新乐赋》中写道:“韶音可合,庶观仪凤之来。”“仪凤”,取有凤来仪之意。4月22日,记者获悉,如今的顺庆区仪凤街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因为连接当时的仪凤门,所以取名为仪凤街。



顺庆区仪凤街

阳复门更名为仪凤门

4月22日上午,记者在仪凤街看到,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这一端是各种家居家具、装饰材料应有尽有,另外一端则是服装百货、小吃、书籍。每一天,仪凤街上总是人来人往,尽管街道不宽,车辆却川流不息,在高峰时期常常因为过往车辆太多而只有排队通行。据《南充掌故》记载,在1368年明太祖洪武初年,顺庆府南充县城邑由北津渡(现什字下街外)以上迁至今模范街以下地段,并夯土筑墙,城周有高墙深壕,同时建有城门;到明宪宗成化年间,顺庆府再次重修城墙,建起了砖石结构的坚固城墙,并开设城门八道,名称分别为:景和、来熏、阜成、阳复、小东、小南、小西、小北,其中正北方的城门为阳复门。

后来顺庆城池又历经战火,城墙多次被毁,多次重修。到了1744年,即清乾隆九年时,城墙增修。增修后的城墙高一丈二,开设城门九道,名称分别为汉津门(东南)、金泉门(西南)、栖乐门(西)、鹤鸣门(东)、安汉门(东北)、仪凤门(北)、观星门(西北)、文明门(南),曾经的阳复门更名为仪凤门。为何更名为仪凤门呢?《尚书·益稷》中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句子,意思是说,虞舜之际的礼乐刚刚才奏了九章,便有神鸟凤凰起舞。而苏轼的《延和殿奏新乐赋》,也曾留下过“韶音可合,庶观仪凤之来”的句子。当年取名,大致便因这“有凤来仪”的典故所致。

出了仪凤门往北走,就是北较场。这里是那时地方官府练兵、检阅、比武的地方。当时,顺庆城为嘉陵江中游重镇,为上下水路运输换载码头,川中各州、府、县物资集散中心,于是城外沿江渐渐形成街市。仪凤门外沿北较场东边渐渐形成一条新街,因为新街南端连接仪凤门,故名仪凤街。当年的仪凤街并不宽,随着城市的扩张,仪凤街逐渐形成大街道,其名称保存至今。

仪凤街由城外变为城内

到了1861年,即清朝咸丰十一年,农民起义军攻打顺庆时,顺庆已呈现城外有城格局,而外城尚无城墙,不利于防守。于是有人提议将城墙外的河街、三丰街、上渡街等尽行拆除,仪凤街也在被拆之列。原顺庆知府、督办川北团练杨重雅认为,这样做会造成数千百姓流离失所,主张增修外城墙。于是调动成千上万军民日夜赶修。先用木桩、竹编、垒土筑墙,后又改为石砌城墙,称外城墙。外城墙南起大南门外江堤,向北至邬家巷再折西,至三公庙向南,在今五星花园附近与内城墙相连。新老城墙连接处建城门一道,称新城门。仪凤门与古城北边、东边的城墙皆为内外城的分界线。

到了清光绪年间,仪凤门更名为“大北门”。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考虑到大北门以及城墙完全丧失了屏障功用,且对交通也有所阻碍,1921年,大北门被拆,内外城即融为一体,仪凤街遂与大北街直接相连了。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城外到城内,仪凤街历经数百年历史变迁,见证着南充城的发展。当时的仪凤街全长600米左右,道路上还铺设着当时较为高档的青石板条。而街道上,虽然有临街居住的居民开设了一些店面,但是整条街道依然以住家户为主。在两侧,有木结构的穿斗式平房,屋檐之上还挂着红红的大小灯笼;尽管都是些砖瓦平房,却也显得相当“洋气”。同时,仪凤街上还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大杂院,每处大杂院中都住有好几户人家,那时居住在大杂院的人家为了防盗窃就会在家中养狗,当时很多居住在仪凤街上的小孩子都被狗咬过。

但是,说起仪凤街上当时最出名的建筑物,还是那3座建于清代的四合院落以及气派的傅家朝门。过去的老朝门,一般建于石阶之上,向外呈“八”字形布局,基座及门槛、门框,则均由青砂石制作而成。其内,便是深宅大院了。能建朝门的,无疑都是些大户人家。

铁佛寺井滋养老南充人

说起仪凤街,就不能不提仪凤街上的铁佛寺井,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顺庆人民吃水要么靠井,要么靠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嘉陵江和西河绕城而过,南充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这为在城中挖井创造了天然优势。那个时候,在城内的大街小巷,特别是街口,或者是在深巷中,凡能找到地下水源的地方,都挖掘有水井。仪凤街的铁佛寺井自然也不例外。当时的居民就从西山上开采出上等的青砂石条,一层一圈地垒砌,砌成井口,江水经沙层和岩层过滤以后,成为一口口银白清凉、甘甜清冽的井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仪凤街上的各家各户都用铁佛寺中的井水来烧水做饭。

时光冉冉,城市迎来变迁,仪凤街也经历多次改造,曾经在街口的铁佛寺井早已经深埋地下,但是居住在仪凤街上的老住户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们却没有遗忘那段挑水的回忆。仪凤街上的井,仪凤街上的门,仪凤街上的故事依然在老南充人中口口相传。“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南充人,小时候就居住在平城街,那时候,家中除我还有4个弟弟妹妹,父母工作特别忙,我就要负责每天家中的吃水。”出生于1952年的市民徐林今年已经69岁。他告诉记者,他年少时常到铁佛寺井去挑水。他到现在都记得曾经挑水的艰辛。那时,家里的水缸很大,口径近1米,要3担水才能装满。所以他大半个上午都在水井与水缸之间奔走,待到水缸满时,早已累得满头大汗。如此一缸水只够一家7口人使用2到3天。后来城市逐渐发展起来,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铁佛寺井也在仪凤街一次次地改造中被深埋地下。现在仪凤街上商铺林立:黄金店、服装店、家具店、餐饮店等随处可见,人声鼎沸,昔日古街又重换新颜,仪凤街既是时代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南充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源:南充晚报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顺庆, #南充, #嘉陵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