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一个县,人口超100万,建县历史超1300年
俏蝶吹 发表于:2021-5-5 07:31: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62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是成都市,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其中,就大竹县来说,人口超100万,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地跨东经106°59′—107°32′,北纬30°20′—31°00′之间,东邻梁平区、垫江县,南接邻水县,西界广安区、渠县,北连达川区。在历史上,大竹县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正式建县,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首先,大竹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属四川省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地跨“三山两槽”,呈“川”字形,三条山脉平行并列,东北—西南走向,西为华蓥山脉(西山),中为铜锣山脉(中山),东为明月峡山脉(东山)。山脊一般海拔600—1000米之间,西山万里坪为县境内最高峰,海拔1196.2米。三山之间为宽阔的浅丘地带,称谓东西两槽,俗称西槽为山前,宽18公里,东槽为山后,宽12公里,大都属于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差20—100米的丘陵,以浑园低丘,方山中丘,单斜低丘,中丘居多。大竹县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点是:日照适宜,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就大竹县的历史来说,春秋时期,该地区属于巴国的疆域。





到了战国中期,秦国派兵消灭了蜀国、巴国,今四川省大竹县一带成为秦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今达州市大竹县一带属宕渠县。东汉末年,该地区属于巴西郡。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大竹县一带成为蜀汉的疆域。蜀汉时,刘备置宕渠郡,宕渠县属之。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南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分宕渠县和邻山县,邻山县治设在金城(今四合镇)。西魏废帝时,改邻州为邻山郡,下设邻山、邻水二县,大竹属邻山县,县治仍在金城。北周于信州设总管府,邻山县属信州总管府下的邻山郡。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邻山县为梁州所辖,该地区属之。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废宕渠郡,设渠州,流江县属渠州;又分邻水,垫江增设邻山、盐泉二县,四县同属邻州。邻山县城仍设在金城;盐泉县城在今童家镇境内。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分宕渠县东部设大竹县,县城在今渠县汉碑乡沈府君阙南一里处(燕家场),属蓬州。由此,就大竹县这一建制,始于公元700年。北宋建立后,大竹一度被并入邻山县,一度被并入流江县;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复置大竹县,属渠州。至此以后,历代均设大竹县。宝庆三年(1227),果州升级为顺庆府,县属顺庆府。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邻山、邻水并入大竹。县城迁入原邻山县木门镇。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属顺庆府下广安州。成化元年(1465年)分大竹南部复置邻水县。万历年间,曾在今四合镇设置顺庆分府,辅治大竹、垫江、邻水、广安四州县,不久即废。





最后,清朝建立后,大竹县属川北道顺庆府。乾隆四十九年(1784),恢复顺庆四合分府,仍辅治原辖州县。嘉庆五年(1800年),再次撤销四合分府。十九年(1814年),县改属川东道绥定府(今达州)。到了1914年,大竹县属东川道。1928年,大竹县直属于四川省。1968年9月,大竹县属达县地区。1993年9月,撤销达县地区,设立达川地区,大竹县属达川地区。2000年1月,撤销达川地区,设立地级达州市,大竹县属达州市。如今,大竹县属四川省达州市。截至2019年底,大竹县全县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22个镇、7个乡,总人口约为108.27万人。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大竹县这个千年古县,你怎么看呢?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