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庆字库碑村 文人字纸皆墨宝 不遗他处入库烧
墙和鸡蛋 发表于:2021-5-8 14:23:0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799


原灯台乡字库碑村农耕文化记忆馆



芦溪镇字库碑村养蜂人

小档案

字库碑村:2020年4月,由任家祠村和字库碑村合并而成,离顺庆城区25公里左右,耕地面积2156.43亩。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花生、油菜,兼产柑橘。养殖业以蚕、生猪、家禽为主。全村841户2884人,党员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74人,2018年已经全部脱贫摘帽。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虹/文 梁洪源/图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5月的乡村,正是繁忙的季节。日前,记者走进顺庆区芦溪镇字库碑村,迎着初夏的阳光,感受这座村庄的独特魅力。

字库碑村因建有字库碑而得名,自古就有“文人字纸皆墨宝,不遗他处入库烧”的“字库碑”文化底蕴,村庄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如今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A 尊崇文字 字库碑村名沿用300余年

说起字库碑村名字的来源,不得不提及村里曾经沿用了200多年的字库碑。

何为字库?字库是古时焚烧字纸的塔式建筑。古人认为文字神圣而崇高,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应随意丢弃,哪怕废纸也应洗净焚化。字库也称字库塔、惜字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

今年82岁的村民陈维林告诉记者,字库碑村一直有“惜字纸福寿齐”的传说。相传在宋朝时期,一人十分爱惜字纸,不仅会将自己写的字纸整齐有序地收集好,统一焚烧,要是在路上见到别人丢掉的字纸,他也会拾起来焚烧。一次,他的妻子怀孕了,快要临产的一个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圣人告诉他,他爱惜字纸的行为感天动地,上天要派一个文曲星生到他家,将来孩子长大了,他们全家享福,这是作为他爱惜字纸的回报。后来他的妻子生了个儿子,长大后真的考取了功名,当了很大的官。

字库碑村的字库碑又是何时修建的呢?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维平告诉记者,字库碑修建于公元1711年,乾隆年间,形如金字塔,共八层高,从下往上宽度依次缩小,高度大约三丈,下端底座呈正六方形,直径约5米,碑身也呈六方形,中间是空的,直到顶端。每个轮角都向上翘起,整个碑用石头砌成,从不同角度开了三扇门,顶层开了三个圆孔。字库碑用于文人焚烧字纸,保佑后人顺利中举,字库碑村也因此得名。

生于1939年的陈维林,曾亲眼见过字库碑。“我小时候在玉凤山小学读书,学校里有一个字纸篓,每天老师都要将学生写的字纸收集起来,放进字纸篓,字纸篓装满后,再统一拿到字库碑去焚烧。”陈维林说,上世纪50年代末,字库碑被拆毁,但字库碑村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B 民间传说“灯台亮,铜钵响”

字库碑村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前,归属于顺庆区灯台乡(灯台乡现已整合进芦溪镇)。在这里,曾经流传着“灯台亮,铜钵响”的民间传说。字库碑村内有一座山,名曰铜钵山。

当天,记者走进铜钵山,只见山内茂林修竹,郁郁葱葱的大树数不胜数。树林里的空气特别新鲜,让人觉得幽雅宁静,仿佛置身于无声世界。山中的一块石头上,还简短地记录着“灯台亮,铜钵响”的故事。

陈维平告诉记者,相传很久以前,灯台乡场镇上有一块“团鱼石”,大石两旁有两个石洞,石上自然生长着一根约一人高的石柱,石柱上又长着一盏石头灯台。每当夜幕降临,石头灯台就冒出亮光,犹如一盏耀眼的明灯,照亮周围的乡村。而更为奇特的是,每当灯亮的时候,相距约五公里远的铜钵山(位于字库碑村内)寺庙里就会自发传出铜钵敲响的声音,梵声与灯光互相映衬,十分神秘,这就是传说中的“灯台亮,铜钵响”。灯台的地名也由此而来。现今,铜钵山上古老的铜钵寺已不复存在,自那以后,石头灯台再也没有亮过,大概是因为失去了梵声知音的缘故吧。

陈维平说,民间也有另一种传说,说是石头灯台的亮光发自于一件神秘的宝物,宝物在夜间整夜发光。后来,宝物被盗,灯光消逝,只留下了空空的灯台。

C 文化+产业 村民吃上“旅游饭”

群山滴翠,乡村似画。记者沿着村道路向前行驶,在经过一个木架结构的房屋后,字库碑村的字样便映入眼帘。进入字库碑村内,只见独家独栋的新村聚居点内,家家户户院子前都种上了花花草草。不少村民门前种上了柑橘树,盛开的橙花飘香四溢,给村里增添了诱人的芬芳。

不时,村内的一角传来嗡嗡的蜜蜂声,在一片布满蜂箱的地方,今年78岁的村民陈星耀和老伴儿头戴蜂帽,两手提着蜂巢观察蜜蜂,笑盈盈地交流着什么。“我养了20多年的蜜蜂,正常情况下,一年能产三四次蜂蜜,年产达到1000多斤,年收入能达到4万元左右。”陈星耀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都十分注重养生保健,蜂蜜大多都是现采现售,前来游玩的游客或者附近的老百姓,看着采收过程,当场购买,就图买个纯正和新鲜。”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陈星耀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很多乡亲看到他养蜂产业越做越好,都跟着他学习养蜂。目前,全村已有50多户村民养蜂,一年的蜂蜜产量能达到近万斤。

在距离陈星耀家不足500米处,写有“农耕文化记忆馆”字样的建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推门而入,只见里面摆放着锄头、龙骨水车、纺织车等古法农具达200多种,让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在此得以展示。

“乡村振兴,首要就是要把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做大。此前我们打造农业儿童乐园,一日游客量最高达到4万名。我们依托打造农耕文化记忆馆、乡村民宿、农家乐、草坪露营基地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字库碑村打卡。同时依托电商平台‘灯台人家’,将我们的特色农产品卖向全国各地。”陈维平告诉记者,字库碑村有山有水,绿色生态,发展乡村旅游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将继续坚持农旅结合,产业打底、旅游增收,融合发展,让田园变公园,家园变景区,发展近郊游,让村民既吃上“产业饭”,又吃上“旅游饭”。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