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的起源是怎么样的?它在唐朝是如何确立和兴盛的?
蜡烛2017 发表于:2021-6-2 08:40:4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59
华严宗于唐代之前已初具雏形,于唐初正式确立。即北魏之后,“南北之华严研究大盛,怠及唐初,遂有本宗之确立”。

一、唐代帝王对华严宗之尊崇



华严宗于唐初确立,其发展得到了唐初帝王的大力扶持。法藏大师为解决《华严经》内容浩繁、文博意渊、不易理解的问题,还特意“因撰义门,径捷易解”,编纂出《金师子章》,专门用于向武则天宣讲,使“帝遂开悟其旨”。

大师还受武则天赐予贤首国师号。法藏大师在讲习佛经之时,遇到地动,遂以此附会如来降临,得上报至武皇,后武皇下救答复,其文如下:

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绩。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

地动以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肤庸虚,敢当六种之震.

披览来状,欣惕于杯云.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

观,推藏为第三祖也。着般若心经疏,为时所贵,天下流行。复号康藏国

师是钦。



后武周虽覆灭,但未影响法藏与唐王朝的关系。据《唐大荐福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记载:“神龙初,张柬之叛逆,藏乃内弘法力,外赞皇酞,妖孽既歼,策熏斯及,赏以三品,固辞、固授。遂请回与弟,稗谐荣养。

至二年,(中宗)降救曰:‘朝议郎行统万监副监康宝藏,颇著行能,早从班秩。其兄法藏,夙参梵吕,深入妙门。传无尽之灯,光照暗境;挥智慧之剑,降伏魔怨。凶徒叛逆,预识机兆,诚恳自衷,每有陈奏。奸回既珍,功效居多。摄化无着理绝于酬赏。

而宅生有缘道存于眷顾。复言就养,实寄天伦。宜加荣禄,用申朝奖。宝藏可游击将军,行威卫隆平府左果毅都尉。’”法藏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圆寂,时年七十。朝廷特地按照三品之礼,赠鸿护卿,礴绢一千二百匹,举行国葬。

唐宪宗时,赐华严四祖澄观以“清凉国师”号;到唐穆宗、唐敬宗时,再被封大照国师,唐文宗时又加封大统国师。宗密于唐文宗时,奉召入宫授经,得到赐紫和大德称号。并与唐王朝的高层官员,譬如裴休等,保持密切来往。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宗密圆寂。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师”。这些礼遇都反映出华严宗在唐代后期帝王心目中的较高地位。

二、华严五祖



印度华严宗的传承先后为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等。在国内,华严宗也有著名的“华严五祖”,即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及宗密。

法顺,被称为华严宗的“初祖”,俗姓杜,故也称杜顺,雍州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法顺十八岁出家,修习《华严》。圆寂于唐贞观年间,据说唐太宗赐号“帝心”,后又被称为“帝心尊者”。

其主要著作有《五教止观》、《法界观门》、《十门实相观》、《会诸宗别见颂》等,其中前两种著作为创立华严宗、传播华严思想的根本要典。书中提出了“五教止观”的重要思想,即“法有我无门”、“生即无生门”、“事理圆融门”、“语、观双绝门”、“华严三昧门”。法有我无门,是为第一种止观,乃属小乘教,“只‘空’自‘我’(我无),不空客观世界(法有)’。

生即无生门是大乘始教,其包含即大乘有宗和大乘空宗等两种思想。事理圆融门是大乘终教,据《华严五教止观》记载:“夫理、事两门圆融无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即谓空有无二,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可见,理是“心真如门”,也就是世界的本体;事是,心生灭门”,是世界的万有。



语、观双绝门是大乘顿教,据《华严五教止观》记载:“夫语、观双绝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无’者是也。即于上来空、有两门,离诸言论、心行之境,唯有真如及真如智。何以故?圆融相夺,离诸相故,随有所念,即皆如故。……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双绝者,即离观行,云何证入耶?答:但以语即如故,不异于法。”

“语、观双绝”,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言语道断”则是,sz不是默而不言”,即并不是沉默不言,但要“以语即如故”。华严三昧门即一乘圆教,此门主要谈论“法界缘起”思想。

“若有直见色等诸法从缘,即是法界缘起也,不必更须前方便也。”

继承法顺思想的有智俨、动意、达法师、樊玄智等人,其中智俨被后人称为华严宗的“二祖”。智俨,俗姓赵,天水(今甘肃天水)人。十二岁出家于终南山至相寺,曾跟智正修习《华严》,后主要受教于法顺。

因其久住至相寺,故而后人称之为“至相大师”。其著作颇丰,主要有《华严搜玄记》、《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十玄门》等。以上诸书均与华严宗有关,为后来华严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法顺、智俨立位高僧是华严宗的先驱。

法藏,姓康,字贤首,康居人,生于长安。后人称之为康藏国师、贤首国师、国一法师、香象大师。法藏十六岁出家,后拜智俨为师并随之修习《华严经》。法藏被看做是华严宗实际的创立者,这与唐王朝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法藏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华严探玄记》、《华严经传记》、《华严五教章》、《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华严问答》、《华严旨归》、《华严策林》、《华严义海百门》、《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发提心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经关脉义记》、《金师子章》、《密严经疏》、《梵纲经疏》、《起信论义记)}以及《十二门论宗致义记》等。

澄观,复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澄观是华严宗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华严宗的第四祖。澄观提出了著名的三观思想,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与周遍念容观。其主要著作有:《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法界玄镜》、《三圣圆融观门》、《华严经略策》、《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心要法门》、《五蕴观》等。



宗密,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人,被称为华严宗的第五祖。据说其家庭丰裕,少习并通儒学。《宋高僧传·宗密传》所言宗密“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元和二年,偶遇遂州圆禅师。圆未与语,密欣然而慕之,乃从其削染受教”。宗密出家为僧,常住陕西鄂县圭峰山,故称为“圭峰大师”。宗密在专研华严宗佛理之前,还修习了禅宗之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其思想基础包含有儒学、禅宗、华严宗的思想。

宗密提出了著名的儒释道三教同源和五教理论,其中五教即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即大乘有宗的唯识思想)、大乘破相教(即大乘空宗思想)、一乘显性教。一乘显性教,据《原人论》注解一乘显性教“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从无始际,妄想豁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著结业,受生死苦,大觉憨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宗密主要著作有《禅源诸诊集都序》、《原人论》、《注华严法界观门》、《注华严法界观科文》、《华严心要法门注》、《圆觉经疏》及《四分律疏》等。

三、华严宗之基本思想

法界缘起论是华严宗的重要思想。华严宗人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均是依据人们的观念产生的。所谓“法界缘起”,就是该宗认为把“一真法界”看作世间的本原,世间的一切均由“一真法界”派生出来的。

华严宗师也有对法界缘起的注解,据《华严三宝章》记载“夫法界缘起,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另据《华严略策》注解道“此经以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不思议为宗也。法界者,是总相也,包事包理,及无障碍,皆可轨持,具于性分。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理实者,别语理也;因果者,别明事也。”后又有“由斯自在,靡所不通,包含无外,尽是经宗”。

可见,华严宗人认为“法界”是世间万物的本体,而“缘起”则是能派生一切的“大用”。

华严宗还认为,观念派生了世间的一切事物,其中有著名的心与尘关系论。据《华严义海百门》记载:



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

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由相

待故,则无、定属缘生;一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则名无生。非去缘

生,说无生也。……今尘既由心现,即还与自心为缘,终无心外法而能为

心缘。以非外故,即以尘为自心现也.离心之外,更无一法;纵见内外,

但是自心所现,无别内外。

从上文可知,华严宗人认为尘与心关系,“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尘是有心派生出来的。

华严宗还有著名的大小论,认为所谓的大小,不是由形体上的大小决定的,而是人们观念决定的,其文如下:

通大小者,如尘圆相是小,须弥高广为大,然此尘与彼山,大小相容,

随心回转。且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现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尘圆小之时,亦是自心现作小,非别有小,而不生灭.

又有:大必收小,方得名大;小必容大,乃得小称。,..…是知大是小大,

小是大小.小无定性,终自遍于十方,大非定形,历劫皎于一世。则知小时

正大,芥子纳于须弥;大时正小,海水纳于毛孔.



正如上文所言,所谓的大小,皆有心定,“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现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尘圆小之时,亦是自心现作小,非别有小”。华严宗人还认为大小是相对的,之间有一定的转化,“大必收小,方得名大;小必容大,乃得小称”但是其核心还是归结于心,即从心可以现作大小。

华严宗人还认为空间和时间也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据《华严义海百门》记载:

收远近者,谓此尘是近,彼十方(世界)是远.今尘无体,该通一切十

方,即此十方,全是尘之十方,是故远恒近也.然十方虽远,只是尘性之十

方,纵超不可说世界,亦是不出尘性。何以故?尘量无体,等虚空界,不可

出过故.是故一切十方,唯尘性显也。又虽离此至十方时,亦见此尘.何以

故?由尘无体,事随理而融现.是故,尘性遍一切时,尘事亦同显现.此乃

一尘中显现一切,而远近彼此宛然.十方入一尘中,远而恒近。尘遍十方,

近而恒远。尘与十方,近之与远,一际显然,更无别异。。

又曰:融念、劫者,如见尘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心现时,全是

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无体

性,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

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

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

一切事物显然。《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华严宗人把空间十方归结于一尘,把时间长短归结于一念。

华严宗人在以上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法界”概念。据《华严法界玄镜》记载:“言法界者,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可思议为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三,然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法界”。

可以看出所谓的“四法界”,即事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无碍法界等。法界,据《华严法界玄镜》记载:“然事法名界,界则分义,事事无尽差别之分齐故。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理同一性故。无碍法界,具性、分义,不坏事;理,而无碍故。第四法界,亦具二义,性融于事,重重无尽故。”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界”有界限和性质两种意思,法界可理解为客观存在。所谓的“事法界”则是世间万物;“理法界”,华严宗人认为理法界是真空,据《华严法界玄镜》记载:“真空,则理法界”,所谓的“真空者,非断灭空,非离色空,即有明空,亦无空相,故名真空”。所谓理事无碍法界,据《华严法界玄镜》记载“色、空无碍,为真空之故;理但明空,未显真如之妙有故”。



华严宗人还提出了重要的“六相”理论。“六相”即总、别、同、异、成、坏。六相可分三对,即总和别、同和异、成和坏等三对。

所谓的总、别,总是整体,别表示局部,据《华严五教章》记载:

问:何者是总相?

答:舍是.

问:此但椽等诸缘,何者是舍耶?

答: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想全自独能作舍故.若离子椽,舍即不成;

若得椽时,即得舍矣。

又有:

第二别相者,椽等诸缘,别于总故。若不别者,总义不成;由无别时,

即无总故。此义云何?本以别成总,由无别故,总不成也。是故别者,即以总成别也。

可见,宗、别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同异及成坏二者也有类似关系,华严宗人也有相关论证。据《华严五教章》记载:“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则已,成则相即,熔融无碍,自在圆极”。

华严宗从盛唐立宗,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本派的特有风格。宗密逝后数年,即遇武宗灭佛,华严宗亦逐渐式微。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西充,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