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阆中古城
导视:
四川阆中古城,位于秦巴山脉嘉陵江中段盘龙山下,是中国目前保护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有阆苑仙境,风水之都的美誉。
数千年来从阆中辖区走出的文人学士群星闪烁,武将辈出,不愧人杰地灵,山川俊秀。
然而从阆中建制2300年来,真正意义上从古城区域走出的文官武将,可以说是凤毛磷角。
仅载于各种文献史册中,出生于阆中古城区,寿终正寝于阆中古城区的只有两位将军。
这两位将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祖籍均是陕西泾三原人氏。他们在所处的时代中,为民族统一大业所建立的特殊功勋,光照千秋万代,是后世人们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更是阆中古城区人民不应忘的骄傲与荣耀。
带您走进这两位将军的历史与文化。
【一代儒将李文密】
李德蔚,字文密(1907-1996)四川南充阆中古城历史名人,文化艺术界的一代楷模。
生于四川川北镇保宁府阆中城,今四川南充阆中古城区。
祖籍,陕西泾三原人氏,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移居四川阆中古城第四代,书香门第世家。
李文密先生的先父李翰屏,是民国时期誉满川陕一带的著名书画大家,桃里满天下,其经典作品有“挥毫泼墨听鸟声、丹桂画卷百米香”的境界之美誉。
李文密于1924年川北师范毕业后,考入国民革命29军政治学校。
1929年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委会南昌行营侍从室少校、中校参谋,第5师及新21师上校团长,西安行营后勤课中校课长,第3战区侍从室中校参谋,陆军训练处6团、62团上校团长。
1940年考入陆军大学。
1943年任第3战区高级参谋,陆军新21师少将副师长、师长、金华兰溪守备司令。
在西安事变和谈中,他利用自己担任西安行营侍从室后勤课课长的条件,曾为共产党代表团传递信件、电函、供应物资钱粮,为进步青年去延安提供帮助。抗日战争时期,曾对日浴血奋战,并收复浙江余杭县城。
1946年,先后任国民党陆军整编新21旅、147旅、独立新编21师少将旅长。
1948年在河南雎杞战役中被俘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华北军政大学战术教员。
1950年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学组长、主任教员;后任历代战争战略小组组长、文史研究处第7组研究员兼组长。
1970年回阆中,从1980年起任阆中县政协副主席,被选为阆中县第8届人大代表。
1987年任命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1990年为省政府副厅级参事。
在颇受争论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在国共两党之间充当和平信使的李文密。
为“西安事变”的妥善解决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从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发现,1937年1月21日,李文密肩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的侍从参谋的重任到达西安。
经顾祝同在杨虎诚官邸介绍给周恩来。頋祝同说:“他是专管办八路军后方补给的课长,直接主办红军交通、运输、装备、军饷和粮食。”
这样,李文密有了较多机会接触中共代表团主任周恩来与叶剑英等中共高层领导,并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1996年病故于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任上。他和他夫人李谨怀,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一生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文武论著丰硕传世,书画墨迹遍布阆苑山川景区,为家乡文化发展传承之增辉。

泾三原交龙堡
【三代封将蒙应瑞】
蒙应瑞,字兆麟,(1689-1776年),汉族,祖籍,陕西泾三原交龙堡,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镇铁李村南交龙堡。
相传泾阳交龙堡始祖,是秦朝统一名将世家蒙家将代表人物,蒙恬之弟名卿蒙毅。
其父蒙元亨于公元1679年冬天,在湖广大移民热朝中,由陕西泾阳交龙堡,移居四川川北镇,保宁府阆中城北门井区振武井旁插栈为业,生存养息。
先祖蒙顺,祖母王氏;先父蒙元亨,先母罗氏;世代经商,蒙元亨入川后,早期经营豆腐业,逐步发展餐饮业,客栈业,由于贵人引荐行走天下商帮各地经商。
蒙应瑞生于公元1689年12月11日,地点今阆中古城北门威德牌坊东北方20米处,蒙氏入川阆中第二代。
蒙应瑞7岁时,由他先祖蒙顺祖母王氏和先父蒙元亨先母罗氏,第一次带他回到祖居地,陕西泾阳县交龙堡,返阆后送读私书。
蒙应瑞14岁时,能诵读《周礼》、《史记》、《兵书》等文选。
同年秋天经人引荐进入川北学府锦屏书院学习。
蒙应瑞17岁时,康熙四十五年春季,母亲罗氏(祖籍湖南,生于保宁府阆中人),因病危,先祖蒙顺祖母王氏、先父蒙元亨先母罗氏第二次回到陕西泾阳交龙堡。祭祖和地名文化及成人礼教育,回阆后不久,母亲罗氏病故,罗氏时年38岁。
蒙应瑞18岁时,康熙四十六年冬天,作为长子长孙的他,担负着照顾家庭弟妹与社会的责任。离开锦屏书院投笔从戎,积极参加了大清川北镇保宁府阆中行伍军营区。
当他初到军营时,各级长官和同事问起他为什么要入行伍时,他说:“我的先祖是华夏名将世家,他们是秦朝蒙骜;蒙武;蒙恬、蒙毅,历代文臣武将学习的楷模。作为远世后裔的我理应选择军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首先选择战斗”从此成为川北镇兵12年之久。
时逢康熙五十九年西征,早期隶属于岳钟琪部,时逢岳将军广纳众智,献计献策。
又蒙四川总督年羹尧以勤劳素著发给外委千总委牌(正八品)随师办事,本年四月二十三日,随川北镇总兵官王允吉带领由松潘黄胜关出口。
六月二十日木鲁乌苏。
七月十三日过通天河,随平逆将军宗室延信大营前进 。
八月十五日至博克河,二十日至齐脑果儿,二十二日至楚吗喇,贼兵三次雪夜犯营,夺勇争先,杀贼大败,著有功绩 。
九月十五日随营到藏,即奉恩旨将同事将军以下兵丁以上俱著从优,议叙。
同年,先祖蒙顺先父蒙元亨父子商人,助力四川总督年羹尧,西征后勤粮响筹备。
康熙六十年二月内 ,蒙应瑞奉撤回营,蒙川北镇总兵官王允吉鈫入功册 造报在案。
康熙六十年秋季,阆中城北北门井旁和驻阆官民一起,跪迎康熙帝王圣谕,钦赐蒙门三代为将,先祖蒙顺,赐名蒙善宇,先父蒙元亨两公因西征后勤保障和蒙应瑞战功贵赠骁骑将军,赏赐头品顶戴。
蒙应瑞荐升湖南镇筸总兵,由于弓马可观,镇守经验不足等因留川北镇原营,待旨历练。
加之当时,川北镇保宁府阆中辖区荒地增多,人口稀少,以及蒙元亨早年经营餐饮和客栈之因。
以及其先祖秦时统一名将世家,蒙家将代表人物蒙骜蒙武蒙恬蒙毅历史福泽后人。
钦赐封地四处,建元戎府(迎恩街由来)、蒙公祠(历代驻军演武厅旁)、蒙家菜园(官菜园街由来)、蒙家山庄(原双龙今七里辖区蒙家湾村由来)之用,御笔“元戎′第”宅匾。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蒙应瑞正式授兵部颁给署副将 ,劄付即于本日领受。
雍正四年五月内,蒙川北镇总兵官臣潘之善考验,人材壮健,弓马娴熟 ,以实在有功列为一等,保咨四川提督臣周瑛验试 ,保送川陕总督臣岳钟琪考验,年力精壮,弓马娴熟,考列一等。
保题送部于雍正五年五月二十一日 , 兵部将进藏功加入人员,带领圆明园引见 ,随赐克食,奉旨蒙应瑞射箭去 ,得著记名 ,钦此,又奉旨著回各原营,以原班照例,铨选交与总督岳钟琪,有应题之缺于此人内亦可酌量题补,钦此 ,本年八月回营 ,遵奉部示具 ,呈告降以守备补用。
雍正六年六月内, 蒙兵部推授直隶密云城守营守备,九月内蒙兵部颁给署副将 ,管密云城守营守备,劄付于本年九月十九日领受,本年十二月十八日到营任事。
雍正八年,署建昌路都司印务 ,八月受劄 。
雍正十年,奉文为请定武职等事案内,蒙应瑞为密云城都司、顺义营游击。
雍正十一年,分带石匣官兵移驻顺义营到任。
雍正十二年, 直隶提督臣路振扬、直隶总督臣李衛考验 ,人材精壮, 弓马去得 ,堪以题补等因具题于雍正十三年任前营游击蒙应瑞材技优长,营伍练达 ,堪以委署。
雍正十三年恭遇恩诏加一级。
乾隆元年,仰邀,覃恩賞赐,蒙应瑞请封二代并本身,蒙家三代名正言顺受付。同年世宗宪皇帝梓营奉移山陵,沿途办差。
乾隆二年,蒙直隶总督李衞保举在案。
又因奉文以奉移梓营,办差最为勤劳者列为上等,议叙,加一级。
乾隆三年 蒙直隶总督臣李衞会同直隶提督臣瞻岱,题请调补马兰镇标中军游击随蒙发给委劄令其赴任,同年九月内蒙兵部推升乃以署副将管江西抚标中军参将,兼管左营事,所有加二级改为纪录二次。
乾隆五年,蒙江西巡抚臣岳濬于轮流引见案内给咨送部,同年圆明园带领引见,奉旨蒙应瑞著回原任,仍著记又蒙皇恩赏大缎、银两。同年十一月奉旨蒙应瑞补授广东广州城守副将、钦此 。本年十二月十一日蒙兵部颁给广东广州城守副将劄付。
乾隆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到广州营任事。
乾隆七年,奉署两广总督臣庆复牌委护理广东碣石总兵官印务。同年奉署两广总督臣策楞牌委署广东虎门协副将印务。同年内蒙署两广总督臣庆复保列一等。
乾隆八年,蒙署两广总督臣策楞给咨送部。
于乾隆九年二月初三日,蒙兵部带领在南苑引见 ,奉旨蒙应瑞准其一等 ,著回原现,乃于广州副将任内,记名,钦此。
乾隆九年十月, 内阁奉上谕,湖北宜昌镇总兵员缺,著广东广州城守副将蒙应瑞补授,钦此。同年冬,蒙兵部颁给副将允镇守湖广宜昌总兵官事劄付。
乾隆十年三月到湖北宜昌镇任总兵事,五月承准署湖广总督臣鄂弥达照会,内阁奉上谕,朕闻湖广永州镇总兵冯廷雄,年力已衰,办事宽纵,不胜总兵之任,著以原品致,永州总员缺 ,著将镇筸镇总兵王廷极调补。
镇筸总兵员缺 ,紧要,著鄂弥达于所总兵内拣选一员,调补其所遗员缺,著原任昭通镇总兵陈纶补授,陈纶著前往湖广候缺,钦此,除将该镇现在具疏 ,题请调镇筸外,即将该镇印务,暂委中军游击郑昂护理,前镇筸接管总兵事务,听部覆饬随 并蒙兵部颁给镇守湖广镇筸等处总兵官事带纪录二次劄付。
乾隆十一年。蒙颁坐名,敕谕一道到臣跪领题报在案,惟是镇筸镇系楚黔蜀三省接壤之区 民苗杂处,素称险要,苗疆以臣,庸愚膺斯重寄,虽夙夜冰兢,竭尽弩骀,不敢稍懈,务期地方宁谧,苗民安堵,仰报高深,但才识短浅 ,恐无补于营务,兹值举劾之期正,微臣披沥陈情之候仰,恳天恩立赐罢斥,另简贤能庶边疆有赖,而臣得免素餐之咎矣,缘系自陈事理 ,字多逾格帖黄,难尽,伏乞上睿鉴令览施行。
乾隆十五年冬,因镇筸凤凰城沱江河道案,自请革职,后经乾隆帝查明无湖广镇筸总兵官蒙应瑞之责,官复原职。
年70岁告老还乡,回到阆中,寿终正寝时87岁,临时归葬普贤寺侧骁骑将军一品大商蒙元亨墓旁,同年起殡蒙公祠内。
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熙五十九年的西征战役中,连同蒙应瑞文史和征西历史,共有三次提到两地八月二十二日之战,八月二十三日收复西藏。
这次收复决定了今天的内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的正式全面回归。
从目前所知,国史,方志,家史,野史来看,西征一战后,从康熙五十九年到乾隆元年。参战将帅和兵丁中。
受益最大的人是四川今南充阆中蒙氏家族,两位商人因西征后勤保障和蒙应瑞战功,选举贵赠大将军;蒙应瑞因西征一战荐升十余级,官居从二品署副将。蒙应瑞将军最后官居湖广镇筸总兵官,统辖今凤凰古城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内外玖协营汛。

西征图
那么蒙应瑞参加的这场战役对清王朝统一安定西藏和周边决胜之战的重大意义。
清王朝平西藏之战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击败占扰西藏的准噶尔部,安定西藏的重要战争。
历史得从清康熙二十一年,西藏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逝世,第巴桑结嘉措秘不发丧,窃据重权。十五年后,即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才发现这一阴谋。同年十月,册封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仍由桑结嘉措任第巴,管理政务。统治西藏的另一政治势力代表为准噶尔和硕特汗。
康熙四十年,和硕特拉藏汗继位。为争夺西藏大权,拉藏汗与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引发出一场军事冲突。
康熙四十四年七月,桑结嘉措兵败被杀,拉藏汗控制了西藏。拉藏汗经清廷批准,选立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
然而,青海各蒙古台吉另选立里塘(今四川理塘)的噶桑嘉措为六世达赖。
于是,双方发生真假达赖之争,实际上反映出各派政治力量的激烈斗争。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派户部侍郎赫寿到西藏,协同拉藏汗处理西藏政务,此为设置驻藏大臣之始。
康熙四十九年,清廷正式册封拉藏汗选立的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
康熙五十五年,年又将青海众台吉选立的噶桑嘉措安置在塔尔寺(今青海湟中)。历经多年的真假达赖之争,表面上告一段落,实际上激流暗涌。
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乘噶尔丹与清军作战时,迅速发展力量,又因从征噶尔丹有功,被清廷信任,清廷将噶尔丹的部众全部交给他,并准其在阿尔泰山以西地区游牧。
准噶尔遂发展为西域大部落。准噶尔部与和硕特部素有矛盾,策妄阿拉布坦对和硕特部拉藏汗控制西藏早就心怀不满,见拉藏汗与青海诸台吉为真假达赖争论不已,便决意趁机出兵。
策妄阿拉布坦先娶拉藏汗之姐为妻,又赘拉藏汗之子为婿,使拉藏汗放松对他的戒备。
康熙五十四年,策妄阿拉布坦犯掠哈密,企图打通由新疆东部经青海入藏的道路。
康熙帝立即命将军富宁安带兵前往拦截;征喀尔喀蒙古兵集结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准备出击。
命右卫将军费扬固总理军务。当年八月,富宁安率军到达巴里坤。策妄阿拉布坦将哈密等地劫掠一空而去。
应富宁安建议,清军在哈密、巴里坤等地募兵屯田,以备边警。
清廷另命青海诸台吉选调兵马,屯于噶斯湖畔(今青海油砂山西南),阻断由青海入藏之路。
策妄阿拉布坦见清军于东面加强防御,便决定由西面入藏,即由伊犁(今新疆伊宁)经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和阗(今新疆和田)等地,绕沙漠,翻雪山,进入西藏。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策妄阿拉布坦以护送拉藏汗之子噶尔丹丹衷夫妇回藏省亲为名,派大策零敦多布等率6000兵,向西藏进发。
他们昼伏夜行,于次年七月到达西藏北部的纳克产(今西藏奇林错东南,加林错东北)地区,顺利通过腾格里海天险,直趋达木(今西藏当雄)。
防守达木的藏军与准噶尔兵发生激烈战斗。拉藏汗正欲亲自往达木迎接亲人,却得知达木已成为战场,便仓猝调集军队,在达木一带阻击敌人。双方于达木相持两个月后,藏兵抵挡不住,于十月八日退至拉萨。
十月三十日深夜,大策零敦多布围攻拉萨,第二天,攻入城内,杀死拉藏汗,拘押达赖喇嘛,抢掠各庙宇,将贵重物品运回伊犁。
策妄阿拉布坦授意大策零敦多布,在西藏组成以达克咱(即达改哇·拉嘉热丹)为第巴的亲准噶尔政权。在策妄阿拉布坦派兵进藏之初,康熙帝判断其很有可能与拉藏汗联兵,进攻青海,因而着力加强青海的防御。
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康熙帝调署理西安将军兼湖广总督额伦特,由新疆巴里坤至青海西宁,料理军务粮饷。
命西宁总兵官王以谦、侍读学士查礼浑在松潘预备,调荆州2000满洲兵往四川成都,太原500满洲兵往西安。
九月初,康熙帝遣侍卫色楞赴青海。十月下旬,准噶尔兵正月进攻拉萨的消息,由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奏报给朝廷。
康熙帝急派都统和礼往云南。
护军统领温普往打箭炉(今四川康定),防准噶尔东进川滇。
命青海各台吉加强防御,并派内大臣策旺诺尔布、将军额伦特、侍卫阿齐图等,扎于青海各要地,防范准噶尔。
康熙五十七年初,康熙帝接到拉藏汗于拉萨城即将被攻破时写的奏疏。不久,又得到确切消息,拉藏汗已被杀害,西藏陷入准噶尔之手。
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康熙帝命侍卫色楞领兵2400人,由青海进讨西藏。
五月十三日,色楞率兵前进到青藏交界之穆鲁乌苏(今青海通天河),将军额伦特遣人送信言,已奉旨诱准噶尔兵。对这个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的作战方案,色楞未肯接受。
他求胜心切,骄傲轻敌,率兵径入西藏。额伦特奉命率兵策应,于六月十八日也越过穆鲁乌苏,由七岔河抄小路追赶色楞所部。
入藏后,色楞部接连小胜准噶尔,于是步步深入藏地,于七月二十日到达喀喇乌苏(今西藏那曲),在河北岸安营,暂待额伦特所部。约于八月初,两军会合。
色楞与额伦特遂决计渡过喀喇乌苏河后,占领狼腊岭,然后挺进达木。其时,大策零敦多布已在喀喇乌苏布阵,聚集准噶尔兵和藏兵共数万人,一半防守河南岸,一半绕至清军侧后,截断了清军的饷道。
清军被包围后,多次突围未成,到九月中下旬,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额伦特阵亡,色楞等5人被俘遇难。此战后,准噶尔更加嚣张,东进到喀木地.区,窥伺巴塘、里塘,谋犯川滇。
康熙帝认为,西藏屏蔽青、滇、川,如让准噶尔长期占据,将边无宁日,遂不顾大臣们反对,决意再次出兵安藏。此次作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一是任命皇十四子固山贝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
二是派熟悉边情的四川巡抚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开辟由四川进藏的路线,筹足粮饷,开设驿站。
三是册封塔尔寺的噶桑嘉措为新的六世达赖喇嘛,以更广泛地团结广大藏军和青海各部。
四是以护送达赖喇嘛为名,进兵西藏。
康熙五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康熙帝命抚远大将军允禵率军,由西宁移驻穆鲁乌苏,居中调度。
授都统延信为平逆将军,出青海,向喀喇乌苏进兵,此为清军中路。
授护军统领噶尔弼为定西将军,会合云南都统武格所部,由四川巴塘进藏,此为清军南路。
命靖逆将军富宁安与振武将军傅尔丹,分别于巴里坤、阿尔泰策应。当年四月,清军出发。
平逆将军延信统领中路清军,护送达赖喇嘛,由西宁进藏。这条道路多深山穷谷,瘴气弥漫,清军除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外,接连打破大策零敦多布的重重阻截。
八月十五日夜,大策零敦多布袭击驻于卜克河的清营,反被击败。
八月二十日、二十二日凌晨,大策零敦多布先后袭击齐伦郭尔和绰马喇的清营,均被击败。大策零敦多布慌忙掉头退向拉萨,后率少数人回到伊犁。
延信将大军留驻达木,率少量骑兵,护送达赖喇嘛向拉萨进发。
南路清军在噶尔弼率领下,自成都启程,经打箭炉、里塘、巴塘,于六月间至察木多(今西藏昌都)。
七月底八月初进至拉里(今西藏嘉黎)。时大策零敦多布派吹木丕勒寨桑,率2600人,守御墨竹工卡。
噶尔弼改变原定等候中路大军的计划,于八月初六日直扑墨竹工卡。吹木丕勒寨桑逃往达木,墨竹工卡的呼图克图归顺清军。清军顺利占领墨竹工卡后,即向噶尔招穆伦渡口。
这里有第巴达克咱领藏兵2000余人据守。清军一到,藏兵便不战而溃,达克咱投降。
至此,进入拉萨之路被打开。噶尔弼决定乘拉萨兵力空虚,直捣拉萨,遂命达克咱准备皮船,于八月二十二日率清军渡过噶尔招穆伦河。
随即,兵分三路,进攻拉萨。二十三日晨,拉萨一攻即下。九月十五日,噶桑嘉措在布达拉宫举行六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
驱准噶尔安定西藏战争结束。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派兵驻藏,组成四噶布伦联合掌政的西藏地方政府。
青海和硕特部的亲王罗卜藏丹津,一心想恢复其祖顾实汗对青藏地区的统治。但是清朝控制西藏局势,取消藏王实行噶伦制度后,就已经着手经营青海,有意分散青海和硕特各部的权利。
终于在雍正元年(1723)罗卜藏丹津发动了叛乱,造成青海社会的大动荡。为了稳定青藏地区,十月雍正帝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赶赴西宁指挥平叛。历经八个月平定了叛乱,罗卜藏丹津败逃到准噶尔。
清朝趁此时机,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推行新政,实行有效统治。青海开始成为内地,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大团结。
清初康熙帝平定西藏,结束了蒙古诸部在西藏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
在这场战争中,清军首次入藏作战,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远途跋涉,语言不通,可谓困难重重。但由于认真汲取失败的教训,尊重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对敌人分化瓦解,再加上南路清军临机应变,适时进攻,终于取得作战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