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之味:白糖蒸馍,保宁醋,牛肉面,锅盔,锅贴饺……
敢想敢做敢拼 发表于:2021-10-12 15:11:2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83
味道,是一种独特的记忆。这些年来,年轻气盛的我始终大步向前,离家越来越远,但家乡的味道,从未远去。



说起味道,最先想起的,便是白糖蒸馍。蒸馍是阆中特产。丰子恺在阆中办画展时,最爱吃阆中的蒸馍油茶,曾写诗赞美道:锦屏山下客留连,蒸馍油茶胜绮筵。而我,独爱白糖蒸馍。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穷,难得有机会进一次城。而每次从乡下到城里,爷爷必买的就是保宁蒸馍厂的“白糖蒸馍”。白糖蒸馍不同于一般的糖蒸馍,它不用纯碱,采用天然酵母自然发酵,面的清香与酵母的甘甜俱包含其中。
蒸馍一般是冷吃,味甜爽而质酥散;也可以蒸熟吃,刚刚出笼的蒸馍色白如银,口感绵软,不粘牙,也因此老少皆宜;烘烤后吃,更是外皮微黄酥脆内瓤细软如棉,令人欲罢不能。那是我童年最喜欢的零食,没有之一。当时肥嘟嘟的小手儿捧着大大的白馍,稚嫩的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缺着门牙的小嘴仍毫无畏惧地大口咬下去。
到北京上学,因为太想念蒸馍那种软软甜甜又不失韧劲儿的味道,我曾忍不住去网购。室友看到这些白白硬硬的蒸馍时,诧异道:“不就是馒头吗?”“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于我而言,它不是馒头,是乡愁。
小时候,幸福就这么简单。两三岁时,跟随爷爷买一张两毛钱的船票,渡船进城。拉着那双粗厚的大手,随着他矫健的步伐,一路蹦蹦跳跳,穿过回荡着各种叫卖声的街巷……一趟游玩后,在蒸馍厂的门市部街铺里买一大袋的蒸馍。一旦买到手,我便抱在自己胸前,任谁也不许碰,以表明我对它的绝对占有。
长大后,离开家,经事历人,愈发觉得简单才是幸福。再美味的食材,再浓郁的酱汁,再奇绝的味道,都敌不过记忆里那一抹甜味带来的满足和喜悦。
回忆了甜的,立马就想到了酸的。保宁醋的酸,是在北京尝不到的酸。北方的醋,大都是山西产的。偏执味道的我不免觉得它颜色不够浓郁,味道更谈不上醇厚,酸劲儿倒是挺足,可是不香。
醋,在阆中是生活必需品,是每个家庭的必备的调味品。炒菜加醋,既减少了油腻又增强了色泽;煮面、熬汤加醋,汁水更加醇香;火锅的底碗加醋,辣味儿被压,底料的香味儿才彰显。
在阆中,保宁醋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保健品。上小学时,每天带着的小水壶里面,爷爷奶奶会帮着加点醋。乡下没有柏油马路,更没有公交,我每天上学,要翻过好几座小山包。夏季暑气太盛时,一瓶自制醋饮,微酸又酣甜,是解渴的佳品,更是消暑的良方,有经验的老人们都会给自家上学的孩子备上一壶。
保宁醋以六十多种中药为原料酿制而成,有很多除调味以外的功效,用老人们的话,“生津开胃,健脾益神”。门外汉不敢妄谈,我只能说我是它忠实的消费者。
那种一想到便喉咙紧绷,涎水堵住舌根的感觉,是家乡醋才会有的柔和与舒爽。只可惜那醇香而浓郁的口感,我只有回家才能地道的体味。
只有想起就能让我流口水的,除了阆中醋,还有牛肉面。阆中牛肉面,味道美而绝,不说北京,即使是成都也吃不到那种味道。秘制的绝味臊子,韧劲儿十足的面条,清香的配菜,再配上地道的四川辣椒油和阆中的醋。特殊而繁杂的加工流程终成就了绝妙的味道。以至于,每一个离开阆中的游子返乡后,最想吃的就是阆中牛肉面。
面条拌油冷却,然后装碗,牛肉切块熬煮至烂熟,然后将浓稠酣香的臊子浇盖在油面上,放上清甜的时蔬……每个深夜回想起牛肉面,不是幸福,是一种得不到的煎熬啊!
时间带不走的,除了这些,还有陪伴了我高中三年的各种美食店。每个周末的下午,和同学一起到古城的南街、北街附近寻觅美食。钟天楼下的锅盔,南街上的锅贴饺,北街上的道台分馆里的泡椒鸡丝面,新村路上的三丝方锅盔,重庆酸辣粉……这些只属于当时当地的回忆,隐藏在每一颗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五味杂陈,道不清说不明。待回家后,约三五旧友,再寻美味。
日子总是一溜烟儿就跑了,转眼都离开家两年了。现在,一年回两次家,每次回家都惊诧于阆中的变化。老江南镇的旧房子拆了,新建了充斥着酒吧、饭店的“古镇”。华灯初上,隔江相望,江烟微茫,灯火辉煌恰似玉宇琼楼。远观虽有意,近触却无味。古城也旧貌换新颜,街道变得更加宽阔,坍颓的房檐被整修,安装了闪亮的霓虹,连状元坊牌坊都翻新了。漆上的新漆略显浮夸,遮掩了时光斑驳的痕迹,却是这座城池走向外面世界的新面貌。
外表变了,但沉淀下来的文化根基没有变。一旦走在古城街道上,那种久违的归属感就会扑面而来。繁杂的商铺并不能遮掩住这座城池的韵味,因为地道的阆中话还在,因为家乡的味道还在。不论走得多远,舌尖上的味道都会提醒着漂泊的人儿,何处是家。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成都,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