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逍遥游(全文)
老橡树1 发表于:2022-7-5 17:26:38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872
已看过上中篇的读者,可直接下拉到【成都】部分阅读




壹 攀枝花





他说:


“1966年春节,我们突然得到命令,要去往一个叫渡口的地方。


我小时候在东北长大,10岁时随父母到了武汉,初中毕业后,在武汉的技校电工班读了两年半,突然提前毕业要分配走,那年我才19岁,我妈给我蒸了12个花卷,让我路上吃,还给了我20块钱做生活费。


其实我们一路上也花不了什么钱,3月14日那天,来了些人货混装的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送到了汉口火车站,上了火车,三天后到达贵州的安顺,前面就不通路了,我们在安顺住了三天,那是个苗族地区,属短裙苗,裙子很短很短,赶集的时候,都是女的挑担子来,男的在家带孩子。


三天后我们坐上了大客车,继续赶路,中间经过黄果树大瀑布,让我们休息了一小时,大家都在瀑布前拍照留念,拍好照片再让私人照相馆的人寄回家,大客车把我们送到一个有窄轨火车的地方,我们又从这一路坐到昆明,终于又从昆明,转到了渡口。


当时以金沙江为界,江北属四川凉山,江南属云南楚雄,之所以叫渡口,是因为这是个保密单位,过往火车不经市区,外界没有人知道,十分隐蔽。


我们当时都很高兴啊,一路唱着歌进来的,很高兴很快乐,因为离开学校了,也离开父母了,自己又有了经济收入,可以减少家庭负担,所以我们都挺高兴,唱着歌跳着舞来到了渡口。”


他还说:


“我们那时候建设渡口,就是后来的攀枝花,完全与世隔绝,去一趟昆明,开解放牌汽车走烂路,去三天,回三天,来回就要六天,我回一次武汉探亲,在路上来回就得半个月,下雨天路烂,菜车回不来,常常吃不到新鲜蔬菜,我们只能吃干菜、豆腐、海带,偶尔能吃腊肉,用水主要是金沙江里的水,那水平时还算清,一到涨水季节,抽上来的都是浑水,根本没法用。


我们那时候常说:一怕麻风二怕狼,三怕坏人打冷枪,四怕横渡金沙江,说的是那一块有麻风病人,容易传染麻风,山上有狼,又担心有国民党特务,过金沙江的时候,水冷、石头多,还要小心地震塌方什么的,这些艰苦现在都没人知道了,只有我们当初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2022年4月23日晚上,我在攀枝花市仁和区的一处公寓楼里,见到七十多岁的谢纯一老爷子,他留着花白的长胡子,拄着拐杖,嗓门洪亮、精神矍烁,说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每一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四川:逍遥游(全文)-1.jpg



攀枝花之所以能从西南荒村变成一座城市,是因为这有矿。


1940年6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的汤克成,受川康铜业委托,到西康省盐边县进行煤田调查,从盐边返回会理,途经攀枝花时,在山谷间看到多量铁粒和铁矿露头,便在当地多停留了十几天,绘制成了矿山地图,并写了一篇《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倒马坎一带铁矿区简报》,这份简报被称为攀枝花第一份系统性地质报告,因此攀枝花的发现,被定格在1940年6月。


汤克成的运气相当好,三个月之后,1940年9月,同样搞地质出身的刘之祥和常隆庆,在攀枝花硫磺沟当地农户家散步时,发现了磁铁矿,也上山发现了铁矿露头,但这俩位哥们刚巧晚了三个月,历史发现权最终让给了汤克成。


1940年8月,民国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成立了西康钢铁厂筹备处,准备在攀枝花搞两座十吨炼铁炉,但因为交通差得一批,开发成本高,实在搞不起来,1945年把筹备处取消了,攀枝花的开发就一直耽搁在那。


民国搞不起来,新中国却是搞得起来的。


在通过抗美援朝获得苏联156个工业项目后,中国已经从农业国步入了工业国,急需大量钢材来建设国家,攀枝花铁矿可以解燃眉之急。


攀枝花是当时中国少有的优质资源地区,为此中央13个部委集中会战攀枝花,1965年,国务院十部委5万多职工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此,中央军委另调铁道兵5个师,扩编到18万人建设成昆铁路,为攀枝花打开交通线。


我到四川后,碰头的第一个人,就是一名在成都工作的攀枝花人,据他说,攀枝花是一个特别奇怪的地方,公交公司里的全是天津人、路桥局里的全是山东人、法院干部和学校教师全是上海人,夹杂着云南、四川、东北、湖北各地的生活方式,公交车上南腔北调,各路方言汇集,十分地热闹鲜活。


人员来得如此复杂,就是当年国务院十部委调动的结果。


1965年11月,邓小平来到西南三线,确定了“两点一线”的建设格局:将六盘水的煤炭运到攀枝花,再将攀枝花炼好的钢铁运到重庆,重庆的机器又运到攀枝花和六盘水,攀枝花刚好位于两点一线的中心环节。


第二年,大批施工队伍到达攀枝花,开始修桥铺路,为建钢铁厂打好基建,10多万人在此安营扎寨,从武汉过来的年仅19岁的谢纯一,就是当时里头的10万分之一。


谢纯一说:“我们当时没有房子住,都住在芦席棚里。”


我在湖北调研时,也听十堰人讲过二汽建厂时,工人们也住过这种简陋的芦席棚。


芦席棚就是用碗口粗的竹竿、树干做框架,用芦苇席做墙,屋顶盖油毛毡,就成了一间遮风挡雨的房子。



四川:逍遥游(全文)-2.jpg




四川:逍遥游(全文)-3.jpg



“那种棚子隔音特别差,晚上别人家两口子亲热,互相都听得见。”谢纯一说到这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一直到1970年代,大伙才住上了水泥板房。”


在水泥板房住了五六年,才住上了砖瓦房。



四川:逍遥游(全文)-4.jpg

攀枝花1970-1980年代建的房子


谢纯一他们为了钢铁公司的建设,在这里修桥铺路,对开荒时的环境记忆犹新,其中最难以忘怀的,还是狮子山大爆破。


攀枝花朱家包包铁矿在当地简称为“朱矿”,整片矿山共有5个山头,主矿叫狮子山,矿石占总储量的83%,但要建成露天矿,得剥掉120米,用炸药轰掉4000万立方米的岩石。


3万多人为了炸平狮子山,花了三个月时间,在山头处凿了586个药室,挖出1.45万米的网状巷道,放进自制的铵油炸药9173吨。


“1971年5月21日10点59分,轰地一声响,”谢纯一张开双手,形容当时惊天动地的场景,“狮子山被夷成平地,金沙江惊起三尺浪头,爆破升起的烟土跟蘑菇云一样,我们都抱着头躲在安全的地方,砂土像雨一样从天空落下来。”


“我们那时候有句话: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不出钢水不回家------从这一声爆炸开始,真正的攀枝花开始了,钢水也有保障了。”


1970年7月1日,攀钢1000立方米一号高炉正式出铁,之后随着朱矿的开发,五年内围绕着攀钢上下游建设的冶金矿山、煤炭、焦化厂、烧结厂、运输、电力公司纷纷拔地而起,到1974年,年产100万吨的轨梁厂投产,完成一期工程,2000年能年产400万吨钢,完成二期工程。


攀枝花的巨额投入还是物有所值,随着采矿炼钢的飞速发展,到1980年代末期,国家对攀枝花的投资已全部收回。


攀枝花整座城市,整体就是围绕攀钢在运作的,是随着攀钢的兴盛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攀钢最巅峰时,有自己的医院、铁路、学校、安保,要直接养活20-30万人,上下游以及服务业又养活了一大批人,光是19冶就有几万人,攀矿也有几万人,1980年代开始,人均消费水平常年排四川第一,物价、人均收入一直是四川最高,2017年人均GDP就突破9万元,连早餐价格都比成都贵30%,以致于吸引到了大量外地人到攀枝花来搞服务业挣钱,一位当地人说,1998年时,攀枝花户籍100万人,但实际在这生活的达到了200万人。


谢纯一回忆说,当年他刚刚到攀枝花的时候,矿区才七户人家,当地穷到什么地步呢?七八岁的女娃娃,没有裤子穿,光着屁股走来走去。


远远想不到攀枝花后来会这么繁华。


攀枝花和成昆铁路的开发建设,缩短了金沙江流域与内地50年的差距,改变了几百万人的经济生活。


到2022年4月我乘飞机去到攀枝花时,见到的是一路开满了蓝花楹和三角梅的现代城市,因为处在云贵高原的河谷地带,阳光明媚、风疾气热,大风吹得我的衣衫呼啦啦的响,阳光灿烂得让人睁不开眼睛,从下飞机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发觉,这里跟以阴天为主的四川盆地是完全不一样的气候,根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事物。



四川:逍遥游(全文)-5.jpg



如果按地理气候来划分,攀枝花就应该属于云南,划归四川是有特殊原因的。


当时中国处在大三线建设时期,打算把重庆建成亚洲最大的常规武器制造中心,前面说过,六盘水、攀枝花是为重庆做煤铁配套,而当时的重庆属于四川省,还没有成立直辖市,四川是当时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将攀枝花放在同一个省,是为了调动资源、方便管理。


攀枝花身处于云贵高原,却又是在高原深处的河谷建城,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


攀枝花所处的横断山区,垂直于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气流到达山脉时,沿着坡往上爬会形成降雨,爬完坡之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于是温度升高、湿度减少,产生干旱现象,形成高温低湿的干热河谷。


干热河谷不是攀枝花一家独有,金沙江及支流的德昌、会理、丽江华坪、楚雄永仁、元谋、昭通巧家都是这种气候。


攀枝花的地理大范围属于亚热带,跟湖南衡阳是同一纬度,但气候相差十万八千里,干热河谷使攀枝花能种植热带水果,而且水果质量极其出色。


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农业专家的不断指导,使攀枝花的芒果、樱桃、石榴、枇杷等水果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当中又以芒果最好,在攀枝花生活,总是能吃到最优质的水果。


我在攀枝花郊区找农户聊天时,发现他们种芒果的亩产利润,达到了惊人的1万每亩,周边农户通常有十几亩地,最多的有五十亩地,光是种地一年收入就有10几万到50万的收入,根本没有人外出打工讨生活,是我暂时走遍全国,看到最惊人的农业数据,远超我以前说的“中国农村土地产出上限每亩纯利5000元”这个规律。


当地一名公务员说,他同事周五下班就关手机,回乡下收拾地里的芒果,谁都找不着他人,一定要周一才会准时出现。


当然这么优异的农业数据,仅限于河谷一带,离开这个地形的农民种不出芒果、枇杷、石榴,日子过得一般,另外攀枝花周边的农业人口较少,每户能分到的土地较多,再加上攀枝花水果上市时间,刚好和其他区域错开,这么多意外的条件凑在一起,才形成周边农户如此富裕的景象。


但攀枝花这种美好的农业景象,不过十年而已,其实以前农业并不发达,当地人不种这些经济作物。


仁和区一位乡亲将我拉到乡下,指着那一片片种满芒果树的山头说:“这些都是最近十年才开发出来的,为了推广水果种植,花了好大一番精力。”


当地农户并没有科学的农业知识,和强大的开荒种植魄力,政府主要一个村一个村培养出一个种芒果的带头人,眼见着这个带头人赚到钱了,其他村民才敢放心投产,主动跑去山头开荒,政府再帮忙铺路、架设滴灌设备,十几亿十几亿的投进基建,又请热带作物研究院的农业专家过来指导种植,才慢慢将攀枝花本地的水果产业一点点做大做强。


我二十多岁时,深受一些西方书籍的影响,也曾推崇无政府主义,但现在眼见着攀枝花农民这种生活景象,就深深地明白,只有强大政府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只有深入基层的管理,才有可能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受益,如果不是政府带头,攀枝花的普通农民,要多少年才能明白“干热河谷”、“热带作物”、“科学种植”这些深奥的道理?


更不可能有现在每年那么高的农业收入。


攀枝花这座城市的核心经济圈,就是这两大系统,一个是由攀钢为主带动的上下游工业,一个是由热带水果带动的农业,当然,攀钢的影响力还是要大得多。


但是攀枝花现在的人口正在大量流失,年轻一代纷纷迁往外地,谢纯一的子女还在攀枝花工作,但他的孙子外孙,都已经去成都上班了。


一位当地人告诉我,攀枝花户籍人口120万,但真正还在当地生活的,可能只有70-80万人了。


主要还是因为攀钢开始衰败了。


攀钢的衰败是正常的历史进程,在改开前,我们主要靠自己的铁矿石炼钢,改开后,我们有了便宜的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经海运入长江,养起了沿海沿江的钢铁企业,像江苏张家港的民企沙钢,就是利用成本优势快速起家的代表。



四川:逍遥游(全文)-6.jpg

1970年代建好的攀钢宿舍,已被闲置


攀钢不仅没有成本优势,相反还有劣势,因为是特殊的钒钛磁铁矿,刚开始炼钢时一直出不了钢水,向上头特批毁了一座炼钢炉,让其凝结后解剖,才发现钒和钛浮在表面,导致不能出钢水,只能从外地购入精铁矿来掺合,最终才炼出钢水,这一进一出,加上交通不便,攀钢从一开始,成本就比普通公司要高出一截。


说到底,跟湖北沙市没落的道理一样,是沿海击败了沿江和内陆。


2008年钢铁价格大跌,直接重伤了攀钢,大批工人就是此时买断了工龄下岗,攀枝花也由盛转衰,人口开始大量外流。


攀枝花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交通太差。



四川:逍遥游(全文)-7.jpg



攀枝花是一座被四川盆地孤立的城市。


从攀枝花乘火车去往成都,需要12个小时左右,自驾需要8个小时,去一次成都可以说精疲力尽,虽然有飞机,但攀枝花机场有峡谷横风,我坐飞机往返时,亲身经历了飞机在天上被吹得横着飘,机身不停地打摆子,教人心惊胆战,连部分当地人都宁肯坐高铁绕一大圈回攀枝花,也不敢坐飞机,因为风大,部分航班飞到攀枝花又只能折返回成都,我去攀枝花前,在成都的攀枝花人反复叮嘱:


要坐川航的飞机,只有他们敢落地,别的航空公司遇到横风就会折返。


在攀钢衰落后,年轻人更受不了攀枝花被孤立的地理环境,出去读书后基本都回不来了。


攀枝花政府也知道交通问题有多严重,应对方法是再建一座新机场避开横风,另攀枝花到成都的高铁预计2022年底开通,到时去成都只需要3小时行程,这条高铁是攀枝花人民望眼欲穿的交通线路,是解决攀枝花困境的最佳方案。


当地人说,现在攀钢约只有3万多人,19冶搬去了成都,攀矿只剩1万左右,伴随企业离去的还有教育资源的流失,19冶一中原先是当地很好的中学,但现在有经验的老师都陆续去了别的城市。


攀枝花人口流失已经不可避免,我在当地确实也没见到几个年轻人,估计最终本地常住人口数量,会下降到50-60万左右才会触底反弹。


但也不用太悲观,攀枝花人口已经流失了十几年,总GDP却还是在增长的,从2008年的424亿增长到2021年的1134亿,是因为攀枝花的矿藏潜力还没有挖完。


攀枝花境内有红格、白马、攀枝花三大矿区,其中红格南矿区尚未开发,目前我国的钒钛铁综合利用技术已成熟,能实现红格南矿中铁、钒、钛、铬的低成本高效利用,红格矿区探明储量达35亿吨,光是三大矿区的建设,还能让攀枝花再往前走几十年。


毕竟攀枝花钛储量全球第一,占全球钛储量的35%、中国钛储量的93%,又占中国钒储量的63%、全球钒储量的11%。


2004年时,攀枝花因为过度发展重工业,曾成为我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飘起的尘土漫天飞扬,当地人说,“曾经一件白衬衣穿一天能变成黑衬衣”,但经过十几年严格治理,现在攀枝花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全省第四,地表水环境排名全国第28位。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环境日渐优良,攀枝花未来发展的两条主线,一是继续发展高技术冶矿业,另一个是将攀枝花建设成四川的康养城市,等待四川盆地的老人们,乘高铁过来避寒。


总体上来看,攀枝花将走出单一的重工业城市形象,也要接受常住人口越来越少的现实,攀枝花未来将变成一座精品小城:


人口不多、冶矿与旅游康养发达、水果品牌将向高端发展,预计攀枝花的水果,随着中国的发展,迟早会做成类似于日本和牛的江湖地位,是一座人均GDP较高的幸福小城。


另外,建议攀枝花将城市改名为“木棉”,原来的城市名过于重金属范,木棉显得温柔多了,有点类似于“大理”,去掉了重工业的味道,更利于旅游品牌的传播。


我离开攀枝花的前一天,陪谢纯一老爷子回到了朱矿,原先高耸的狮子山,已经被挖成了一个巨大的深坑,面对自己生活了五十年的地方,谢纯一拄着拐杖,走到高处远望,迎着山风和烈日,久久不愿离去。



四川:逍遥游(全文)-8.jpg




四川:逍遥游(全文)-9.jpg



第二天乘飞机离开攀枝花,从舷窗向下看时,那巨大的深坑,仿佛大地上巨大的眼睛,在向我眨眼。


我仿佛看到1966年,无数年轻的三线人汇聚到这座荒山,他们在深山里盖起了芦席棚、埋好了铵油炸药。


我仿佛看到狮子山被掀掉山头的那一刻,几万人欢呼着站起来,大声欢唱,声浪冲天:


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不出钢水不回家.......




贰 宜宾





2022年4月20日清晨,我在宜宾市屏山县浑山沟的山冲冲里,看着眼前的白雾从地上升起。



四川:逍遥游(全文)-10.jpg



“你看这些升起的白雾,”我指着眼前的雾气,对同行的宜宾乡亲说话,“它们代表着四川。”


“白气,怎么代表四川呢?”同行的人问。


“这是典型的四川气候,”我说,“四川是一个盆地,西部和北部的山又特别高,从太平洋过来的东南季风,带着水汽跑了几千里路到达这里,出不去了,就在这住下定居,使盆地长年处于高湿状态,加上这些平原水汽上升到一定程度,散不开,形成云朵,挡住了太阳,所以四川多阴天。


白天水汽接近饱和,夜晚一降温就会凝结成降雨,就使盆地里头多夜雨,巴山夜雨四个字,来源于此。


湿气、阴天、多雨,这些盆地独有的条件,深深影响到了四川人的生活。”


“哪些生活?”


“我们常说四川多美女,其实是皮肤白,一白遮百丑,皮肤之所以白,是因为天气湿润,阴天多,晒不到太阳白出来的,同理,重庆的女生皮肤更白,因为重庆多在峡谷间,多雾,女生们仿佛每天24小时都在敷面膜,自然肌肤温透,如粉雕玉琢,我上篇湖北提到的宜昌,跟重庆一样的道理。


四川人喜欢吃辣,主因也是天气潮湿,吃辣后血液流得快,能将湿气排出。”


“那湖南呢?湖南可不是盆地,怎么也爱吃辣?”


“湖南其实是一个朝北向开口的马蹄型盆地,南边的大山就是和广东的分界线,只是盆地的形态没有四川这么明显,省内有湘资沅澧四条江,同样偏潮湿,都要祛湿气,而潮湿的地方又适合种植辣椒,我小时候看奶奶种辣椒,栽种下去后基本不怎么管,辣椒就能生长得很好,辣椒能调味,可以替代盐,也方便下饭,四川湖南两地自古都不富裕,辣椒是最廉价实用的菜品,所以在川湘两地最流行。


四川雨水多,土地肥沃,种子扔到地里就长得飞快,盆地内又有丘陵和平原,生长着各种不同的动植物,使四川的物产十分丰富,所以饮食才能独成一派,像华北平原因为地形单一,动植物相对较少,河南河北的食物,就远远没有四川的食物出名。”


“是因为我们四川物产丰富,人生活得好,所以我们安逸吗?”


“这只是一半的理由,这个叫下限较高,另一半的理由是四川上限较低,四川盆地只有两条路出去,一条向北经秦岭,一条向东经长江,跟外界接触较少,因为缺少出路,容易被人关门搞大屠杀,逃都逃不掉,宋末和明末两次屠川,几乎将古代四川人杀绝,现代的四川人都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代。


大家都是移民过来的,所以包容,物产丰富,所以舒适,包容加舒适,使成都是全中国对同性恋最包容的城市,最后造成人群聚集效应,才会有成都遍地飘〇的故事。


沿海地区比如深圳上海,能跟全世界做生意,成功率高,激发了普通人的奋斗欲,人才会偏勤奋,四川因为是盆地,出路少,在古代基本就是内循环,创业成功率低,本来物产就丰富,日子过得去,有底线保障,创业失败的次数多了,为了降低损耗,四川人便选择了更合适的安逸路线,本质上是摊平成本。


“所以人的行为,都是跟地理环境有关吗?”


“是的,人都会自然选择最合适的经济形态,并不是哪里的人天生勤奋,也不是哪里的人天生安逸,每个人都只是在适应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


“那具体到宜宾呢?宜宾为什么发展成今天这样的呢?”对方忍不住问。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宜宾是长江的源头,岷江和金沙江在宜宾市区交汇后,才称为长江,按我们一贯“通江达海”的理论,宜宾有这么大的优势,按道理,应该是一座极富裕繁华的城市。



四川:逍遥游(全文)-11.jpg

图片来源:地图帝,注意岷江和金沙江汇合后而成长江


实际上一路穷得要死,这么好的条件,常年排在四川GDP第四名,追不上绵阳和德阳。


宜宾旁边的泸州,GDP比宜宾略低,但整体城建显得干净清爽,很像是一座海滨新城,很长一段时间,泸州的城建和商贸是压制宜宾的,我在泸州能看到西南批发点,但在宜宾居然没见到,明明泸州只是长江节点城市,宜宾却是长江源头城市,怎么泸州的商业看起来还要更发达一些?


拥有地理优势的宜宾,为什么过去发展得这么差?


因为地震啊亲。


川南一共有两个地震带,一个叫南北地震带,历史上最高发生过8级地震,十分凶狠,一个叫华蓥山地震带,属中强度带,宜宾就在这一带上,因为是一条断裂带,历史上常发生4-6级地震,地震频发严重阻碍了宜宾的建设。


与所有中西部城市的发展路径一样,宜宾最早的那波工业,来自三线建设。


我去走访的中西部城市工业,发展都是这条路径,我自己都有点说腻了。


宜宾从1964年到1968年,共接收了49项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国防军工17项,覆盖机械、有机化工、造纸、轻化工、氯碱化工、电子各门类。


然后,就停滞了好多年。


当地主要还是靠一黑一白两大产业,这两项产业曾占据全宜宾60%的GDP。


黑指的是煤,宜宾有储煤41亿吨,占全省的53%,以前芙蓉集团有四大矿:白皎煤矿、杉木树煤矿、红卫煤矿、珙泉煤矿,现在都已经关停了。


“我们宜宾的煤没有榆林的好,”一位当地人说,“不过我们开发得早,早先年赚了一点,榆林的煤太变态了。”


白指的是白酒,其实就是指五粮液,有宜宾乡亲带着我去酒厂逛了一圈,那空气里头全是酒香味,人闻着味就得醉。


五粮液2021年营业收入662亿元,净利润233.5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名,第一名的茅台营收1090亿,净利润524.6亿元,已经遥遥领先其它品牌,全国第三名刚巧就是旁边的泸州老窖,营收206亿元,净利润79.56亿元。


2021年四川省规模最大的企业,是营收2180亿的新希望、和营收1430亿的长虹,但纳税的前两名却是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五粮液2021年纳税232.28亿元,泸州老窖纳税52.41亿元,堪称两座城市的财政支柱。


五粮液各方面都比泸州老窖略强,2021年五粮液宣传费是12.18亿,泸州老窖是17.69亿,赚得多花得少,五粮液品牌优势明显。


宜宾和泸州两座城市十分接近,都号称酒城,都是长江和支流的交汇处,出生环境十分相似,就好像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关系,宜宾就是一座加强版的泸州。


泸州过去依靠的是主产业是“天长地酒”,天指的是泸天化,长指的是泸州长江起重机厂、泸州长江挖掘机厂、泸州长江液压件厂三大厂,地指的是113地质队,酒指的就是泸州老窖,现在各业衰败,主要依赖白酒,其他机械装备、医药、绿色建材等零零散散,暂时还不成体系。


那泸州为什么前些年城建搞得这么好?现在产业上又出了什么问题?


城建好是因为过去泸州老城区太小,急着开新城,比宜宾提前十年完成了翻新,所以曾领先宜宾,产业上也不是泸州人不努力,是实在资源不够。


“宁德时代是先找我们泸州来谈建厂,后面才找的宜宾。”一位泸州公务员告诉我,“但是他们开出来的条件,我们泸州实在吃不下来,反复权衡后,才放弃了宁德时代。”


与其说是泸州没有竞争过宜宾,不如说是中央已决心将宜宾建设起来,投重资来搞好宜宾。


分界线是在2016年,那年的市委书记是刘中伯,市长是杜紫平。


2016年,宜宾决定开搞“产业发展双轮驱动”,这个双轮,一轮指白酒,另一轮指智能终端和汽车。


大幕从此拉开。


几个重点关键词,是:宁德时代、大学城、三江新区。


走在宜宾街头,最显眼的除了智轨,还能看到一个极小众的汽车品牌“凯翼”,作为一个中老年资深车迷,我对于这款车没什么印象,仔细观察了下车内外,发现这是款严重脱离时代的国产车,大概比长城、吉利、比亚迪造车工艺,落后十年的样子。


据说为了引进凯翼,宜宾国资委和普什集团投资了上百亿,对于这样一款小众汽车,花的成本和风险是不是太高?


“其实并没有外界传闻花得那么多,”当地一名了解内情的资深人士告诉我,“实际只花了小几十亿。”


那为什么要引进一款看起来已经落伍的汽车品牌呢?


“为了汽车的生产证和销售证,这两样东西值钱,有了这两样东西,后面在不断磨合过程中,又跟宁德时代搭上了线,最后成功引进了宁德时代。”


泸州市就站在远处,听闻此刻,忽然深深地叹了口气。


2014年,宜宾引进凯翼汽车,2019年,宁德时代宣布在宜宾投资320亿元,占地面积3000亩。


2019年,宜宾全年的GDP也不过2633亿,宁德时代一家的投资能占全市GDP的12%。


2021年,宁德时代又发布公告,将在三江新区建造七至十期项目,再追加投资240亿元。


“宁德时代过来后,吸引一大批上下游企业过来投资设厂。”宜宾一位公务员说,“他们根本不找政府要什么优惠,直接拿地开干,效率快得很。”


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将达20%,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1516GWh,而宁德时代一家就要吃下30%的市场份额,一年要生产520GWh电池,现在其产能只到106.4GWh,就算宜宾等城市的投产全部搞定,也不过达到了220GWh-240GWh的产能。


将来宁德时代肯定还会再追加产能,据说总投资将达千亿元。


那宁德时代为什么选择宜宾呢?


因为宜宾在成都和重庆的中间位置,电池生产后只要三小时,就能出现在成都或重庆的整车厂生产线上,而且宜宾天量的水资源,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减排要求,实现动力电池生产碳中和。


四川拥有锂辉石矿76万吨,但勘探比例才4%,宁德时代和各地政府都在疯狂勘查锂矿,为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打好地基。


泸州在一旁举手了:其实这些优势我也有......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我?


最终选择宜宾,应该是综合考虑的结果,宜宾现在“铁公空水”四条交通线齐全,市区可开发土地资源也更多,还处在长江源头处,这些是泸州所欠缺的,至于地震,宜宾历史上一般4-6级,新修的建筑现在大概率扛得住。


我相信宜宾大发展不是某个领导个人能决定的,而是省政府、中央政府决定的,因为宜宾的城建和产业布局,需要调动的资源,不是一个市领导搞得定的。


宜宾一个四线城市,光是城投公司资产在全国都排第七,这不是一座落后小城自身办得到的。


除了宁德时代,宜宾现在还有朵唯手机、极米科技、天珑移动、苏格通讯、吉利汽车、科达利、城裕新能源等落户,引进智能终端项目233个,投产144个,3家汽车企业和15个零部件配套,形成新能源汽车、锂电、白酒、智能终端几大项目齐头并进的格局。


既然有了大企业,那就得有人来上班吧,这就不得不说宜宾另一个魔幻的事情了。


那就是宜宾的大学城。



四川:逍遥游(全文)-12.jpg



宜宾原先只有两所高等学校,一所是宜宾学院,另一所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将宜宾建设成西南开放门户,上头大力扶持宜宾教育事业,建成了6平方公里的临港大学城,作为一个全国到处跑,还算见过一点世面的人,当我在一个四线城市见到如此现代化、如此精美的大学城时,还硬是把我看得one愣one愣的。


因为有后发优势,虽然大多都是分校,但其硬件水平,完全达到了国内一流,秒杀国内许多名校的硬件环境。


大学城里共分高教园、研究生园、高职园三大块。


高教园有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西华大学宜宾校园、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川外成都学院宜宾校区、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园、宜宾学院临港校区、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研究生园有四川大学宜宾园区、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西南交大宜宾园区、西南大学宜宾园区;


高职园有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成都银杏酒店学院南溪校区、哈工大高等职业院校。


除了大学,成都七中、四川省直机关幼儿园、临港实验小学、沙坪中学等也紧跟着入驻。


宜宾的大学生人数,从原来的2.5万人,增长到了8万人,预计未来总共有十几万师生生活在大学城,为宜宾各大公司提供新血液。


还是大学城搭配职业学院,要白领有白领,要蓝领有蓝领。


上面说的大部分企业和学校,都建在三江新区,这个区成立还不过两年。


2021年,三江新区的GDP达到了300亿元,增速达23%,预计到2025年,三江新区GDP将达600-800亿元,2035年达1200-1600亿元,常住人口达到80万。


根据亲眼所见,三江新区完全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它好比南宁的五象新区、西安的曲江新区,仅3000多亿GDP的宜宾旗下一个区,城建远超1万亿的东莞和佛山。


当然啦,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宜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宜宾屏山县,我见到许许多多的纺织公司,十分好奇,一问才知道,是浙江海盐县对口扶贫迁过来的,现有22家企业形成超60亿的产值,解决了当地5000人的就业问题。


这些纺织厂每天要工作10-12个小时,一个月休息三四天,月收入四千元左右,主要是当地20-50岁的女性在上班,工作辛苦,但这些女性可以在屏山照顾家人,不用千里迢迢去广东工作。


宜宾和泸州村里头18-50岁的男性青壮年,几乎都在外地打工,分散在广东、浙江、江苏、成都,每个月能挣几千块钱,50岁上下的,一般在城里的工地干活,小工一般150元一天,有技术含量的电焊工,大概400块一天。


总的来说,城市建设得非常优秀了,但农村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样子。


“2025年,宜宾的GDP将达到5800亿元。”4月21日晚上,我跟宜宾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站在三江口的水幕电影前缓缓踱步而行,他告诉我说,“其实我们报上去的是6000多亿,省上说报得太多了,我们只好减到5800亿,实在减不下去嘛。”


他说到高兴处,忍不住仰起头,哈哈大笑起来。


做为对比,2025年,预计泸州GDP还只到4000亿,绵阳只到5000亿。


听到这个消息,情知已经追不上的泸州站起来身来,默默地不说话,而川内常年第二的绵阳,涨紫着一张脸,握紧了拳头。


按现在的发展情形,宜宾已经确定是副省级中心,也是除重庆成都外,周边第三富有的城市,过万亿GDP也只是时间问题。


宜宾超越绵阳,已经只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了。


宜宾除了经济向好,风景和食物也宜人,景区有著名的李庄、蜀南竹海、七洞沟,美食有燃面、李庄白肉、葡萄井凉糕、鸭儿粑。


宜宾的未来,肯定是会从一座纯农业城市,走向高尖工业城市了。


按说讲到这里,就要讲一讲宜宾的老对手绵阳了,但我还想在川南停留一下。


宜宾的北边,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城市,也属于川南的一部分,它现在并不富有,但必须要多讲两句,因为它的历史是如此重要,是讲到四川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城市。


是的,它就是自贡。




叁 自贡





我是从宜宾打的去的自贡。


到达自贡向导约定的地点时,对方还没有出现,我便在城心河边的杉树下枯等。


那天温度宜人、阳光微恬,四下里馨平怡静,只听到公共汽车的行驶声,和河水轻轻拍打岸边的哗哗声,顺着街边台阶望向河岸,我见到一位老人正在一个尼姑的陪同下,一边念着佛经,一边使手机录着视频,在那放生小鱼。


当我的视线落在那条清澈的河流时,多年调研形成的条件反射,使我第一反应是看手机地图里,这条河流向哪里。



四川:逍遥游(全文)-13.jpg



当我顺着地图上河流的走向找到终点时,发现这条釜溪河只是沱江一条不起眼的小支流。


这样一条仅190公里长,平均年径流总量仅为5.88亿立方米的小河流,莫说在四川,在沱江的支流里也是不起眼的。


我又迅速查阅了一下自贡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现这里完全谈不上什么交通优势。


那自贡怎么在四川还有着这么大的名气?


“因为盐。”


迟到了半个小时的向导,终于赶到现场,面对我的第一个问题,干净利落地做出了回答。


自贡是一座因为盐业而建立起来的城市。


它其实还十分年轻,1939年才正式建城,在这之前,它分属于自流井县丞署和贡井县丞署。


这块地从两千年前东汉时就发现有盐井,一直靠挖盐吃饭,明嘉靖时凿了380眼盐井,“井灶星罗棋布、天车鳞次栉比”,到乾隆年间,共有424眼盐井,年产盐达1800万公斤。


从内陆地区生产食盐,其产量和成本都远不如海盐,自贡的盐还算重要,但只能影响周边湖北、贵州、云南小片区域,在全国并不太重要。


两次波及全国的战争,意外拔高了自贡盐业的重要性。


一次是太平天国,打到南京后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一线,淮盐运不到湖南湖北,清政府允许川盐帮衬我们湖南湖北人,自贡这块搞盐的人数猛增到三四十万,有盐井1700多家,个个发了大财,这些盐业家族少则有十万两白银资产,多则有百万两白银资产,并形成自贡第一代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四大家族,把控了20%的盐井。


另一次是日寇侵华,海盐无法从东部运到内陆,湖南湖北人民吃菜又淡出个鸟来,军队也要吃盐,才有力气打仗,又叫自贡来救急,自贡这边年产盐达到了24.5万吨的高峰,盐税收入年均3000万元以上,最高峰时达到了5000万元,盐税占到了全省的80%,因为有经济实力撑腰,自贡要求单独设市,1939年9月,我们今天看到的自贡市便成立了。



四川:逍遥游(全文)-14.jpg

1938年的自贡盐场,孙明经摄


这次红利期使自贡诞生了穷苦出身的“熊、侯、罗、罗”新四大家族,这批新贵都是从井灶学徒开始干,抓住机会一把翻身,因为活在民国年间,新四大家族留下了大量照片给后人。


抗战期间,赚到钱的自贡人给前线捐了1.2亿元,个人捐款超1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00人,金戒指捐了800多个,把来号召捐款的冯玉祥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1943年铁路工人最高工资是120元,10万元是一个高级工人约100年的工资,大概相当于2022年500-1000万人民币的样子,确实很有钱。


那这时候,老四大家族哪去了呢?


基本都因为得罪了官府、自己家挥霍无度、家族内部腐败、贪图享乐等原因,在辛亥革命前全部倒下了。


这世上没有哪个家族,能吃一辈子的红利。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宿命。


一大波一大波的盐商出现,使自贡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城市文化,显得十分鲜活有趣。


自贡的盐当时要供全国十分之一的人食用,运出去80%走水运,从釜溪河入沱江,再经长江运到全国各地。


但釜溪河有部分河道水急浪涌,还十分狭窄,经常发生堵船事故,为了适应釜溪河,自贡人造出了只有当地才有的歪脑壳船,学名叫橹船,这种船能装450包盐,大约10万斤上下,船头统一从右向左歪,使船在激流中行驶时,不会向右歪到相对而来的航道上去,“不论上行还是下行,一律走左手”,不会发生堵船事故。


釜溪河雨季水满,冬春有一段枯水季,船只装满盐后无法航行,自贡人便在王爷庙下游建拦河坝,将釜溪河水蓄起来,待到正月统一放水,会搞一个放水节,无数歪脑壳船在锣鼓声里,载着食盐奔涌而下,一气冲破60公里,一天便直入沱江。


歪脑壳船、放水节,都源自自贡的盐,但现在都没有了,自贡的饮食、花灯、老宅却还一直留到了现在。


我去自贡时,向导带我吃的是街边大排档一样的冷吃兔、冷吃牛肉。


我吃了几口,感觉从口感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根据这些年的调研经验,我意识到当地食物和工作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第一反应是:


当年盐工的工作环境,是不是很热?


一查,果然烧盐工人要常常在灶上煮盐,每天跟烈火作伴,所以都精赤着上身,困极了就在木板上倒头就睡,人力提卤的盐工,甚至有些是全身赤裸着工作。


我翻了翻1938年孙明经在盐井现场拍下来的照片,盐工最多穿两块布盖住私处,那都不能叫内裤,真的是很随意的两块布。


但盐工们又跟别的行业工人饿得精瘦精瘦不同,个个极健壮,身上肌肉线条好像从健身房练了几年出来,一看就吃得很好。


还是跟盐业有关系。


采盐过程中,汲卤、运输都需要大量使用牛来替代工人,自贡盐场鼎盛时,有10万头牛在上班,推卤累死的牛,东家宰了后便分给工人吃,盐业工人吃饱后又保持长年劳作,才形成独特的健美身形。



四川:逍遥游(全文)-15.jpg

盐场工人,孙明经摄


盐井和河流的共同作用,使自贡形成“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河小盐船多,路窄轿子多”的特殊生活情景。


自贡除了牛肉好,羊肉也好,但自贡的羊并不是四川本地产的,是自贡人最先开采盐井时有技术没资金,去找陕西和山西富商过来投资,陕西和山西有钱人带过来的,他们带钱带羊过来,教会了自贡人几十种全羊做法,加上各地名厨过来伺候这些盐商,最终形成了自贡美食的“小河帮”,就是传说中的盐帮菜。


来自自贡,以水煮牛肉、粉蒸牛肉、冷吃兔、仔姜跳跳蛙为代表的小河帮;以及来自成都,以宫保鸡丁、夫妻肺片、回锅肉、麻婆豆腐为代表的上河帮;以及来自重庆,以酸菜鱼、辣子鸡、灯影牛肉、泡椒鸡杂为代表的下河帮,三大派系,最终形成了川菜。


自贡虽然是个小城,但井盐带来财富,财富衍生文化,所以我才会特意花一个章节来介绍它。


盐商除了吃,就讲究住和玩。


住的方面,留下了余家公馆、王家大院、张家花园、胡元和宅院等等老宅子,玩的方面,自贡自古有灯会,每年春节,盐商为了秀自己家财力,会举着写有自家名字的大灯笼在灯会开路,搞大游行、赛花灯,使自贡灯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写到这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自贡跟我去年写过的扬州特别像?


是的,自贡就是一个小型版的扬州,同样因为盐业发达,同样是盐商搞出了一堆吃喝玩乐的东西影响至今。


但自贡明显没有扬州富,所以不管是宅子、饮食、玩物,都还没有扬州那么登峰造极。


比如扬州的园林远胜自贡的宅院,比如扬州最有名的奢侈品“扬州瘦马”,这是扬州盐商眼里的顶级玩物,自贡盐商还没有富到弄出这么多花样。


扬州胜过自贡,本质上,是海盐胜过了井盐。


自贡盐业的好日子,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就大致结束了。


毕竟井盐的成本远胜海盐,抗战一结束,国民政府就开始打压自贡盐业,扶持沿海盐业,将自贡供应湖南湖北的定额从200万担压缩到60万担,加上民国后期物价飞涨,逼死了好几个大盐商,产量猛降到过去的10%,全市失业盐工达到1.5万人,另有1万盐工处于半失业。


围绕着盐业的第三产业,比如搬运工、小商贩、手工业者,也陆续开始撤离自贡。


建国后,自贡的盐业有所回血,1950年60%盐井恢复生产,产盐12万吨,1955年产盐40万吨,税收3500万,不过全国产盐也陆续追了上来,比起巅峰时期供应大半个中国的盛景,现在自贡的产盐量已越来越不重要。


2021年,中国产原盐5000多万吨,四川全省产盐500多万吨,自贡这么多年过去了,产盐仅有55万吨,占全国1%左右,这块经济支柱算是彻底塌了。



四川:逍遥游(全文)-16.jpg



之后自贡经济荒芜了好长一段时间,一直到1964年搬来了东方锅炉厂、硬质合金厂、华西能源、晨光化工、长征机床厂等22家单位,并配套了自贡高压容器厂、自贡标准件厂14家直属企业,使自贡从单一的盐化工走向了机械加化工同步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小小的自贡曾长期排名在成都和重庆之后,处四川第三名,也过了一段好日子。


之后的剧本全国统一,从1980年代末开始,三线企业陆续走下坡路,自贡盐业也连亏八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从全省第三掉到第八,各企校见势不妙,开始从自贡逃离,东方锅炉厂迁到了德阳、四川理工学院迁到了宜宾 、川西南矿区迁到了泸州。


当年化工兴盛之时,自贡招商了好一批企业,但我在工业园转悠时,发现近半企业既没有开工,也没有人烟,据说是化工口利空,加上自贡本来也没有地理优势,纷纷撤走了。


我2022年到自贡时,人口正在大量流失,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仅277万,流失了50万年轻人。


自贡的十四五计划里,还在讨论将锅炉(东锅总部还在)、无人机、阀门制造几大机械制造,以及新材料打造成两大千亿级产业,处在新老工业的交替阶段,短期内是很难追上宜宾与绵阳,要回到省内第三遥遥无期。


自贡曾深深影响过四川的经济人文,虽然现在一般,毕竟祖上阔过,还是值得我们单独拉出一个篇章,和大家细细聊一聊它。


自贡已是一个平和宁静的小城,随着盐业的红利消失,加上只从属于沱江的寻常支流,交通并没有什么优势,它回到了正常的经济位置,那曾经辉煌的盐井、橹船、光着膀子的盐工、漂亮的盐商宅院,都随着釜溪河缓缓而去。




肆 川西与川东北





当我们从南至北,逛完了攀枝花、宜宾、泸州、自贡四座城市后,本应该北上绵阳和德阳,讲一讲这两座唇齿相依的城市。


但我想稍稍在中途做一下停留,简单地对川西和川东北做一下介绍。


四川当前按经济情况的不同,被划分成了五大版块,分别是:川西区、大成都区、攀西区、川南区、川东北区,我这篇文章只重点讲述大成都区、攀西区、川南区,略讲川西与川东北。



四川:逍遥游(全文)-17.jpg



川西这一块属于高原地区,跟传统的四川盆地在地形上完全相反,总面积有23.6万平方公里,都是高山草地,占到整个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近一半。


川西地形上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实际上也一直归青藏高原统一的行政机构管,到元末时朱元璋起家,本来只想拿下原南宋的疆土,没想到打猛了,地域越打越宽,对其他地区也渐渐有了胃口,1369年派人招抚西藏(那时叫乌斯藏)的帕竹王朝。


帕竹王朝先没敢作声,想观看一下,第二年明朝把不听话的甘肃摁在地上猛揍了一顿,吓得周边宣慰使纷纷认干爹,帕竹王朝也怕被打,赶紧认爹。


大明见对方识相,另认为直接管理没什么收益,就给对方册封,不派军队驻扎,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其实是有名无实。


蒙古见明朝不怎么搭理青藏地区,就从甘肃绕过去,花了上百年时间,实际用武力控制了青藏。


1723年清朝搞定了一场叛乱后,才慢吞吞地完成了对青藏的统治,这次吸取明朝的教训,防止叛乱再次发生,雍正才第一次将西川地区划入四川管辖。


我个人认为,四川盆地加汉中地区,是我们几千年认知的文化上的四川,但出于管理和制衡的原因,今天的四川省少了汉中,多了西川和攀西。


全国许多省份,都形成犬牙交错的地理格局,都是为了防范地方割据。


把西川划入四川,是雍正牢牢控制整片青藏高原的政治技巧。


当时清人入藏,都是从四川到打箭炉(今天的康定),再走北中南三条线进藏区,将西川划入四川后,清军可以大量驻守在打箭炉区域,并获得成都过来的补给,同时守卫了进藏路线,这样就能有效制衡青藏,也不用清军深入高原,去适应当地气候。


民国时为了建设好重庆大后方,削弱土司势力,抗战中期曾临时建西康省,包含了西川和藏区部分,但这个省在全国统一的情况下就没必要单独划出来,新中国又取消了。


川西平均海拔3000米,天气寒冷,土地呈酸性,缺磷、肥力低,没法种经济作物,人口稀少,阿坝州与甘孜州加起来仅200万人,这么大地方,人口只相当于深圳一个福田区,不适合发展经济,因此叫“生态示范区”。


大家只要看到一个大区域写上生态两个字,就表明这地方经济不发达,主要搞环保,都不是我们介绍的重点。


川西受困于地理,川东北也是。


以广元、巴中、达州、广安南充五市构成的川东北区域,有点像是大中国的东北三省,是四川盆地里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


四川盆地里的红利,要么被长江沿线的宜宾泸州吃尽,要么被传统富裕的成都平原吃尽,川东北一出生就落后几步。


四川省现在人口流出的第一名是广安,户籍467万人,常住324万人,流失143万;第二名是达州,户籍682万人,常住556万人,流失126万;第三名是南充,户籍742万,常住636万,流失106万人。


川东北地区在整个四川形成了一个经济塌陷带,跟东三省在中国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


四川从一个农业省升级成工业省,发家的基础来自于大三线,因为地理上的劣势,分给四川的大三线企业,基本都很少放在川东北,集中在成都周边和川南。



四川:逍遥游(全文)-18.jpg



上图是四川三线企业分布表,前九名都没有川东北城市,造成了川东北的积贫积弱。


川东北的巴中和广元多大山,但其他城市没有差到哪里去,比陕西的安康这种要好得多,主要还是资源只有这么多,只能先喂饱成都和川南,剩一点边角料再去喂川东北。


地理落后造成工业转移时分配不到资源,缺少工业导致修路修桥的成本高,又致使交通发展缓慢,搞到现在,四川前百强企业里,绝大部分集中在成都平原和川南,仅有南充和达州几家企业上榜。


南充和达州的总GDP还算靠前,但人均排在全省倒数,一直难突破5万大关,已经跟宜宾、绵阳、德阳形成了代差。



四川:逍遥游(全文)-19.jpg



归根结底,在总量和增量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地理限制了发展。


那在人口流失这么严重,工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有什么好办法来拯救川东北经济呢?


我个人观点,四川当前就是要先集中火力,把成都平原和川南搞成富裕地区,川东北暂时先放一放,不要强求,人口流失就流失吧,东北人往南方走不一定是坏事,川东北去成都和宜宾也不一定是坏事,这都是人口的再分配。


全国的经济建设,也是先搞广东、浙江、江苏,再依次建设华中和西南,四川也一样,先重点建好成都和川南,这两大块好起来,自然能带动川东北的发展。


让川东北的年轻劳动力去成都和川南工作,总比他们去广东、浙江工作好吧。


做人做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伍 绵阳





文章写到这里时,我们已经围绕着成都平原,打了整整一大圈。


现在,我们终于要缓缓地从北面落下,开始阅读成都平原。


由于成都是整个四川的核心,我们先把他放到最后聊,先重点讲一讲,成都旁边的绵阳和德阳。


我到达绵阳时,是4月22日中午,先去吃了一碗绵阳米粉,再顺着老城区,步行到安昌河和涪江汇流的城中心处。



四川:逍遥游(全文)-20.jpg



和泸州、宜宾一样,绵阳市中心也建在河流汇合处,这不仅仅是四川省的建城规律,这也是全世界的建城规律。


这一带水质清澈,四下绿荫围绕,周围虽竖立着一大批现代建筑,看起来却也有二三十年的光景,略有些老旧了。


这一路看到的绵阳市容,建筑也大都停留在1980年代,是那种很难在其他城市市中心见到的老单位房、老街道、以及人行道旁茂密繁盛的香樟树,跟崭新的宜宾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也跟绵阳全省第二的经济地位不匹配。



四川:逍遥游(全文)-21.jpg



我便不由得想起了去过的襄阳,心里头估摸着这里也有大量存活着的老三线企业,导致市区拆不动。


“确实是这样,”绵阳的向导说,“这里有许多优秀的大军工,绵阳是因为发展得太早,城建没法翻新,才会显得陈旧。”


绵阳这座城市,地理位置并不好,在古代是天生落后于川南的,在建国前,绵阳德阳都是纯粹的农业城市,远不及乐山、自贡、南充,是跟成都配套的军工企业,改变了绵阳的命运。


三线建设期间,要将军用电子产业和核工业迁入四川,在做资源分配时,绵阳因为离成都近,丘陵地形能够抵御传统的水平轰炸攻击,而且天气多阴多云,能避开航空侦察,电子产业便逐步落户绵阳。


华丰无线电厂、涪江机器厂(九洲)、305厂(长虹)、无线电工业基地等都来到绵阳,而且都挤在跃进路,占到全省电子行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四川:逍遥游(全文)-22.jpg

1970年代的跃进路,图源不详 1970年代的跃进路,图源不详
除了电子产业,绵阳还有一个犹如世外高人般存在的九院,是国家计划单列的中国唯一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国的两弹一星功勋研究院。


绵阳九院原是北京九院,同样是三线搬来的,1962年从北京迁青海,1969年又从青海迁绵阳。


九院汇集了数十万科技人才,两院院士共有30多位,占四川院士一半以上,绵阳人开玩笑说他们那院士多得,要“一车一车的拉”。


邓稼先、王淦昌、于敏、郭永怀这些超级大牛,都出自于九院。


当初到九院来工作时,组织上说会与世隔绝,永居深山戈壁,王淦昌和于敏都没有犹豫。


因此绵阳九院,号称“中国的脊梁”,是保卫中国和平的重要支柱。


绵阳还有一个极低调又非常了不起的产业,就是他们的风洞群。


凡是要生产飞行器,确定飞行器的气动布局和评估其气动性能,就必须要经过风洞试验,拥有风洞,才拥有发展高端飞机的可能。


风洞群又极难建造,至少需要5亿美元,8000吨混凝土,一般的国家根本不指望能搞出来,现在全球,仅有中俄美法四国有自己的风洞。


绵阳拥有2.4米跨声速风洞,能进行低速至24倍超高声速的检验,还拥有每秒14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神舟飞船、歼20战机都在这里做试验,现在已处于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水平。


“飞机做试验,需要用超音速的风来吹。”《风从西南来》里介绍过的那位陈教授,这样说起绵阳风洞的重要性,“以前每启动一次,需要四川省三分之一的电。”


“美国一直不允许日本造风洞,所以日本的心神战机,只能山寨美国飞机的外形,自己没有数据,”他还补充说,“日本对绵阳的风洞,一直眼红死了。”


一个没有主权的国家,就像被人封死了上限,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停止发育。


绵阳因为地理原因,拿到电子和核工业的资源,旁边的德阳,则因为有磷矿石、天然气、石灰岩、煤炭等矿产,分配到了机械制造业。


德阳在解放前跟绵阳一样落后,纯农业城市,顶天了做一点榨油磨面的农副产品加工。


1957年国家将德阳列为重点建设地区,开建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三线时,又新建和搬来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工机械厂、金河磷矿、德阳耐火材料厂、四川玻纤厂、四川树脂厂、四川化工设备机械厂、四川石油钻采设备厂、天池煤矿等等,成为国家重型机械、动力设备制造、磷矿开采的重要基地。


从此成为一座低调的重工业城市。


德阳的重工也曾经走过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像中国二重,2011年走下坡路,连亏了几年,2015年退市,重装了5年,才于2020年重新上市。


东方电气也在2016年净亏过17.8亿元,2017年收购多家公司,以70亿的资产注入后才扭亏为盈,实现净利6.7亿。


和襄阳的军工差不多一个道理,德阳、绵阳的许多企业,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是不会让他们随便倒下的。


到2022年,德阳已经发展成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形成高端能源装备、油气钻采钻备、冶金成套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的产业体系。


上面的词汇太专业,估计会把普通人听懵,打个比方,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发电机组,左岸8台机组,来自德阳东方电机,左右岸进水口拦污栅等设备,来自德阳东方水利。


成都和德阳的高端能源企业达到了2600家,生产了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


德阳的朋友说:他们那重工是如此发达,以致于走在德阳大街上,都有一种来到车间的感觉。


德阳过去因为磷化工,出现过环境污染现象,现在环保基本搞定,还能发展清洁能源装备,目前在搞的清洁能源装备特色小镇,2021年产值达到了522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突破800亿元。


四川德阳总让我想起河南洛阳,搞重工的城市,很难将经济效益外溢到周边农户,但好在德阳人口只有洛阳的一半,四川的物产又略好于河南,使德阳人的生活质量,看起来略高于洛阳。


总之德阳这座城市,就像一个枯燥的理工男,他既不浪漫,做的产业又是B2B的母机工业,所以不声不响地维持着四川省第四名的位置,外省人几乎都不太知道这座城市的存在。


而绵阳因为专注军工与电子的特殊性,也形成了另一套生态系统。


“绵阳市区形成了三个经济圈。”绵阳向导告诉我,“分别是军工圈、军转民圈、以及民间市场圈。”


军工圈是绵阳的核心圈层。


这里头包括做核研究的九院、做动力研究的827、做磁性材料和雷达的126、做北斗的九州等,他们工作生活在自己独立封闭的大院内,配备有自己的银行和法院系统,人人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着稳定的收入和项目。


网上有人分享过,绵阳九院的平均工资是8757元每月,其中50%的工资收入位于5000-8000元,另50%工资收入位于8000-11000元,在绵阳这样的小城市,算是稳定的高收入阶层。


一位绵阳人说,九院对入职员工要求很高,一般是985和211院校的才要,网上的数据略低,在编人员实际工资一般达到了1.2万。


九院就属于核心圈层,这里的人常不能及时从外地调拨器材资源,便寻找当地的技术工人,为自己定制特殊的实验器材和配套设备,使绵阳形成了一个市场化的军工外协团队。




这些外协团队和核心圈的人保持着默契的配合,慢慢变成了“自动化设备和精密机械加工”的本地小公司,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军工技术积累,成为绵阳的外围隐形团队。


军转民圈是绵阳的次核心圈层。


这里头的代表是长虹集团,早期做军用雷达,后来将雷达扫描扫术和生产资源进入电视机生产领域,曾杀到中国彩电市场销量第一。


2008年后长虹曾因引入等离子彩电发生重大挫折,后在国家注资后回血,走出多元化发展之路,也渐渐成为众多名企的代工。


民间市场圈是绵阳的最外围圈层。


绵阳除市区依靠军工和军转民的配套工业外,下属各县区能参与到工业发展的,都是靠人力成本优势,承接外部加工业务,赚一点微薄的利润。


比如汽车产业里的新晨动力,靠为华晨宝马组装1.6T发动机过活,自己没有核心技术和议价权,赚一点辛苦的代工费,2020年华晨破产后,其产业链就处于半停工状态。


民间市场圈是绵阳需求最大、但利润最薄,也最难升级的外围圈,绵阳的军工圈像是一部戏里的主角,军转民圈像是配角,而民间圈,则是群演,干的多、赚的少,挣的都是血汗钱。


由于要进入绵阳核心圈必须要有高学历,因此绵阳人对读书极其看重,这所小城还出现了绵阳中学和南山中学两所名校。


但离成都太近,绵阳和德阳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被成都大量吸走了人才。


这个我深有体会,我采访的好些对绵阳十分熟悉的人,居然都在成都定居,以至于我到绵阳后,又要跑回成都去找他们了解绵阳的情况。


好消息是,5月的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绵阳是省域第一副中心,宜宾-泸州是第二副中心,南充达州是第三副中心的的经济地位。


有意思的是,我写完宜宾后过了十几天才写绵阳,前面把宜宾一顿夸,说宜宾必超绵阳,现在官方出通知说绵阳是首副,宜宾是次副,啪啪打我的脸。


但我还是觉得,未来宜宾会强于绵阳。


绵阳底蕴强于宜宾,但宜宾的产业都是朝阳产业,浑厚连绵,还拥有更广阔的上下游产业集群效应,能带动更多人走向富裕。


绵阳的产业链更加封闭,能带动的就业人数有限,宜宾还把教育产业打通,基建也更好,看起来又帅又猛更持久。


绵阳的产业太特殊,所以政治地位很高,市委书记一般还任省常委兼副省长,在省上说得上话。


但绵阳离成都太近,怎么看都更像一个区域中心,而不像一个副省级中心,你非要说是首副,那能不能先把说了十几年的绵遂铁路搞定了?


当然啦,绵阳虽是一座小城,但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绵阳有四宝,”那天我跟张教授告别时,他这样给绵阳做总结,“九院、风洞、长虹、624所。”


“绵阳不仅仅是四川的绵阳,”他说,“绵阳更是天下的绵阳。”




陆 成都





当我们在四川省从南到北绕了一大圈之后,终于到达了省会成都。


就像湖北篇讲武汉时一样,我会把重点放在成都的当代史,讲述现代的成都是怎么形成的,古代史部分只粗略的讲一个大概。(我的《四川凭啥子》主要讲了古代史)


在四川省,成都和其他城市的差距太大,大到2021年,第一名的成都是1.99万亿GDP,而第二名的绵阳,才3350亿,第三名的宜宾,才3148亿,其他城市,通通过不了3000亿。


成都一个市,GDP占到了全省的37%,所以四川人经常说他们生活在成都省四川市。


成都目前一共吸纳了2100万人口,约相当整个四川总人口的25%,并还在持续增长当中。


以全省25%的人口创造了37%的GDP,其他城市的人肯定是要被挤压生存空间的,心生不满也是正常的。


我反复说过,中西部各省的强省会战略是不得以为之,谁不想像江苏那样各市均富?谁不想像广东那样双雄并列?中西部各省资源有限,只能集中火力建设一座省会,西安、武汉、成都、郑州都是独霸全省的宿命,只有这样做,他们才有资格跟东部沿海城市抢夺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建设好本省的产业,有了产业,才能让本省中低劳动力不要去广东江苏浙江打工。


强省会战略看起来是挤压了省内其他城市,但是,本省人能去省会打工,总比去东部沿海打工强,在省内工作,照顾妻儿、子女入学、社保医疗也方便得多。


我还嫌长沙的强省会做得太差,要是长沙做得足够好,就不会有500万湖南人跑去广东定居,再算上流动人口,估计有700-1000万湖南年轻人常年在广东生活。


不过就算没有强省会战略,成都也是四川人历来首选,这里一直是四川盆地最富饶的区域。


成都最早在公元前4500年就有宝墩人在这生活,那时候河水下沉,露出平原和沼泽,给宝墩人提供了肥沃土地。


注意“河水下沉”四个字,说明古代成都平原长期被水淹没,水患一直是成都平原的痛点。


准确的说,也是全国的痛点,我到哪个省都听到关于水患的难处,水患是中华民族地理上最大的敌人。


原始的宝墩人过后,成都进入了青铜时代的古蜀国,古蜀国第五世开明王定都此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就是成为都市的意思,以后就世世代代用这个名字。


奠定成都全川最富地位的,是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我去现场看时,才发现不是想像中那么恢宏,虽然修了二十年,毕竟是古代的工程,看起来就是很小的一块。



四川:逍遥游(全文)-23.jpg

图源不详,来自网络


但都江堰极其重要,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东侧,让成都平原南侧不再有洪灾,北侧又没有旱灾,从此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上百万亩良田得到滋润,加上没有天灾,成都人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平静富裕的好日子。


李冰父子的功绩,也因此几千年还在被人们传颂。


唐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崛起,天下富庶地“扬一益二”,扬指扬州,益指益州,即成都,扬州和成都分列一二位,已经超过传统重镇洛阳、长安。


成都在宋明都是繁华富裕所在,但宋末和明末两场大屠杀,几乎将古代四川人杀尽,成都也被杀空,只好搞“两广填四川”,川南地区原住民相对还保留了一些,因此跟别地口音略有不同,成都绵阳反而和川西汉人口音相近,是因为这边移民相对较多。


在新中国建国前,成都一直是农业省份的命,也因为特殊的盆地地形,四川物产丰富但运输困难,又常常躲不过全省级别的大屠杀,这时候,全省都需要一条出四川的交通要道来盘活局面。


成渝铁路便因此而生。


这条现在并不起眼的铁路,在当年意义重大,可以说如果没有成渝铁路,就没有今天的成都。



四川:逍遥游(全文)-24.jpg

图源:《成都日报》,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修铁路全靠人力


《成都日报》记载,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从华阳线赶来,她从清朝时就听说要建铁路,现在女儿都快50岁了,铁路才终于建成,她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不会看见火车了。


成渝铁路是四川历史上第一次,改变了出川陆路靠栈道、水路靠拉纤的老旧模式。
终于可以一火车皮一火车皮地往成都运物资了。


也能把四川的大米、茶叶、糖、盐、煤、草药、烟叶等运出去赚钱。


新中国前,整个成都只有一个启明电灯公司、一个造币厂,一个军火厂,还有一个火柴厂,全市工业称“三根半烟囱”,工业搞不起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路,大型设备运不进来。


有了成渝铁路,设备先经水路运到重庆,再从重庆用铁路运到成都,成都终于可以开搞工业了。


后面成都有那么多重要的军工企业,生产设备都是走这条线运进来的,成渝铁路就是成都的生命线,是成都工业化的基石。


以成渝铁路为基点,四川还要大量兴建成昆、宝成等铁路,铁路局相关单位便从重庆迁到成都市北部,在1950年代兴建了大量办公楼和职工住宅,形成了成都“铁半城”的旧时格局。


我去问一些成都的年轻人时,部分人并不知道“铁半城”的旧事,但老年人却记得清清楚楚。


当地一位学者领着我去到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附近,残存的一些红砖老旧建筑前,指着那些破旧的红砖房说:


这些就是以前铁路局单位留下来的员工宿舍。


他又说:


以后这里要建成铁路新村,你再晚几年来,就看不到这些老房子了。


跟成都现在的高楼大厦相比,在村里信步走一走,感觉这片位于市中心的城中村显得十分破败,但里头居然有一个1950年代就建好的游泳池,可见当年这里是本地十分高端的住所。


1950年代,成都北部有负责西南铁路网的成都铁路局;从成都铁路局基建处分离出来的铁八局;负责研究桥隧工程的中铁科研院;负责修西南铁路的铁二院和铁二局;负责生产火车头的成都机车厂;生产枕木的木材防腐厂等等铁路系统的单位,一共几十万人的职工和家属,挤满了成都北部。


成都的第一个大工业,其实是铁路业,并不是现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电子或航空。


毕竟要想富,得先修路。


铁路子弟的到来,才是成都摆脱农业城市,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后面几个五年计划,和大三线建设。


在承接苏联的156个援助项目后,成都因为处于安全的大后方,以及考虑到西南地区交通落后,一五期间,主要分配到了电子产业和机械工业,二五和大三线期间,主要分配到了航空产业。


铁路子弟们已经占据了北部,一五的电子和机械产业便放在东郊,后来的航空工业则放在了西郊。


一五时的电子和机械产业,包括雷达、通信、电子设备几大领域,建有红光电子管厂、国光电子管厂、锦江电机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成都电机厂、成都无线电厂等一大批企业,搭配了电讯工程学院(现在的电子科大)、电子电路中专、电子机械中专等学校培养人才,以及核心科研院所电子十所。


除了十所,其实另还有研究磁性材料的9所、研究电子对抗的29所、研究保密通信的30所、研究机载雷达的607所,都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精兵强将。


从一五到现在,累积了近七十年的心血,所以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才会这么屌派。


二五时的航空工业和大三线,则带来了420厂(现在的成发集团)、132厂(现在的成飞集团)。


420厂的前身,是张作霖在沈阳所建的111厂,也叫奉天军械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11厂负责给空军修发动机,而遭美军轰炸过,由于目标暴露,只能向内地迁移,1958年,三千名东北人工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随厂迁到还是乱坟岗荒地的成都双桥子,改名新都机械厂,内部称420厂。


1980-1990年代,420厂到达繁盛期,有两万名工人和十万名家属,当时双桥子片区就是420厂的天下。


随后是国企大下岗,420厂的总厂不管分厂,分厂不管车间,车间主任个个号称丐帮帮主,骑着自行车到处替车间找活干,最后走得只剩下五千人左右,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5年,420厂将210万平方土地,以21.4亿卖给华润置地,才靠着这笔现金流重新盘活了企业。


华润那个楼盘叫“二十四城”,贾樟柯2008年的记录片《二十四城记》,就是讲的420厂的故事。


420厂现在也从东郊,搬去了新都区,老职工们说,搬来的时候就叫新都机械厂,本是起掩护作用的,现在真的去了新都,大概这就是命吧。


420厂一直负责生产飞机发动机,转型期间还生产过双燕牌洗衣机,起初挺受欢迎,一张洗衣机票能卖到400块钱,后来因为质量问题停产,现在成发大约有6000多人,专注于航空发动机产业,某些著名的国产飞机发动机,就是他们生产的。


而原先420厂离去的老职工,一小部分调去了陕西汉中的012基地,大部分四散到了成都郊区,退休职工在1999年每月有300元左右,2009年涨到了一千多,他们的后代则成为了警察、教师、出租车司机、公务员、生意人,没有人愿意再成为国企职工。


他们已经说着一口流利的成都话,彻底融入了成都。


420厂是从东北迁来的,而成都另一个大名鼎鼎的132厂,即后来的成飞集团,则是本土本地成长起来的。


1958年10月,按照中苏之间的援助协议,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成都在温江黄田坝开始兴建132厂,总投资1.8亿元,6年后建成,共占地507公顷,有职工1.04万,当年11月,歼5甲飞机就在这里首飞成功。


之后又陆续研制了歼5、歼7、枭龙、歼10等系列飞机。


2016年,成飞最强作品歼20交付部队使用,为中国奉上了世界一流的战斗机。


成飞的成长来之不易,1966年,沈飞在学习米格21造出歼7原型机后,工作重点转为研制歼8,米格21原型机转交给了成飞,成飞从米格21上充分吸收营养,用20多年的时间将其吃深吃透,搞出了歼7E,还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正是米格21的技术、人才积累,成飞才在歼10的竞争中击败沈飞,完成了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自主研发的先进战机。


之后又用歼20击败了沈飞的雪鸮,成飞从此成为能研发重型五代机的顶尖公司。


因为成飞走美国路线,大家便叫他成洛马,而沈飞一直走苏联路线,大家又叫他沈霍伊。


成洛马和沈霍伊虽然现在是竞争对手,但成洛马最早的300名技术人员,其实是从沈霍伊调过去的,可以说成都的航空业,最初成长起来的营养,主要还是苏联和东北。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产业,成都其实还有一个十分低调的核产业。


三大核法宝,分别为1969年从北京迁来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1958年建立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及银河596。


成都市的产业,便因为上述历史原因,多年一直以铁路、电子、机械、航空、核工业为主,成都从此成为西南三线指挥部、人才输出基地、修筑铁路的出发点。


电子产业扶持了广元的081基地,贵州凯里的083基地。


航空业援助了陕飞的发动机厂、援建了贵州航空。


成都市区的大体格局,受职工人数较多的铁路、电子、机械、航空产业影响,初步形成固定的地理轮廓。


这就是成都人常挂在嘴边的“东穷西贵、北乱南富”的历史由来。


东部的国企聚集着大量工人,因为1980年代开始的倒闭潮,工人们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东边建有火葬场和烟厂,早年一直被人嫌弃,叫东穷。


北部因为有荷花池批发市场和火车站,人来人往,聚集着大量流动人口,铁路部门也远没有1950年代吃香,也就变成了北乱。


西部有高大上的航空业,市政府与省政府也在这里,加上他们的家属,形成了西贵,尤其是杜甫草堂和浣花溪一带最为显贵,一般这片都不敢停水停电。


南边因为没有这些大产业汇集,留出好多可开发楼盘的空地,做生意赚钱的便在这定居,形成了南富。


中国的每座城市,几乎都在最近十几年被翻新过一次,东穷西贵、北乱南富其实是2015年前的事了,现在的成都已经是一座现代新城。


当年主抓城建的,是已经落马的李春城。


要谈起这座崭新的成都,就必须谈到李春城。


李春城生于1956年,辽宁人,哈工大毕业,31岁前在哈工大工作,之后调入哈尔滨共青团任职,从此转入政坛,做过太平区委副书记,42岁任哈尔滨副市长,之后去往成都工作。


从1998年到2012年,长达14年在成都任要职,中间除了有四个月在泸州做市委书记,其他全部在成都任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作为成都一把手的时间,更是从2003年一直到2011年。


李春城的仕途顺利得不像话,其在哈尔滨工作时,在主要领导里排第25位,去成都任副市长,属干部交流,排名也比较靠后,转折点发生在他突然去泸州任市委书记,仅4个月的时间,镀完金,回到成都便任代市长,一个月后转正,冲到了成都最高层。


《万里江山图》一路写过来,当年负责大城建的官员都有一个好结局,李春城是写到这里时,唯一一个入狱的重要官员。


他在成都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一边捞钱、一边建设。


先说他的不足,李春城大搞城建的十几年,身边汇集了“亲属帮”、“哈尔滨帮”、“成都帮”三大派系,一起从成都的公共资源里捞钱。


亲属帮指他的弟弟李春明为主,带着其他亲属在天府新区、双流拿地,以50万一亩拿到几百亩地,再以200万一亩倒手。


哈尔滨帮指他从东北带来的几位房地产商,跟随李春城获得多个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动不动就把2000亩、4000亩的大项目,交到这些哈尔滨房地产商人手里。


本地帮指四川本地大商人,以极低的价格在李春城这拿地,比如某某投资,以低价拿到近万亩的土地开发权,某富商则以每亩28万元的价格拿到1500亩地,而当时实价是70万元每亩。


李春城还将办公室搬到半山豪华别墅办公,另从报社调人过来做文宣配合宣传,民间传言还有八大金刚帮处理各种事务,另曾花千万给老人迁坟到都江堰,看起来像是成都的土皇帝。


其2012年12月倒台后,17个月内,5名下属、9名国企负责人、4名企业家被带走调查及法办。


在利用职务寻租的同时,李春城对成都,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四川:逍遥游(全文)-25.jpg



主政成都13年,李春城对成都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旧城改造,启动城乡统筹,完成成都的南扩、东进战略。


2001年,刚刚从泸州回来的李春城,发现成都有一套行政流程极其繁琐的体制,深深限制了成都的发展,他在四川大学调研时,华西制药厂厂长张志荣,愤怒地向他展示成都行政体制的僵化,他为了一个异地改造项目的审批,往政府跑了三年,盖了一百多个章,都拿不到许可证,工期一拖再拖,项目眼看要黄。


李春城从行政审批开始着手改革,请四川四所大学帮做调研报告,最后川大姜晓萍教授的报告最出色,认为根源是政府权力滥用,建议建设服务型政府,李春城很是喜欢,请姜教授主持的四川大学成都发展研究院,去网罗了一大批知识精英,为其后面的治理出谋划策。


改革的第一个成就,是将全市各部门审批事项砍掉一半,这等于砍掉了某些人的盖章权,下面的不听,反而将流程拉长,李春城通过向社会公示审批收费目录本来应对,并找各部门领导一一谈话,直接说不改革就换人,各部门老大被打中要害,才认真执行,在改革的前五年,成都市砍掉了758个审批项目。


之后李春城从中吸收经验,通晓了给下级压迫的方式,在旧城改造中展现出强硬手段。


2002年开始,李春城打算用三年时间,完成二环以内410万平方米危房拆除,涉及11.4万户,30万居民,是过去11年拆迁量的总和。


为了推进进度,李春城曾在2004年一个月内免掉了十几个干部,“让成都市官员如坐针毡”。


而民间反抗拆迁,比如东大街的几家钉子户,李春城要求“绝不姑息、绝不手软”,从此得了个“李拆城”的外号。


到2004年底,成都拆除危房484万平方米,提前7个月完成任务。(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除了拆迁,李春城的另一大标签,是城乡统筹。


2011年10月,在即将卸任成都市委书记岗位时,李春城为《城乡一体化工作典章》作序四千字,当作自己成都工作经验的总结,这本次年2月上市的书籍,仅印刷了一万本,在李春城倒台后全部收回封存。


2002年时,李春城便约谈人大教授叶裕民,请教城乡一体化问题。


2004年,李春城从江苏吴江吸取营养,开搞城乡统筹: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其实还是一次土地的再分配,才会有后面的“让农民上楼”、“宅基地换楼房”等,到2010年底,成都市每10个村民小组里头,就有1个在实施征地拆迁。


2009年闹得特别凶的,金牛区金华村村民唐福珍,用汽油在屋顶天台自焚对抗强拆,就发生这一次城乡统筹中,李春城从未对外部回应这件事,只在内部讲话时说,“从中汲取教训,改进工作”。


因为城乡统筹这张名牌,李春城又多了个外号,叫“李城乡”。


李春城对成都的城建,是有巨大推进作用的,是他主建二环的大量商业体,要求二环为三环附近的居民区做好商业服务,每五公里就有一个区域商业综合体,也是他在任时主建金融城,着力微电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制化、石化项目,为成都的现代化转型。


成都市中心城区面积,在建国只有18平方公里,2013年达到了400平方公里,大部分面积的扩张,都发生在李春城主政时期。


成都市的GDP,也从李春城主政初期时的1800亿,上涨到他离任时的7000亿。


历史的功过都不应该由李春城一个人承担,他只是在历史大潮中,被放大了错误与功绩,如果不是中国刚好发展到这个阶段,刚好全国都在大兴土木翻新城市,李春城的错误走不了太远,功绩也不可能太高。


在经历了成渝铁路、一五二五、大三线、改革开放、李春城拆建各个时期的发展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现在这个崭新的、现代化的成都。


今天成都可以说是全中国生活最幸福的城市之一,成都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一代人,历经各种苦难、错误的积累才换来的。


成都也不再是那个“东穷西贵、北乱南富”的成都。


城东的工厂大都搬迁,改成了居民区,北边主建北部新城,西部主抓人文,南部集中了大部分优质资源,一路不断扩容。


预计到2025年,成都的五大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将达到1.5万亿元、装备制造将达到1万亿元、医药健康将达到8000亿元、绿色食品将达到4000亿元,新材料将达到2500亿元。


人工智能、前沿医学、医美产业、时尚产业、柔性电子、卫星互联网、超高清显示也在布局发展中。


天府新区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6G通信、区块链;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东部新区侧重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能源装备、智能制造与新型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陆港空港发展适铁适空、适欧适东盟的先进制造业和临港生产性服务业。


成都的军工也极其强大,我在那参观了好几家公司,可惜话不能多说,总之牛逼。


成都还向全国展示出了一个极温柔的形象,靠着火锅、熊猫、美女、美食、古建、风景等,号称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话还是李春城起的)


说实话,成都确实巴适得很,我去了我也不想走。


2015年10月,辽宁人李春城被判入狱13年,等他出来时,应该是2026年左右。


那时候,他也应该70岁了。


不知道等他重新回到成都,看到现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样子,想起那个他刚上任时,年GDP才1800亿的成都,想起大拆迁、想起城乡统筹,会不会百感交集,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柒 逍遥





2022年4月下旬,我从南到北走了大半个四川,去了解这座印象中只有火锅和熊猫的省份。


我见到了宜宾惊人的城建,绵阳厚重的产业,攀枝花曲折的历程,以及成都大开大阖的成长史。


但在结尾,在这篇充满对四川赞叹的文章收尾处,我必须得承认,四川整体发展得还并不太好。


城市里头,只有成都在国内算一流,宜宾半新半旧,其他城市都跟发达省份都有较大差距。


农村的差距就十分明显了,我在四川看到的农村,其硬件水平,明显比湖南湖北要稍差一些,而湖南湖北,又明显比江浙广东要差一些。


但四川自然风光好,物产丰富,农村又略强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


从东到西,农村形成了明显的三级阶梯。


四川人口实在太多,要让这么多人走向富裕,还是一个极漫长极漫长的过程。


至少还需要三十年的建设,我们才能看到四川,整体达到一个较高的物质文明。


路还很远,但我们早已启程。
14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小雨敲窗y 发表于 2022-7-5 17:26:52 | 阅读全部
不在乎宜宾比不比绵阳强,会不会超过绵阳,作为绵阳人在家乡能自给自足,幸福生活,生活氛围安全足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六月清晨搅 发表于 2022-7-5 17:27:44 | 阅读全部
来重庆看看吧,又是一片别样天地。
这里有你最重视的大工业和汽车产业。而且三线建设项目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重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十二音阶囤 发表于 2022-7-5 17:28:36 | 阅读全部
我一个四川巴中人,现在生活在成都,文中提过的城市都到达过,都是以一个过客的心情,没有归属感。今天读了老师的文章,才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种种变迁的不易,让我对脚下的土地更热爱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掌舵的鱼1987 发表于 2022-7-5 17:29:10 | 阅读全部
任重而道远!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123456806 发表于 2022-7-5 17:29:56 | 阅读全部
叶儿粑 不是鸭儿粑[捂脸][捂脸]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六翼天使494 发表于 2022-7-5 17:30:37 | 阅读全部
一直在追,终于看齐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幸福341 发表于 2022-7-5 17:30:58 | 阅读全部
大赞卢克文,脚踏实地弘扬正能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简单350 发表于 2022-7-5 17:31:15 | 阅读全部
第一次这么靠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术数古籍专卖疤 发表于 2022-7-5 17:31:34 | 阅读全部
我对川东北深深的无力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