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4岁朱德回老家,看见“机关托儿所”匾额,顿时脸色大变
章牛险 发表于:2022-8-29 08:27:1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8
“二十三岁着戎装,七十四岁访故乡……”这首诗是朱德总司令的真实写照。

朱德自1909年1月离开家乡,50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返乡。他想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1960年,他怀着激动地心返回家乡,在一个托儿所门前,他突然发起了脾气。朱老总指着门匾说,“改了!”



图一 朱德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60年3月,一辆小车行驶在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上。司机谨慎地挑选更平坦一些的路,但车内还是颠簸得厉害。车后座上,一位老人眼睛一直望着窗外,脸上一会儿忧一会儿喜,不知道他想到了什么。

是小时候因为心疼妈妈辛苦,一个人起大早拎起扁担摇摇晃晃地帮妈妈挑水?还是那年大旱,他带领着一群小朋友挖水?又或是50多年不曾回家的忧愁……

老人一言不发,司机担心老人是受不了这样的山路,有些愧疚地说道:“总司令,这山路实在是太难走了,您老人家受累了。”



图二

老人这才将思绪拉回,爽朗地说道,“没事的,你不知道,这已经比我50多年前出去的时候好了太多了。以前啊,连这样能通车的路都没有哩,大家都只能沿着一条狭窄的小路前行。”

这个老人就是朱德,如今他已经74岁了,这些天他一直在四川各处视察,好不容易抽出空来返回家乡。

“您离开家乡后一直都没回过家吗?这次回来您感觉怎么样?”司机有些好奇,忍不住又多问了两句。



图三

“是啊,我1909年就出去当兵了,战争不结束我不愿意回来。战争结束后,又一直忙着。怀乡念旧哪个人没有呢?我一直想回来却一直没能实现啊,这次回来,心里面开心,但也很为人们担心啊。”朱老总担心,这两年国内闹饥荒,怕乡亲们日子过得苦啊。

康克清拍了拍朱德的手,想要宽慰他,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小车又恢复了安静,继续向着目的地前行。

朱德一向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所以他在外出时,拒绝一切接待和宴请。这一次,因为是回故乡,这才提前通知了乡亲们。一大早,就有乡亲们奔走相告,“朱总司令要回来了。”



图四

回到马鞍场的那天,许多乡亲们都来到了现场,他们想要见一见总司令威武模样。然而,当总司令下车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个身上穿着旧军装,脚上一双破布鞋的老人竟然是国家领导人。

还不等朱老总和大家说话,朱德的本家兄弟朱代良就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一把拉住朱德的手说,“亏你还是个老总哟,怎么就穿这样一身就回家了呢?你这样的装扮,就连我们县上的小干部都不如呢?”朱代良一向心直口快,没注意这话有什么不妥。

朱德却不以为意,笑着说道,“老哥,不要这样说。你看,衣服讲求的是保暖,我这衣服已经很可以了。况且,我朱德不奢求能衣锦还乡,只渴望民富国强。



图五

“可是你如今做了这么大的官,怎么能和百姓穿得一样呢!”

听朱代良这么说,朱德连忙摇手,“当官的怎么就必须要和百姓不一样呢?何况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怎么能想着讲究吃穿呢?”在朱德心中,一直没有特权思想,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解放之后,他不改初心,始终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说这话时,朱德放开了朱代良的手,环视了一圈老乡,他看到老乡们各个衣着简朴,心里很是难受。

“乡亲们,我知道大家过得难,天灾虽然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大家还是要团结奋斗,不可以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住,我们会熬过去的。”朱德接着说道。



图六

听到朱德的关心,乡亲们都很感动。老乡们这才大着胆子同这位领袖寒暄,“总司令,我们想您啊,解放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盼望着您回来看看呢。”

“我也很想念乡亲们啊!”朱老总动情地说道,“只是,因为大家是我朱德的老乡,战争时期你们没少遭受迫害,让大家跟着我受苦了。”

听朱老总这么说,年纪大的人又想到了那段残酷的岁月:军阀们来到仪陇,对朱老总的亲属进行迫害,他们只能改名换姓离开仪陇生活。军阀们还将朱德曾祖父母、祖父母以及父母的坟墓都给挖了,企图用封建手段让朱老总遭殃,让共产党遭殃。



图七

其实,当时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家乡,都遭到了迫害,比如毛主席老家韶山也是这般光景。国民党的这般行径,让人不能原谅。想到这些,不免令人感到气愤,许多人都握紧了拳头。这样的阶级仇恨,先烈不会忘记,我们作为后人也会永远铭记。

乡亲们也从没有觉得是朱德拖累了他们,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大家只会把所有的仇恨都记在了国民党的头上。这时,有乡亲们说,老总回来看望他们是大喜事,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就不要提了。大家这才又恢复愉快的气氛。



图八

有乡亲热情地和朱老总说希望他能够多停留一段时间,有乡亲们好奇他在北京的生活,有乡亲们希望朱老总将一些战争的故事给他们听,朱老总热情地和大家拉着家常。直到下午吃饭时,人群才逐渐散去。

眼看到了饭点,乡亲们才恋恋不舍地挥手和朱老总告别。这时,仪陇县委的领导们才走到朱德面前,说食堂已经准备好了饭,带着朱老总去了食堂。

这是一个中学食堂,此时恰好是学生吃饭的时候。朱老总进去后,对食堂进行了一番视察,还亲切的和学生们寒暄,询问了他们每个月有多少粮食吃,有没有补助等等。听着同学们的回答,朱老的心又跟着悬了起来。



图九

末了,朱老严肃地交代,孩子们读书费脑子,是十分辛苦的,多分给孩子们一些补助,少让他们做那些支农活动。

到了给朱老准备的房间后,朱老总发现他桌子上摆着的并不是食堂对大众供应的饭,顿时觉得很生气。

当场批评了县委领导:“在南充地委,我已经提出来了回故乡的‘约法三章’:一是我的行动不能被限制,不要人跟着我去哪儿;二是我的谈话对象你们不能管,我愿意找哪个人说话就找哪个人谈;三是我吃什么自己点。现在你们准备这些,我吃得下去吗?”

县委领导听说过朱德的脾气,很少对人生气。现在看到朱老总生气,纷纷低下了头。朱德见状,压住怒火,用平和的语气诚恳地说道,“你们给我准备家乡饭,即省钱又十分方便,我吃着还更高兴。”县委领导看朱德坚决不吃,知道朱老态度的坚决,于是为朱老换了饭菜。



图十

之后,在朱德视察的三天里,县委领导们按照朱德的意思,准备的都是农户们吃的青菜、豌豆尖、红薯等等。这些没有油水的饭菜,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未免有些寒酸,但朱德却为能够吃到家长的菜而高兴。每顿饭都吃得津津有味。

看着朱老总吃红薯的时候连皮都一并吃下,有人提醒说不利于消化,朱老却笑着回应,“没事的,没事的,我以前可是经常吃啊,那时候穷,红薯皮也是很金贵的呢,大家都不舍得扔啊。”朱老的夫人康克清在一旁调侃到,“你啊,一见到家乡菜什么都不顾了啊。”



图十一

朱德笑着回,“几十年都没有吃到了,吃着香甜,吃着高兴,可得多吃些。”看着朱老开心的模样,周围的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虽然家乡的饭菜让朱德觉得高兴,但是家乡的状况却让朱老十分忧心。朱老先后去了新寺、马鞍、大风、日新、城关的许多城镇,状况都不是很好。于是他将仪陇县的领导们都聚集起来开了个会。

朱德语重心长地和大家说,俗话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我们在山区,那就要考虑好山区该如何发展。我们这里林木长得好啊,要多发展林木,多种树。种树不分地形,你种在什么地方,它都比较好生长。



图十二

而且,它们不仅可以卖钱,还能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看着到处都是绿色,人的心情也会跟着变好的嘛。朱老交代,还要多探索我们这个地方适合种哪些果树,有没有什么特色,这样果子卖出去,打响了品牌,收入就增加了啊。

根据调查的情况,朱老继续说,“想要把家底搞得厚实,那就要大胆地尝试其他财路。除了种粮食,是不是还可以种棉花、种油料等等。农民家里也可以多搞搞养殖,咱们不能害怕吃苦,要勤快地做事。有了收入保持节俭,咱们年年增添家底,很快就能富裕起来的。”

县委的领导们快速地记下了朱老的指示。

说到这里,朱德突然低喃了一句,“不知道我在大湾坡上种下的嘉陵桑还在不在啊。”琳琅大队的队长立刻回应到,“在的在的,只不过年份太久了,现在只有几颗了。”



图十三

“是啊,那是我50多年前种下的了。那时候我在顺庆府(今南充市)读书的时候,听人说种桑树好,就背回来了30多株桑苗。你们可不要小瞧桑树啊,常言道,‘栽桑种桐,子孙不穷’,它浑身可都是宝呢。”朱老兴致勃勃地分享了养蚕种丧的好处。

最后,在会议结束前朱老总结道,“总之,我们山区要发展,首先要学会因地制宜;其次就是要多种经营并进,不让山秃,生活一定能富裕起来的。”

会议结束后,朱德看了看时间,距离计划离开的时间还有几个小时,于是提议再在村子里走一走。他这次回来,看望贫农,视察民情,根本就没有回家居住。听朱德说完,几个领导争着当导游,朱德没有拒绝。



图十四

朱德一行走在村子的小路上,几个“导游”纷纷向朱德介绍着这些年村镇的变化,人们目前遇到的困难。朱德时而欣慰,时而忧心。

这时,几个人走到了一座比较高大的砖瓦房。有人兴冲冲地向康克清介绍说,“这是朱老总家的房子。”

朱德在旁边立刻摇头说,“不不不,我家从前穷的连块地都没有,是盖不起这样的房子的。”几个领导纷纷觉得奇怪,朱老这是离家太久了所以不认识自己家了?还是说朱老年纪大了,忘了自己家的位置了?

这时,朱老总在房子周围转了转,发现这个地方似乎确实是记忆里的地方,旁边那颗槐树上可不是还有他刻下的痕迹吗。



图十五

过了一会儿,朱老恍然大悟,笑着说,“我想起来了,以前我在护国军中当旅长的时候,曾给家里送过一些钱,他们建了新房子。只不过,我许多年不曾回来,没见过这个房子,所以不认得啊。”说完,他还拍了拍门口的那颗槐树,“这可真是自家人不认自家门了!”

随即,朱老扭头向身边的人说道,这房子应该还空着吧,这么好的房子不要让它空了,回头你们把它腾出来,给孩子们念书用啊。听到朱老这么说,旁边的县委有些难为情地说道,“县里计划在这里办个您的展览……”

朱德打断县委的话,“不要办展览,现在有很多孩子没有地方念书,把房子给孩子们用,让孩子们多接受教育。”这件事,朱德还记在了心里。1962年遇到仪陇县委书记时,还特意询问房子的事情。书记回答时吞吞吐吐,朱德就明确交代说必须要改成学校,给孩子们用。

康克清陪着朱德在房子里面走走看看后,几个人这才继续向其他地方走去。



图十六

当一行人走到仪陇城关时,朱德看到一个幼儿园的门匾上写着“机关幼儿园”,脸色顿时变得很不好看。几个县里的领导并没有察觉哪里有什么不对,简单地介绍了幼儿园之后,就打算带着朱德去下一个地方了。

朱德站在门口,看着牌匾不动。几个领导又折回来,立在了朱老身边。朱老气愤地说道,“这么好的托儿所,只招收干部的娃娃是为什么呢?要改,要让百姓的孩子也能进来享受教育嘛。”

后来,托儿所将名字改成了“仪陇县城关幼儿园”,招生标准也不再局限在干部孩子了。

当行程结束的时候,朱德在街市上买了两双仪陇的草鞋。有群众听说朱德总司令要离开,纷纷过来给他送当地的土特产,但朱老总都婉言谢绝了,一样也没带。



图十七

看着朱老总怀里抱着的草鞋,有人不解,询问他原因。朱老总十分高兴地分享了他穿着仪陇草鞋走长征的故事。对于仪陇草鞋,他可是有很强的感情呢。

朱德这次返乡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是实实在在地,他努力为大家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他想要让大家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朱德总司令将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党和国家和人民,他当得起毛主席给他的评价——“人民的光荣”。

谨以此文缅怀我们敬爱的朱德总司令!我们永远怀念您。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