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凑70块供郑大清创业,2019年开飞机回村,给老人发千万红包
xwuw13 发表于:2022-9-20 07:32:2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32
这架直升飞机还是小意思,郑大清还给村里的老人都准备了新年红包,数额不菲,这是他十几年来的习惯,到2019年,他光是给村里老人派发红包的金额就已经达到了上千万。

2019年新年,一架贴着“向家乡父老乡亲们拜年”的直升机降落在了南充仪陇丁字桥镇,这是当地富豪郑大清特意给家乡人民准备的礼物,在新年期间,这架飞机不断的带着丁字桥镇的乡亲们四处飞行,带着他们进行了一番新奇的体验。

不过,郑大清为什么如此慷慨呢?



贫寒出身

对郑大清来说,给乡亲们再多的好处都不过分,因为在郑大清心里,大家对他如同再生父母,当年,正是因为各位乡亲给他捐助的70块钱,他才能有创业的第一桶金,并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为了富豪榜上赫赫有名的百亿富豪。

郑大清常说:没有乡亲们的帮助,也就绝没有自己的今天。

郑大清的童年是在贫困之中度过的,丁字桥镇并不富裕,何况在郑大清出生的五十年代末,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村里还经常爆发饥荒,连吃饱饭都是一种奢望。

郑大清家里人口众多,光孩子就有七个,加上父母和爷爷奶奶,这么多人个个都等着吃饭,可他们所能够依靠的也不过是几亩薄田,生活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在18岁那一年,为了给家里节省些开支,郑大清决定去当兵,虽然从小连饱饭都没吃过几顿,但郑大清身体强壮,人又机灵,所以顺利通过了入伍考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这段入伍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郑大清的人生,几年军旅生涯让郑大清迅速成长起来,变成了一个成熟有担当的男子汉,他在部队里很快从新兵做到了班长,还带着全班战士立过一次三等功,这段宝贵的经历,郑大清终生难忘。

只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了几年兵之后,郑大清就面临着退伍转业,但离开军队之后,郑大清感到强烈的不适应。



过去在军队里,他一向都是标兵,在军队里郑大清可以暂时没有生活的压力,但是现在他重新回到社会之中,除了几年的参军经验之外,他一无所有,找工作成了一大难题。

回家一个多星期之后,经老乡介绍,郑大清来到了县里的一处工地上班,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搬砖头、扛水泥,赚的都是辛苦钱。

一天干下来,郑大清感觉自己皮都脱了一层,这样下去不行,郑大清不怕辛苦,但是工地上的工资实在太低,根本无法养活一家老小,郑大清必须找个更赚钱的工作,只是,他要去哪里找门路呢?

雪中送炭

机会倒是很快就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郑大清的家乡,很多人纷纷选择下海经商,想要在时代浪潮之中为自己博取一席之地,郑大清看在眼里,也不由得心动了,别人可以创业,那自己能不能去试一试?



可是,郑大清兜里干干净净,一分钱也拿不出来,想要创业,总得拿一笔初始资金,郑大清这满腔雄心壮志,还没起步,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无钱寸步难行,郑大清把自己家里攒的钱数了一遍又一遍,可是不管怎么数,都改变不了没钱的事实。

二十来岁的郑大清陷入了极度的郁闷,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他很执着,认为自己必须要把握住机会,可是,钱从哪里来?他此前都已经规划好了,他要去新疆,先在那边的建筑工地上打一阵子工,然后再慢慢学着创业,可是现在他连路费都没有。

这个时候,村长忽然找到了他,原来这些日子,郑大清心情郁闷,村民们彼此之前都这样熟悉,看他的精神状态,听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就知道郑大清在烦恼什么,无非是创业缺钱。



在村里人看来,大家住在一个地方就是一家人,没有亲人有难,大家不帮忙的道理,因此大家悄悄地给郑大清凑了一笔70元的资金,这笔钱并不算多,但对于同样贫穷的村民们而言,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力。

村长和几个村民代表把钱郑重地交到郑大清手里,叮嘱他别为钱的事情操心了,如果真的下定决心,那就出去闯一闯,好好干。

郑大清拿着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激动的声音都发颤,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现在郑大清鼻子酸溜溜的,眼看就要哭出来,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呐!



这笔钱零零散散,里头连一张数目稍大的钞票都找不出来,大多数都是一角两角的零钱,郑大清又是感动,又是不安,他害怕自己在外头混不出个人样来,辜负了乡亲们的大恩大德。

但是村长却安慰他说:大家根本没想着要他报答,这笔钱,无非是帮助自家孩子,都是自家人,有什么好于心不安的?

村长这番话让郑大清更想哭了,他说不出话来表达,只能对着几位长辈深深鞠了个躬,并在心里发誓,将来他郑大清只要出人头地,一定千倍百倍地报答这些村民!

异乡打拼

第二天,郑大清坐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当时交通并不发达,从郑大清的家乡到新疆地区,一走就是四五天,等下了火车,郑大清觉得自己眼前直冒金星,看什么都是恍恍惚惚的,按照自己的原计划,郑大清来到了之前联系好的建筑工地。



虽然新疆当时的经济也不算很发达,但是这里的建筑工程却是个热门行业,不愁吃喝,郑大清每个月拿到的工钱比过去翻了好几倍。更让郑大清高兴的是,因为他踏实能干,在工友们中间又很受尊敬,所以包工头让他在工地上当了班长,带领工人们干活。

这次“升职”让郑大清积累了不少管理的经验,前后干了一年,郑大清觉得自己积攒的经验够了,于是他决定自己出来单干。

郑大清第一次创业,做的就是工程承包,新疆这边到处都在招工,工人队伍很吃香,供不应求,不少外地人都是靠承包工程发财,他很快回了家乡一趟,招募了几十号工人,然后浩浩荡荡去了新疆,做了几个小工程。



可是郑大清没想到,这第一次创业实在不顺利,郑大清一行人勤勤恳恳干了一年多,眼看钱就要到手了,可是没想到,年关将至,郑大清合作的那个包工头竟然把钱全都卷走了。

郑大清发现的时候,那包工头早就跑的影都没有了,几十口人还等着拿钱,郑大清欲哭无泪,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但是郑大清咬咬牙,强迫自己冷静,他把工人们召集起来,说明了前因后果,并对大家保证,自己哪怕砸锅卖铁,也一定会把欠大家的薪水还清。

就这样,郑大清把自己仅有的钱拿出来,能卖的东西也都卖掉了,勉强还上了工人的工资,可他自己,从一无所有变成了负债累累。



他必须继续想办法赚钱,郑大清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能被这样的小事打倒,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熟识的一家新疆制胶厂的老板,对他说:“让我承包你们厂房维修的任务吧,我的工程绝对不会让你吃亏的。”

老板知道郑大清刚刚亏了钱,有点怀疑地看着他,维修厂房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是郑大清全包下来,能赚十万多块,可是,郑大清元气大伤,现在还能找到人和他一起承包工程吗?

郑大清则很有信心地表示,虽然自己一时之间没办法给工人发工资,但是,他相信那几十个跟着自己一年多的老工人,一定还愿意跟着自己干工程。老板还是半信半疑,不过看他求得诚恳,就同意让他先干一单。

没想到开工那天,郑大清果然带着工人们过来了,老板一看啧啧称奇,私下对郑大清说:“冲着这么多人还愿意跟着你,我觉得你这个人靠谱。”



给新疆制胶厂做的工程救了郑大清一命,他资金紧张的状况可算是缓了过来,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多的资金,做更大的产业,于是,郑大清继续四处跑业务,一家一家去推销自己的施工队。

因为平时他对工人们讲义气,从来不压榨人,好名声在家乡传开了,所以陆陆续续有不少人前来投奔郑大清,他从一个手下人不足五十的小包工头成了当地的大承包商,到了九十年代,郑大清手里的资产已经相当可观了。

百折不挠

1990年,郑大清决定拓展一下自己的业务,他在乌鲁木齐的市中心开了一个大型商场,另外又承包了两座煤矿,煤矿在当时是最赚钱的生意,可郑大清没想到,自己摔的第二个跟头就是因为这煤矿。



煤矿赚钱,但同时经营也很需要技巧,如果仅仅是把煤挖出来却没有销路的话,那迟早是要把裤子都赔干净,郑大清当时承包煤矿的时候,没有想那么长远,他只是急着把煤矿抢到自己手里,可没想到就是因为心急,所以出了岔子。

手下的产业扩大了,但郑大清后续的经营没有跟上,所以资金亏空越来越多,手里的煤矿从摇钱树变成了烫手山芋,郑大清想转手都没有人肯要。

到了1995年,这煤矿终于把郑大清拖累到了快要破产的地步。

郑大清不止没赚到钱,还欠了一屁股的债,生活再一次回到原点,郑大清每天为了还清债务焦头烂额,人都瘦了一圈,甚至一度想过要不要放弃创业。

但是痛定思痛之后,郑大清认为,自己竟然摔了跟头,就要接受教训重新站起来,否则又怎么对得起当年乡亲们用70块钱把自己送出来?



郑大清用一种沉重的心情关闭了曾经寄予莫大希望的煤矿,清算手中的财产,同时他又到处去贷款、借钱,因为过去郑大清在商场上名声还不错,所以不少人还是愿意助他一臂之力,就这样,郑大清千辛万苦又借来了100万的创业资金。

郑大清决定不再做矿产承包了,还是专心做商场经营。

1998年,郑大清在乌鲁木齐市中心包下了一座大厦,并将这座大厦改名为东方100商厦。

郑大清决定把自己手下的东方100打造成乌鲁木齐最大的购物娱乐中心,但当时很多人并不太看好,认为郑大清会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步子迈的太大了。

这座大厦面积庞大,所要经营的业务太过繁杂,郑大清的能力又能不能吞得下这么大一个果子呢?如果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大厦的运营,他只会赔得更多。



有人对郑大清算了一笔账,他为了包下这座大厦,前前后后连自己投的钱加借的钱已经快要达到两亿了,如果这座大厦不能够顺利开业,那这两亿元将成为压在郑大清头顶上的大山。

就连郑大清手下的很多员工对这件事情也信心不足,背地里员工都在猜测老板到底能不能把这件事做成,甚至有些人想提前跑路,免得将来大厦破产被连累。

但是郑大清及时站出来对员工说,自己有十足的信心把这个大厦办好,而且自己能够保证这座大厦一年之内就可以正式开业,听到老板这句话,员工像是吃了一剂定心丸,安定了人心,郑大清开始一股脑的投入了大厦建设。

其实郑大清对此也是放手一搏,如果输了,他就真的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开始了,幸好这一次老天眷顾了他。



九个月之后,东方100成功开业,这座大厦囊括了吃饭、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在西北地区,这座大厦的盈利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开业第一天,顾客就挤爆了东方100大厦的门槛,在乌鲁木齐开这样大的商场,郑大清也算是开天辟地第一人。

靠着这一次的成功,郑大清的生意终于开始蒸蒸日上,他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他再也不是当初为了几十万的钱痛哭流涕的小老板了,现在他是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身价高达百亿。

感恩之心

郑大清手里有了钱,第一件事情就是回报自己的家乡,虽然当时村民们只给他了70块钱,但那70块钱对郑大清而言,比他后来所赚到的任何一笔钱都珍贵,他决心完成自己当年的誓言,要千倍百倍的报答这些善良的村民。



2001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郑大清带着家人衣锦还乡,但走到村口的时候,郑大清便皱起了眉,自己发财了,但是家乡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多年来的贫困让这个小村子经济发展依旧困难,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人口大量的流失,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

道路泥泞不堪,尤其是他们想要进村的时候,汽车都开不进去,因为村外有条河,河上的小木桥早就已经破破烂烂,非常危险,据说还有不少人在这桥上失足落水。

郑大清的家乡是一个水网密布的地方,但是水虽然给当地带来了生命,也能吞噬生命,所有水流经过之处,连一座完整的公路桥都没有,让郑大清非常心痛,俗话说的好,想致富,先修路,连路都没有,家乡的经济要如何腾飞?

郑大清回去之后便决定要在家乡修建75座公路桥,连通家乡与外界,同时,他决定将这七十五座公路桥统一命名为“慈母桥”。



这个名字是郑大清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这个世界上,母亲是郑大清最亲的亲人,只是当郑大清飞黄腾达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是郑大清最大的遗憾,因此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回报村民,也追忆天堂的母亲。

郑大清的母亲就是在郑大清少年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钱治病,所以早早离去的,郑大清一辈子也没能过去这个坎儿。回到家乡之后,看到很多老人还是没钱治病,郑大清更是心如刀绞。

他当即又决定,成立一项专门的款项来为村子里的老人提供救济资金,方便大家看病,同时郑大清还决定在村里修建医院、小学,方便大家的生活,尤其是村里的贫困生,郑大清更是要竭尽全力的保证他们能够接受教育。



郑大清自己并没有读过几年书,他只在小学里待了三四年,便因为家庭贫困早早辍学了,后来当了兵,才念了几本书,但是那么点儿知识水平跑到社会上也远远不够,郑大清刚退伍回来的时候,连工作找不到,也是因为受了学历的拖累,没有知识,寸步难行。

郑大清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社会上流人士,但是越走到高处,郑大清就越意识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从到了新疆之后,郑大清就开始恶补自己的文化知识,白天在各个工地上忙碌,晚上就自己点一盏小夜灯,悄悄地翻书。因为基础不好,所以他学习比别人更加困难,那样痛苦的滋味郑大清一辈子也忘不掉。

没有知识,别人走一步就能到的地方,自己要走十步,而现在整个村子面临的都是自己当年的困境,孩子们不读书,就只能一代一代的重复贫困的命运,所以让孩子读书成了郑大清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情意千金

在郑大清的资助下,村里的很多贫困学生有了上学的机会,村里的小学也终于来了新老师,甚至几年后还有孩子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听到这个好消息,郑大清就像自己考上了重点中学一样高兴,他又对那个孩子保证,只要他能够认真念书,从中学到大学,一路的学费自己愿意全包。

在关心教育的同时,郑大清又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老人的养老问题,在郑大清的老家有不少孤寡老人没有人赡养,而当地的养老机构发展的又不完善,这些老人都是农民,并没有退休金一类的东西支撑他们的生活。

郑大清看到这些老人身上穿的衣服破破烂烂,平时连块肉都吃不起,实在是看不下去。



因此2007年郑大清宣布,镇上凡是年龄超过60的老人,都由自家的企业统一发放每月200块钱的补助金。一个月一个人200块钱,听起来是小事,但全镇60岁以上的老人加起来就是天文数字,可郑大清不仅把这件事情坚持了下来,而且还逐步提高了这笔捐款的数额。

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对郑大清非常感激,说他是大善人,是村里的菩萨,但是郑大清听到这些赞赏,只觉得于心有愧。郑大清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靠着众人的扶持,如今自己不过为村里做了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却得到如此感激,这让郑大清更加感激了。

郑大清把帮助村民致富当做自己毕生的目标,他用各种方式努力着,帮孩子读书,帮大人创业,给老人养老,他做了很多事情,但他总觉得还远远不够。



虽然已经身价百亿,但郑大清从来没有半点架子,他依然觉得自己是家乡土生土长的一个村民,这里是他的来处,也是心之所向,只有回到家乡,郑大清才能够感受到回家的喜悦。

每年春节,郑大清都会带着全家人回到村子里过,和大家一起吃年夜饭,还要给老人和孩子们派发红包。

爆竹声中一岁除,新年过去,村里也有了新气象,这些年来,在郑大清的努力下,村里很多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有些孩子完成学业,便回来建设家乡,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一天更比一天好。郑大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是村里的大功臣,因为有他,所以家乡才会有这样的变化。

70元钱背后,是一段充满温情的故事,郑大清和村民之间亲人一般的情意,比多少金钱都更打动人心,人间温暖,莫过于此。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