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两岸,现在还可以采金淘金吗
崔炫俊献 发表于:2023-3-2 07:45:4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7
史料记载,嘉陵江畔民众采沙淘金的历史可上溯到4000年以前。地处嘉陵江中下游的南充市,其9县(市、区)中,有7个为嘉陵江所流经,均盛产黄金。而其中矿区分布广、矿床规模大的,南部第一,蓬安次之。那么问题来了——

嘉陵江两岸现在还可以采金淘金吗

邓成满 文/图

千里嘉陵,源远流长,亘古不息,成为滋润川北大地、养育川北儿女的母亲河。在嘉陵江水系的河床、漫滩及江畔阶地上,广泛分布着沙金、山金矿藏。来自南充市的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早年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四川已探明的黄金明矿藏中,经详查、勘探,具有工业储量的矿区47处,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水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当年,源远流长的嘉陵江畔,随处可见忙忙碌碌采金人的身影。但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在江畔淘洗沙金的采金人,似乎已经远去。

采金人重现嘉陵江畔



当代采金人在嘉陵江畔淘金

2009年8月22日,一条新闻热线引起了南充晚报记者的注意,就在嘉陵江边,仍然有采金人。

当天,记者根据线索,在江边一处采沙场,见到了正在作业的采金人老杨。

老杨是高坪青居人。他说,自己从事这个行当已经整整10年了。和以往的采金人不同,他们没有在河岸打洞挖沙,而是沿江收购采沙洗沙后留下的乌沙,然后反复淘洗,最后将那些剩下的金末用水银收敛成团,再通过烧、蒸等工艺,产出品位不是太高的沙金。



吸附沙金的水银团

老杨介绍,1000吨河沙可淘洗出100公斤乌沙,每100公斤乌沙可产10克左右的沙金。老杨说,据他所知,目前在南充市区附近的江边,和他一样的采金人,有十来个。

老杨的故事,把人带到了嘉陵江畔曾经繁荣的采金岁月。

南充银楼的兴盛衰落

嘉陵江沿岸盛产沙金。过去,每年山洪暴发后,寒冬江水枯竭时,南部县的盘龙、南隆,蓬安县的广兴、三坝,原南充县的新民、临江、河东等地,就有淘金客在沿江沙砾卵石沉淀的湾滩淘洗沙金。为了躲避官税,淘金人迁徙不定。他们的出现,促使了南充银楼业的发达。

清末民初,南充城内有韩吉祥、公顺同等五家知名的银楼,专门制作金银首饰和器皿。陕西人王和轩开的公顺同金店和黄宝善开的黄义隆银楼,资金裕,专营捶金叶、铸佛金业务。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南充城内的银楼逐渐发展到14家。

随着沙金生产的发展,南充城内银楼的经营业务,逐渐从金银首饰制作转向黄金买卖。当时的金宝、宝华、金聚、庆丰、利源等几家银楼,资金雄厚,主要经营黄金。1934年,由湖南人马成科等5人开办的庆记金号从外地来到南充,设立金炉,为各银楼加工金条,收炼脚渣,提取金银等,标志着南充金业的兴盛。1935年,白银被宣布为国有,人民仍可持有黄金。当时,银钱业及金银店都可以自由买卖黄金,金银首饰也十分畅销。

1936年底至1937年初,南部县几个金矿被采金者发现,每十天产出的黄金多达15公斤,南充城内前往南部县收购黄金的,仅当时的新政坝就多达二三十人。那段时间,南充城内的银楼达23家。到了1939年,国民政府规定金类的收购专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办理,不准私人收买。据南充名儒左晴皋先生回忆,当时在大西门有个叫蒲锡荣的银匠,私下到南部县买了4.5克沙金,被当局发现后将其交公安局收押,沙金全部没收。

为了进一步控制黄金买卖,政府在设立采金局的同时,还由驻南充县城的“中央、中国、农民”三大银行出资,在果一街德孚银楼内成立湖涟公司,专营黄金。伍非百任经理,派马伯良、林鸿德坐镇南部,专事黄金收购。那个专门加工金条的庆记金号,也就从中河街迁至德孚银楼内,在时火神庙后墙上安装6个分金炉,专为湖涟公司加工金条,运往重庆。1941年,湖涟公司倒闭,而庆记则开办至1949年。

1943年6月,自由采金获得准许,黄金在民间可以自由买卖;采金局收购的黄金也不独运往重庆,而是由几家银行公开挂牌、自由出售。此间,南充县城银楼业再次得以发展,至1945年增至36户。当时,因为法币的贬值趋势已十分明显,民众均争先抢购黄金实物,银行黄金牌价不断提高,而黑市金价则涨得更快,致使银楼不断倒闭。1946年,中和等7家银楼先后停业。

到了1950年,金银流通被禁止。南充银楼业终止经营,采金业结束了无序私采,采金人也随之淡出民众视野。

南部金业盛极一时

说到南充金业,无论如何都避不开南部。在民国时期,南充县城银楼业的发展,均是仰仗南部出产的大批量黄金。

本来,在极长的历史时期内,南部县境嘉陵江沿岸的黄金生产,也如其他地方一样,并不是太多。清末民初,县城郊区西南的黄家坝母猪滩等地,有少数农民挖淘沙金,城内也只有三四家做首饰的银匠铺和两家钱庄,收买零星沙金。

然而到了1936年底,南部县城绅士的一场义举,却在偶然之间,掀动了南部淘金狂潮。

1936年岁末,因为南部县城南门桥年久失修,绅士杨健夫、赵月卿等人四处募捐,准备修复。因当年及次年为史上有名的丙子丁丑大旱,全川哀鸿遍野,灾区十室九空,募捐实为不易,于是有人建议组织人员淘金,以利桥工。

1937年,县城绅士请来当地淘金行家土法勘测查明:南部县城附近有沙金及山金两种,总储量为4吨,其中以碑院镇松树梁的山金储量为最多,其形状小的如辣椒籽,中等的如瓜子,而大的则如葫豆。



南部县松树梁的淘金遗址

重庆、遂宁、南充等地的工商业者,纷纷来南部县收买和熔炼黄金。当时,在县城开设的银楼有10多家。各银楼金号都雇有能工巧匠熔炼黄金,做成首饰。当时南部县城泰昌银楼的田嘉林和德源银楼的工人马成保技术较高,能熔炼黄金。每天公家和私人淘出的黄金都请他们二人熔炼。泰昌银楼的玻璃柜内陈列着各类成型的标本,有的是福禄寿星,有的是财神金像,还有元宝和塔形,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他们还把收炼的毛金铸成条块后再制成金条、金箍、耳环和项链等,送往南充及成渝等地出售。

南部县的黄金质量好、产量高的消息传出后,又引起了旧政府金融界高层的关注。当时,旧中央银行在南阆盐场设有中央银行南部分行,同时成立分金库。在正街成立采金处。初期日产量较高,三四年后,由于当时没有人组织,全系民众自发的乱挖乱淘,破坏了岩层,致使多处山岩垮塌,因此采金量逐日下降。时至1940年,采金处撤走;到了1941年,大部分银楼关门停业。华丰银楼维持到1947年,只有泰昌银楼的经营时间最长,到了1950年,泰昌才关门歇业,风靡一时的南部采金业终于告一段落。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