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丝二厂”:百年厚积淀 文旅绽芳华
王俊杰2017 发表于:2020-6-7 22:21:4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75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
  承载南充丝绸文化历史的,除了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能以实物形式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百年企业“丝二厂”(现六合集团)无疑最具代表性。
  百年风雨,“丝二厂”依然矗立在高坪区都京坝。她如一面湖水,照映着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发展与变迁。如今,南充丝绸业形成一条集缫丝、织绸、炼染、服装、家纺制品、旅游产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续写着千年的辉煌与荣光。今年夏天,都京街道成为全市首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丝二厂”也加紧申报全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1 掘金工业旅游
打造六合丝绸博览园
  每年银杏叶黄时,便是六合集团厂区最热闹的时候。树龄达几十年的高大银杏在整体呈灰色的老厂区,灿烂得如一片暖阳,鲜明的色彩对比,呈现强烈的油画质感。
  “每年银杏叶金黄的时候,厂区里的游人特别多。”六合集团文化和旅游产业部部长李永春说,厂区内有46株百年银杏,两株张澜手植古桑树,90余株60年树龄的桑树。从2016年起,六合集团决定在聚力丝纺产业主力的同时,掘金工业旅游,利用好厂区内的百年银杏、老工业建筑,启动六合丝博园建设,完成六合院、标志性牌坊、六合金奖留念碑、老茧库美术馆、干打垒艺术创作园的恢复重建,并打造了桑田神木、蒸汽观光小火车等景点景观。
  游客来到厂区,不仅可以参观,还可游玩、学习、购物、休闲。在老工业建筑内,可以了解南充丝绸文化、六合丝绸历史、购买丝绸产品。厂区内,老旧机器上一位丝妹模型非常打眼,并配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充流传的顺口溜:幺妹幺妹快快长,长大好进丝二厂。伙食巴适工资高,干部军官随便挑,让人不由得回想丝业的辉煌。
  有意义的是,六合集团注重挖掘“丝妹IP”,特地找来南充当地音乐人士,以“丝妹”为原型创作歌曲,以顺口溜为素材设计文创产品。
  传统的丝绸织染技艺是我国栽桑养蚕及缫丝织绸业历史悠久的实证,是研究我国桑蚕业及缫丝织染业发展演变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机械设备和现代化织染手段的快速介入,传统的丝绸织染技艺渐渐失传。
  但是,六合集团将丝绸的传统织染技艺传承了下来。
  2018年12月,省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丝绸传统织染技艺列入其中。依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集团开展了丝绸技能比赛,举办了充满丝绸文化和蚕茧元素的灯会,开展了中国绸都·丝绸源点丝绸旗袍文化活动周等活动,逐渐从“卖产品”转型为“卖文化”。
  发展工业旅游,让工厂变“公园”,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据统计,六合集团老厂区日接待游客最高达到5万人次。
2 百年积淀
被誉为“世界缫丝业大厂之最”
  能在工业旅游上掘金,得益于六合集团百余年来的深厚积淀。
  1912年,西充县占山场富商傅骏三在南充县都京坝创办兴隆丝厂,首开南充采用机器进行缫丝织绸生产的先河。
  1914年,张澜先生在今天顺庆区南门坝创办果山蚕业社,传授孵蚕种、栽桑养蚕、改良蚕种的新技术,并购置60部脚踏缫丝车缫制扬返丝,首创南充缫制匀度扬返丝之例。1917年,张澜先生和盛克勤等人在今天顺庆区学院街创办六合丝厂,并于1929年迁至南充县都京坝。
  1921年,由南充县商人常俊民创办的合记丝厂收购兴隆丝厂后更名为同德丝厂。1928年,丝厂购置蒸汽锅炉和发电机,首次用蒸汽煮茧缫丝和点灯照明。
  “1931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上海丝价猛跌,六合丝厂和同德丝厂合并更名为同六丝厂,成为当时全省第一大缫丝厂。”对于这段历史,李永春可谓烂熟于心,1933年,由于上海丝价仍然猛跌,同六丝厂不得已加入四川大华生丝贸易股份有限公司。1936年5月,四川省将四川大华生丝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改组成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同六丝厂更名为四川丝业公司第二制丝厂,简称“南充丝二厂”。
  “1915年,南充缫制的蚕丝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头等奖;1924年,丝厂缫制的‘金鹿牌’生丝获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李永春介绍,到1941年,四川蚕桑业出现转机,南充丝二厂抓住机遇,招收工人、蚕丝绸技术人员、留学海外精通蚕桑业的人才,并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创造品牌,此后,年蚕丝产量占四川丝业公司年丝产量的50%以上,年工业产值占四川丝业公司年工业产值的30%以上,缫制的蚕丝大都出口,被缫丝界同仁誉为“世界缫丝业大厂之最”。
  “这就是南充丝二厂的由来。”李永春一边说着,一边翻开《六合集团志》,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标注为“20世纪30年代六合丝厂选茧”的老照片,黑白照片中,二十余名工人在堆积如山的白色蚕茧前选捡着蚕茧,一筐筐装满蚕茧的竹编箩筐仿佛在述说那个时代南充缫丝的荣光。
  “纵观历史,张澜先生是南充丝二厂‘世界缫丝业大厂之最’的奠基人。”李永春说。
3 30年芳华
“丝妹”见证南充丝绸发展
  1978年,全国工业经济迅速复苏,丝二厂年产值在9000万元左右,1990年突破亿元大关。“这个生产规模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甚至堪称亚洲第一。当时丝二厂的职工最多时上万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万人工厂’。”李永春告诉记者,当时,南充市农业收入一半来自栽桑养蚕,4个城里人就有2个人吃丝绸饭,南充工业的半壁江山属丝绸产业。
  “丝妹儿”李陈红便是在这个最鼎盛的时期,进入了“丝二厂”。
  30年前,因为顶班上岗,李陈红走进了“丝二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织绸女工。“我至今清晰地记得,1989年1月1日,这是我上班的第一天,从此与丝绸结下了30年的缘分。当时,到丝二厂购丝的商人络绎不绝,常常把工厂围得水泄不通。”李陈红说,当年南充丝绸厂是个“香饽饽”,如果哪家有女孩子到丝绸厂上班,全家都很骄傲。那个年代,丝绸厂的女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丝妹儿”“绸妹儿”,走到哪里都会惹来羡慕的眼光,而年轻小伙们也都以能娶到一位丝绸女工为荣。
  丝绸行业的繁荣,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工资高待遇好,“幺妹幺妹快点长,长大好进丝二厂,伙食巴适工资高,如意郎君随便挑”,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便是在那个时代形成的。
  虽然人人都想当一名丝绸女工,但李陈红却说,“丝妹儿”“绸妹儿”的工作非常辛苦,充满噪音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人难以忍受。“当年和我同一批进入丝二厂的有40个人,但是坚持下来的只有10多人。”李陈红说,丝二厂丝绸女工换了一批又一批,庆幸自己是坚持到最后的人。
  李陈红做了八年的织绸工,随后又因工作积极、表现突出被提拔到管理岗位,负责成品丝绸的检验工作。进厂那年,李陈红21岁,风华正茂。2017年,李陈红正式退休,两鬓已生白发。退休后,李陈红还时常回丝二厂走走看看,这里留下了她的青春与记忆。百年木屋四合院、青砖灰瓦的厂房、有些剥落的红砖瓦墙都成为她珍贵的记忆。
  李陈红见证了南充丝绸产业的兴旺发达,也和众多丝绸人一起面对风云变化,陪伴南充丝绸走出低谷,迎来新的生机。
  2016年10月,南充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了实施“155发展战略”,培育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南充丝纺服装产业进入发展高速通道。
  “2018年我市丝绸服装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同比增长13.1%。力争到2021年,蚕桑丝纺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规上企业主营收入500亿元。”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驱动和产业转型,茧丝绸行业在转型升级中稳步发展。

(来源:南充日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