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个教师节,科技如何照亮中国290万乡村老师的通勤路
追上前面的 发表于:2020-9-10 08:04: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9


文丨壹观察 宿艺

今年9月10日,是中国第35个教师节。

而在中国教师群体中,乡村教师数量超过290万人,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守护人与抱薪者。另据民政部公布的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平均每5位农村留守儿童里面,就有4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如何为大量乡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

技术的进步,让教育信息化成为跨越乡村教育“数字鸿沟”的重要契机。

华为9月8日上线的一个视频中,讲述一位乡村女教师刘宗艳跨越334公里、走过10年的通勤之路。三年前,华为通过ICT技术助力四川蓬安县教科体局开始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县80多所学校覆盖了“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全光校园网络。在“班班通网”的基础上,石柱小学的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等设备,多媒体教学真正开始走进了课堂。

刘宗艳说;“网络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像是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见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也希望借助网络科技的力量,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回报大山,迎接属于他们的那道光。”

10年,334公里,乡村老师的通勤路

从繁华的成都到偏远的福德镇,总有人因为教育,选择成为这个时代宝贵的“逆行者”。

2010年刘宗艳从师范专业毕业,在年轻人争锋涌入都市的时代,刘宗艳选择了一条少数人的路,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成都去往334公里之外的偏远蓬安县福德镇石柱小学任教。

石柱小学离蓬安县城六十多公里,是全县最远的一所乡村小学。教师,是刘宗艳从小就向往的职业,而支教”更是她大学萌发出的理想。尽管她认为自己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初入石柱小学的刘宗艳还是深刻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我记得那天下着雨,从村口通往校门口的那条小路弯弯曲曲,泥泞不堪,短短的一公里路程,我走了半个多小时。学校里是一排土墙搭的教室,教学设备就只有一块黑板,桌椅很破旧,教室连个窗户都没有。”回想起第一天到学校的情景,刘宗艳仍记忆犹新。

甚至已经是2010年,小学的教师宿舍还没通水,刘宗艳每天要从操场旁仅有的一口井里打水,再提上三楼宿舍;经常停电,老师们常常烧炉子煮面条;教室没有玻璃,冬天师生手上长满了冻疮......

“说实话当时落差感还是挺大的,生活很不方便,有那么一瞬间怀疑自己来这里干什么……但是孩子们见到我,都一窝蜂地跑过来说:‘刘老师是你教我们吗’、‘有年轻美女老师了’,又立马觉得温暖起来。” 一个留守儿童怯怯地一声“妈妈”,更是让刘宗艳心头一热。



与初来乍到相比,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再热血的理想,也会遭遇现实的困境。

一个是与亲人和家庭的距离。

十年中,刘宗艳也已结婚生子。但从成都的家里到学校往返最快需要7、8个小时,一路从城市高铁、县城客车,到村里的摩托车,刘宗艳辛苦往返,也是想多一点时间陪陪两岁的孩子。

“我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家里,却跑来给另外一群孩子当妈妈,对我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挺不公平的。”提到孩子,作为母亲的刘宗艳没忍住眼泪。十年来,刘宗艳同样动摇过,尤其是身边的老师一个个都调离了,选择了离县城或者离家更近的地方。刘宗艳说,这件事对她冲击很大,一方面她可以理解,每个人都可以追寻自己要想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作为曾经共同战斗的集体,“相当于你的战友走了,他们去了更好的地方,他们既能顾家又能顾工作的地方,就你离得这么远,你肯定还是有动摇的”。

但刘宗艳无法离开山里的这群孩子,她是刘老师,也是他们的“妈妈”,十年来刘宗艳同样有多次调离的机会,但她最终选择了坚守。“我最喜欢的就是上课的时候看到孩子们的笑脸,这会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觉得自己在这还是有价值的,能给他们带来知识、带来希望。我不是来这里吃苦的,是来这里教书育人的。”

另一个,是刘宗艳没想到,乡村小学最具挑战的,是来自教学上的考验。

乡村教育比想象中的更难。石柱小学80%-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方式,也对此无能为力,学生有时还有厌学情绪。要让这些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健康快乐成长,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刘宗艳要同时教语文和英语两门课程,日常教学只能靠一支粉笔和口头讲述,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也不会有直观的印象。比如讲《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时候,里面写道“排水的鳌头,金色的琉璃瓦,龙凤流云的图文”,学生们想象不出来,刘宗艳就找遍故宫图文的资料剪贴出来给他们看,每次出村她也会尽可能地多带一些课外书、英文磁带回去。

但刘宗艳仍经常感觉到力不从心,这源于信息的巨大不对称——与城市的孩子相比,乡村小学的学生们距离城市生活太远,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广大世界。

科技开启中国乡村教育新世界

刘宗艳的十年坚守,终于迎来了改变。

三年前,华为通过ICT技术助力蓬安教科体局开始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全县80多所学校建设“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高速全光校园网络。基于光纤网络广覆盖的优势,蓬安县教科体局建立起覆盖14个镇、5个乡和2个街道办学校之间“学科资源”、“教育管理”和“信息宣传”的共享平台,促进城乡学校资源共享,提升了教学数字化和现代化水平,让70000多名偏远地区学校师生能够公平地接入优质的教育资源。

刘宗艳所在的石柱小学也实现了“班班通网”,并且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等智能设备,多媒体教学真正开始走进了课堂。传统的“粉笔、教案、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向“宽带、视频、远程教学”的智慧化、现代化教育手段转变,石柱小学每个的孩子们都获得了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他们的视野通过网络连接到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让刘宗艳印象深刻的是,同一篇《故宫博物院》课文,学生原来没有见过故宫,甚至还是很多电视连续剧传递的印象。现在借助在线全景视频,作为老师的刘宗艳可以像导游一样带着孩子们边读课文边对比讲解,一步一步的从午门进去,到太和殿保和殿,一直到后边的昆明宫到御花园里面。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看到了书上说的白玉栏杆,那个盘龙大柱好壮观的好大气......



每当学生们有什么疑问什么东西没有见过,刘宗艳就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搜出来了,全班就一起看了,这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上的极大丰富,更是让这些孩子从小就看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他们跟城市的孩子在信息积累上长期的不对称状况极大缩小,这也是教育信息化与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魅力。

另一个显著的改变是石柱小学只有十几个老师,与城里的小学相比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等特长类老师。

如今与蓬安县实验小学结对帮扶、相隔60多公里的农村学校石柱小学,利用在线课堂,不仅能开齐开全音乐、美术等通识教育课程,而且上课的都是专业教师,有助于他们塑造丰富完整的人格和丰富的基础学识。

同时,通过全光网云数据中心的“云平台”,蓬安县乡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实时远程与城区学校学生一起上课,实现课堂双向互动;县电教馆可以将整个课堂一键实时录制,将优质课例、精彩片段存入云数据中心,供全县师生观摩学习。让乡村孩子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变命运,和城市孩子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成长,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刘宗艳说,这十年间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乡村的条件改善了很多,城乡教育的差距真实可见地在不断缩小。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山里的孩子们以知识傍身,走得更高更远,就是她最大的心愿。网络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像是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见外面精彩的世界——“路再远也阻不断联接,山再高也遮不住山外的光”。



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在数字世界中掉队

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教育资源配置等原因,中国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间的发展不均衡一直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方面,ICT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化提供了基础保障和重要途径。华为助力蓬安教科体局开启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ICT技术推动公平教育的一个案例。今年6月,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在题为“科技助力教育普惠”的全球教育在线论坛上阐述了TECH4ALL数字包容倡议在教育领域的理念与行动计划,指出“联接学校与数字技能发展是促进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目前,全球上仍有50%的人口没有互联网接入,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在不断扩大。胡厚崑表示:“我们相信,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华为希望从联接、应用与技能三个方面提供帮助,联接学校与数字技能培训是两个重要途径。”

华为在教育普惠的持续投入,即是华为做起中国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同样基于华为公司的愿景。华为的目标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联接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也是人类教育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基石。

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国超过290万的乡村教师群体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于风雪。作为这个时代年轻人都向大城市追求更好生活的趋势下,乡村老师作为这个时代为教育传承勇于奉献青春的“逆行者”,更是值得拥有我们的感谢与感恩。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平等的教育,这是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追求。如今在科技进步与乡村教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共同努力下,“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在数字世界中掉队”,已经并不遥远。

在共和国第35个教师节,让我们共同为超过290万名中国乡村教师致敬:“老师,辛苦了”。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