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仁济医院”的创办经过暨解放后接管始末
楚一帆 发表于:2020-12-26 05:24: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12


韩永禄 柯敏 王刚 /文

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英国基督教上海内地会”派遣传教土张悟道来阆,考察在阆中设教传播”耶稣基督福音”是否有较为广泛影响。

传教土张悟道仔细调查了解阆中情况后,上书上海内地会,备述阆中人文地理情况,认为是理想的建会布道处所。内地会遂决定源遣英国人盖世利(又名盖伟民)来阆筹备建会布道工作。

盖世利是英国剑桥大学高才生(详见本公众号《是谁修建了阆中福音堂?》)。在校就读时即受了基督洗礼,立志献身基督。大学毕业后,受英国奋兴布道家幕迪何善基派遣,首赴中国陕西省布道,成绩頗著。1895年,上海内地会派其到阆中主持教务,指示建立规模较大、设施配套较齐的“基督福音教会”。盖世利到阆后,留心观察本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情、卫生防疫等情况。



盖世利

同时认识了回民古鹤龄并收为教友(古鹤龄后来成为牧师、会督,详见本公众号《四川基督教会第一位中国牧师——阆中人古鹤龄!》)。传教之初,先在城东郎家拐街设布道室一间,既布道又医病施药。是时,群众多发病如“疟疾”,常见病如“蛔虫”等,危害甚剧。

盖分别给以“奎宁丸”治疟,“山道年”驱虫,疗效奇验。影响所及,问医求药者络绎于门;信教入教者亦不乏人。盖世利为扩大教务,经介绍在城东门外临济堂街购得四合院一套,扩大了布道室、医务室和传教士居所。又向上海内地会报送了修医院、建学校、扩教堂的设计方案。上海内地会准其计划,及时划拨了所需资金。盖即在临济堂街东台井附近购买土地数亩,划线筑墙修建医院。

因把东台井围进了建院范围之内,使附近几条街居民的饮用水受到限制,引起了群众的反抗:“还我水井,赶走洋鬼子”的怒潮勃起。外国人此时不敢出门一步。后经古鹤龄出面向政府申诉,外国人愿归还东台井,民愤始息。随后在医院内自掘水井饮用,由此,古鹤龄在外国人心目中成了忠实可靠的基督教徒。

1897年,上海内地会派潘维廉(译音)携眷来阆办院,医院定名“仁济医院”。半年后再派英人白尔茅来阆视察,发现医院与教会配套不够理想,与上海内地会计划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于是建议增购土地十余亩扩建教堂,医院增设病室;扩建医院候诊厅(使布道、候诊两相应)和住院部,男女病人分科分房;设置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等五个住院分科病室;病室取名马可、马太、路加、约翰、保罗,共设病床30张。




清末的仁济医院内景

医院重視门诊,认为门诊代表医院形象。各科室医生每天早晨查房,观察诊断病员的病情,书面交代医属后,一律到门诊当班。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要求尽力避免求医者多花钱而得不到救治的苦难,以之树立医院良好声誉,体现信奉基督应有的忠诚、博爱品质。

星期日是“基督”礼拜日,医院的外国人、中国人只要不当班,都要去“福音堂”做礼拜;住院的轻病人也可随去听讲“圣经”做“祷告”,祈求主的赦免和保佑。

阆中“仁济医院”隶属上海内地会直接管辖,它是英国基督数在华创办的四所综合性医院之一(其他三所分别设在河南开封、甘肃兰州、云南大理);医院外籍人员由上海英国领事馆颁发签证(重庆九块桥设有内地会办事处)。医院院长由上海内地会指派。医院院务、临床、药械、护理等主要医务技术人员均是外国人。

医院经费由上海内地会拨款和业务收人,以及基督徒个人捐赠;另有国际红十字会和美国农村复兴委员会等组织不定期捐赠医疗器械及药品,以后扩展到国民改府中央卫生署部分拨款。

仁济医院自创办至移交,历任院长八届,由潘维廉、李广仁、罗伍思、张爱甫、郭建候、裴存德、童礼明、马德启(以上姓名均为译音)等英籍医生担任。院长除执掌全院外务、人事、财经、医疗权力外,还兼任医生职责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在1940年至1948年期间,相继有外科医师海恒博,妇产科医师席慕泽,助产师美淑惠,药剂师温仪礼、葛璇、总务主任海培仁,机械师苏泰德等外籍人员到院工作。其工资由上海内地会发给;回国休假或离任差旅费也向内地会报销。医院还先后聘请百余名中国籍医院员工,医生有曾石腴、何友信、邢光辉、周应仪、吴新陆等人。他们大多是由上海内地会推荐的国内医学院校毕业生。

至于护理人员,原则上是自己培训。医院在各地教会招收教徒子女,因材施教,培训期三年,一年后让其从事临床实习护理工作,只参与一般性病床护理,治疗则由高级护士承担。从而改善了医院护理人员紧缺状况。

1944年8月,医院创办了“德启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校共办七期八个班次,学制三年。除第一期设护士、药科两个班次男女兼收外,以后各期只办护士班,收女生。预定每期招收30人,生员由省内外教会推荐。第四期仅有10人,第七期(1950年)学生超过50人。医院委任了三届校长:李绍秀、苟荣贞、戚荣光,教师由医院专科医师担任。计培训学生70余人(第七期50余人尚未结业),医院择优录用10余人(药科班结业生6人在内)。

医院临床业务,完全由英籍医师主持。随着业务的发展,1946年后,病床已增到65张。能够治疗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的多种疾病;内科、妇产科在当时已名扬川北地区。

外科已能施行胸部手术,如气胸、脓胸引流术、血胸、胸廓 成形术(将空洞性肺结核后遗症病人的部分肋骨摘取);中上腹部手术如胆囊摘除、胆总管手术、胃部分切除、肠切除等;下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疝修补等;骨科手术如骨折治疗与处理,包括复位、牵引、石膏细带固定及内固定、截肢、骨病清除、骨髓炎治疗等;妇产手术如乳腺切除、尿瘘修补、剖宫产、子宫次全切、卵巢囊肿及肿瘤切除等。临床技术,遐迩闻名。

医院的医疗设备也日趋完善,陆续添置有钢丝床40张,英国造15和45千瓦发电机各1台,面包型教护车1辆,抽水泵1台,15和60毫安爱克斯照光机各1台,800和1200倍显微镜各1台,电机离心机2部,电热孵育箱1台,牙科床椅1台,六孔无影灯1盏,手摇及简易手术床各1架,脚踏吸引器1部,手提式高压消毒器2台,立式高压消毒器1台,并置有化验、病理、五官等专用设备和器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的消息,春雷般响彻华夏大地。深处祖国腹地的四川,这时还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但人民盼望解放,向往和平之心亟切。在解放大军雷霆万钧的扫荡下,国民党军及其蒋家王朝全面崩溃已成定局,且处于旦夕之间。

其时,仁济医院内部人心浮动,外籍人员陆续离阆回国,只留下院长马德启、席慕泽夫妇和机械师苏泰德、苏李向荣夫妇。而败退阆中的国民党溃军,又不时有官兵到医院干扰,甚至打着战时急需医务人员的幌子强行向医院要人,想趁仓皇过阆之际拐骗妇女逃窜。此时社会上谣言四起,就是住院病人也心情慌乱,有的甚至弃治回家。

1949年12月29日,阆中和平解放。50年1月8日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县内形势基本稳定。到50年9月,仁济医院已有病床67张。包括4名外籍医生共有医护人员40余名。业务渐趋正常。随着人民政府在全县广泛宣传并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政治觉也不断提高,先后有10余名青年加入了青年团组织,并在医院建立了小组。

10月,医院成立了工会,连外籍院长马德启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申请加入,成为工会会员。院民主气氛渐浓,人们精神面貌日新月异。但对今后医院归属问题,观点不尽一致:部分思想进步、治觉较高的员工,认为全国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医院应该回到人民手中,部分人士如外籍人、中国留学外国的医生、基督教忠实信徒、候诊室的传教士和部分护士班同学,则主张医院仍应为教会所有,可申请就地为群众治病。

1950年底,阆中城乡政企机构接管工作基本完成。面临政治社会形势、发展趋势以及医院多数员工的呼声,仁济医院院长马德启审时度势,以为医院既失去依托,只有听命安排。他于1951年1月15日下午,召集全院医技员工在医院礼堂开会,与全体到会人员商讨医院归属问题。即:仁济医院是由地方教会接管还是交人民政府接管。

会上,以青年团员、工勤人员为代表的中国员工,各抒己见,纷纷主张医院应由人民政府接管,过半数人表示赞同,此一提议随即通过;马德启又就医院院长人选征求意见,多数人推举内科医生邢光辉(中国籍)为院长,也表决通过。院方将这次全院医技员工大会两项决定,写成书面申请,16日即将申请书送交县政府及有关部门。

县人民政府对接管仁济医院早有研究,但考虑到该院在川北地区影响较大,技术一流,又有外国教会创办、管辖的这一特殊历史关系,对其接管政策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阆中卫生院还不具备接管能力,故采取严肃审慎态度,决定向上级汇报。

1月底,阆中县人民政府将仁济医院要求接管的申请和县政府接管意见一并呈报川北行政公署。行署指示卫生厅选派人员和阆中公安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仁济医院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了解。调查组弄清基本情况后,向阆中县委、县政府及接管委员会作了汇报,并向西南局写了报告。

2月初,川北行署命卫生厅组织人员到阆接管仁济医院。卫生厅派出由军代表组成的一行6人接管小组来阆,由工作组长袁炜带队,成员有行政主任李国藩,总务主管胡水洪,财会主管曾文藩、祝正芳,药械主管刘崇德等5人。接管工作按预定程序进行,更得到医技员工密切配合,进展快而顺利。

接管工作圆满完成后,3月15日人们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参加了庆祝大会。大会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的耶稣画像,换成了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在欢庆声中全院人员合影留念。就在这一天,仁济医院改名为“川北第二医院”,直辖于川北行署卫生厅。行署任命卫生厅副厅长杨正泉兼任该院院长,由接管小组组长袁炜代理主持院务。

3月底,行署卫生厅又任命阳广民接任院长,阆中县委还奉命增补阳为县委委员。医院接管后,按照有关政策,原外籍医师马德启、席慕泽,机械师苏泰德及其眷属苏李向荣继续留院工作。是年底奥籍机械师苏泰德夫妇离华回国。

1951年4月,行署卫生厅鉴于南充川北第一医院医务人员及医疗设备严重不足,将阆中第二医院的部分医疗器械及设备抽调南充;5月,调外科医师吴兴陆到南充第一医院任外科主任(后为南充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6月份,又将原仁济医院创办的德启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迁址南充,并入新组建的“川北医士学校”护士班;校长戚荣光率领第七期尚未结业的学生40余名随同迁往南充。

行署卫生厅考虑为日后抽调第二医院医技人员作好前期准备,从川北区所属医疗机构抽调医士、助产士、护土共6人充实阆医。1952年2月以后,行署卫生厅又陆续将阆中医院业务骨干调往南充,有英籍外科医生马德启和妇产科医生席慕泽夫妇,内科医师邢光辉(任川北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后为南充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医师周应仪(任川北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药剂士谢永刚、陈巧蓉、护士杨续芳、蒲仕云、蒲仕华等人。

1952年3月,川北行署卫生厅下达卫字[52]第0643号文件,把成立于1941年1月的阆中县卫生院并人川北第二医院,撤并工作在8月份结束。12月,川北卫生厅通知:“川北第二医院”更名为“南充专区第二人民医院”,同时任命阆中县卫生科科长须宝谦兼任院长职务。1953年1月到6月,由于南充第二人民医院的主要技术力量和医疗器械、设备大部调往南充,致使本医院医疗业务下降,开展临床工作遇到一定困难。

县卫生科将此情况报请县政府商议研究后,经请示川北卫生厅同意,医院起用了曾在仁济医院工作过的部分医务人员,并陆续招聘了医师、医土、药剂土、护士等30余名。由此,医院门诊、临床技术力量得以充实。

1953年6月,医院隶属改变,由“南充专区第二人民医院”更名为“阆中县人民医院”;由川北行署卫生厅主管改由阆中县人民政府所属卫生科主管。1991年5月,阆中撤县改市,阆中县人民医院随之更名为“阆中市人民医院”。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