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及对阆中古城“文创化”的几点建议
今早我梦醒了坎 发表于:2021-2-4 18:39:4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40

【2049命题】应该做好“阆丝”这个文章,把阆中和古老的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这样,阆中和平遥不仅在牛肉和老醋上可比照,从“丝路”概念上两古城也能相呼应。
原标题:阆中古城“丝绸廠·文创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与“阆丝”古城


本期荐书:《论巴蜀文化》 徐中舒 四川人民出版社

历史今天:2009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

2020年11月17日到阆中,昨天下午从成都乘高铁转站来到阆中。15日凌晨在锦江宾馆遭遇新冠,算是体验了核酸检测。逃离成都,趁夜色潜入阆中古城,游走在静谧的街道,快打烊的小吃店,为深秋冷意的街道增添几分温情。

大约十年前第一次来阆中,这里正经历地震后的老屋翻修,如今变化很大,只是消费业态同质化。从平遥古城到阆中古城,最大的共同点是“牛肉”和“老醋”最有名!一座世界级的风水之城如何塑造自己的城市IP?还需要敢想才行!

城市更新中,“古城更生”最有魅力!阆中古城三面环水,背靠大山,立于山环水绕的穴场吉地,遵循风水穴法规划布局。建有中天楼为城市中心,以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城内其余街巷,均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

考察阆中丝绸厂,其中60年代整体迁来的绸厂已改为西城1966文创园。丝厂部分厂房还保留着原状。其中,有两处厂房的墙基里长出了树,从窗户伸展出来,形成了树与房的共生奇观,真是叹为观止,足可成为超级网红打卡地啊!

蜀国自古就是蚕桑之地,蜀的本义是“蛾蝶类的幼虫”。《说文》有“蜀,葵中蚕也”。《诗·东山》。蜎蜎者蜀。传:“桑蚕也。”《管子·水池》:“欲小则化为蚕蠋”。作为我国最早养蚕和生产丝绸的地区之一,阆中蚕丝,历史悠久。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盛产桑蚕、麻、鱼、盐……”作为巴子国国都所在地的阆中,其栽桑养蚕之盛,也就可想而知了。三阆中丝绸,久负盛名。唐代即为宫廷贡品。《明实录》载:“当年山西潞安织进贡绸缎,要采用阆丝。”

阆丝的存在,与这座千年古城的兴衰发展息息相关。明代著名学者郭子章,曾对江浙和四川蚕桑丝绸作了全面的考察。当他来到阆中,立刻被繁盛的蚕桑丝绸所陶醉,感慨到:“经过浙江到四川,所见湖州和阆中蚕桑最盛。”

阆丝是川丝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蜀锦生产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是丝绸之路主要输出物品。1995年10月在新疆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腕就是堪称国宝的蜀锦珍品。也许,不妨想象编织这护腕的蚕丝就是来自阆中吧?

阆中能够引入“文创园”来作为老更生的抓手值得点赞!从发展战略上,我建议应该大做一番“阆丝”这个文章,把阆中和古老的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这样,阆中和平遥不仅在牛肉和老醋上可比照,从“丝路”概念上两古城也能相呼应。

阆中不能完全照搬大都市搞“文创园”的路子,从命名、定位、功能和业态上都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路子,但是,什么是自身特点?阆中这两年在打“春节发源地”的牌,但如果仅仅是从吸引游客的思路来做这篇文章,其实是“双刃剑”。

阆中春节人流量并不缺,关键是如何能够让流量在全年尽量均匀分布。此外,“阆中春节”品牌还要产品化、服务化、流通化,能够成为一个共享品牌,带动更多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这还真要把思路打开。

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急需“文化相通”的载体,虽然丝绸业从物质生产上看,在阆中已成历史,但从文化生产上,还是大有可为!因此,我建议从二期项目开始,淡化“西城1966”这种都市范儿名称,主打“丝绸廠·文创园”!

首先,阆中丝厂和绸厂共跨越半个多世纪,1966启用的从上海整体搬迁的绸厂是其中辉煌的一页,但大多数人心中1966的印象是与“文革”连在一起的;第二,西城的概念是从项目在阆中古城的位置来说,但外来游人缺乏认知。

第三,“丝绸厂”不同于一般的老厂房,丝绸是全世界人民千百年来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其地位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替代,特别是在古代,丝绸是重要的实物货币。当年诸葛亮让张飞守阆中,一定有财政和经济上的重要考虑······

“命名即创造”——以“阆中古城·丝绸廠文创园”来命名,从对外传播上,能够节约很多沟通成本,让人们对这个地方很期待,而从这里感知丝绸文化、消费丝绸文化将是人们前来的理由。更何况,“蜀”字本身就是丝绸文化的标签!

苏彤补记于2020年11月21日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四川, #成都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