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攻坚脱贫去 乡村振兴入画来
我的苦恼冉 发表于:2021-6-30 15:20:4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49


嘉陵大通镇柠檬产业基地。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力 摄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雨龙 蒋晓平 李奎 张春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重大战役,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胜利。

在南充这片1.25万平方公里、760万人口的红色土地上,伴随着脱贫攻坚不断走向深入,一个个战天斗地的英雄身影、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作为四川第二人口大市、农业大市、欠发达地区,南充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站在新起点,回望来时路,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几番喜悦、几多艰辛。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南充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当作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到天大的责,念兹在兹、唯此为大,驰而不息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和高度,尽锐出战、攻城拔寨,奏响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主旋律,书写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南充奇迹!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把乡村振兴摆在统揽“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了系列决策部署。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南充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大风起兮——全面脱贫的南充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当时光的指针拨到2012年,神州大地春雷声声,一个伟大的时代全新开启。

2012年12月29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仅40多天的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赶赴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在村民家中,他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们手拉手,嘘寒问暖,了解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精准扶贫”就此起航,这是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

一石激起千层浪,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迅速打响。

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先后召开80多次省委常委会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11次全省脱贫攻坚大会、34次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学习贯彻、研究谋划、部署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和欠发达地区,消灭绝对贫困对于川北重镇———南充,有着格外重大意义。

南充的农业人口比例一度占了全市总人口的80%左右。虽说有土就有粮,但腰包鼓不起来,增收致富的渠道少,让许多农民远走他乡,为生计奔波。数据显示,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为25145万元,粮食年总产量为26588吨,农业总产值5956万元,人均纯收入728元。

外出打工,成了大多数农村人口的选择。《南充市统计年鉴2013》显示,截至2013年,南充的户籍人口为758.95万人,常住人口为631.7万人,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127.25万人,即意味着每年有大量人口外出。据统计,南充常年有188万农民在外务工,是四川省劳务输出大市。而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又直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田地荒芜,院舍破烂,道路淹没在野草中,种种情形在广大农村地区随处可见。

行路难——脱贫攻坚开展以前,全市除国、省道外,干线道路奇缺,大片真空地带;县、乡道路缺少维护,路况极差、通行不便;村、组道路硬化几乎为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饮水难——1994年省水利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均占有水量为2749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量3128立方米,南充人均占有水量仅645.3立方米,为全国的23.5%、全省的20.6%。截至2005年,全市农村总人口604.4万人,供水到户的85.6万余人,分散式供水502.1万余人。有277.806万人饮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45.84%。

安居难——据南充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统计,到2014年,全市需要改造的农村C、D级危房有16.8万户、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房有2.8万户、需要改造的农村土坯房有32万户、需要解决长期在农村居住但只有唯一住房且不安全的农户有6万户。

读书难——《南充市志》记载,到1990年,我市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95%,其中大学本科13201人、大专8811人,仅分别占5.14%、3.43%,高层次学历人才稀缺。进入21世纪,随着山区民办小学的逐渐消失,大量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求学之路更加困难。

就医难——脱贫攻坚开展以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就医主要还依靠当地“赤脚医生”,医疗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现象突出,“大病一生、家破人亡”的悲剧时有发生。

“4个国贫县、3个省贫县,57.8万贫困人口”,2014年底的南充,这一串冰冷的数字触目惊心,让人心情格外沉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不破除绝对贫困,一切都无从谈起。

党中央作出脱贫攻坚重大部署,南充提高政治站位、立说立行;广大人民群众心之所盼,南充全市党员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南充市委、市政府发出动员令: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最关心的事、最后的堡垒、冲在最前方“三种意识”,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到天大的责,冲刺冲锋、不胜不休。南充与全国、全省同步拉开攻坚序幕。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为从根本上加强制度保障,2015年,《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全力以赴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正式出台,全市上下尽锐出战、刺刀见红。

2016年1月,时任南充市委书记李仲彬在全市脱贫攻坚大会上指出,一定要把脱贫攻坚的责任牢牢地扛在肩上,把脱贫攻坚的任务紧紧地抓在手上,带着一份浓浓的感情,带着一份强烈的责任,来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有一种“老百姓不脱贫、不致富,心里就感到难受、感到失职,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的感觉。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016年下半年,宋朝华同志接任南充市委书记。上任伊始,他即提出“5+2”“白+黑”“晴+雨”工作法,并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顶酷暑、冒严寒,走村组、进农家,全面掌握脱贫攻坚第一手情况,督导全市脱贫攻坚扎实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不胜不还”,南充以实际行动向党中央和全市人民兑现誓言。

全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一线指挥、前线参战、火线突击,形成了全员参战、全域奋战、全程作战的决战态势。

为敢担当者担当,为干事创业者撑腰。我市制定施行《南充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30条”意见》,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让干事者宽心,让改革者轻装上阵。市委还先后推出《南充市正向激励干部“30条”措施》《南充市切实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实施办法》,让广大扶贫干部吃下“定心丸”。

全市脱贫攻坚在披荆斩棘、克难攻坚中加速推进。30余名市领导、400余名县级干部、3197名第一书记、5537名驻村工作队队员、2000余名农技员、3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分块包片、驻村帮扶,决战态势在南充大地上全面形成。

战天斗地——攻坚路上的南充定力

一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终能穿石。贫困地区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方面制约,无捷径可走,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进取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渐进。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南充有贫困村1290个、贫困人口57.8万,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全省贫困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贫困,如大山围困,如重石压心,但在南充这片土地上,脱贫有多难,人们就有多拼。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市委、市政府攻坚号角吹响,全市各地、各战线应声而动,集中时间、集中心思、集中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在这场史诗般的攻坚战中,南充无数共产党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斗志,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克服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跨越难以尽数的重重关卡,誓带贫困群众走上通往美好新生活的康庄大道,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市委书记宋朝华一线指挥、前线参战、火线突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周一调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天一调度,层层挂出作战图、制定任务书、列出时间表,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倒逼落实。

“我一定要给老乡多做好事、实事,当一名群众信得过的好党员、好干部,报答三青沟的父老乡亲。”在蓬安县兴旺镇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清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当了20年村干部的陈建清,同病魔斗争、同贫困抗争,不向命运低头,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不幸家庭的全部重任,用坚强的足音拔掉了三青沟村的穷根。

郑程是高坪阙家镇党委书记,一场脱贫攻坚硬仗打下来,村民们发现他有三大变化:头发白了,皮肤黑了,腰没以前直了。“再苦再累,他都是冲锋在前,走村串户,为老百姓脱贫增收、产业发展想办法、谋路子。”阙家镇利光村村民唐为说。

2019年9月26日,阆中市殡仪馆举行原市纪委常委、监委委员、驻玉台镇赵家沟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张晋铭遗体告别仪式,80公里外的赵家沟村干部群众自发聚集起来,沿着他生前入村的山路进城,送最后一程。

2014年,张晋铭开始帮扶赵家沟村2户贫困户。

2017年9月,脱贫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张晋铭主动请缨,担任阆中市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田坎上、村道间、院坝边、半山腰……碰到“张纪委”,赵家沟人已成习惯。最终,张晋铭倒在脱贫一线,在脱贫战场燃尽生命之火。

陆瑞阳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6月,挂职担任嘉陵区世阳镇党委副书记、谢家庙村第一书记。第一次到谢家庙村时,摆在面前的问题是: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全村298户1034人,贫困户有98户261人,贫困发生率超25%……

陆瑞阳由此扎下根,带领村“两委”把一个“开站会、无产业、电不稳、走泥路”的高山贫困村,变成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的脱贫示范村、四好村。

为民谋福,身先士卒,是脱贫攻坚战场上,南充广大党员干部共同的行动语言。

读懂这群共产党员,是读懂反贫困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核心密码——

他们以决战决胜、不胜不休的姿态,共赴一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大会战,用初心和使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扶贫战歌。有的夫妻双方都是扶贫干部,经常几周难以见面,有的干部带着80多岁的母亲驻村帮扶,有的因公负伤,有的永远倒在了脱贫攻坚路上……他们把脚印留在贫困村的田坎上、烙在贫困户的心坎上,极大提振了贫困户的精气神和脱贫信心,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他们“5+2”攻坚、“白+黑”克难,“晴+雨”战斗,用不舍昼夜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用党员干部的“奉献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满意指数”。

他们是信念坚定、誓拔穷根的前行者,是脱贫路上贫困群众的主心骨,也是前赴后继、迎难而上的英雄群体,更是脱贫攻坚战中奋勇争先的排头兵。啃硬骨、涉险滩,奋力向贫困堡垒冲锋冲刺,他们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虽九死其犹未悔!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垒土成山,汇水成河。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事。在南充,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事,各方力量向贫困宣战,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汇聚一股股力量,为打赢这场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能。

全市人大代表强化责任担当,帮助群众增收,带动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提交涉及脱贫攻坚的意见建议,在全市脱贫攻坚战中持续给力,全程助力。

全市政协委员精准发力,冲锋主战场,争当生力军,积极参加“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企业帮村、界别帮点、委员帮户“三帮”行动开展如火如荼。

仪陇县、营山县,一支支文化惠民小分队的演员们,编排曲艺、舞蹈等文娱节目,到各个贫困村开展惠民演出,使得脱贫理念深入人心,激发了群众脱贫信心,增强了村民的感恩意识。

南充东方教育集团向贫困家庭学生伸出援手,不忍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集团董事长寇德林先后为贫困地区捐资100余万元,支援贫困学生,改善贫困山区教育环境。

南充市女企业家协会的会员们捐款400余万元,帮助返乡农民工、农村群众就业……

今年47岁的唐凤均是高坪区石圭镇壁山村人,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和丈夫一起在广东一家鞋厂上班,还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家庭的变故从2013年开始,那年,丈夫患病离她而去,唐凤均不得不回到家里,一边照顾上学的女儿,一边做生意维持生计。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意竟又亏损。丈夫治病欠下的医疗费、做生意亏下的钱,压得唐凤均有些喘不过气来,但她心有不甘,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唐凤均在房前屋后种了辣椒5亩、柑橘树250株,养了200只鸡,每天晚上还在家里从事竹编加工,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终于摆脱了贫困。在市妇联举办的全市脱贫攻坚技能展示活动中,唐凤均还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脱贫攻坚,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全市广袤农村,广大贫困群众坚信: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们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摘掉穷帽的路途上,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依靠自己的双手同贫困告别。

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在南充,各方力量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动能。在这场战役中,“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园立业兴——长效脱贫的南充路径

在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食用菌产业园,种植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村民们忙着加工菌袋。

不仅仅是食用菌产业园,如今的黎明村,还建起了柑橘、莲藕产业园。

“土地流转费一年有1000元,在柑橘园务工,每天收入60元。通过小额信贷5万元入股食用菌产业园,每年收益在1万元左右。”59岁的脱贫群众陈远珍一边在柑橘园里干活,一边盘算收入账。

夏风拂过顺庆渔溪镇一条条水泥路、一栋栋农房、一块块玫瑰园……站在山顶俯瞰,一幅大美乡村的画卷尽收眼底,在德坤农牧玫瑰园基地内,当地老乡正在园区忙碌。

玫瑰园业主冯俊笑着说,自打玫瑰园落户渔溪镇三百梯村,每年支付土地租金15万元,村民劳务收入近15万元,带动周边近60户村民增收致富。

农稳天下安,民富天下兴。

对于贫困群众来说,致富的征途上大多无门路、缺资金、少技术、没市场。南充大力实施“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用抓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思维,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的“五方联动”模式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既破解了产业扶贫“死结”,又组织贫困群众一起发展产业、共抗风险、抱团闯市场。

在营山县黄渡镇兰武村,一棵棵柑橘树整齐排列在村道旁。2017年,村里建起2000余亩晚熟柑橘产业园,全村400余户村民入园发展,按40%的比例分红。

2019年,产业园实现挂果,收获柑橘超过1.25万公斤。2020年,入园发展的村民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元。

在顺庆区李家镇金环井村脱贫奔康产业园,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漫山遍野,颗颗青翠的李子挂满枝头。村里脱贫群众任登凯自产业园建起后就在园内务工,年收入1万余元。“以前种庄稼,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的日子,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任登凯满脸喜悦地说。

村里建起了产业园,园区长年吸纳附近30多位村民就近务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每年,当地村民的土地流转收入就有26万余元,村集体收入每年也有1.3万元。

近年来,南充全市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234个,新(改)建扶贫产业基地222.1万亩,建成产业扶贫示范村230个、“一村一品”示范镇8个,成功打造阆中—南部—仪陇、高坪—蓬安—营山和嘉陵脱贫示范线,涵盖7个县(市、区)25个乡镇、106个村,实现了县域产业无缝连接。

产业发展起来了,让贫困群众全面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把稳定脱贫、逐步致富作为发展的主线。这是南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

昔日荒山坡、如今果飘香。走进仪陇县赛金镇潮水坝村,满眼是郁郁葱葱的柑橘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掩映其中,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

潮水坝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没有资源、交通不便、土地贫瘠。2017年1月,仪陇县引进陕西海升集团,建起以潮水坝村为中心,辐射带动赛金镇10个村、面积达1.6万亩的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打造出仪陇脱贫奔康的产业“航母”。

吴存术是潮水坝村脱贫群众,因年过六旬又缺乏技术,过去没有稳定收入。2017年,海升集团在潮水坝村建起了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园。根据相关政策,当地贫困户可通过“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参与产业园的发展建设。在帮扶干部鼓励下,吴存术将5万元小额贷款投入到产业园。一年后,他就领到了1万元的分红,妻子也拿到了1万多元的务工收入。

该村脱贫群众李春秀于2017年9月承包了产业园的部分劳务。她算了一笔账:每年流转4亩土地可获租金2000元,劳务年收入24000元,相比以前,家里总收入翻了3倍。

在海升集团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园的带动下,当地600余名困难群众进园务工,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

突出招大引强、扶优做强,南充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专题招商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近年来,招引培育杨氏果业、海升果业、大北农、温氏集团、绿科禽业、百科公司等国省农业龙头企业67家;在贫困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2125家、家庭农场1643家,流转经营土地面积167万亩,75%以上贫困户进入扶贫产业连片覆盖区,地方、业主、村集体、贫困户多方共赢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匠心独运——制度创新的南充智慧

“开会千次,不如暗访督查一次!”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干。如果工作不落实,再好的安排部署都是做无用功。暗访督查,就是检验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最好量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充从暗访督查入手,探索出“日暗访日通报”工作机制,向作风飘浮、工作不实等问题“火力全开”。

暗访督查,需要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深入基层一线摸排实情,没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专业队伍可不行。按照“必须熟悉扶贫政策,必须敏锐发现问题,必须精准开出处方,必须敢于较真碰硬,必须能够吃苦耐劳”的“五个必须”标准,南充遴选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组建专门暗访组,每天进村入户开展暗访。

如何规范暗访流程?南充制定了《脱贫攻坚督查暗访手册》,明确了“五步工作法”:

第一步:随机抽村。出发前,随机抽几个村,不打招呼,直接入村暗访;

第二步:直接入户。按照“一看二问三算账”方式,对抽查村进行蹲点式暗访,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危改户、易迁户、返贫户、返贫风险户、脱贫困难户“八类重点户”进行全覆盖走访;

第三步:跟踪核查。对发现的问题,按照“六必问”原则,现场座谈或连线追问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涉及的行业扶贫部门、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第一时间交换暗访意见,发出整改通知;

第四步:全市通报。对每天暗访发现问题,以《每日快报》的方式,原汁原味通报全市;

第五步:回访问效。被暗访村所在的乡(镇)制定整改方案,限定1个月或2个月的整改期限,整改期满再次进村复查。

每次暗访,严格按照“三不、两全程、一到底”的要求进行,即事前不打招呼、事中不陪同、事后不接待,暗访现场“全程录音或录像”,对暗访发现的问题扭住不放、跟踪到底。

凭借神圣的使命感和火一般的工作热情,寒冬腊月、盛夏酷暑,暗访从无间断;高山深沟、偏远乡村,没有暗访组到不了的地方。暗访组绝大部分成员是“80后”“90后”,白天四处奔走收集实情,晚上加班整理资料汇总上报,凌晨两三点下班是常态,通宵达旦工作屡见不鲜。

自2016年5月启动暗访以来,暗访组访遍全市所有乡镇,涉足全市一半以上的村,梳理并督促整改各类问题8000余条,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创新机制体制,激活“源头活水”,暗访“五步工作法”仅是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全市各地突出重点,大胆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扶贫开发新路子,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创新党建扶贫机制:推行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五带五强”工作法,引导第一书记在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中精准发力。以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的方式,联动推进,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探索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防控风险机制:在部分贫困村建立10万元至3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种养风险、市场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既给扶贫产业安上“保险杠”,又给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

完善脱贫后扶机制:对已脱贫人口加强动态监测、跟踪扶持,实行产业培育、设施配套、政策支持、技能培训、干部帮扶“五跟进”,做到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撤。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整合用好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产业扶持、小额信贷“四项基金”,惠及贫困群众。

实施“三方联动”考评问责机制:严格纪检、组织、扶贫联动考评,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部门,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相关责任领导一律就地免职、追责问责一律从严从重。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深度整合政策资源,围绕保就医、保上学、保生活,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因学致贫返贫难题,挖断深层次致贫根源,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阻断循环式返贫怪圈。

全国扶贫督查与信息工作培训班、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研讨会、全省“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金融精准扶贫现场会、全省就业扶贫现场会、全省教育扶贫现场会等近30个国省脱贫攻坚专题会议在南充召开,经验做法国省推广,全国数百个党政代表团到南充学习交流……

换了人间——作别贫困的南充新颜

6月25日,雨后的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环山水泥村道两侧的美国红枫纷纷着色,如云似霞、层层叠叠,煞是好看。沿着蜿蜒山道,座落着一个个颇具传统川北民居特色的农家小院,碧竹栅栏、青瓦白墙,内有茶座、餐厅、居室,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些曾是当地贫困户的破旧民居,在脱贫攻坚中引入企业统一改造提升,一跃成为乡村旅游特色民宿。

80多岁的王素清和70多岁的杜云珍的小咖啡馆就在这样一个小院中。

晴朗的日子,两位老人会起个大早,打开院门,擦拭桌椅、清扫庭院,一番准备工作完毕后,慢慢悠悠开始了她们活计———磨咖啡,时光在指尖慢慢流淌。她们的老房子,经过统一改造提升,成了乡村特色民宿,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民房变客房、村民变“工人”,两位老人足不出户就有了两份收入,出租房子+就地打工,年纯收入可达万元以上。

2020年7月22日,央视把目光对准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一天内两次聚焦五龙小康生活、点赞南充美丽乡村。10余天前,30多家中、省媒体汇聚南充,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采风,南充成为全国、全省媒体关注的焦点。

随着年事已高,两位老人现在更多的时间留在山脚下的特色旅游街,在那里,有一间新开的“素清咖啡馆”。

青石路面,红瓦白墙,典型川东北民居风格街面,一条小河缓缓流过,仿古特色旅游街坐落山谷间,完美融入这一方世外桃源。其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四面八方游客追捧。“网红店”素清咖啡,无疑是年轻人的最爱,小坐一会儿,喝杯咖啡,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旅游的惬意完美体现。

自2017年五龙特色旅游小山村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带动全村584户群众吃上“旅游饭”。产业发展了,收入增加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人们精气神也更好了,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龙村的巨变,只是南充高质高效实施脱贫攻坚后的惊鸿一瞥。

按照中、省部署安排,南充全市上下苦干实干、加压奋进,2017年,南部县、蓬安县首战告捷,南部县作为全国首批脱贫摘帽国贫县在第三方评估中高分通过、名列前茅;2018年,嘉陵区、仪陇县、高坪区连战连捷,实现高质量摘帽;2019年,阆中市、营山县完美收官,南充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2020年,全市实现全面脱贫。

南充大地,日新月异、处处新颜。

在南部县,八尔湖曾经是周边镇村百姓心中的痛。狭长的库区造成这一区域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严重欠缺,产业无法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空心化十分严重。在市、县两级的帮助下,当地党委、政府锚定旅游脱贫不放松,八尔湖和周边群众的命运由此改变。

如今,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八尔湖畔就热闹非凡。在这里,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整体打造的旅游度假中心和特色古街区已经开门迎客,精心雕琢的亭台楼阁古色古香、韵味十足,让游人流连忘返;周边,统一标准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涌现,以往老百姓家中最常见的萝卜干、土鸡蛋、干豇豆等农产品,现在都成了游客眼中的美味佳肴。

高山幽谷间,一支竹筏划破水面,满载欢声笑语停靠在竹林旁的“小码头”。岸上,翠竹绕村,青瓦红墙,灯笼高挂,鸡犬相闻,一幅世外桃源美景呈现在游人眼前。在阆中市枣碧乡杨家河村,依托乡村旅游扶贫,杨家河村开发竹筏漂流、稻田捉鱼、手工碾米、传统技艺、民俗表演等观光体验项目,日最高接待游客2500人次。从2017年起,该村带动建档立卡户实现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其实,不止是环境好了、乡村靓了、更加热闹了,脱贫攻坚带来的更多是夯基补短。换句话说,南充“内功更加深厚”。这个变化,是深刻而全面的。

——脱贫任务高标完成。

对照县摘帽“一低三有”、村退出“一低五有”、户脱贫“一超六有”标准,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7个贫困县全部高分值摘帽;2019年,实现1290个贫困村全部高水平退出、57.8万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历史性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2020年,所有脱贫人口顺利通过脱贫攻坚国省普查调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大力发展产业、全力促进就业、落实政策保障,2020年,全市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45元,较2014年的2893元增长219.6%。

——农村变化翻天覆地。全面补齐住房安全、安全饮水、交通出行、农村电网、教育医疗等基础短板,新(改)建农村公路8730.5公里,全面完成贫困群众危房改造6.7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89631人,有效解决37.4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实现100%的贫困户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100%的贫困户有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坚持“扶志”同“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五项教育”“五项评比”“六顺六净”等活动和法治扶贫“十百千万”工程,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增收能力有效强化、生活信心有效提振。

——干部作风全面转变。深入开展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和纪律作风保障年行动,3万多名党员干部转作风、敢担当、真帮扶,为民情怀全面彰显;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干群关系鱼水情深;用心用情、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脱贫成效全面巩固。全面摘帽后,出台了《南充市全面“摘帽”后脱贫攻坚战推进方案》,抓实抓牢8个重点27项具体工作,开展贫困动态监测帮扶,全力补齐弱项短板,实现问题清仓销号,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总结宣传,讲好扶贫故事,营造了同步全面小康的好氛围。

乡村振兴——全新出发的南充征程中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乡村振兴、全新起航。

今年3月1日,市委书记宋朝华主持南充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鲜明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党中央、省委关于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全新部署,坚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奋力开创全市“三农”工作新局面。

4月、5月,宋朝华前往蓬安、仪陇、阆中等地,深入调研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工作。他在不同地方多次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必须举全市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努力闯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新路。

6月3日,南充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标志着南充乡村振兴拉开了新的战幕。

其实,早在脱贫攻坚开展如火如荼之时,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已经着手考虑“脱贫后”各项工作。

结合“两项改革”,我市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空间布局重塑,乡村发展的制约明显减少,发展动能大大增强。调整后,乡镇(村)数量锐减,平均面积增加,平均人口增多,社会经济发展要素更加齐全,一批重点镇、中心镇、特色镇正快速崛起。

在蓬安县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两项改革”带来的变化已经显现。

2020年4月,原油房沟村、雁坪坝村合并为油房沟社区。

规模调大,村级实力明显增强——

“两个村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合并后旅游产业也好搞了。”油房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龚奇伟说,两个村合并后,实现了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游客来了不但可以看“百牛渡江”,还可以住民宿、摘果蔬,体验更多游玩乐趣。

布局调优,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油房沟社区成立后,便民服务室应运而生,水电气缴纳一步搞定;建立代办机制,补贴申报、组织关系转移等几分钟完成。通过调整布局,让原来的“等待办”“跑路办”变为“就近办”“随时办”“上门办”“代理办”,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题。

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范围更广、对象更多、任务更重。为此,我市结合近期中省市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梳理了有效衔接的工作思路,将着重从4大方面进行衔接:

——从体制机制上衔接。无缝衔接领导挂帅的主体责任机制,优化调整各方参与的常态帮扶机制,继续坚持统筹整合的政府投入机制,探索转化精准方略的政策支撑机制,持续推行问题导向的考核督导机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监测帮扶机制,根本上解决机制保障问题。

——从发展基础上衔接。基础设施从补短和管护方面衔接,公共服务从完善和均等方面衔接,民生保障从多元和及时方面衔接,乡村振兴基础更加扎实牢固。

——从巩固拓展上衔接。巩固拓展扶贫产业为产业兴旺打基础,巩固拓展绿色减贫为生态宜居打基础,巩固拓展内生动力为乡风文明打基础,巩固拓展帮扶实效为治理有效打基础,巩固拓展增收途径为生活富裕打基础,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充足。

——从规划制定上衔接。做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的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和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衔接,做好“十四五”专项规划和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的衔接,确保乡村振兴实施更加科学合理、高质高效。

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获悉,目前我市正在加快制定《南充市“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为全市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划定目标。

在顺庆区,《南充市顺庆区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实施方案》日前出台。作为主城核心区所在,面对城乡二元结构,顺庆区的乡村有短板,但更有空间;乡村有差距,但更有潜力。顺庆区委、区政府扭住乡村振兴“十大行动”,统筹推进、全域发力,正奋力描绘“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乡村画卷。

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中,阆中市始终突出党建引领,以党建为纽带、以综合党委为载体,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由综合党委牵头,统揽园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综合治理等事宜,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把抓党建促发展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南部县结合县域实际,探索出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之路。以三大产业园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实现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打造融产、销、储一体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以乡风文明滋养乡村振兴之路,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在全市各地,乡村振兴“燎原之势”正在形成。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如今,在南充广袤大地上,发展的激情正无声涌动。在党中央、省委坚强领导和市委直接指挥下,全市党员干部团结带领760万南充人民,奋力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助推南充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迈进,为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奠定坚实基础。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