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的现在和过去
阳光里的他 发表于:2021-11-10 09:11:4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51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一提到平遥古城

我们就会想到固若金汤的古城墙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周宣王时期

大将军尹吉甫驻军时所筑

迄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





古城池略呈方形

东西北山面俱直

南墙依河水蜿蜒而筑

瓮城门建六道

东西各二,南北各一







平遥古城依照城墙建筑形态

民间也称为龟城

并有龟前戏水

山水朝阳 城之修建

以此为胜的说法



现在看到的平遥城墙

秀柱与明洪武三年(1370年)

当时的平遥县衙对原有夯土城墙

进行了扩建

并加高加厚

外墙砌砖

此后的百年间又进行了20余次修缮

城墙轴线周长6100多米

城高10米左右

墙基地宽9-12米

顶宽3-6米





记得在我儿时的时候

也就是八十年代初

城墙上也是孩子们玩耍

学生拍照留念的最佳场所

出生在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的老百姓家里啊

都会有那么几张在城墙上留下的

青涩回忆



城墙上有敌楼72座

垛口3000个

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和三千弟子

城墙建有瓮城六座

南北各一东西各二

城门分别建在瓮城内

里外各一

城墙外部四周掘有护城壕

六道城门原来是有吊桥的

昼放夜起



平遥是山西省的文物大县,

有300多处古迹。

双林寺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镇国寺万佛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木构建筑之一。



北魏太武帝时平陶县治自今吕梁地区文水县境徙此,

废京陵县入之。

旋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

改平陶县为平遥县。



平遥城有古城门六道,东西各二。

鸟瞰平遥古城,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

“龟”头南尾北,

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

民间故有“龟城”之说。

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

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

“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

的感慨。



平遥城墙,

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为夯土城垣。

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

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

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

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五次维修,

城墙平面呈方形,

周长6162.7米,高10米,

垛堞高2米,顶宽3—5米。



墙身素土夯实,

外包青砖,

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

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

四隅角楼四座,

东城墙上有点将台,

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



“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

因为它形体修长,

如同马的脸面,故称。

“马面”之设,

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

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

一旦敌人兵临城下,

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

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

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

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

南到大南门(迎熏门),

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

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

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

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

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

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

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

民居建筑布局严谨,

轴线明确,

左右对称、

主次分明、

轮廓起伏,

外观封闭,

大院深深。



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

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

,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

经济结构、

军事防御、

宗教信仰、

传统思想、

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6年12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平遥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平遥城墙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997年12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阆中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