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清江话沧桑
潘金麟 发表于:2021-12-28 08:51:2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35
乐清背山面海,早在唐代就已加固海塘,开疆拓土。但500年前,清江两岸还是茫茫沧海,先民们只能面海依山而居。



水乡晚霞。陈建中 摄

查阅史籍,庆幸曾纂修弘治《温州府志》的王瓒为今人留下珍贵的史料。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温州永强二都(今龙湾永昌)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第二名,授翰林编修, 曾奉旨修《大明会典》,后升侍讲、礼部侍郎,著有《正教编》《瓯滨文集》等。这位以善书名于世的王瓒,写了一篇《抚安塘记》,忠实记录了清江兴建抚安塘的缘起始末。

明洪武二年(1369),倭寇掳掠永嘉、乐清、玉环、洞头等沿海各地,温州始有倭患。此时明太祖政权刚建立,无暇于海防,下诏实行海禁,迁弃沿海岛屿,徙居民于内地。清江渡南岸滩涂甚广,而且近海,被列为海岛移民的安置点。王瓒在《抚安塘记》中写道:

洪武庚戌(1370),安禄侯奏请,于万安寺前沿海筑塘,田其涂以食其众。未几,风潮奔啮,田复为海,民无恒业,潜还岛处。永乐甲午(1414),倭夷肆毒,官兵难于赴救,以罪戮巡检官。继是而后,守土重臣虽强起遣之,已至复去,殆不知其为几役矣。

由此可知,海岛移民的安置地点于“万安寺前”。据永乐《乐清县志》载,万安寺建于唐天授三年(692),明初院废,僧并寿昌寺。据2000年版《乐清县志》载,万安寺遗址在今清江镇清江底村,石柱上有唐武则天年号“天授”等字迹。文中可见,初筑海塘,为风潮毁于一旦,围垦何其艰难。《抚安塘记》接着写道:

弘治己未(1499)春,吉水邓君安济知郡事,间念苔山之民独远煦育,以为欲徙民以安其生,必治田以足其食。惟经理营置之咸淑,然后塘可固,田可成,而民可徙也。然役巨费繁,难于损下,乃借出官银八百两,以具木石灰铁之材,及徒佣畚梮糇粮之需,冀于塘成,以所余田易银补矣。即推何君重器,实承督理之寄,相度地形,区画群务,联木为楗,累石为防,先塞浦口四处,填篠加土,杵而实之,并甃以石,外内同制,广与崇方,纵横深浅,因势施功,纤悉完善,屹为经久之规。

文中记叙了温州郡守邓安济为解决玉环苔山居民的安置,借用国库资金,指派推官何重器督理筑塘工程的情形,足见这两位官员功不可没。有关史料显示:邓安济,即邓淮,江西吉水人,成化辛丑(1481)进士,弘治十二年(1499)任温州知府。何重器,名鼎,以字行,四川阆中人,弘治十一年(1498)任温州推官,次年兼署乐清知县。此次筑塘,三个月告竣,成果斐然。《抚安塘记》最后写道:

首事于庚申七月,竣事于九月二十四日。为塘七百七十丈有奇,塘内为咸河五百丈,以防咸潮之内轶;又其内为淡河七百丈,以储水溉田,且育鱼鳖以济民用。倚枕山趾,为二陡门,以时蓄泄。凡得田七百五十余亩,所徙苔山一千三十四人,悉计口授田,总为三百五十亩,犹有余者。择山水怀抱之地创构屋庐,参列街市,而画其隙壤,析为蔬园,中其市为榜亭,揭示谕戒之词。于是老幼慰惬,欢呼溢道,始以是徙为永安矣!抚海州之民而安之,则塘曰“抚安”。

从王瓒《抚安塘记》中获知,在“万安寺前”筑塘,自洪武庚戌(1370)始建,毁为风潮,直至弘治庚申(1500)告竣,久经130年,可见历尽艰辛,功德无量。值得一提的是,知府邓淮和推官何重器巧施妙策,仅用了三个月建成了“抚安塘”。为解决拦海造田和移民安置的巨大资金,竟采取向国库借银八百两作为启动资金,再以余田出让易银偿还,岂不是开创了温州历史上利用贷款建设项目工程的先河。而且还对剩下的余田,建设了住房、街市、菜地、发布政令亭等,这不是功能齐备的新城镇雏形吗。500年来,清江村落和街市的形成和发展,不知先贤们付出多少智慧和心血!

到了明嘉靖年间,卢玄真回乡创业兴商、围海造田,在清江渡北岸形成乐清东部的大村落蔡岙。据清康熙乙亥(1695)卢浚撰《英烈元帅盛八公传》记载:

迹其所为量纳百川,识周万变,乃创立清江白溪二渡,南通八闽北走三吴。劈开便道设立埠头,招集商艘渔舟满目樯连帆接,安置酒肆茶坊遍地毂击肩摩,蔡岙俨成一大都会,岁得鱼盐之利以万计。因地乏可耕之土,建筑南北长塘一千七百丈,沿海为田三千亩。以故垗头、石秦及上下三墩一十八姓,皆仆从焉。

卢玄真(?-1559),字原武,号虚轩,行盛八,世称盛八公,清江蔡岙人。据传记记载,卢玄真“生而颖异”,“读书嗜古”,少岁“仗义从戎”,“缘国步维艰,退隐滨海”。他回乡创立渡口埠头、开店兴商,除农耕外还捕鱼、晒盐,引领当地迅速发展,广获渔盐之利。为解决耕地缺乏,他率众围海造田,不论建塘长度还是围垦面积均远胜抚安塘的几倍。卢玄真在抗击倭寇中无所畏惧,屡建战功,在一次清江山门外与倭寇的海战中不幸殉职。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皇帝敕命,追封卢玄真为“英烈侯”,建庙塑像,祀享千秋。

清雍正十三年(1735),福建商人陈汝白在一次商船遭遇台风驶入乐清湾避风时,发现清江海口十六都、十七都(即今清江、南塘一带)滩涂广袤,海浅平坦,遂矢志在此筑塘围海造田。陈汝白(1699-1779),名殿金,又名大崙,福建省福鼎县人。据宗谱记载,陈汝白“少有志行,嗜学不倦,颇具经济之才,不从流俗”。他在行商避风中见清江一带海涂沃衍,宜围海造田,决意为民谋福,遂倾全家资产,历时三十个寒暑,先后筑成西塘、南塘、北塘、小东塘、三塘、泗塘、龙珠塘、外塘、棉花塘等海堤,造田八千余亩,使清江、南塘一带由浅海慢慢嬗变为物阜民丰的小平原。为纪念这位围海造田的功臣,人们建庙塑像祭祀,如今扩建成为陈汝白纪念馆。清江籍作家李远澍在《海潮声声说清江》一文中写道:

先民们就是用简陋的工具,用血肉之躯,向海要地,向海要粮,围塘垦田,世代相继,艰难地将弯弯曲曲的海岸线步步外移。建国前,清江镇就拥有福安塘、玉麒塘、清阳塘、麻糍塘、裕后塘等40多条海塘,以塘名村、名自然村的就有15个。

新中国成立后,清江镇又新建了几项规模宏大的围海工程。1970年开建方江屿围垦工程,至1979年建成,围垦总面积13560亩,可垦种面积9560亩,滩涂水库库容450万方,年供淡水1350万方,可灌溉农田1.5万亩。为抗御台风大潮肆虐,1983年动工建设清江东山标准海塘,至1987年竣工,塘长3171米。此后,清江口北岸2903米标准海塘也相继建成。标准海塘砌石护坡,塘高坡固,防风挡浪,像海堤金腰带保护清江两岸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美清江,久历沧桑。每回到故乡,看到山海巨变,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兹赋拙律,以抒情怀:

龙山柽水沐骄阳,风雨沧桑鱼米乡。郡守抚安迁僻岛,推官妙策筑危塘。玄真兴业修堤堰,汝白亲民垦八荒。金带拦腰丰沃土,渔歌悦耳果飘香。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阆中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