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腰间别着一把毛瑟C96手枪的红军战士,1946年的四川万州桥
同感丶 发表于:2022-4-23 08:15:3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77


1936年,三名红军战士在陕北合影。

他们可能是警卫员,每人腰间别着一把毛瑟C96手枪,俗称“驳壳枪”或“盒子炮”。这种手枪由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896年正式生产,国内的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大沽造船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重庆武器修理所、 衡阳军械局等制械所均有仿制。

虽然性能不及同时代的其他手枪,但毛瑟C96手枪因其霸气侧漏的外观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并成了当时中国军官的标配。

图中的红军战士使用的可能是仿制枪,从上面压制弹夹。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将弹夹插在枪体上,看着怪怪的。但这也恰恰说明当时条件之艰苦,因为很多红军战士手中虽有枪支,但子弹非常缺乏。有些战士为了蒙蔽敌人,常常在子弹袋里插入秸秆冒充。

这几名战士将弹夹插在弹仓上,露出子弹照相,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吧。



一名正在一座寺庙里站岗的战士。

穿着破旧而单薄的粗布棉衣,背着在战斗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故障的汉阳造,胸前的子弹袋更是磨损得非常厉害,而且瘪瘪的,很难说有几发子弹。

很显然,这是一个老兵。尽管装备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但精神从没有倒下。



1946年在四川万县(今万州区)万州桥拍摄的照片。

凌空飞架的桥下,无数的妇女正在清澈到苎溪河边浣洗衣物,仿佛过节一般地热闹,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万州桥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万县人王文选、余茂林等人捐募所建。桥长约40米,高19米,宽9米。1893年,在桥上添建了六间飞阁凉亭,形成了图中绝妙的景观,也成为了当地标志性景观 ,引无数人们前来参观。

令人痛惜的是,1970年,滚滚山洪冲进苎溪河,把这座刚满一百岁的百年老桥彻底冲毁。



清末时期的乡村路景。长满荒草的山脚下,是一条很平的大道。

一名年轻的母亲坐在骡子的背上,两个孩子一左一右放在两个箩筐里,另外一个年龄小的被她抱在怀里。为了躲避照相机的镜头,她故意将脸扭向一边。她一转头,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她的容貌了。

在前面牵引的骡夫年龄不大,好像还是一个孩子。在他们身后,有一位提着小竹篮赶路的年轻女子,虽然裹着小脚,依旧走得脚下生风。



1945年8月,广西,一名年轻的士兵正徒步前往桂林。

此时正是酷暑天气,衣衫不整的士兵头顶遮阳的湿毛巾,手拿着破蒲扇,面对镜头露出开心的笑容。此时,距离日本无条件投降还有几天时间。

士兵肩膀上扛着一把美造的M1917式步枪 ,30口径,这是一款一战时美军使用的老枪。一战结束后,这种型号的步枪全部从美军中撤装,变卖的变卖,封存的封存。

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后,将一百多万支封存的M1917式步枪取出,分别提供给中、英、法等国作为援助物资,当时有十五万多支流入中国的。



清朝时期的老照片,母亲端坐在椅子上,身着刺绣精美的华服,双手抚着膝盖,神情庄严,雍容华贵。

另一侧站着她的女儿(有人猜测说可能是儿媳的,年龄明显不对,尽管过去的女孩子结婚比较早),头束抹额,鬓佩华胜,容貌清新可人。尽管裹着一双小脚,也不失少女的灵气。

更有意思的是中间的那辆三轮婴儿车,柳编的车斗,铁制的轮子并有辐条,非常轻便美观。这种样式的婴儿车在当年非常罕见,也非一般家庭能用得起的。



清末老照片,拍摄时间为1906年前后 。

这是一个犯罪团伙,前排中间的人是这个团伙的头目,名叫赵三,从其所戴的木枷文字可知,他们的罪名为:“偷窃电灯铜线。” 木枷为“钦命工巡总局”所封,它是当时管理京城市政建筑和社会治安的临时机关。

北京用电的时间比较晚,1905年才成立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厂址在前门西大街,1906年11月25日正式对外供电。

这帮盗窃犯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犯的案子。



照片上是两个正在吃饭的男人,桌上摆放着颇为丰盛的食物。两人一身中国普通百姓的打扮,在他们身后的窗台上,摆放着一支美制汤姆森冲锋枪,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士兵经常使用的武器。

其实他们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大陆挺进队”的成员。他们经过日军情报培训机构的专门培训,不但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非常熟悉中国军队的行动模式。

这些人经常化装成普通百姓、流浪难民甚至中国士兵,深入中国阵地的后方,秘密进行刺探情报、执行暗杀等活动,令人防不胜防,所到之处,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



1937年,陕北红军总部的一名电话兵。

早期战场上的电话都是有线电话,为专线专用,电话兵的任务不单是维修电话,还要冲到第一线接通被炮火炸断的电话线,任务艰巨而危险。

照片中的年轻战士手里抱着的是一台手摇式电话机,电话机的一侧装有摇柄。他的肩膀上挂的不是炸弹,而是给电话机供电的干电池。

这种电话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被淘汰。



1895年前后拍摄的照片。这是一对颜值颇高的满族母女。母亲头戴抹额,下着袄裙,脚下踩着“高底鞋” ,标准的“满汉混搭”风格。

站在旁边的女孩子则一身男装,身穿缎子长袍和绸马甲,胸前挂着长命锁,怀里抱着刺绣精美、装饰有线穗的暖袖,头戴西洋鸭舌帽。

母女两人打扮得都非常时尚。让人奇怪的是她们身后的房屋,从破损的墙砖和陈旧的木窗棂看,不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住房, 这与她们精致的穿着打扮格格不入。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