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山盐业发展史(上)
天一教育培训寐 发表于:2022-6-28 17:42:20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287
话说唐山盐业发展史(上)-1.jpg

盐属于国家专卖。西汉昭帝时就武帝推行的“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次辩论各方的言辞被一个叫桓宽的人做了“会议纪要”并且流传下来,就是著名的《盐铁论》。盐业专营,一方面为了重农抑商,另一方面国家靠盐税的收入掌控经济命脉,不可小觑。
《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刊载了任乃强先生的《说盐》一文,其间所述:“《世本》传‘夙沙氏煮海为盐’,《齐世家》亦谓太公及管子‘煮盐’,未曾云晒盐也。唯渤海北岸有升降迭互之海滩,每有凹地受潮被留,天然成盐,应是人类发明晒盐最早之处;中华文化领域之能远达辽河松江地区者,此或为其主要原因之一。然利用芦台海盐之时间,最早不能过周之燕国。”这段话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中国制盐的起始。在传说时代,夙沙氏烹海煮盐,人始知味,首创华夏制盐之先河,史称盐宗。第二,最早制盐的国家是齐国,当时“煮盐”,但是发现了渤海海滩可天然成盐。第三,到了“周之燕国”时期,也就是春秋时期,芦台海盐伊始。
民国版本《滦县志·盐法》中记载:“《汉书·地理志》:‘辽西有盐官是也。’”早在汉代,唐山地区已设有盐官。与唐山毗邻的“汉沽”,其得名也与盐业有关,汉沽就是“汉朝发现的小盐河”而得名。在汉朝中期,由于汉沽沿海滩涂低平、附近又有一条小盐河,是傍河晒盐的上选佳地,拥有制盐技术的江苏晒盐人发现此地后,就开始在此扎根,汉沽也慢慢发展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晒盐地区。随后,官府清淤蓟运河,通过河运的方式从北塘将海盐运送到宝坻区并储存起来。离唐山不远的宝坻县,在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析香河县东部所置,取“盐乃国之宝,如坻如京”之义得名。“盐”即为“宝”,“坻”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水中的小块陆地”,也有的认为“坻”是一座座小山,宝坻因“一座座盐山”而日益兴旺。
唐山地区海岸线较长,古代曾有三大盐场。一是丰南越支、宋家营一带为中心的越支盐场,一是以唐海柏各庄为中心的济民盐场,一是以乐亭马头营乡东、西、中三个石碑村为中心的石碑盐场。在《丰润县志》中记录有《越支场重立盐场记》碑文,文中说“幽州置盐始见于后魏,历唐以迄辽金……尝设提举司于宝坻,秩视五品,以重其选。”辽金时期,曾在宝坻县设立专管京东盐业的提举司,并由提举司向各盐场派驻“盐大使”。元朝设置了河间盐运司,驻地在今河北省河间县。至元十九年改设大都芦台、越支、三叉沽盐使司,二十五年又在这三大盐场复设了盐使司。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设北平河间长芦盐使司,不久又改为长芦都转运盐使司。长芦即沧州市,这个盐使司管辖北起山海关,南至黄骅县的所有盐场。
唐山的制盐业属于长芦盐场。盐场的分布受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影响。长芦盐场地处渤海湾西岸,这一带有晒盐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海滩宽广;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可谓得道天成。


来源:唐山晚报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