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籍考古大家郑光的问鼎之路
爱上南充网 发表于:2023-6-15 18:05:13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910
南充晚报
2023年6月6日下午,一位身材瘦削、慈眉善目的八旬老人,步履矫健地从南充市金鱼岭走到石油南路舞凤文化小区,一口气爬上五楼,显得气定神闲,神态自若。他就是有“中华第一鼎”之称的中华九鼎复原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光。当天,记者在其侄子家中慕名对郑光先生进行了专访。

生逢逆境 依然发愤图强

郑光老人完全没有大学问家的架子,他操着一口浓重的家乡话,热情地同记者攀谈起来。


南充籍考古大家郑光的问鼎之路-1.jpg

平时郑老书不离手

1940年8月4日,郑光出生在南充市福厚坝(现五里店附近),家里开着一家织绸作坊,郑光有三个哥哥一个弟弟,他在几弟兄中记忆力最强,学业最好。

“我6岁进私塾,四年时间读了不少蒙学书籍和‘四书’及一些诗词,给我的国学古文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郑光说,如果没有那四年私塾的经历,他在学业上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

1950年,10岁的郑光进入舞凤乡第二完小(现已撤销)学习,1953年进入南充一中读初中,1959年以优异成绩从南充高中考进西北大学历史系。

但让郑光没想到的是,进入西北大学仅十余天,他就感染了传染性肝炎,被学校隔离了整整两年。“一进学校就被隔离,不能进教室听课,也不能与同学接触。后来我想这是我的福分,我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广泛阅读,学习的范围、掌握知识的程度,远远超过课堂听讲,这为我后来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郑光说。

刻苦钻研 学习成绩出色

在郑光读中小学时,物资相当匮乏,他经常打光脚,上大学后,仅有一双布鞋,一年四季都穿着,遇到下雨只好提着鞋赤脚行走。穿补丁衣服更是家常便饭。

虽然条件差,但他的成绩却很出色。1962年冬,郑光报考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考古学,只录取一名,竞争对手是两名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当时就有人给我泼冷水,说这是鸡蛋碰石头,但我就是要去碰一碰,结果‘碰’赢了。”郑光自豪地说。

据郑光介绍,这一年是全国第一次统招研究生,他有幸成为了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一名学子。

在中科院,郑光师从考古研究所的著名专家郭宝钧教授。据郑光介绍,郭宝钧是河南南阳人,著名考古学家,多次参与和主持对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被称为“小郭老”,以区别于被人尊称为郭老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

“我和郭老都是四川老乡,也多次见面,他很喜欢考古学,但因为他很忙,我们私下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只是有时开会听他讲讲话,有时在课题上他来指导一下工作。”郑光说。

复原九鼎 享誉中外业界

1972年秋天,郑光离开北京,来到河南洛阳,成为中科院二里头考古队的一员。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至3500年。

郑光说,他中青年时代在河南洛阳待了29年,并完成了《二里头陶器集粹》《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中国古史的年代学问题——探索夏文化关键之一》《二里头遗址陶器分期初论》等著作。期间还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二里头文化分期与夏商分界”课题,历经五年,完成任务,写出结题报告,收入《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他还曾参与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去美国、日本及国内港台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声誉,被誉为国际知名学者。

在1980年至1999年郑光担任二里头考古队第二任队长期间,他带领考古队员们,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一系列发掘,细化了二里头文化分期,重点发掘了以铸铜作坊为代表的遗址,以实物证据证明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文明阶段,并围绕二里头文化性质展开了中国考古史无前例的大讨论,将二里头及夏商文化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更深层次。

从洛阳回到北京后,郑光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成果就是,担任了中华九鼎复原委员会的首席专家。“说是首席专家,其实就是我独立完成设计的,并没有进行集体讨论研究。”郑光微笑着对记者说。

据郑光介绍,中华九鼎系大禹时期所铸,自夏代传至周代后失踪,是失传数千年的国宝。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动下,北京国宝工艺研究院承办了中华九鼎复原工程。郑光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科学家,担任了复原工程的首席专家,他先后查阅资料两千多万字,整理各门类手稿五百多万字,历时数年论证,终于使九鼎成功复原。复原后的中华九鼎由一个圆鼎和八个方鼎组成,其中圆鼎高99.9厘米,方鼎高66.6厘米,分别代表“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专家经对比考古发现的文物分析研究后,认为这种形制比较符合史实。

九鼎复原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馆藏。

痴迷读书 退休发挥余热

郑光退休后,发挥余热,继续担任博士生导师,倾情培养下一代。他性情恬淡,一生别无所求,唯有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作。直到八十高龄,他每天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郑光说:“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走路外,几乎都在读书和写文章。”


南充籍考古大家郑光的问鼎之路-2.jpg

郑老北京家中的书房一隅

郑光的老伴张永芳女士告诉记者,虽说老郑1993年就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内外知名的考古专家,但不少人出高价请他参加鉴宝,他一概谢绝。“他不喜欢收藏古董,却酷爱书籍,家里就像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收藏了好几万册书刊,就连卧室里,也堆满了各种书。”张永芳女士说。

郑光极少光顾商场,却是书店的常客,退休后,淘旧书成了他最喜爱的业余活动,一有空闲时间,就乘坐公交车,到北京最大的古玩市场潘家院淘旧书。在南充生活的他的侄女郑宗华说:“我经常去北京看四爸,每次都要陪他去北京最大的古玩市场潘家院淘旧书。”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南充,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