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70年交通之变:从“路难行”到“通八方”
宇宙无限 发表于:2020-4-14 11:41:5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04


南广高速公路南部段。

从出门一身泥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从出门靠腿到出行工具多元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部县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从“路难行”到“通八方”的巨变。老百姓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时,获得感、幸福感也显著提升。

1 从出门一身泥到道路四通八达

“70年来,南部县的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71岁的赵崇政是南部县交通运输局原办公室主任,是南部县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10月11日,在赵崇政的家中,他向笔者讲述了南部交通运输业70年来发生的巨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部境内仅有成(都)巴(中)公路(亦称唐巴公路)、南(部)广(元)公路、建(兴)重(庆)公路3条公路与外界相连,但是路况很差,鲜有汽车行驶,常见驮马运输货物。而食盐、粮食、柴炭等大庄物品的输入输出则靠嘉陵江上的木船载运,上至广元、碧口,下达南充、重庆。

上世纪70年代前后,为改变南部县落后的交通面貌,该县又修建了盐(亭)剑(阁)路、大(河)皂(角)路、盘(龙)东(坝)路、南(隆)流(马)路、南(部)蓬(安)路、南(隆)楠(木镇)路6条砂石公路。“南楠路由县城出北门过嘉陵江,经安坝、永定、碑院至楠木镇,长30公里,达到了基本能通汽车的标准,为南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崇政说。

“当时修建一条公路,都是全县群众总动员。”赵崇政介绍说,设计方案确定后,施工的具体任务分配给县上的机关、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公路沿线的群众,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集体劳动。

改革开放以来,南部县交通运输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村道遍地开花,乡道各乡贯通,省道(县道)整体提升,国道规划筹建。其中,乡道、县道、省道、国道从砂石路升级为水泥路、柏油路,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1990年,南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29.5公里(其中,班车通车里程达476.8公里),内河航道达116公里。县属交通完成货运量76.7万吨(其中,车运64.4万吨、船运12.3万吨),客运量339.9万人次(其中车运312.7万人次、船运27.2万人次)。

进入21世纪,南部县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兰渝铁路穿越南部境内39.8公里,并于2016年5月15日开通了上至广元,下至重庆、南充的动车组;广(元)南(充)高速公路、成(都)巴(中)高速公路贯穿境内,设有定水、流马、东坝、八尔湖铁佛塘高速互通;国道212线和245线,省道206线、207线、208线、304线、305线在南部境内纵横交错;嘉陵江流经南部境内78公里,该县的水运航道可上至广元下至重庆,实现通江达海。

“半小时到南充、两小时到成渝、五小时到西安”,南部正快速融入成渝、成渝西经济区。目前,南部境内拥有铁路39.8公里、高速公路49公里、普通公路6000公里(其中干线公路400公里、农村公路5600公里)、水路448公里,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75%的组通水泥路和油路,100%的乡镇通客车。以铁路、高速公路为枢纽,国省干线和嘉陵江航道为主骨架,通乡通村公路和支小河流为“脉络”的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2 从出门靠腿到出行工具多元化

“过去,人们出行主要靠腿。”谈起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年代,保城乡香柱山村年近90岁的老人邓克俊唏嘘不已,当时,从保城出发到县城需要步行12个小时,运气好点能在路上碰到牛车、马车,捎上一小段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群众出行大多靠腿。道路交通不畅通、交通工具不发达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期。

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属于奢侈品。“那时候谁要是骑个‘洋马儿’,一定能引来许多羡慕的眼神,别提多风光了!”大桥镇退休教师沈鸿说,当时自行车要凭票购买,与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一同成为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上世纪70年代中期,沈鸿花了300元,托人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骑在路上回头率非常高。但自行车靠人力踩蹬,遇到上坡路,如果体力不够很难骑行,往往到最后都是下来推着车走。改革开放后,自行车在城市基本普及,成为群众的代步工具,并逐步覆盖农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摩托车逐渐成为大众的新宠。“依靠摩托车出行很方便。”市民杨彬回忆,1985年,他买了一辆“红鸡公”摩托车,车身是红色的,骑起来“咯咯咯”地响,有点像公鸡打鸣,因此被称为“红鸡公”。“那时骑摩托车从双峰乡到皂角乡需要30分钟,但那感觉比现在开车还要威风!”回忆起当时摩托车风靡的年代,杨彬仍激动不已。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本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南部人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选择。

2015年12月30日下午,从重庆开往广元的首列载客列车缓缓驶入南部站,停靠在2号站台,南部县从此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2016年5月15日,南部站正式运行动车组列车,乘坐动车出行成为大多数市民的首选,南部进入了“动车时代”。

同时,小汽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新时代人们的代步工具。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南部县拥有机动车16万余辆(其中注册私家车8万余辆)、客货运输车辆3000余辆(其中,出租车270辆、公交车70辆),机动车驾驶人16万余人。

3 从乘车难到“说走就走”

“现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出行太便捷了!”今年78岁的宋蜀仪老人曾长期从事运输业,提起出行的变化,老人激动不已,向笔者细数起南部客运发展历程。

1954年,南部汽车站开办客运业务,仅1辆由货车改装的30座客车,班次不定,且只有南部至南充、南部至阆中两条线路。上世纪60年代,南部汽车站每天开行班车10余个班次。1979年,南充运输公司给该县52队划拨客车35辆,担负南部、阆中、苍溪3县的客运任务。1981年,该县52队所属客车全部担负南部县的客运。1985年,南部有客运车辆60辆。

宋蜀仪感叹道,改革开放前,老百姓深受行路难、出行难、乘车难的困扰,许多生活在农村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县有客车107辆,运客量312.7万人次,周转量8110万人公里,出行环境有所改变。

1997年12月25日,达成铁路建成通车,第一辆车头披着大红花的火车缓缓驶进南充火车站,南充从此有了火车。勤劳的南部人开始通过火车走南闯北,不过也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的问题。“那些年短途出行只能坐客车,长途才坐火车。没有网络,出门全靠一张嘴问路,出发前到处打听路线,用笔记本记好,有时要折腾好几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关键是还不好买票,购票大厅里随时挤满了排队买票的乘客,有的为了买票甚至在车站打地铺,通宵达旦排队。”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宁波、深圳等地打工的经历,家住大桥镇的敬勇智感慨良多。

到了本世纪,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普及运用,给南部人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依靠网络走天下,走到哪儿都不怕。”

南部人王小慧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工作,应同学之邀回南部参加20年同学聚会。王小慧早上6时36分从重庆北站出发,乘坐前往南部的动车组。8时32分就到达南部火车站。此时,预定好的网约车早已在火车站外等候。在网约车上,王小慧再次拿出手机,通过微型共享地图,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同学距离聚会点越来越近,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现在,出行就是一种享受。”爱自驾游的市民张建告诉笔者,过去,每次出发前都得找本交通地图册来仔细研究。若是到云南、贵州等较远的地方玩,还得花上半天时间“做功课”。后来有了车载导航仪,他第一时间就给爱车装上了。“可惜有时候信息太旧,容易导错路。”近年来,手机导航的快速发展,逐渐替代了车载导航。“道路信息及时更新,出行更精准。”张建介绍,如今,手机导航可供选择的路线也更优化,“时间最短”“不走高速”“躲避拥堵”等模式随你选择。如果不小心走错了路,系统还能自动“重新规划路线”。

“依靠网络,市民的出行之路更加顺畅。”该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入新时代,出行更方便、快捷、舒适,越来越多南部人不仅“说走就走”,而且“走得舒适、走得惬意”。(张枥 李果 白刚)

南部交通运输业发展情况一览

2019年,南部拥有铁路39.8公里、高速公路49公里、普通公路6000公里、水路448公里,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75%的组通水泥路和油路,100%的乡镇通客车。

2018年底,南部拥有机动车16万余辆、客货运输车辆3000余辆,机动车驾驶人16万余人。

2016年5月15日, 南部站正式运行动车组列车,南部进入“动车时代”。2015年12月30日下午,从重庆开往广元的首列载客列车驶入南部站, 南部从此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

1990年,南部公路通车总里程729.5公里(其中, 班车通车里程476.8公里), 内河航道达116公里。

上世纪90年代,全县有客车107辆,运客量312.7万人次, 周转量8110万人公里。

上世纪70年代前后,南部又修建了盐剑路、

大皂路等6条砂石公路。1954年, 南部汽车站开办客运业务,仅1辆客车、两条线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部境内仅有成巴公路、 南广路、建重公路3条公路。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