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长征的女英雄、最高龄女红军王定国逝世
李志敏 发表于:2020-6-23 16:51:5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94
中国妇女网记者从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获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夫人、老红军王定国因病于2020年6月9日上午11点0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107岁。



老红军王定国

生于1913年的王定国老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从受尽欺辱的童养媳,成长为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从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跨越两个世纪,从黑暗走向光明,她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104岁的王定国在纸上写下“长征万岁”。(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建军/摄)

“长征”是她一生的自豪

王定国原名王乙香,1913年出生在四川营山安化乡一个贫苦农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乙香的一个妹妹被活活饿死,父亲染病身亡,三岁半的二弟被卖掉,才换回4块做棺材的木板和两升麻豌豆,15岁的乙香也被送给一个李姓人家当童养媳,受尽欺辱。

共产党的到来为王乙香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明。她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她剪长发、解放小脚、退婚、改名王定国,迈上革命的征途。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同年加入共产党。

1935年3月,王定国进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开始了“五过雪山、三过草地”的长征路。

长征路途艰苦,剧团丰富多彩的演出成了鼓舞士气的“强心针”。部队行军时,剧团一定要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整时,他们还得回过头来慰问演出,经常是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过草地时,王定国体重才不到50斤,“要是胖就陷入沼泽出不来了”;翻越雪山时,气候异常寒冷,王定国的一根脚趾被冻掉了,永远留在了那里。每当后来有人问到这件事,王定国总是轻描淡写,“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

艰苦,艰辛,艰难,这些都被红军战士们用牺牲和勇气以及对党忠诚、坚决跟党走、坚信革命会胜利这些信念战胜。

1936年12月5日,剧社与马步芳部队遭遇,苦战一天后,他们被俘虏了。幸运的是,马步芳并没有屠杀他们。趁剧社扩大的机会,王定国和战友掩护了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红军女干部,其中一位是张琴秋。她时任西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是敌人悬赏3000大洋捉拿的红军将领。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回忆被俘的境况,王定国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花好月圆,革命爱情永长存

在王定国老人家里客厅正中央的墙上,在谢觉哉先生一幅照片的旁边,挂着一幅红底金字的绣品,上面绣的是王定国写给丈夫的一首诗:“谢老,自从我们在一起,不觉已近二十年,互相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享胜利年,今逢你七旬大寿,我无限的欢欣,正当可爱的春天,正值祖国的建设年,花长好,月长圆,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祝你万寿无疆,祝你青春长远。”落款为“定国,1953年5月15日”。

谢觉哉和王定国是一对革命伴侣,无论风雨,他们相濡以沫,一起走过。



“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司法制度奠基者之一的谢觉哉同志(右)与王定国夫妇合影。(资料图)

他们相识于长征途中。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王定国正在河边洗衣服,一位留着八字胡的红军向她走过来:“小同志,要过雪山了,请你帮帮忙,把两件衣服合起来,中间装上羊毛,我要穿它过雪山。”王定国爽快地答应了,老同志还自我介绍说:“我叫谢觉哉,就住这山坡上,是一方面军干部休养连的。”

第二天王定国便将缝好的衣服送过去,老同志赞叹不已,临别时还叮嘱她“多准备一些辣椒,爬雪山可以御寒”。

他们相爱于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全面抗战爆发后,王定国在地下党的营救下,从马步芳的监狱逃出。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她继续参加营救失散战友的工作,也与谢觉哉不期而遇。朝夕相处中,互相了解的两人在“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下,结为革命伴侣。

他们相伴于革命道路。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谢觉哉也成了她的“识字老师”。



王定国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建军/摄)

1971年6月15日,谢老与世长辞。王定国按照胡耀邦同志“你最主要的任务是将谢老的遗著收集整理发表,这将是对党的重大贡献”的要求,开始整理谢觉哉的手稿、日记,先后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诗集》《谢觉哉文集》等近500万字的历史文献。

2016年,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到王定国老人家中采访。儿子谢亚旭告诉记者,母亲从大字不识一个的童养媳,跟随父亲学习认字写字读书,到70多岁开始学画画,一直都处于不停地学习之中。

不忘初心,胸中自有家国情怀

在王定国家并不宽敞的门厅,一进门,迎面墙上是一幅王定国和一位画家合作完成的长城画作,这幅画名为“爱我中华”。

家人告诉记者,70岁起,王定国开始自学书画,并且自成一派,家中有不少她的作品。“我母亲很喜欢和名家交流,还会请他们为自己的作品指点一二。”谢亚旭指着长城图告诉记者,“老太太一生心胸宽广,所以画出的画很有气势。”

革命者永远是年轻。



王定国在写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建军/摄)

晚年的王定国依然心系国家,为新的事业开始忙碌。1983年,她重回甘肃,和伍修权等老同志一起,进行了为时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向中央提交调查报告和建议。从此,那些被称作“红军流落人员”的老人,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称呼——红军西路军老战士。

王定国还倡导成立了“山海关长城研究会”,拍摄专题片《万里长城》;积极投入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参与筹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注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终身生态贡献奖”。

72岁时,一起意外车祸使她脊柱受伤;75岁时,她因患乳腺癌动过大手术;94岁时,王定国依然活跃在祖国各处。谢亚旭打开老人94岁回到谢觉哉老家湖南宁乡的视频,王定国突然抬头,目光凝视画面。

“那一天,90多岁的母亲带着70岁的儿子,回家乡‘看望’120多岁的父亲,这可真是少有的事情”,谈起这段经历,小儿子的语气满是骄傲。



王定国与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合影留念。(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建军/摄)

阳琼仙在王定国身边工作了几十年,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她用“可敬可亲、心胸宽广”形容这位老人。“我80年代就到奶奶身边,她是我们女同胞学习的榜样。和一般人不同,她的生活状态很好,爱学习,也很关心别人,从来不会责备你”,提起口中的“奶奶”,阳琼仙总是一脸佩服。

在这个红色家庭里,7个子女从小就受到教育熏陶,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优秀成绩。

家中客厅的墙上,满满当当都是照片,有王定国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有自己穿着红军服的单独照,谢亚旭介绍起一张拍摄于1964年的全家福:“这是我父亲80岁时拍的,我那会儿才9岁,从小就跟哥哥姐姐学到很多优秀品质。” 从周一到周日,兄弟姐妹7个正好一家一天,聚会一下。“现在,我们兄妹几个每天都抽空儿来陪陪母亲,老太太看到子女才会安心。”

“我有幸在王定国妈妈身边工作几十年。虽然是照顾王妈妈的生活,但这位红军妈妈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对我的成长、做事、做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负责照顾老人的阳琼仙对记者说,“王妈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数十年不忘初心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理解,这就是长征精神!”

来源 | 中国妇女报,作者耿兴敏 田珊檑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营山,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