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都原创:草药情——回眸草儿,每一株都透出了骨子里的风雅墨香
井底燕雀傥 发表于:2020-6-24 22:47:4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29


作者:四川南充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 贾 海

申明: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作者所有,欢迎转发,但转载需要联系作者或编辑。



中医学始于远古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战国时期已很先进。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步诊脉法。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有胆量用外科手术治疗曹操的偏头痛,至于为关云长刮骨疗剑毒,那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先贤将中医学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给中国灿烂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笔。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由于病程长短不同,采用辩证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忽然想起中草药。就是有着这样可怖名声的中草药,哪怕它曾经也是许多人所避犹不及的,如今,却成了我成长中一段不可或缺、至为珍贵的记忆。

想起老式的中药房,那里有长长的小抽屉。那些小抽屉里装满了中草药,有一种沁人的香。小时候,我就爱上了中药房里的草药香,温暖而神秘。那时候,一旦感冒咳嗽,便由母亲领着,坐在苍黑的木桌旁,让花白胡子的老中医按脉就诊。站在齐下巴高的柜台前,端详着那药柜的小抽屉上贴着方形的白纸,上面是毛笔写着的各种药名。

如今,我一直迷恋的,竟是草和文字之间温暖而神秘的组合。一株草,竟可以入药,入了药的,竟可以拥有这样令人浮想的文字。百合,可以镇咳祛痰;金银花,可以降心火……想起《本草纲目》,想起古老的东方文化里,一株草,甚至一株草的根、茎、叶、花或过生日果里,在中药房的木质抽屉里,在花白胡子的老中医的笔下,竟有了那一份不可言说的天机玄妙。吃了中药,脸色清白的孩儿渐渐唇颊红润,咳嗽的书生也再次研墨提笔。一株草,一旦经过一番折转,便在老中医的笔下发挥了它的神奇功效。



在童年的印象中,我去看老中医的次数不少。老中医,自然不是什么装神弄鬼的"江湖郎中",而是口碑载道、沉默寡言、鹤发童颜的老医师。无论是什么疑难杂症,只待他不紧不慢地把了个脉,看看你的舌头,便可以给出一张可以药到病除的药方。那药方,我从来不会看懂。老中医用的是钢笔,写出来的却是毛笔的效果,潦草难辨。但按药方抓药的阿姨们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看明白。抓药,这是最愉快的时候。那些药材,在药柜里整齐地躺着,散发出清香,在它们混起来熬之前是那么的可爱。我常常趴在柜台收集药的小铁铲旁边,聚精会神地看着阿姨抓药。每当她熟练地对照药方在几十个小抽屉里找到对应的药材,迅速地在天平上称了又称,紧接着倒进小铁铲里,我会马上拿起那一味药好奇地看看、摸摸、闻闻,就差尝一口了。

记得那年,我还在读高中,冬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吹。由于身体虚弱,我得了中医上说的风寒入肠胃。母亲从镇上的老中医那里给我捡来中草药,每天熬三次,熬了近一个月,我的病终于完好如初。我感激母亲,也很感激中草药。因而,大凡感冒发热,身体不适,我不吃西药,都吃中草药,在灵魂的深处,我相信中草药的魔力。



也想过,好好写一篇小说,人物的名字就用那些活色生香的中草药名。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淤生新。自然,当归该是一个性情温厚的妇人,玲珑智慧,颇识大体。菖蒲性温,开心利窍,去湿除风,出声至妙。所以菖蒲是个才情横溢的书生,文章清秀,他是苏东坡、或者李商隐……如此,田野上的根根草草,在纸间都寻着了自己的肉和灵,在人间烟火中饱受煎熬,却完成了一次次慈悲的关怀和救济。

在这个冬天,回眸那田里的草儿,竟觉得每一株,都透出了骨子里的风雅墨香。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嘉陵, #南充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