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任家大院:三座院子“诉说”古老故事
大脚吴妈 发表于:2020-9-18 18:12:4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42


一座古建筑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在阆中市玉台镇,有一座名叫甫公山的山头,山上有一个名叫银毛梁的山脊下,坐落有三座颇有气势的四合院,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任家大院”。

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任家大院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从曾经的五代同堂到现在仅剩几名老者居于此处,任家大院能够经得起繁华喧嚣,自然也耐得住寂寞冷清。9月4日,记者走进这座古建筑,听老人们讲起那些尘封的故事。

1 据说出于高级匠师之手

9月的乡村沉浸在清爽和温润之中,记者驱车前往任家大院。

穿过青瓦白墙的庭家小院,一座刻着“阆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家民居建筑群”的石碑指明了目的地。“任家大院有3座院子,分别为上院、中院和前院。”在玉台镇宝台社区党支部书记赵任勇的带领下,记者首先走进任家大院上院。

经过一条入户小路,眼前便有两扇大门。穿过第一扇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道耳门,据说是平时干活进出的便门。再经过一道大门,抬眼便可看见堂屋门高九尺,上面挂着一块金字大匾,上书“慈弘宣德”。两侧厢房与堂屋相连,房檐平台有一丈多宽,可摆十多桌酒席。整个建筑采用五柱九檩穿斗式结构,前檐双步廊,小青瓦屋面。前廊槛墙用木装修,雕饰已破坏,槛墙上施方格直棂窗。庭房有三间连通,宽敞明亮,是主人的客厅和厨房。庭院天井用方形石板墁地,中央由朝门至堂屋修一条宽1.5米的甬道。

居住在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建甬道在一般川北民居院落中鲜见,当年任家大院能建甬道,足以说明任家当时的经济社会地位。据传,任家大院修建按官府规格设计建造,建成后,武官到此要下马,文官来此要下轿。

记者依次走进中院、前院,发现任家大院的三座院落布局基本相同,成不对称式分布,每个院落都建有书房、粮仓、库房和圈舍等,院子的梁上,都雕刻有各式图案,或龙或凤、或花或鸟,属于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整个大院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布局豪华,俨然官家宅第,据说均出于顺庆府高级匠师之手。2013年,任家大院被阆中市政府纳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2 银毛埝的传说相传甚广

在任家的后辈中,任家大院与银毛埝的故事相传甚广。

作为任家的后人,赵任勇对这个传说也有所耳闻。据传,任家六代祖先任朝栋五十岁时还念念不忘造福子孙,决定把老屋前的小堰塘扩大以便蓄水,确保农田旱涝保收,这样就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

某天,他请了几十个民工来帮忙挖堰塘。开工后的第三天,任朝栋为犒劳民工的辛劳,便带领几个佣人去赶玉合场采办酒菜。采办完毕走出场口时,他无意向老屋方向望了一眼,突然发现老屋上空红光一片,他不禁大吃一惊,吓出了一身冷汗。莫非家中失火了?当他心急火燎地跑回家后,却发现家中一片寂静,民工依然在那里劳作,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难道刚才的场景全是幻觉?他满腹疑团地坐在堰塘边拿出烟袋,边抽烟边回想刚才在场口看到的一切,抽完后,便随手将烟袋头向一个馒头状的小石头啄去,想把烟袋里残存的烟叶抖出来。谁知这不经意地一啄,小石头上划出一道银白发亮的痕迹。任朝栋感到这绝不是一块普通的小石头。他便悄悄地将它带回家去,用清水洗去污泥,又用废布擦干净,原来竟是一锭大白银。接着,他又悄悄寻来第二块、第三块……结果发现都是白银。

这段史实,在原宝台乡1983年修的乡志中有记载。随后,任朝栋悄悄地将此事说给家人听,然后给民工们放假3天去看戏。民工们放假后,任家总动员,从堰塘里挑出了几大堆银子,该堰塘后来取名银满堰。据说,当年从此堰塘中挖出的银子,被任家像堆红苕一样,堆了好几间屋。

为了找一个妥当地方存放这批银子,任朝栋在老屋的坎下,以修“茅坑”为名,用石条、石板、桐油、石灰等建成具有防水、通气功能的30多平方米大石窖,盖上盖板,并埋1米厚的泥土。继后又在上面仿造上院建造了一套四合院,这就是现在保存完好的任家中院。



3 历史上可能曾设柳阳县

任家大院处于阆中、南部仪陇三县市交界处。从场上顺着水泥村道路可径直到仪陇的回春镇、南部县长坪镇。为何任家大院会修建在此呢?

翻阅任氏族谱,任氏族谱先祖居住地方变迁情况图显示,元代时,任氏的祖先因为赴川做官,举家迁徙至四川平武定居,后升任绵州府官时,再迁到绵州(绵阳)。任氏的先祖可能为官有道,坐镇绵州府数年后,再改任保宁府府官。于是,一家老少再迁至阆中。明朝初年,任家因香火旺盛,后代繁多,于是分家再度出现迁徙。其后人部分迁到玉台镇,部分迁到仪陇县,部分迁至营山。到清雍正三年,定居仪陇县的任氏后人,再回迁至宝台的甫公山。

令人不解的是,当地一直有历史上曾设置有县的传说。

“听老一辈人讲,柳太平村(现为宝台社区)所在地,历史上曾设置过柳阳县。”宝台社区纪检组长任泽志告诉记者。然而,阆中清朝以来的县志中,对此却没有记载。老一辈人认为,柳阳县的设置当为巴国时期,由于时间久远,所以地方志上没有记载。

虽无历史资料考证,任泽志也相信柳阳县一说。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当地人掏毗邻任家大院的银满堰时,发现有大量的建筑地基石以及瓦砾等。当年,正值身强力壮的任泽志,也参加了银满堰的掏堰劳作。“当掏到2米多深时,下面出现有大量的滴水石板、碑等。”任泽志说,因为碑残缺,上面的字难以辨认,后来不知碑被弄到哪里去了。结合老一辈人口口相传,当地后人觉得,这里极可能是柳阳县的衙门遗址。

4 老院子寄托浓浓乡愁

一直居住在任家大院中院的任继太今年已经65岁了,在这里出生、成长,再在这里老去,任继太对任家大院有着深厚的感情。

闲暇时间,任继太最爱在院子里观察着一草一木。在中院的堂屋门中曾经挂有一块“五世同堂”的匾额。那是任继太的爷爷任泽政在世时挂的,当时他们一家五世同堂,好不热闹,任泽政专门找人做了一块匾,悬挂在堂屋门上。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拆了下来,堂屋门上便再没有挂上其他匾额。

在堂屋两侧的木柱挑梁上,仔细观察,还雕刻了精美的角花。龙头鱼身,鱼鳞惟妙惟肖,龙头雕工精湛,活灵活现。“龙头鱼身,是鲤鱼误吞龙珠而变成,寓意独占鳌头。”任泽志告诉记者,据说中院修建时并没有龙头鱼身的雕花,是后来中院出了一位从政的官人,才特意找来匠人雕刻了龙头鱼身。

“曾经有人出1200元要买这个龙头鱼身的雕花,我们都舍不得卖,这个是任家大院的一部分,是文物,我们都要保护它,这是我们的根。”任继太说,虽然现在任家大院的住户大多搬出去居住,只剩下零零星星的几户老人还守在这里,但这里永远寄托着任家后人的乡愁。

在任继太的记忆中,前些年,曾有数十名游客乘坐大巴来到任家大院,这里面有不少游客都姓任,询问其来意,都答:“寻根!”近几年,仍然不时有姓任的人来到任家大院参观,让他们讲讲任家历史。

时间虽然越发久远,但这座风貌古朴、环境宜居的“美丽院落”依然坐落于此,向来往的游客讲述那些尘封的故事。

来源:南充日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