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是四川人,你就不可能不知道《华西都市报》。
这份“中国第一都市报”日发行量曾高达115万份,七次荣登全球日报发行100强。同时,它还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 为中国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国新闻传媒史上的一个标志。
而缔造这一切的,是一个名叫席文举的阆中人。
席文举接受“追梦70载,天下阆中人”专访现场
(一)求学之路
席文举的求学之路,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励志之路。
1943年,席文举出生于阆中凉水乡崇山观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回想起自己的父母,席文举深情地说:他从小便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来自自己父母的教育。
以前,席文举的爷爷因为没文化,在签订田土契约时吃了大亏,所以非常重视后辈的教育,把他父亲培养成了乡村的知识份子,在学堂湾当乡村教师,成了村里好多孩子的启蒙老师。
虽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他的父母文化水平不算高,但却有着勤劳、刻苦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将影响他的一生。
席家的家境贫寒,据席文举回忆,他读书时连桐油灯都点不起,还要经常去收集松子来做为燃料照明,每天课余都要参加劳动,天不亮就要起床,在学校读书期间从来没有过一本课外书。但席文举却有着惊人的学习天赋,据他自己回忆,在凉水乡小学读书的时候,第一个学期便考了全班第一。
席文举说他自己很幸运,在读书期间遇到了两位令他终身受益的老师。
其一是原凉水乡小学校长曹次侯,曹校长的教育方法让年幼的席文举印象深刻:他要求同学们每天温习课文后丢开课本,像老师讲课那样,把内容从头到尾重述一遍,但是要千方百计把老师讲得更好。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发现老师讲课的不足。“如果我是老师,这堂课应该怎么讲就能比老师讲得更好?”
在校长这样的教导下,席文举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第一学期,他就拿到了第一名,并抱回了一个白布书包的奖品。而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法,更令他受益终身。
小学旧址
其二是原金垭中学的李家言老师。1959年,席文举以初中毕业时,因为家境贫困,父母又先后生病,他想早点工作挣钱,便决定填报中专。而李家言老师看中了他的学习潜力,劝他读高中今后考大学。席文举因为家庭条件所迫,没有听李老师的话,在志愿中填报了卫校。
然而在那年开学前,席文举接到了的却是阆中东风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原来李老师不忍心他的天赋与才华被埋没,便偷偷修改了席文举的志愿。
席文举小学毕业照
当时的席文举很不理解李老师的做法,加之家庭发生变故,高中三年父母先后去世,弟弟养不活,只有抱给别人,家破人亡,而他作为老大却还在学校读书,给家里帮不到一点忙。他对李老师都更有怨气。
然而多少年以后,这种思想慢慢就变化了。如今席文举却对李老师有着由衷的感激。他感慨地说:如果当时李老师没有修改他的志愿,他可能就去上卫校了,到现在顶多在县里当个不错的医生,又岂能有后面那波澜壮阔的人生呢?
成年后的席文举一直想找到李家言老师,当面向他道谢,然而李老师是重庆忠县人,可能后来回老家去了,从此音讯全无,这也成为了席文举心头的一大憾事。
阆中东风中学原锦屏书院
父母去世以后,席文举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一般人遭受了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也许就一蹶不振了,而席文举却坚持了下来,依然勤奋学习,每次考试,始终是全年级的第一名。高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大学数学系。学校校长是海字445部队政委的爱人,对他特别钟爱,专门补助给他十元钱,还让他搭海校的军车到成都上学。这个从川北农村走出的少年,就此开始了他的人生传奇。
席文举大学毕业照
(二)报业传奇
大学毕业后,席文举“跨界”进入《自贡日报》,没有相关学习经历的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很快便脱颖而出。
1971年,席文举调入四川日报,当上了一名驻站记者,后来,他又调去当编辑,在四川日报先后主持了《巴蜀小议》、《天府快讯》和《天府周末》副刊,每一个栏目他都办得有声有色。
1987年,他被任命为四川日报副总编辑。
1991年,他获得了全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这是四川省新闻工作者第一次获得这个国家级奖项。
对于中国报业发展史而言,199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的全国报业界里,突然杀出一匹黑马——《华西都市报》。
作为中国的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把报纸真正推向市场,创造了创刊仅三年发行量就超过50万份、广告收入上亿元的奇迹。
此后,《华西都市报》的“冲击波”蔓延到全国,各地的都市报纷纷学习模仿华西都市报,蔚为壮观的“都市报时代”就此来临。
席文举接受“追梦70载,天下阆中人”专访现场
时间回溯到1994年,当时四川日报社面临着广告收入低下的困境,而全国的晚报广告收入直线上升。四川日报走投无路,只有决定也办一张晚报。这个重任落到了席文举头上。
席文举当时把自己关在成都郊区一个县招待所里,埋头思考这张报该怎么办。他分析总结全国晚报的各种经验和做法,苦苦思索自己的办报思路。全国新办晚报的报纸,都是到全国的晚报去参观学习一遍,最后基本上都办出了一张大同小异的晚报。席文举深深地感到,如果我也办一张同类的晚报去和成都晚报硬拼,以晚报对晚报,同类品种捉对撕杀,必然是一场恶战,很难说能赢。《成都晚报》放出风来,说华西都市报要赶上成都晚报,起码也要10年!
1994年11月7日,《华西都市报》试刊。图为试刊号(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办?他又想起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老师们反复强调,要创造新的解题办法,要走新的路子。以晚报对晚报的旧路肯定没戏,干脆走新路得了,另谋招数,创造一张市场上从来没有的新报纸,也许还有出奇制胜的机会。
这就是席文举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批判性思维。四川日报党组决定办一张城市晚报与成都晚报抗衡;他决定不按照晚报那一套办法办报。
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华西都市报 供图)
他长期对晚报问题的观察,明显感觉到晚报的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市场化了,综合性报纸的其它许多新闻还远远没有市场化。所以晚报最多只能算是一张向市场跨出了小半步的半市场化报纸。我办的报纸,一定要克服这些缺陷,办成一张完全市场化的报纸。
席文举运用他熟悉的数学方法——笛卡尔方法论,批判和避免晚报的短处,同时嫁接各类畅销报的长处,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受欢迎的市场化报纸新品种。
在这套理论的指引下,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横空出世,很快便风行全省。
与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交谈
与作家马识途交谈
正因为华西都市报嫁接各家报纸的长处,所以,华西都市报创刊以后,开始有人说像《新民晚报》,又有人说像《扬子晚报》,最后许多人渐渐发现,并不像《新民晚报》,也不像《扬子晚报》,而是一个独具个性的报纸了。
“都市报”这一全新报种,又迅速引爆全国,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报业“都市报时代”。
除了开创了中国都市报的全新办报思路外,席文举另一大创举便是“敲门发行学”。
中国传统的报纸发行,都是走的邮局征订+报刊亭零售两条路,普通人要订报纸,都得去邮局填表交钱。而席文举却创新性地提出了“敲门发行”的思路。1996年9月,《华西都市报》首次招募了500多名发行员,在成都吹响了“敲门发行”的号角。
在第一批发行员培训会上,席文举做了“敲开千家万户的门”的动员报告。他说,报纸如何才能走得进千家万户?靠发行人员的两条腿才走得进。我们要对传统的发行观念进行彻底的更新和‘换血’,在报纸的发行上同样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你家住几楼,报纸送几楼。我们要像地毯式扫射那样去上门征订,挨家挨户去敲门。”
成都的“敲门发行”效果立竿见影:第一个月下来,征订量就增加了1.7万份。数量上去了,席文举又敏锐地意识到应该大力提升发行员的素质,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发行队伍与高素质的采编队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很快,《华西都市报》的发行员队伍已经遍布全省各大中小城市,达三千多人。在这支队伍中,下岗职工占了百分七十以上,他们中间不少人是优秀党员、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等等,在拥有自身良好素质的基础上,经过短暂培训就出色地担当起了《华西都市报》的发行工作,受到了广大订户的一致好评。
华西都市报出名以后,全国新闻界蜂拥而至采访总编辑席文举
席文举将发行经验和优秀发行员的事迹总结为一本书:《敲门发行学》,原本只是为《华西都市报》发行员配备的“教材”,却很快风靡全国业界,成了报刊行业争相传阅的“营销圣经”。
全国大中小城市处处响起敲门声,短短两三年时间,中国的日报发行量就从长期的两三千万上升到一个亿,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实现一个中国梦。
席文举与巩俐、张艺谋、刘晓庆等名人交谈
1999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机关报《新闻出版报》发表该报记者蓝轲的长篇通讯《黑马雄风》,高度评价了席文举和他创办的《华西都市报》对中国报业的五大贡献:
1、创办了一张名牌报纸——《华西都市报》。
2、总结了一套走向市场的办报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方法,被全国报界同仁学习、借鉴、仿效。
3、培养了一批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的报业人才,《华西都市报》被誉为新闻界的“黄埔军校”、培养报纸总编的摇篮。
4、激活了报业市场,加快了报业市场化进程,全国各地的报业市场都由于都市报的崛起而空前繁荣。
5、开创了一个新的报业时代,受席文举和《华西都市报》的影响,全国涌现出40多家都市报,都在市场竞争中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主流媒体。
席文举和他创立的《华西都市报》开创了报纸的产业化时代。中国报业从此进入收金揽银的黄金时代。
《华西都市报》成功后,无数荣誉纷至沓来,1998年,席文举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专家;同年,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成立,席文举众望所归地当选为研究会会长。2000年,席文举被评为“中华十大管理英才”。2008、2009年,席文举先后获得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传媒突出贡献奖” “共和国60年传媒影响力人物奖”等称号。2019年还入选 “100位改革开放文化产业领军人物”。
2008年,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在“第五章报业发展史”第五节“报业改革人物”,就以“席文举:中国都市报之父”为题,介绍了席文举的成就——
“提起都市报,就不能不提席文举。他探索和总结了创办新型都市报纸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使《华西都市报》迅速崛起,还奠定了我国都市报纸的基本形态。正因为如此,席文举被誉为‘都市报之父’。”“他们将该报的经验和做法推向了全国,而且几乎是创办一家成功一家,红火一家。”席文举总结创造了《敲门发行学》,书中评价敲门发行“迅速把优质的报纸内容转换成为实际的发行量和市场占有率,……成为《华西都市报》迅速崛起的加速器。”
(三)不老人生
今年77岁的席文举,虽已近耄耋之年,但在他看来,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
席文举著述很丰,有《新闻批评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报纸策划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敲门发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倾力打造“川菜王国”》(四川科技出版社)、《傻瓜看世界》(四川美术出版社)、《席文举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策划传媒》(南方出版社)等书。
“在学习方面,中国人最缺的就是方法论。有了方法论,可以事半功倍,更有无穷的创新能力。”退休后,原来的“报业大亨”却开始潜心研究培养创新能力的笛卡尔方法论。
席文举说,他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功,和他大学学习数学就懂得和掌握了笛卡尔方法论有着密切关系。2018年,《思维方法库:一个人的智慧银行》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在《思维方法库》的序言中说:“数学系的毕业生奇迹般地昂首阔步登上‘都市报之父’的宝座,令人击掌。我为我们的这位同行骄傲,也为科学思维方法在传媒领域的运用取得创造性的辉煌成果而赞叹。”
当我们拜读这本《思维方法库》时,也不由得为这位七旬老人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丰富的学识所震撼。
作为一名阆中游子,席文举坦陈自己近些年没有回过家乡,对阆中的现状和发展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是他也建言:城市营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取得突破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打响阆中在全国的品牌,还要多思考、多创新。
77岁的席文举,虽然从繁杂的社会事务中脱身而出来了,但他的却从未停止思考、停止创作。他说自己现在就像钟表一样生活,每天的事务都安排得有条不紊,他正在写总结从事传媒几十年经验的另一本书——《传媒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