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能干!
天一教育培训寐 发表于:2020-12-26 17:35:2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58
近日,太极拳和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持续位居世界第一。



四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灿若繁星的非遗资源滋养着四川人民的精神世界,更是世界文明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名册)项目的42项中,便有四川非遗响亮的名字!




羌年


2009年,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主要流行于四川省茂县23个乡镇的广大羌族聚居区。羌年又称“日麦节”或“日美吉”,就是“过小年”“丰收节”的意思。



经过了春天的耕种和秋天的收割,辛劳了一年的羌民们已进入农闲时节,他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加上羌族实行多神信仰,认为风调雨顺、吉祥安康是众神保佑的结果,所以过羌年是欢乐而神圣的,“祭天还愿”也总是贯穿始终。



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



随后,村民们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






通过庆祝新年,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族人的社会习性得以巩固,羌族人民也借以表达了对所有生灵、对祖国和对祖先的尊重与崇拜。




格萨(斯)尔


2009年,格萨(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




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格萨尔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格萨(斯)尔》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蜀锦织造技艺)


2009年,蜀锦织造技艺与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浙江的蚕丝织造技艺和桑蚕习俗一起,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缴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缉丝等丝绸产品,其中就包括咱们四川的蜀锦。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汉、唐、宋,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早在秦汉三国时期,蜀锦就已走出四川,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它在举世闻名的南北“丝绸之路”中,作为文化交流及贸易的载体见证了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藏戏

(德格格萨尔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


2009年,藏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

“德格格萨尔藏戏”流传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和西藏昌都地区的江达县一带,是藏戏中独具地方特色的一个剧种。



▲德格藏戏

巴塘藏戏是康巴藏戏的一个著名流派,演出通常要戴面具,观众通过不同面具、化妆和表演动作来区别剧中人物的美丑善恶。



▲巴塘藏戏

色达藏戏效仿歌舞话剧又呈现喜剧艺术效果,人物造型鲜明,道具亦繁亦简,剧情、层次、节奏较其它藏戏紧凑。



▲色达藏戏

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皮影戏

(四川皮影戏)


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



四川皮影戏制作上极见功力,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细腻,镂空留实得体,影人结构均衡、造型俊美,面部为椭圆形,头帽胡须不固定,服饰精致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川皮影戏的唱腔主要借用川剧五大声腔,此外还博采民间流行的山歌、小调及佛教、道教音乐,兼收并蓄,自成一体。



四川皮影戏乡土气息浓郁,贴近生活和现实,充分反映了四川地区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人文传统,一直为群众所喜爱。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藏有经版30多万块、画版6000多块,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这里都有收藏。






在德格印经院,几十位工匠在几十道工序的劳作中,用纯粹的手工技艺制作出一本本经书。德格版的经书也在藏族地区及国内外的藏学界广泛流传,十分有名。



藏医药浴法

(甘孜州南派藏医药)


2018年,藏医药浴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四川甘孜州是藏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南派藏医药的故乡。

甘孜州南派藏医药经过众多藏医药学家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到司都确吉迥列,南北派藏医药学才逐渐合而为一,而南派藏医药一度成为藏医药中坚力量,领导了整个藏医药学的继承、发扬。



甘州南派藏医药包括藏医和藏药两大部分。藏医对疾病的诊断方法有问诊、色诊、脉诊等;治疗方法主要有食物疗法、药物疗法、药浴疗法、催吐法等。



南派藏药有丸剂、散剂、汤剂等剂型,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使藏药有了胶囊剂、颗粒剂等新剂型。



藏医药学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人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研究藏族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灿烂的巴蜀文明

在全球文化的银河中熠熠闪光

四川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更将助力中国在世界文明的广阔画卷上

留下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