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命看作一种商品,是人类的耻辱
我很认可一句话:“将生育看做一种劳动,将生命看作一种商品,是人类的耻辱。”
生孩子,不是说你看别人有,你也得生孩子。
也不是说你觉得小孩儿好玩儿,像个玩具一样的,你去整个玩具。
养个小猫小狗,你也得对它负责任,不是么!
遗弃小猫小狗,为什么会受到人的唾弃?
因为生命值得被尊重。
昨天,我在抖音号“王小骞亲子说”上发表了一条短视频:
很多当了爸爸妈妈的粉丝留言,非常打动我:
昨晚,这个视频发出后不久,我又听到两句话:
“满足了没有孩子家庭的遗憾。”
“我们孩子还可以再要,受精卵都没有用完。”
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变得轻飘飘,像玩具一样不想要可以扔,想要可以再买。
生而为人,可还有一丝对生命的敬畏?
尤其我自己当了妈妈后,面对这类事情格外难受,辗转难眠。
我的一位粉丝留言让我更觉得扎心:
是啊,生养孩子,都说生孩子简单,养孩子难。
事实上,都难。
事已至此,今天咱们不聊“生”,认真聊聊“养”。
错误的养育约等于“只生不养”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要分析一个人的行为逻辑,先从原生家庭开始。
这两天,网络上都是关于郑爽的消息。
郑爽这些年表现出来的所谓的“人格缺陷”,追根溯源,根结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郑爽从出生开始,就背上了“替妈出道”的重担。
妈妈年轻时想要成为演员,但没实现,于是他们一合计,一定要把女儿郑爽培养成明星。
于是她从小就被父母送去学舞蹈、学唱歌,接受父母严格的要求,稍有退步就会被打手心。
妈妈说这是“军事化管理”。
可军事化管的是兵和下属,不是孩子。
生活在这样教育氛围里的孩子,感受不到爱。
郑爽的童年可以说过得“颠沛流离”。
她换过很多次学校,也跳过很多级。
小时候被送到外地求学,还曾被同学排挤。
而这些,是父母不曾知道的。
这种成长环境,让她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习惯把什么事都藏在心里,可内心深处是深深的自卑。
年幼不曾感受到父母深爱的孩子,会变得极度缺爱。
所以遇到一点温暖就会飞蛾扑火,找寻火光温暖自己。
可一方面,她又极度自卑敏感,因为从小的经历让她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所以,在郑爽的三段恋情里,都出现了这样的相处模式。
她对男友极度卑微讨好。
但她同时又敏感多疑,不相信男友真的爱自己,又在分手后多次对前男友泼脏水。
因为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会真心爱她。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她能做出“只生不养”这种事,一个不相信爱的人,又怎么会去爱孩子?
这是典型“自卑感”的表现。心理学上将自卑感定义为:认为自己价值低下的劣等感。
而郑爽更像一个“优秀的自卑者”,这种人在别人看来是很优秀的,但自己却总是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
他们总会费劲心思,希望达到别人的一切要求。
因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总会向外寻求安全感。
反观这几年郑爽多次放飞自我的行为,不如说是她和父母的对抗。
幼年时承受着父母的高压长大,人生前二十年都是为了父母而活。
可对郑爽而言,她对这样的生活是抵触的。
年幼时不得不服从,在她长大后,逐渐厌恶被父母操控的日子,于是不再迎合,用对父母的叛逆证明自己已经脱离了掌控,疯狂试探自由的边界。
养孩子,不是父母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原生家庭的缺爱会造成孩子缺失的性格,父母的控制会导致成年后疯狂的触底反弹。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真的可以决定他人生的走向。
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是代代相传的
有网友说:
也幸亏没有让郑爽一家养这两个孩子,千万别让他们养,孩子落他们手里,太可怜了!
话糙理不糙。
这些年见过的人不少,被原生家庭伤过的孩子,伤口一辈子愈合不了。
童年目睹父母家暴的孩子,长大后要么复制父母的行为模式,要么失去了对家庭的期待;
幼年生活在高压中不能行差踏错的孩子,要么极度压抑,要么极度爆发;
和父母关系冷淡的孩子,找寻不到爱的方式,面对爱时小心翼翼又不敢迈出……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底色。
父母前二十年的养育方式,足以填充孩子一生的色彩。
被爱的孩子和不被爱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听一位朋友讲过一个故事:
他们单位的两个同事,年龄相近,家境相仿,性格却截然不同。
一个女孩儿因为是家里重男轻女,又是老大,从小什么好东西都要让给弟弟妹妹,否则就会被父母训斥。
而她长大后面对自己的欲望也非常克制,不敢满足自己,因为内心始终觉得那不是自己该拥有的。
在工作中也小心翼翼不敢行差踏错,好的机会也不敢积极争取。
另一个女孩儿的父母开明,她则阳光大方,自信开朗,同样也是家里的老大,但从来不会委屈自己,因为被爱,也有充足的爱人的能力。
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看待自己。
我们给孩子多少爱,孩子未来就有多少爱自己后代的底气。
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是代代相传的。
“生养”最美的答案,是爱
诚然,在越来越注重原生家庭教育的现在,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毫无缺陷的原生家庭。
但我们依然能在和孩子的不断交锋中改变自己,用更好的教育,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向正面发展。
如何更好地“养”孩子?我真诚地给大家两个小建议。
1、用言传身教代替权威管教。
教育教育,重点在通过“教”达成“育”。
很多父母喜欢用“管教”的方式塑造孩子,可正是在管教的过程里和孩子产生的摩擦,极易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心理影响。
与此相比,言传身教才是高效又保险的方式。
孩子是复制着父母的行为模式长大的,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自己就要变成什么样。
2、尽量用共情、沟通解决亲子分歧。
在教育的过程里,其实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想法,而非父母的意见。
当我们和孩子产生分歧时,不涉及原则的情况下,尽量了解尊重孩子的意见;涉及到是非对错时,也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和孩子讲清我们的顾虑,共同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和孩子的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不要让孩子的童年留下没有解决的心结。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最好的原生家庭,是爱孩子的原生家庭。
任何情况下,爱都是最优解。
我们都是普通的父母,孩子也是需要成长的孩子,两代人的相处中,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可正如家庭治疗大师瓦多·米纽秦说的那样:
理想的家庭不是不产生问题的家庭,而是产生了问题能够积极解决问题的家庭。
以爱为前提,和孩子双向奔赴,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好答案。
希望我们都能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为孩子打造一个不留遗憾的童年,还孩子一个不留遗憾的人生。
共勉。
[size=0.706em]王小骞
[size=0.706em]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专家顾问。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持续探索实用、可操作的儿童养育理念及家庭解决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践行和强大的使命感与践行力,深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