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茅盾流沙河郭沫若等文豪皆出自四川,或许跟这个特有建筑有关
风吹吹蛋蛋疼风w 发表于:2021-3-29 21:50: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49
四川天府之国,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走出了张大千、郭沫若、吴玉章、巴金、张澜、矛盾、流沙河等一位位享誉全国的文豪巨匠,这里崇文风气历史上就很浓厚,对于字、纸更是敬畏,以至于出现了一种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字库塔。通过这一小小的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川渝地区崇文之风之盛,崇文思想在这里历来都是深入人心。

四川成都崇州市,有一座古镇名为街子古镇,这里可以媲美周庄、乌镇等江南古镇,它地处凤栖山下,毗邻青城后山和九龙山,岷江的支流味江流经街子镇口。



街子古镇现存建筑朴素、小巧,是典型的清代西南小镇的风貌,这里有一座保存相当完好,在西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字库塔,这座字库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15米,呈六方体形,分五层,最上面的四层外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

说起字库塔,不得不说西南地区独特的崇文思想。字库塔又叫“惜字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它是收存和焚烧字纸的专用设施。在这里,人们“敬天惜字”,信奉 “惜字是福”,认为随便丢弃、污染有字的纸是缺德的事,应该把废弃不用的字纸放在特制的纸篓内集中起来焚化。



焚烧字纸不但有一套专门的礼仪,还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字库塔”就应运而生,字库塔通常被建造在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

古代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因此字纸不可秽用,而应该“羽化成蝶”,而糟蹋字纸会得罪神灵,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字库塔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祈福的载体。人们不但专门设置字库塔,还在里面供上仓颉、文昌帝君、孔圣人等文神之位,希望得到庇佑而金榜题名。

流沙河先生在其《故乡异人录》中讲:家有良田百亩的何老太爷患有眼疾,视物模糊,每日背着写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提着铁柄火钳,沿街拾字纸于篓中,再背到南街字库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见光明。可见古人对于文字的敬畏是深入人心的。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能够一直被记载,没有出现过断代,跟中国传统的文化崇拜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这样的一种对文化的尊崇,继而上升到了一种独特的礼仪文化,而字库塔就是这礼仪文化中的一个凝固的符号。

除四川街子古镇的字库塔,在西南地区的其他地方也能够看到。

绥阳字库塔

绥阳县青杠塘镇字库塔保存相对完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字库塔坐落于青杠塘镇野茶村上场口泗河沟河边,塔身高 11 米,直径 2.4 米,呈六角形分四层逐步上升,塔檐六角均为翘角, 据说是由当时的野茶乡民为庆贺神童许鸿儒考取秀才集资修建而成。



德昌字库塔群

德昌县范围内已知的有6个“字库塔”,分别是麻栗字库塔(1852年)、仓圣宫字库塔(1836年)、小高字库塔(1862年)、六所字库塔(1829年)、鱼洞寺字库塔(1885年)、茨达字库塔(1870年)。2012年,“德昌字库塔群”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充字库塔群

西充字库塔群在清代达到建设高峰,共计有六七百座,目前县内仅存11座。其中仙林惜字库塔保存完好,不管是外观、内部建设规制、还是保留程度,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字库塔群

阆中地区也是字库塔较为集中的区域,境内至今保留着10余座字库塔。位于阆中市洪山镇董家店村的杨家湾字库塔,属于晚清建筑,是一座三重檐楼阁式石塔。

杨家湾字库塔塔身共三层,每层由六棱柱状塔身和仿木结构屋檐组成,分别由整块大石雕刻而成。塔身内部中空,为火塘和烟道,塔檐为六脊攒尖式,屋面浮雕瓦楞、屋脊翼角升起。塔身正面开门,门匾上阴刻“惜字库”三字,两门柱上阴刻对联一副:上联“惜字重于今”,下联“崇文尊自古”。

“杨家湾字库塔采用当地青砂石材建造,装饰简洁、构造合理、各部分结构比例协调、结构稳定,历时100余年不倒,是研究地方石塔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另外,在阆中的千佛、二龙、河溪、东兴等10余个乡镇仍保留有字库塔的地名遗址和传说故事,字库塔就像散落在山乡田野的一道风景线。



字库塔一般存在于西南地区,四川留存最多,另外,重庆、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地也可以见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