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

前言:
仅以此文献给为川北医务事业发展贡献的人们,以及为和平解放阆中古城所有的英雄们。
在纪念四川阆中历史名人一代名医孙幼臣逝世29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公元1992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十日)。
也同时纪念他的夫人萧女士逝世66周年(公元1955年5月6日,农历闰三月十五日)。
川北阆中一代名医孙万选,字幼臣、又名孙志道。公元1898年12月12日出生于四川川北镇保宁府阆中县,城北碧玉楼下孙家大院内,今四川南充阆中市迎恩街城北小学斜对面。
其祖上于清后期从湖广迁居阆中乡区富乐庙,今阆中市柏垭镇富乐庙旁,以种植粮食和养植生存养息,由于孙氏先人以勤俭节约积蓄为本,积累了适当资金。
大至发展到了第三代后人孙文龙,出了平时务农和养植家禽外,时常到场镇做小生意,对信息的流通增加了解,并从富乐庙行商到阆中城关暂住在黉[hóng]学井旁(今张飞庙斜对面广场处原保宁府文庙旁)经营生意。
由于生意兴隆经人介绍与胡氏结为夫妇,经过努力卖下了迎恩街碧玉楼下门面正式经营,逐步申请卖下周边空地开始建设孙家大院基业。并成为入阆城关孙氏宗支始祖。
其子孙永庆和张、李两氏共同继承家风发展,养于四子,长子孙雲配李氏,次子孙洪配孟氏,三子孙发配朱氏,四子孙玉(抱于萧家,又名萧玉)。
一代祖孙永庆总希望有个儿子向行医业发展,造福社会百姓,福泽子孙。
三子孙发。也是孙幼臣的先父,相传非常孝敬父母,从小就开事从事行医治病救人,服务百姓,后来他的次子孙幼臣出生,为图子承父业取名孙万选。
孙幼臣成人后为了追求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发展,又取名孙志道。
由于孙幼臣他在孙氏家族兄弟们中排行老八,民间人士和族人同辈晚辈中,又亲切的分别叫他八哥、八叔和八爷。
他一直信奉基督教,说起阆中基督教,起源于1888年,由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张悟道来阆中传教,随带西药金鸡钠霜、山道年等售与患者,开创了阆中销售西药之始。
1895年,英国基督教会督盖士利(英国剑桥七杰之一),在川北镇阆中县城郎家拐街开办诊所,第二年迁址于临济堂街开办了“仁济医院”今古城东侧“阆中市人民医院”前身。
1914年,年满16岁的孙幼臣,经人引荐在阆中华英中学学习,至19岁时修业,时至1917年经名家古鹤龄介绍在阆中圣公会作事务工作。
1914年,城中中医陈绍尹在状元街开办“怀仁医馆”,为贫民百姓免费治病,颇受称誉。
1919年,仁济医院李广仁任院长时,吸收基督教徒的子女人员当学工,因材施教逐步培养。这年,孙幼臣、曾石腴,李亚伯,肖会然等人先后到阆中仁济医院学习西医。
1921年,孙幼臣在阆中城内徐家牌楼首次开设“志仁药房”。药房以诊病为主,兼营中西药零售批发业务,较为当时人们所信赖。一年后迁至太平寺街,今市图书馆附近。
孙幼臣在阆中仁济医院继续学习医务技术,成绩优秀,后经人介绍到成都萧氏医院进修学习西医。
萧氏医院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华西协合大学毕业的优秀学生,该校每年都有多位医学优秀生进入社会,从事西医。其中有萧氏家人创办。
孙幼臣在学习医术文化交流中,认识了萧家千金,一见终情结为知己,并带回阆中城面见父亲孙发和母亲朱氏,结为夫妇传为佳话。
公元1925年秋至1953年春,孙幼臣夫妇在孙氏和萧氏家人的关爱下,筹备资源在阆中志仁药房一直自行开业。
1929年,民国军界卓兆明与城内乡绅商贾及知名中医协商,将陈绍尹在状元街开办“怀仁医馆”,改为“济贫医药社”。
孙幼臣参加了由中西医刘志昌,王际唐,范成武、陈绍尹共5人初建的“济贫医药社”并任副社长。
并在每年农历夏秋季节疾病多发时期、开诊义务诊疗,医生个人收入,则是在义务诊疗时间之外去自谋生计。病员多系川北阆中城乡周围贫苦百姓。
看病只处方,配药则到指定的东街荣寿中药房领取,药费由济贫医药社凭处方存根统一结算支付。
1925年,民国29军3师师长罗乃琼,鉴于川北名臣孙幼臣的医术实力,聘请他担任29军3师混成旅少校军医兼野战医院院长,供职到1935年。
十余年间,孙幼臣认识接触了当时川北地区优秀工作者肖毅安、蒙廷贵、陈邦栋、薛瑞生、党必阳、何梦久等进步人士。
在医务物资和人力上提供了很多帮助,为后来和平解放川北重镇为中心的阆中及周边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5年8月至1936年间,孙幼臣回到阆中志仁药房诊所,自己继续当医生。
1937年至1938年到阆中县戒烟所任所长。
1939年至1942年又在阆中私立济贫医药社任社长。
1942年至1943年在阆中城关镇公所代表会任主任委员。
1944年春、阆中县在医药文化界名流和乡坤的推荐、督促下,报经四川省卫生实验处批准聘请县城医药界影响较大的医生孙幼臣担任阆中县卫生院院长。
因卫生院房屋简陋,医疗设备破旧,医疗业务处于停滞状态、孙先拒聘不就。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阆中县卫生院呈送县政府的公函中写道:此次接受前任交待,仅有少数桌椅及木床数架,均烂不堪用,此外一切公物器具,概付缺如。在多方面人士的劝求下,孙幼臣同意受职。
事后,孙幼臣多次请求省、县投款维修房屋,又多方设法调整职员,削减工役,增设病床,购买器械、药品百余种,使卫生院渐趋复苏。
1944年秋至1950年在阆中县卫生院担任院长六年,同时兼任阆中“协益”商号董事长。
期间1947年10月、成立西医师公会,主要由西药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和西医医务人员组成。县卫生院院长孙幼臣担任理事长。
中、西医师公会的活动经费系会员自筹,两个公会地址均设在药王庙内(今公园路安居小区),由政府拨给房屋数间使用。
1948年医药社团经济枯竭,且药品奇缺,义诊难以维持,于当年7月解散。两个公会于建国前夕自行解体。
1950年4月,孙幼臣请求免去县卫生院院长职务。
1952年2月至8月,孙幼臣到阆中集训队学习。
1953年4月在阆中中西医联合诊所担任西医及所长等职务。
1955年至1957年间,孙幼臣常常到解放路64号,即历史上的迎恩街元戎第蒙家大院看望侄儿蒙廷贵,因解放前蒙廷贵在广元时期任川北同乡会会长。
介绍了当时的进步人士肖毅安给八叔孙幼臣,后来蒙廷贵又被阆中中学校长肖毅安安排做事务工作,肖毅安在任中学校长前,曾任县长工作。
孙幼臣得知侄儿廷贵的堂弟维亚(原名蒙廷裕,蒙维亚之名缘于参加志愿军时,军区首长在签字时,得知廷裕为将门之后,并对他说,现在是人民志愿军,维护亚洲和平时期,就正式用名蒙维亚)。
蒙维亚积极投身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在前线作医务工作,又是党员,觉悟性很高。战势结束回到家乡后,还未正式安排工作,自己就开展医务义务对百姓宣传,对其精神身受孙幼臣感动。
孙幼臣便多次找蒙维亚商谈,由蒙维亚负责出面向各级政府申请成立“阆中城关联合医院”,现“阆中市中医院”的前身,成立后由组织上安排院领导和负责人。
由孙幼臣负责出面在阆中联合,解放前后著名的中医陈绍尹、肖明初、赵寅谷,孙幼臣,邓玉久等阆中名医,作他们工作把余热和精堪的中西医技术文化献给川北大地及阆中县人民。
他们的倡议和请示得到了当时城关镇和县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并接授蒙维亚以及孙幼臣,陈绍尹等人的组织联系工作。正式成立后蒙维亚接受组织安排,任阆中城关联合医院首任院长。
1958年起孙幼臣在阆中城关联合医院担任西医和儿科工作。
作为阆中县城医界名人,孙幼臣难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
1983年,县卫生局纠正历次政治运动中遗留的冤假错案,退休老医生孙幼臣将补发的工资2000元全部捐献给中医医院兴办中医事业。其高风亮节受到人们的尊重。
历史证明,诚心诚意为民的人必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孙幼臣从1956年12月至1965年12月,连续十年担任阆中县人大第二至五届人民代表。1965年12月至1984年3月,连续十年担任阆中县政协第四至五届政协委员。并当选为政协副主席。他一身从医六十余年,是阆中市中医院建院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后人有一男二女,儿子孙雅各,长女孙爱德,二女孙爱义字爱玲。有的至今在各地服务于医务事业。
孙幼臣一生医疗技术精湛,尤其长于小儿科。他诊病耐心、细致,对患者态度和蔼,认真负责,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找他看病的人平均每天有近百多号。无论数九寒天,更深夜半,他常常出诊,从无怨言。从医期间,为当地的百姓无偿义诊,不计得失。一直看病到80余岁才退休。在阆中及周边地区享有很高声望。深受群众信仰。 |